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440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复习材料精编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材料

————九年级部分

关键

关键词

1

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大化改新西欧城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

2

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来华三大宗教道教阿基米德

3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4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5

五大法律文献三次工业革命

6

三角贸易英国崛起因素马克思主义

巴黎公社国际歌南北战争

7

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第一次世界大战

8

明治维新的启示理论指导实践的例子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

9

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

10

斯大林模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1

罗斯福新政慕尼黑阴谋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

13

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14

苏联解体印度独立中东问题世界格局名称

15

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16

爵士乐好莱坞评价的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原则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材料

——九年级部分

(一)世界古代史部分(九上1—9课)

1、大河文明:

东方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文明的摇篮)

流域

文明

古埃及

尼罗河

金字塔

古巴比伦

两河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

印度河、恒河

种姓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婆罗门

祭司、贵族(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军政大权)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首陀罗

奴隶

2、海洋文明:

西方文明

海洋

文明

古希腊——

西方

文明之源(摇篮、发祥地)

爱琴海

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

公民大会)

能参加:

成年男性公民

不能参加:

未成年人、妇女、外邦人、奴隶

古罗马

地中海

罗马帝国建立:

前27年屋大维;

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

3、日本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4、西欧

封建城市兴起的意义:

市民阶级逐步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准备阶级基础。

5、文明传播的两种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6、马拉松长跑的历史渊源——希波战争

7、亚历山大东征:

前4世纪,征服希腊、埃及、波斯,远达印度,定都巴比伦

对文明传播的影响:

开启希腊化时代

8、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

9、

阿拉伯数字

发明(创造)者

古印度人

改进并传播者

阿拉伯人

10、马可波罗来华

元朝忽必烈时《马可波罗行纪》介绍东方的富庶,刺激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11、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与道教

世界三大宗教

道教

儒家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创立时间

前6世纪

1世纪

7世纪(610年)

东汉

春秋

地点

古印度

巴勒斯坦

麦加

中国

中国

亚洲

创始人

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

耶稣

穆罕默德

教主:

老子

孔子

主要教义

众生平等

因果报应

忍耐顺从

博爱

忍受苦难

升入天堂

信仰安拉

顺从

道法自然修身养性

仁、礼

共同:

宣扬平等、劝人向善、忍耐顺从

经典

众多佛经

《圣经》

《古兰经》

《道德经》

《论语》

泉州圣迹

开元寺、南少林寺、清水岩

教堂

清净寺(圣友寺)、灵山圣墓

老君岩

文庙

标志

 

备注

西汉末由古印度传入中国

圣诞节、

复活节、万圣节

斋月

11、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主要成就:

杠杆定律、浮力定律

(二)世界近代史部分(九上10—23课)

1、“人”的发现——文艺复兴(产生巨人的时代)

1兴起:

14—16世纪,意大利

2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

3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

社会根源:

资产阶级不满教会的精神控制。

4实质:

资产阶级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只是表面方式)

5代表

但丁

意大利

《神曲》

“先驱”

达芬奇

意大利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艺术大师”

莎士比亚

英国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文学巨匠”

⑥意义: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2、“世界“的发现——新航路开辟15世纪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原因:

《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

主观条件:

王室支持、航海家拼搏精神

客观条件:

造船技术、地理知识(“地圆学说”)、航海技术(罗

盘针)的进步

②目的(出发点或动机)——梦想到东方发财

③路线(应结合九上P62地图)

航海家

时间

方向

航线(意义)

迪亚士

1487—1488

向东

发现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

达伽马

1497—1498

向东

沿迪亚士航线,进入印度,最早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哥伦布

1492—1504

向西

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海地等地,发现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

1519—1522

向西

环球航行

④影响

积极——对欧洲:

A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开始几百年殖民扩张,带回巨额财富,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对世界:

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消极——欧洲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3、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比较

共同原因(背景):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共同影响(意义):

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文——思想准备、新——物质准备)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时间

1640—1688

1789—1794

1775—1783

根本

原因

英、法共同:

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三国共同:

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碍

革命

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领导

(资产阶级、新贵族)

克伦威尔

罗伯斯庇尔、拿破仑

华盛顿

开始

标志

1640年

新议会召开

1789年

攻占巴士底狱

1775年

来克星顿枪声

结束

标志

1688年

光荣革命

1794年

热月政变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主要

事件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

①1789年《人权宣言》;

②1792年处死路易十六,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③高潮:

罗伯斯庇尔上

台,雅各宾派专政

①1776年《独立宣言》;

②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法律文献

1689年

《权利法案》

1789年《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

1776年《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解放战争

特点

不彻底

彻底

特殊

建立政体

君主立宪制

议会共和制

联邦共和制

(或总统共和制)

潮流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5、五大法律文献

国别

制订机构

内容

意义

共同比较

《权利法案》

议会

九上69页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A.体现的思想:

自由、平等、

民主、法治

B.体现潮流:

民主取代专制、

法治取代人治

C.对我国启示:

依法治国

D.共同作用:

以法律手段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独立宣言》

大陆会议

①首次倡导“自由平等”

②宣告美国诞生

标志美国诞生

1787年宪法

国会

确立联邦制

(总统共和制)

《人权宣言》

制宪会议

①“自由、平等”;

②首次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典》

①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②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

6、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今

标志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

新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动力

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能源

电力、石油

核能等新能源

领先国家

美、德

主要发明

1807汽船

(美富尔顿)

1885汽车(德卡尔本茨)

1903飞机(美莱特兄弟)

1825火车

(英史蒂芬孙)

1879美爱迪生电灯

电话(有线)、电报

主要特点

英国一枝独秀(除汽船)

①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②多个大国交叉进行;

③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①大大加快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速度;

②多个域相互渗透;

③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

④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

7、资本原始积累的两大方式:

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最早经营者:

葡萄牙;最主要经营者:

英国)

出程

欧洲→非洲

枪支、杂物

出发点和终点:

都是欧洲

最血腥:

中程

中程

非洲→美洲

黑奴

归程

美洲→欧洲

金银、工业原料

8、英语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原因:

英国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

9、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三大因素:

政治: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2、

国际歌

作词

欧仁鲍狄埃

作曲

狄盖特

13、美国南北战争

①时间:

1861年—1865年

②根本原因: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水火不容

矛盾焦点:

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③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

直接作用:

广大黑人踊跃参军,北方获得雄厚兵源

根本作用:

扭转北方不利的战局

④林肯在南北战争的贡献:

维护国家统一(最根本的目的)和解放黑人奴隶

⑤性质: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改变美国社会性质)

14、影响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主要因素:

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

“二战”、罗斯福新政、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15、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1861年改革

明治维新

时间

1861年

1868年

背景不同

没有入侵

有外敌入侵(美国“黑船事件)

目的不同

巩固地主(沙皇)统治

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

亚历山大二世

明治天皇

准备

中下级武士武装倒幕(成功的主要原因)

性质相同

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改革

内容

①农奴成为“自由人”;

②农奴赎买份地。

①政治:

“废藩置县”;

②经济:

殖产兴业(最能体现性质);

③社会生活:

a文明开化、

b义务教育(最有远见)

影响相同

积极: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历史转折点

消极:

都保留封建残余(+日本不同: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16、

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

兴建工厂、修铁路、办邮政、电灯(P120图片)

“文明开化”

盖洋楼、吃西餐、穿西服、改发型、义务教育

17、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三大事件反映的世界潮流————

19世纪6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8、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最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

目的

重新瓜分世界(不正义)

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

德(核心国)、奥、意(后加入协约国)

三国协约

英(核心国)、法、俄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战场

欧洲(主要)、亚洲、太平洋地区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转折点

1916年凡尔登战役(最惨烈)

结束

1918年德国投降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9、明治维新的启示:

①坚持改革开放;

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③从国情出发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成果。

20、列举“思想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例子

思想理论

社会实践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18世纪法国)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前期

马克思主义

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新政

师夷长技

洋务运动

牛顿力学三定律

工业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

原子弹和原子能利用

21、牛顿:

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主要贡献:

力学三定律(“牛顿三定律”)

尔文:

《物种起源》“进化论”

爱因斯坦:

相对论推动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英雄:

拿破仑)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三)世界现代史部分(九下1—19课)

一、苏联革命和建设

1、

任务

结果

性质

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社会主义

革命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时间

领袖

总指挥部

信号

1917年11月7日

列宁

斯莫尔尼宫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声

3、十月革命性质、意义

性质:

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意义:

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俄(+九下P5最后一段)

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交粮食税,余粮自己支配

工业

普遍(大、中、小均)国有化

大企业由国家管理,

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新在哪

(优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

意义

取得国内战争胜利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

1917以前

1917—1922

1922—1991

1991至今

沙俄

苏俄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

6、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措施——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农业集体化(1937年完成)

(3)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特点

政治

高度集中

经济

高度计划

评价

积极

使苏联崛起为强盛工业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消极

阻碍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比重失调:

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之间)

启示

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注意解决民生问题。

二、一战后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时间

1919

1921—1922

目的

为重新瓜分世界

性质

分赃会议

操纵国

英、美、法

英、美、日

中心议题

德国问题

中国问题

最大受害

德国

中国

最大受益

英、法

对中国

主权都受侵犯

条约

《凡尔赛和约》

关于“殖民地”条款最能体现分赃性质

《九国公约》

调整范围

欧洲、西亚、非洲

亚太地区

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美国没有加入)

评价

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能长期维持。

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

、经济危机:

1929—1933年,首先从美国金融业开始

2、

面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德、日

美国

走上法西斯道路

罗斯福新政

3、

罗斯福新政

时间

1933年

目的

直接

为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

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新”)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

内容

首先

整顿金融业

恢复银行信用

中心措施

对工业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防止生产过剩,促进工业复兴

农业

政府补贴农业

提高家农民购买力

就业

兴建公共工程

促进就业

评价

积极

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

局限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永远消除经济危机

4、列宁与罗斯福关于经济探索的共同点——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

时间:

1938年9月

②参加国:

德、意、英、法(没有捷克斯洛伐克)

③内容:

捷克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

④英、法目的:

为了避战自保和祸水东引

⑤绥靖政策的实质:

以牺牲弱小国利益,纵容、安抚侵略者

⑥影响:

使法西斯得寸进尺(如:

38年10月占领整个捷克、39年9月闪击波兰),

加速二战全面爆发。

⑦启示:

对侵略者不能纵容

5、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一战相同)

性质

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规模扩大

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

(空前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或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开辟欧洲

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

德国灭亡

1945年4月,攻克柏林战役

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

二战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胜利的根本原因

1942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雅尔塔会议

时间

1945年2月

参加者

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邱吉尔)

目的

为协调盟国作战,也为

了安排战后事宜

内容

①分区占领德国;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对日作战。

影响

积极

①协调盟国行动,加

速战胜法西斯;

②对建立联合国起积极作用。

消极

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中国主权受侵犯;

②基本确立二战后美苏对世界的划分、美苏争霸的局面。

启示

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挑战时,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民族能够联合起来。

五、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日、西欧)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周期性变化:

分阶

五六十年代

繁荣

七八十年代

危机和经济调整

九十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2)战后登上世界霸主地位,至今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3)外向型经济为主(跨国公司,资本输出飞速发展)

(4)最大特点:

高新科技产业发达

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

原因

①根本原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②主要原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战时积累,基础殷实;

④重视教育。

3、

欧盟

前身

欧洲共同体

成立时间

1993

目标

经济、政治区域一体化

性质

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

地位

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4、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50—70年代,持续高速发展,

70年代,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②80年代,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5、西欧和日本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动摇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6、

战后西欧和日本

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根本原因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主要原因

重视科教,第三次科技革命

其他原因

美国的扶持

7、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①坚持改革开放;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③根据国情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六、战后苏联的改革与演变

1、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没有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2、苏联解体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导致长期经济困难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催化剂

1991年八一九事件

外部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

解体标志

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

解体实质

社会性质的变化

七、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度独立:

1947年,英国实行“印巴分治”

2、中东问题

由来

①一战后,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②二战后,联合国“巴以分治”决议。

实质

阿、以间领土争端

冲突开始

1948年以色列建国

错综复杂矛盾

①最主要因素—大国的介入(地理位置、战略位置重要)

②历史、宗教、种族因素

③争夺水资源

中东问题的关键

解决巴以冲突

最棘手的问题

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城)

八、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

一战后

政治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

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或美苏争霸格局、冷战格局、雅尔塔体系)

当今世界

政治格局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

经济格局

经济全球化

2、冷战

含义

美国对苏联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目的(实质)

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序幕

1946年邱吉尔“铁幕”演说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标志冷战开始,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经济

1947年,“马歇尔计划”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组织

两极格局

形成的标志

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3、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经济力量的多极

4、冷战结束后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

①地区冲突;②民族矛盾;③宗教纷争;

④最主要因素:

霸权主义(冷战结束后,力量对比失衡)

5、经济全球化

时间

二战后

原因

①根本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

特点

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表现

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②跨国公司;

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

影响

(双刃剑)

积极

发展中国家迎来经济发展的机遇

消极

对发达国家更有利,拉大贫富差距

中国应对

策略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

②引进投资、技术和管理经验。

表现

①2001年上海APEC会议;②2001年加入WTO;

③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