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447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O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O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O1[2013·福建卷]《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14.A [解析]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

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

21.O1,O2[2013·江苏卷]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

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

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1.[答案]

(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

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

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雍睦(和睦)”“同宗相处”作答。

第(3)问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

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O1[2013·重庆卷]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1.C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儒家思想,他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进而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C项符合题意。

12.O1[2013·浙江卷]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

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C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教育,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故①与题

目中的信息“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相符;朱熹建立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故③与题意相符;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教授哲学,故④与题意相符。

本题应选C项。

9.A1,O1[2013·山东卷]《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9.B [解析]本题以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A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出现于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皆排除;C项中的“敬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王城的建筑风格非常规则、有序,在当时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宗法分封制所要求的“中正有序”。

故选B项。

1.[2013·连云港模拟]《论语》记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

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

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引文孔子的要求是:

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2.[2013·邯郸模拟]《荀子·儒效》中说: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  )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2.B [解析]荀子把《春秋》同其他各经并称,确立了儒家六经的地位,同时确立各经在志、事、行、和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故B项正确。

3.[2013·长沙模拟]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墨家B.纵横家

C.法家D.农家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非乐”,不仅是实践主义者,而且具有高度的宗教热忱与救世精神。

4.[2013·广东六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种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4.B [解析]据关键信息“道”“教化”“正法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故B项正确。

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没有反映;C项说法错误,三教是指儒道佛三家;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是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对儒学加以改造的。

1.[2013·南京调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孔子的教诲组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

则去。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

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1.[答案]

(1)主张:

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

董仲舒。

材料三:

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材料四:

天理是作为道

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

(3)变化:

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原因:

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影响: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

第二小问,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回答,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小问中的地位变化进行归纳和概括;第三小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地回答。

 

O2 宋明理

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6.O2[2013·福建卷]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6.D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思想和儒学的发展,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朱熹的历史地位,以及朱熹撰文的原意。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虽出自《漳州劝农文》,但内容“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都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

四个选项中,既体现重视理学,又体现重视生活细节的选项,只有D项。

14.O2[2013·广东卷]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陆

九渊

14.D [解析]本题以新材料切入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核心信息是无论读书与否都要确立“仁义”的根本,孔子突出的是内圣外王;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朱熹强调研究天理,达到内圣;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突出个人顿悟,如果从你有善念的那一念开始,就会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21.O1,O2[2013·江苏卷]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

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

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1.[答案]

(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

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

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雍睦(和睦)”“同宗相处”作答。

第(3)问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

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5.O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5.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和分析能力,以儒学称呼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宋代”。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A项在秦朝郡县制实行时即已开始,故排除;B项在汉代时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的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是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15.O2R1[2013·北京卷]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

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5.B [解析]本题以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题意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意,“吸收外来文化”“阐释儒家思想”这两个限制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①不是吸收外来文化,董仲舒只是汲取了中国古代其他学派如法家、道家等主张,排除;③是一部小说,不是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排除。

需要说明的是②,《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在吸收了佛教思想等外来思想的合理成分之后而对“四书”重新进行的解释。

故选B项。

16.O2,P1[2013·山东卷]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6.C [解析]本题以明代李贽思想和文艺复兴思想的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相似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A、B、D三项都是二者的共同点。

文艺复兴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但李贽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C项错误,符合题意。

1.[2013·长沙模拟]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  )

A.以修身为本B.以格物为本

C.以平天下为本D.以礼记为本

1.A [解析]据题干分析,格物只是程朱一派修身的出发点;平天下是修身的终极目标。

2.[2013·广州模拟]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2.B [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

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

其他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3.[2013·邯郸模拟]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3.D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材料本意。

4.[2013·皖南八校二联]“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

梁启超说:

“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

”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4.A [解析]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A项。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

C、D两项则不属于文学创作领域的。

5.[2013·洛阳模拟]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5.A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选A。

B项不能体现“异质”,C项说法不正确,D项扩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1.[2013·宿迁调研]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指出: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揭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

料一的观点?

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1.[答案]

(1)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

(2)表现:

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认识:

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材料二角度:

从“维新”“开明”印证。

理由:

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角度:

从“守旧”“复古”印证。

理由:

传统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解析]第

(1)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其独尊的原因,可从儒学内容特点、董仲舒的改造、时代需要、汉武帝的推崇等方面来归纳。

(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治学倾向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注意要联系第一小问来谈认识,可从其根源、内容的特征、历史影响等角度回答。

第(3)问材料一有多种观点。

材料二、三只是印证了部分观点,对比两个材料,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儒学的“维新”“开明”,据材料二来归纳理由;材料三反映了儒学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儒学“守旧”“复古”,可据材料三来归纳其理由。

2.[2013·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著文称:

“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徊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而思想文化责在自由发展。

……人智不张,则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而多数国民去共和过远,则共和政体固万无成立之由。

“主张尊孔,势必立宪;主张立宪,势必复辟。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

“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

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他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北美、西欧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传统儒家的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2)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仍需继续提倡?

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2.[答案]

(1)态度:

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必须予以彻底批判。

原因:

①儒家思想维护君主制,不利于维护共和政体;②儒家思想主张专制迷信,违背民主科学(或民主启蒙)的时代精神;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必须予以回击;④辛亥革命后,国民仍受儒家旧思想毒害和束缚。

(2)继续提倡的观念:

民本、以德治国、仁爱、中庸、注重气节和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积极意义:

①是现代新文化的基础来源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