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八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八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八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八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Word版含答案
注:
全部试题精选自2017-2018学年广东省各市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按照岳麓版教材顺序分考点整理,试题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仁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各位同行指正、批评。
2017-2018学年广东省高考各地文综历史模拟试题
分解整理
专题八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8)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引自候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这反映了( )
A.建国初,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建国初,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冷战”时期,西方丑化社会主义中国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下,中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但被西方国家视为“专制政体”,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C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无从反映,故B、C项错误。
【答案】D
2.(2014·广东佛山一模·17)有一记录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的12集纪念光盘,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反映了20世纪后半期中苏关系特点的标题是( )
A.“求同存异”“患难与共”“情深意长”B.“分道扬镳”“冤家路窄”“峰回路转”
C.“若即若离”“冰释雪融”“锦上添花”D.“一往情深”“风云突变”“重归于好”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苏关系
【解析】1949年中苏建交到50年末,中苏结成同盟关系,处在蜜月期,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关系破裂;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
“一往情深”“风云突变”“重归于好”形象概括了三个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患难与共”“分道扬镳”“若即若离”等都不能正确的概括该阶段的中苏关系,故A、B、C项错误。
【答案】D
3.(2014·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3)1952年我国高教系统开始院系调整时,撤消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12477人。
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B.双百方针的提出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工业化建设基础薄弱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
【解析】根据文化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这一哲学原理,建国初期学习俄文人数激增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中苏友好。
【答案】C
4.(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0)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清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一边倒”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按照国家利益划分敌我。
故此最佳答案是A。
【答案】A
5.(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1)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1954年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右图)。
这次国际会议( )
A.讨论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日内瓦会议
【解析】从时间信息可知该会议是1954年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
日内瓦会议讨论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选A。
B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影响,C项发生在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上,D项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影响。
【答案】A
6.(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7)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
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60年代外交关系(中美敌对)
【解析】时间是“1961年”,正是中国经济困难时期,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在70年代,故C项错误;而从材料“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来看,中美两国没有官方的接触,两国关系并不好,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正是冷战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1)右图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可知( )
①中苏关系破裂
②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③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
④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60年代外交关系
【解析】图片文字信息“美帝”、“苏修”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既反美又反苏,表明中苏关系已破裂,“第三世界”来源于1974年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观点,这时文革已经发动。
苏联解体意味着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图片信息未呈现不结盟运动,中国也不是成员国,1992年成为观察员国,排除②④。
【答案】A
8.(2014·广东佛山一模·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
和政论文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和忆
苦思甜
篇数
15
13
9
4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10分)
【考点】
(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1)此时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可以从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本地文学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所占比重看出。
分析其时代背景,即归纳1949—1958年间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包括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苏关系恶化等等。
【答案】
(1)特点:
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4分)
背景: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有限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6分。
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6分。
)
9.(2014·广东惠州二模·39)(27分)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是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
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刻,一位2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
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
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
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
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
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
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泽东摆上案头。
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
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
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
——据《环球人物》2013年9月17日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49年后费正清腹背受敌的主要原因。
基辛格所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什么历史?
(10分)
【考点】(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和中美敌对;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3)关键信息:
“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
第一小问的原因应依据时间信息把把握国际形势大背景,再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具体的原因,从建国初中美关系和国家利益来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依据“1968年”的时间信息,列举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表现。
【答案】(3)原因:
新中国成立正值冷战时期,中国“一边倒”;美国推行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作为中国通的费正清被中苏骂为“特务”、美国政府猜疑为“内奸”。
(6分,答出冷战、一边倒、美国敌视政策每点可给2分)
历史: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4分)
10.(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6)(25分)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国家集团或组织处理对外(国际)关系,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建国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转而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因。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的认识。
(3分)
【考点】(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5)外交政策的认识
【解析】(3)中苏结盟是在建国初,中苏结盟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
(5)从经济对外交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角度分析。
【答案】(3)影响: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借鉴苏联的高等教育。
(2分,任意两点,每点1分。
)
原因:
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安定良好的外交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
(2分,任意两点,每点1分。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
(5)认识: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分,从多个角度谈,至少三点。
)如,经济是外交的后盾;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11.(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38)(26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五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
(2分)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4分)
【考点】(4)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4)本问可以从政治、经济角度来思考。
第
(1)问结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以及中国经济情况来分析。
第
(2)问从中美关系、中国改革开放等角度思考。
【答案】(4)原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
(2分,答出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可。
)
原因:
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
12.(2014·广东惠州一模·39)(28分)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是中国向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试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6分)
【考点】(4)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解析】(4)此题解答一定要注意问题中的时间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规定时间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成就。
【答案】(4)成就:
政治上,成立新中国,颁布1954年宪法,确立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三大政治制度,一边倒,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美国封锁包围;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6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2014·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6)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
促使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科技领先,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国力增强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根据题干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所学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才是主要原因,表明美国政府改变以往对华敌对态度。
【答案】A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17)“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
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B.反霸维和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C.文革“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材料把西方比喻成强盗、虎穴,说明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故A说法正确。
这一说法是20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文革时期,可以判断C正确。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体现反霸维和特点,故B正确。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双方共同利益要求,不是权宜之计,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8)基辛格,见证中美外交风云的“活化石”,他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之间进入冷战状态。
“将阻止太平洋两岸一代人的进步”。
下列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事件是( )
A.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朝鲜战争的爆发
C.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
D.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国民党政府与美国在1946年签订,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所以A项不正确;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美关系更加恶化,所以B项不正确;“双重代表权案”事实是分裂中国,所以C项不正确;而《中美联合公报》,则使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3.(2014·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6)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
促使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科技领先,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国力增强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根据题干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所学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才是主要原因,表明美国政府改变以往对华敌对态度。
【答案】A
4.(2014·广东湛江高三调研·38)(28分)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
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
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
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
《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6分)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8分)
【考点】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美敌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73年经济“滞涨”
(2)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临时约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抗美援朝
【解析】
(1)从材料中1960年的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到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反映出了中美由对抗到关系正常化。
原因可从中国、美国、世界形势三方面分析。
(2)本题史实纯属识记。
【答案】
(1)变化:
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2分)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或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6分)
(2)痛苦:
八国联军侵华(或门户开放);效仿:
建立中华民国(或临时约法);
合作:
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或共同反法西斯);
对抗:
抗美援朝(或朝鲜战争)。
(8分)
5.(2013·广东汕头高二期末·25)(18分)餐饮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1960年8月,(我国)政府号召各地以玉米和小麦根粉、玉米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等各种代食品补充口粮的不足,克服困难,渡过灾荒。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美国中餐馆数量统计柱状图(节选)
(注:
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在美中餐馆数量超过麦当劳等3家本土快餐店数量总和)
——摘编自刘海铭《美国华人餐饮及其文化认同》
请回答: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材料三所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4分)
(4)材料四中,1949—1959年在美国的中餐馆数量较少,为什么?
2006年中餐馆在美国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6分)
【考点】(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关系恶化
(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美敌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中美关系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解析】(3)材料三反映的是现代中国60年代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现象,从国际和国内两角度分析,须注意的是三年经济困难有一个自然灾害的因素,但不符合问题中的“主要原因”之要深要求。
(4)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50年代与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的阶段特征,因此,材料四反映出两个阶段现象的原因都应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来分析归纳。
【答案】(3)原因: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④中苏关系恶化;⑤左倾思潮的泛滥。
(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4分满分)
(4)中餐馆少的原因:
①美苏冷战影响;②美国对新中国孤立封锁;③中国经济相对落后;④
计划经济体制下,限制公民出国。
(每点1分,答出任意3点得满分3分)
中餐馆增加的原因: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③全球资本
和人口流动快;④中国改革开放;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每点1分,答出任意3点得满分3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2014·广东六市六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8)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八十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
这一转变( )
A.折射出中国外交形势开始趋向缓和B.表明中国对两方价值观念的完全认同
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D.标志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解析】六、七十年代,由于近代列强长期对华侵略、左倾错误和国际紧张形势的影响,影响了教科书里对西方人的看法。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八十年代中外关系日益缓和,故教科书对西方人的看法有所改善,故A正确。
中西方价值观念始终存在差异,排除B。
近代时期,中国人已对西方有深入的认识,题干时间属于现代时期,排除C。
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排除D。
【答案】A
2.(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4)下列有关国际组织及宗旨的表述,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国际组织
宗旨
A
上海合作组织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
B
世界贸易组织
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
C
华沙条约组织
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D
欧洲共同体
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上海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华约;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建立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故促成国际合作说法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