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441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

第3单元检测题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5.《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A.党项B.蒙古C.契丹D.女真

6.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建立元朝B.设置行省C.统一蒙古D.开凿运河

8.《元史•百官志七》记载: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B.行中书省C.中书省D.宣政院

9.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表格能够说明()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

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10.《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1.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大量丝织品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2.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

13.以下图表显示的是1080年北宋人口和垦田数比例,运用此图表可以说明的是()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南方商业超过了北方

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D.南方文化领先于北方

14.下列文献中,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

B.

《大唐西域记》《金刚经》

C.

D.

《梦溪笔谈》《本草纲目》

1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

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

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

……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

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

“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

——摘编自陈振《宋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情况。

材料二 780年,唐德宗下令“税天下茶……十取其一”,开始征收茶税。

到793年,“税茶无虚岁”,“每岁得钱四十万贯”,成为定制。

唐文宗、唐武宗时,禁止民间私卖茶叶。

从唐到宋,饮茶变成广泛的社会需要。

在南方,茶因不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争夺地盘,能在丘陵山岗上生长,两宋时成为重要经济作物,既有私人占有的茶园,也有官府直接经营的茶园。

王安石曾说: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

964年,宋太祖下令在汴京、建安、汉阳和蕲口等地设置榷茶场,官府控制茶叶生产和买卖,规定“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鬻者”,据茶叶价值多少判罚杖刑和流放刑;主管官吏以官茶私自贸易者,价值五百文即流放二千里;贩卖私茶而被擒捕,就处以死刑。

宋太宗时,禁园户“毁败茶树”;禁鬻“伪茶”,贩卖一斤伪茶即杖一百,“二十斤以上弃市(处死刑)”。

1077年,宋神宗开始在四川“卖茶博马”(用川茶博买西北诸族的马匹以扩充军马数量),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开始实行。

——漆侠著,《宋代经济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宋时期茶叶生产销售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

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

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

同时,宋朝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司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

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还设立中朝。

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2.D

解析:

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

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

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

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

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3.A

解析:

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

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

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

4.B

解析:

宋朝建立后,鉴于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

宋朝还在地方设经略安抚司,管辖一路或数路的兵马大政,以文臣出任,实行以文制武。

在军事行动中,统兵大将出征作战时,皇帝还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直接影响效率,也导致制度僵化。

秦朝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

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管辖。

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5.C

解析:

这道题考查古文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简单。

材料中已经告诉了“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对应教材学习的契丹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接受汉族农耕及管理制度,又保持契丹游牧生活的特点,“得其宜矣”。

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

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

党项人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只有契丹是根据地域设置南北面官。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6.D

解析:

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削夺中央统兵大将的兵权,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策略,还把统兵和调兵权分开,军事行动中实行“将从中御”,给带兵打仗的大将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

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斗中处于劣势。

地方派知州管理,枢密院长官也由文官担任,提高了文官的地位。

实行募兵制,当兵成为职业,政府需要供养数额庞大的军队,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7.C

解析: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元朝建立后设置行省,加强对广大统治区域的管理。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

元朝建立后,为了将南方的财赋转运至北方,重新开通了大运河。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8.B

解析:

元朝中央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

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变成常设机构。

行省集军政大权,行政效率较高。

因此,行中书省与中央的“都省”,即中书省互为表里。

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握财政赋税的机构。

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置的专管吐蕃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9.A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

非农业税收包括手工业和商业税收。

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大量销售,瓷器大量出口,直接增加了商税的收入。

故正确答案选A项。

北宋出现纸币,但同时铸币量也较前代增加,还有金银等在市场流通。

元朝时纸币才是国家发行的主币。

农村契约租佃关系说明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人身束缚减轻。

榷场贸易是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通过互市交换地区特产。

表中看不出使用货币的情况,也看不出人身依附关系的状态,也没有明确是城市贸易、边境榷场贸易还是海外贸易从而导致非农业税收的增加。

因此,排除BCD三项。

10.D

解析:

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

依据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

赋税是否沉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

南方经济发展的确推动了江南文化的进步,材料没有反映这一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11.D

解析: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与材料提供的证据不相符。

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时发放的“公凭”是一种官方文书,说明海外贸易是受政府管理的。

排除A项。

材料中信息只提供了一名客商输入日本的货物情况,看不出“官民”“互惠”等情况,证据不足以支持B项。

朝贡贸易是政府允许随外国使节来中国的贸易,材料反映的是泉州客商的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

自西汉开始通过海路进行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丝织品及大量瓷器,反映了此时商品的外销情况。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12.A

解析:

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考查历史时序的题目。

《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东魏之间。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著作。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

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

13.A

解析:

户数和垦田数,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和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总体数据都超过了北方。

示意图没有涉及到商业和文化。

北宋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流域。

南方文化发展与江南经济发展相关,北宋时朝廷就采取南北分卷的办法进行科举考试。

图示数据不能说明BCD三项。

因此,正确答案选A项。

14.C

解析: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亲身游历的见闻,是研究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记录的是礼佛的内容。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其中记录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药物学著作,集中医药学之大成,体现了较为科学的物种分类的思想。

故正确答案选C项。

15.A

解析:

图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见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京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主要由汉剧和徽剧融合而来。

杂剧融合歌唱、音乐、舞蹈、表演、道白等表演形式,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表演形式多样。

元杂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局限于宫廷生活。

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

16.

(1)宋朝采取分散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等权力并派文官做知州等措施,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出现指挥不灵、屡遭败绩的局面,同时也造成行政效率低且开支过大的问题。

(2)措施: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的交换。

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解析: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北宋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

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

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

同时,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使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

但另一方面又影响军队战斗力和行政效率。

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还设置驿站、急递铺等传递公文。

这些措施与前代有所不同。

学习时要注意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17.

(1)宋朝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城市商业的发展。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中出现夜市;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允许沿街开设店铺;城市人口众多,使用铸币,商业流通中出现纸币。

(2)唐代,开始征收茶税,建立国家垄断销售的专利制度(官府控制茶叶贸易)。

宋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茶叶的生产销售;用严格的法制加强茶叶专卖制度(用法律手段维持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始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

原因:

社会各阶层普遍饮茶;茶叶在南方广泛种植;征收茶税以保证财政收入;用茶叶交换军马以扩充军事力量。

解析:

宋元时期,东京、临安、杭州和元大都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北宋东京城商业发达,材料中相关信息能反映城市商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

试题以完全陌生的情境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信息、运用信息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着古代经济贸易管理中政府强调运用政策、法制进行管理的理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审题要注意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回答政策的内容和原因。

解答时,需要能准确概括材料信息,并与唐宋时代特征建立关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

(要求:

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

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

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

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

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是学者冯杨对1849至1911年间,政府的各项收入所做的统计。

请为表格拟定一个名称并对其内容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名称: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

阐述:

晚清农业税在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同时工商杂税和其他收入比重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认真阅读表格,并为表格拟定一个名称,名称要明确;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其内容进行阐述,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由表格信息可知,该表格是1849至1911年间,清政府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统计表,由此得出“名称”;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

“阐述”,依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晚清农业税在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同时工商杂税和其他收入比重上升的角度描述,然后得出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的结论。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西方

中国

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天朝上国”败给蛮夷“小邦”,部分士大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中国出现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政体,实行民主政治;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国思想界掀起新文化运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阐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两次工业革命,使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对外资本输出,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原因,开始器物、制度、思想、经济等方面,掀起一波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不断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观点明确,中外结合,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人民进行探索和斗争,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提取观点。

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侵华事件从“始器物、制度、思想、经济等方面,掀起一波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归纳论证即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1—1929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阅读上表,根据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口号”,拟定出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

阐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更多的国人走上救亡之路。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利用西方科技来挽救统治危机;19世纪末,面对列强瓜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戊戌变法运动兴起;晚清政府以新政为口号,掀起了立宪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面对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不同阶层的国人走上了不同的救国道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体西用、变法自强、实业救国、预备立宪”可以归纳出论点是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关于这一观点的阐述需要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过及背景进行分析,如关键点: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主题是民族救亡。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知道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才不得不急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

这就决定了中国学习西方纯出于功利观点。

这个观点基本上支配了思想界、知识界……当时所译之书主要为科技与法律(国际法),并没有接触到西方文化本身的特质,特别是没有接触到西方的宗教……而士大夫则只想学西方的船坚炮利。

由于自始即不注意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自我”或“个人”的意识便无从了解。

——摘编自余英时《近代中国个人观的改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指出一种特点即可)

【答案】特点:

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科学化和合理化递进嬗变的过程;②他们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同时并存;学习西方的变化伴随中国民族危机的程度而深化。

(答出一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说明:

土大夫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深入地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没有从根本上达到挽救中国危亡的目的,但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潮流;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