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301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docx

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方案终

瓦屋山水电站调压井工程

深孔预固结灌浆施工方案

1、概况:

调压井区内围岩主要为V类围岩,上部粘土夹块碎石,下部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等基岩。

地面标高约1082m,设计为开敞式调压井,断面为圆形,开挖断面直径20m,井身高83.2m。

调压井中上部井壁1082高程以下为强卸荷岩体,结构面、裂隙发育,部分呈松动或松散状态,岩体完整性差,属

类围岩。

这对调压井开挖施工无疑存在十分严重的安全威胁,同时导井施工亦将十分困难,为此拟采用超前预固结灌浆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和减少投资,指挥部组织参建各方的讨论,将我部提出的临时性预固结灌浆结合永久灌浆施工,因此,在指挥部的要求下,设计将原永久的垂直井壁的灌浆改为竖直方向环绕井壁的灌浆。

2、孔位布置和孔数

2.1为提高调压井施工期围岩稳定性、保证调压井开挖的施工安全及后期调压井的安全运行,根据设计通知,在井壁外圈呈梅花形布置3排深孔固结灌浆孔,分别布置在调压井中心φ3.5m、R11m、R13m、R15m圆周上,编号为分别为W1(导井施工预固结灌浆)、G1(外圈)、G2(中圈)、G3(内圈)(见图),内(圈)和中圈为46孔,排距1.5m,外圈为25孔,G3圈距调压井开挖外缘1m。

2.2为进一步增强施工期井壁的安全稳定性和调压井运行期安全可靠性及调压井边坡的稳定性,根据设计通知要求G1、G2圈范围135度内灌浆孔内下入3φ28三角形锚束钢筋(钢筋直径为28,根数为3根,长度同孔深)。

全孔灌浆结束后,下入三角形锚束钢筋,然后按要求封孔。

2.3超前固结灌浆布置图

超前固结灌浆布置图见图。

图2.3-1超前加固固结灌浆孔布置图

2.4工程量表(表2.4-1)

表2.4-1超前加固工程量表

W1

G1

G2

G3

抬动孔g

孔数

(个)

孔深

(m/孔)

孔数

(个)

孔深

(m/孔)

孔数

(个)

孔深

(m/孔)

孔数

(个)

孔深

(m/孔)

孔数

(个)

孔深

(m/孔)

7

76

25

43

46

76

46

76

2

76

2.5技术要求及施工规范

2.5.1严格执行设计要求

2.5.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等相关技术规范。

2.6固结灌浆作业程序

灌浆试验→封闭排(圈)灌浆施工(G1、G2、G3)→灌浆效果检查→封孔

3、灌浆试验

3.1灌浆试验指导思想

3.1.1根据设计、规范相关要求,结合福堂电站调压井灌浆施工成功经验及其他先进实践经验,选用适宜的灌注材料,采用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与施工方法。

3.1.2结合调压井复杂的地质体条件,分析研究灌浆机理,用以指导确定灌浆施工工艺、方法,揭示基本灌浆规律。

3.2试验目的

为改善调压井围岩岩体的力学性能,恢复其整体性,提高围岩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提高围岩的安全稳定性,必须对围岩超前加固固结灌浆进行适应性试验。

其主要目的为:

3.2.1确定固结灌浆钻孔工艺、相应灌浆段钻孔与裂隙冲洗方法及测试岩体灌浆前相应透水率;

3.2.2确定采用的灌浆方法及效果的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3.2.3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良好的施工工艺、合宜的灌浆材料和浆液配合比;

3.2.4确定孔距、排距,选定灌浆压力。

3.3室内浆液试验

3.3.1材料

1)水泥:

水泥品种根据施工图纸或监理工程师指示选用,水泥标号选用P.0.42.5R。

水泥应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不得使用受潮结块的水泥,水泥不应存放过久,出厂期超过三个月的水泥不得使用。

2)水:

采用调压井拦坝蓄水水池中的水。

3)掺合料:

砂、粘性土、粉煤灰等掺合料质量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的规定。

掺入量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验成果应报送监理工程师,并经审查批准后在施工中应用。

砂:

应为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宜大于2.5mm,细度模数不宜大于2.0,SO3含量宜小于1%(以重量计,下同),含泥量不宜大于3%,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粘性土:

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粘粒(粒径小于0.05mm)含量不宜低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但由于加量直接影响结石强度,因此在调压井加固灌浆中不应使用。

3.3.2对不同水灰比、不同掺合料的浆液进行下列项目试验:

1)浆液配制程序及拌制时间。

2)浆液密度或比重测定。

3)浆液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4)浆液的沉降稳定性。

5)浆液的凝结时间,包括初凝或终凝时间。

6)浆液结石的容重、强度、弹性模量和渗透性。

7)监理工程师指示的其它试验内容。

3.4现场灌浆试验

3.4.1灌浆试验区选择

选择调压井围岩加固区作适应性灌浆试验区,见图2.3-1。

4、工艺技术设计

4.1施工工艺流程(图4.1-1)

图4.1-1施工流程图

4.2混凝土盖重浇筑

根据业主及监理要求,在上室底板覆盖范围内的灌浆孔不再重新浇筑混凝土,用上室底板混凝土代替,底板覆盖范围外浇筑约1.3m厚的混凝土作盖重,这就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对井挖的影响太明显了,直接结果是上室的有些钢筋需要截断,不能通长下料。

盖重混凝土施工具体见监理联系单(NO:

[2005]004)号。

4.3孔位测放

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和监理工程师指示布置孔位,其孔位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并设置标记。

4.4抬动变形观测装置安装及抬动变形观测

4.4.1抬动变形观测孔设置在G2圈上,共布置2孔。

4.4.2抬动孔钻孔使用地质钻机回转钻进,一径到底。

取岩心,钻完后即安设抬动观测装置。

4.4.3钻进至终孔深度后,在孔内下置1″长为30.5m的钢管(距管底部1m处焊接有对中圆形钢板,钢板上设置一橡胶塞),其底部1m用水泥浆封填固定,待凝24h;

4.4.4在1″钢管外套一根

″长为28.2m的钢管,钢管底部应与橡胶塞紧密接触,钢管外壁与孔壁间隙填入粉细砂至孔口;

4.4.5用水泥砂浆将φ50钢管与上部岩体(或砼盖板)铸死;在距抬动孔约0.1m处钻孔(孔径φ50,孔深2m)埋设1″钢管,1″钢管穿过砼盖板进入基岩0.5m左右,1″钢管内安设4′钢管,4′钢管底部用砂浆埋设0.5m左右;

4.4.6将各管口部分用麻丝填实,以免水泥浆进入各钢管之间将钢管铸死;

4.4.7在1″与4′钢管之间安装千分表或百分表。

4.4.8抬动观测装置安装见图4.4.8-1。

4.4.9基岩抬动变形观测

1)抬动变形允许值为0.1mm。

2)在进行钻孔及裂隙冲洗、压水试验及在灌浆过程中均应进行抬动变形观测并将测试成果报送监理工程师。

图4.4.8-1抬动观测装置安装示意图

 

 

4.5灌浆孔分序

4.5.1同排灌浆孔施工必须是先施工

序孔,再施工

序孔,逐步加密。

次序孔必须在前序孔已超前钻灌15m后再开始钻进、灌浆,其中内圈

序孔在井壁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施工。

4.5.2有多排(圈)孔时,为限制浆液向外侧远距流动,必须先施工最外排(圈)孔,以形成封闭条件。

4.6灌浆段长度分割

1)灌浆段的长度应根据灌区地质体的裂隙发育程度、破碎情况、渗透性、钻孔过程中岩性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地层的透水性和吸浆率愈大,则灌浆段的长度愈短;反之,则可长些。

2)灌浆段长度宜采用10m,特殊情况下可适当缩减或加长。

具体段长由岩性实际情况确定。

3)在钻遇大裂隙及严重不返水(风)地段时,应立即停止钻进,作为一段进行灌浆。

4)灌浆段岩体宜尽量属于同一岩性,不同岩性的地层,宜不作为同一段灌注。

4.7钻孔

4.7.1由于调压室上室底板作为盖重混凝土,整个作业面布置有上室边墙的插筋和上室的结构钢筋,导致了在混凝土大面上无法布置机械设备钻孔,需要搭设高为2.5~3.0m以上的脚手架作为钻孔和灌浆平台,比我部原先的施工工艺多一道工序钻孔和灌浆平台的搭设。

4.7.2钻进方法

1)由于钻孔区岩体特点为硬、脆、碎,钻进过程中易塌孔、卡钻以及易造成孔斜。

超前加固预固结灌浆孔施工采用配置扶正器及防塌卡装置的潜孔锤冲击回转钻进方法。

根据福堂电站调压井塌坑深厚(78m左右)塌渣层使用配置有扶正器及防塌卡装置的潜孔锤冲击回转钻进经验,本工程深孔固结灌浆采取此种钻进方法对灌浆孔质量和施工进度是有充分保证的。

2)适应性灌浆试验区先导孔及灌浆效果检查孔采用回转钻进方法。

3)深孔固结灌浆——潜孔锤冲击回转钻进方法

钻孔主要设备、机具

a钻机:

回转式钻机(XY—2PC)

b机具:

CIR110与CIR90冲击器配置扶正器及防塌卡装置

5)先导孔、检查孔——回转钻进方法

钻孔主要设备、机具

a钻机:

回转式钻机(XY—2PC)

b机具:

φ91mm、φ75mm、φ56mm金刚石钻具

4.7.3孔斜要求

钻孔孔斜必须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表4.7.3-1)。

表4.7.3-1孔斜允许值

孔深(m)

20

30

40

50

60

大于60

最大允许偏差值(m)

0.25

0.5

0.8

1.15

1.5

不大于孔距

4.7.4孔斜控制措施

在钻进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控制孔斜:

1)钻孔前,安装钻机平正稳固;钻机立轴方向应与设计孔向一致。

2)埋设的孔口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必须与设计钻孔轴线方向一致。

3)使用带扶正器的长钻具。

4)钻进过程中,每隔10m测量孔斜,发现偏斜超过设计要求及时纠正或采取补救措施。

5)在钻进过程中,应经常校测钻机立轴方向是否与设计孔向一致。

6)每次接班后,均应校测钻机立轴方向是否与设计孔向一致,钻机是否平正稳固。

4.7.5钻进过程中,钻遇结构破碎、裂隙发育、全强风化的岩层,可能会出现塌孔、埋钻、卡钻等事故。

为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在施钻过程中应注意:

1)匀速、平稳、低速钻进;

2)钻进过程中,发现掉块、卡钻等现象,应立即起钻。

3)如遇坍塌掉块严重时,应进行固结灌浆(视情况确定待凝)后再钻进;

4)施钻人员不得擅离岗位,应随时注意钻进过程中孔内的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钻,查清原因后再继续钻进。

4.7.6钻孔质量保证措施

1)钻机固定牢固。

2)校正立轴方向,按要求的孔向对准孔位开孔。

3)严格执行冲击器或金刚石钻进操作规程。

4)严格控制回次长度。

5)钻进过程中,钻机负荷稍有增大,应提动钻具。

6)使用配扶正器的长钻具。

7)对于不稳定孔段,灌浆后应有足够的待凝时间。

4.7.7钻进事故的处理措施

1)处理事故的原则:

分析情况、查明原因、制定方案、照章实施。

2)措施:

选择采用锥、套、扫、打、反及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4.7.8钻孔取芯和芯样试验

1)检查孔以及监理工程师指示的其它需钻取岩心的钻孔应采用金刚石回转钻进方法采取岩心。

2)钻取的岩心应按要求编号、填牌、装箱,并绘制钻孔柱状图和进行岩心描述。

对每盒或每箱芯样拍两张彩色照片,并做好钻孔操作的详细记录,一并报送监理工程师。

3)芯样的最大钻孔长度应限制在3m以内,一旦发现钻取芯样卡钻或被磨损,应立即提钻。

除监理工程师另有指示,对于1m或大于1m的钻进循环,若芯样采取率小于80%,则下一次应减少循环深度50%,以后依次减少50%,直至50cm为止。

如果芯样的回收率很低,应采取有效取芯措施,保证取芯质量。

4)根据监理工程师指示,对回收的岩心和混凝土芯进行试验,并将试验记录和成果提交监理工程师。

5)监理工程师指示应予保存的岩芯,需按指定的地点存放,以防散失和混装。

4.7.9钻孔保护

按设计要求保护施工图纸所示的所有钻孔,直到验收合格为止。

4.8钻孔冲洗及裂隙冲洗

4.8.1基本原则:

根据钻遇情况,确定钻孔冲洗及裂隙冲洗方法。

宽大裂隙孔段可不进行冲洗。

4.8.2冲洗方法

1)根据监理工程师指示采用风水联合冲洗、压水冲洗或脉冲冲洗。

冲洗方法应结合地质体条件,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2)推荐采用——风水联合冲洗

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风和水用灌浆管送到孔底,先打开水管注水到一定程度后,再打开风管通入压缩空气,使孔内的水与空气混合,由于汽水混合物的比重轻及压缩空气的释压膨胀,从而将水、气流断续喷出,在水、气喷出的瞬间,孔内一定区域形成低压乃至负压区,泥质便顺反向水流被带出孔外。

喷出的速度越快,冲洗效果越好。

3)冲洗压力

压水冲洗水压采用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超过1MPa,则采用1MPa。

冲洗风压采用灌浆压力的50%,该值若超过0.5MPa,则采用0.5MPa。

4)洗净标准:

裂隙冲洗应冲洗至回水澄清后10min结束,且总的时间要求,单孔不少于30min,串通孔不少于2h;孔底残渣不超过20cm。

4.9压水试验

4.9.1根据钻遇情况及裂隙冲洗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压水试验。

压水试验按设计要求实施。

4.9.2压水试验应在钻孔及裂隙冲洗后进行。

根据钻遇情况及监理工程师指示,可采用“简易压水”、“单点法”及“五点法”进行压水试验,建议采用简易压水试验。

4.9.3简易压水试验

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1MPa。

压水20min,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

其成果以透水率q表示,按式4.9.3-1计算。

(式4.9.3-1)

式中:

q—吸水率,Lu;

Q—压入流量,L/min;

P—作用在试段内的全压力,MPa;

L—试段长度,m。

4.9.4单点法压水试验和五点法压水试验按《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及《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执行。

4.10制浆

4.10.1设备:

NJ300高速搅拌机

4.10.2配料:

严格按设计配比配料,称量误差应小于5%。

水泥及掺合料(粉煤灰、砂、膨润土)等固相材料采用重量称量法,水使用水表计量。

4.10.3搅拌:

搅拌时间不小于1min,浆液在使用前应过筛,从开始制备至用完的时间应小于4h。

4.10.4浆液搅拌均匀后,检测比重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4.10.5浆液温度应保持在5~40℃。

4.11供浆

在调压室下游侧平台上建立灰浆站,大小为4×10m。

用高速搅拌机集中制浆,制备好的浆液用BW-200型泥浆泵通过Φ50PE塑料管输送至各灌浆工作面。

图4.11-1集中制浆站结构型式示意图

4.12灌注

4.12.1灌注方式、方法

⒈灌浆方式:

循环式

⒉灌浆方法:

自上而下循环式灌浆法、自下而上灌浆法

方法一:

自上而下分段循环式灌浆法(前10米段)

自上而下灌浆方法是指自上而下分段钻孔、分段安装灌浆塞进行的灌浆。

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时,各灌浆段的灌浆塞分别安装在其上部已灌浆段的底部见其施工流程见图4.11.1-1。

如此循环直至结束。

图4.12.1-1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施工流程图

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

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就是将钻孔一次钻到设计孔深,然后自下而上逐段安装灌浆塞进行灌浆的方法,根据施工需要,自下而上灌浆方法是在自上而下的灌浆结束10米后进行钻孔灌浆施工。

详见4.11.1-2图。

采用自下而上灌浆法时,灌浆塞在预定的位置塞不住,其调整的方法是适当上移或下移,直至找到可以塞住的位置。

如上移时就加大了灌浆段的长度,《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当灌浆段长度大于10米时,应当采取补救措施。

补救的方法一般是在其旁布置检查孔,通过检查孔发现其影响程度,同时可进行补灌。

依次往上灌浆。

详见图4.12.1-2

方法二、自上而下、孔口封闭,分段灌浆施工方法

该法自上而下逐段钻进,随段位安设灌浆栓塞,始终将栓塞卡在灌浆段顶部0.5m以上的位置,逐段灌浆。

随着灌浆段的加深,堵塞位置亦随着加深,下栓塞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逐渐增加,工效降低,施工愈来愈难。

由于调压井围岩体破碎、裂隙发育等原因,灌浆塞在规定的位置卡不住,多次上提,致使灌浆段很长,影响灌浆质量。

另外,采用此施工方法,一般都要在上一段灌浆结束后,待凝24h以上,才可钻进下一段,以防止已灌入的浆液在未凝结以前被冲洗出来。

此种方法就是封闭器安装在孔口管上,自上而下分段钻进,逐段灌浆并不待凝的一种分段灌浆方法。

它的优点是:

除了主要对新钻段进行灌浆以外,还可以使以上各段都能得到若干次的重复灌浆,最终都会受到最高压的“考验”,因而灌浆质量容易保证;同时它可以利用钻杆作为射浆管,避免了下栓塞工序和堵塞不严的麻烦;孔内事故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施工进度加快。

详见下图4.11.1-3

以上图详见附图。

调压井灌浆采用方法一即先灌顶部10米,然后钻孔到设计高程,进行自下而上分段灌浆。

4.12.2灌浆设备、机具

1)设备

灌浆泵:

BW—250灌浆泵

2)机具:

射浆管、储浆筒

孔口封闭器,φ56mm、φ75mm、φ91mm灌浆栓塞,φ50mm钻杆。

4.12.3孔口封闭器及射浆管安装

1)所用孔口封闭器应具备以下性能:

在灌浆过程中,灌浆管可在孔口封闭器中心部位灵活地转动和升降且不漏浆。

2)孔口封闭器安装前应检查密封圈等是否完好;

3)射浆管:

采用φ50外平钻杆作射浆管。

射浆管管口距孔底≯50cm;

4)灌浆过程中应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射浆管,以防射浆管在孔内被水泥浆凝住。

4.12.4灌浆压力

1)灌浆压力计算

p=p0+αh(式4.11.4-1)

式中:

p—灌浆压力,MPa;

p0—第一段灌浆压力,MPa;

α—系数,根据基岩的岩层性状或破碎情况具体确定,根据调压井的地质情况,上部分为Ⅳ类围岩,下部分为Ⅴ围岩,拟取Ⅳ类围岩为0.05MPa、Ⅴ围岩取0.025Mpa。

h—灌浆段深度,m。

2)初拟灌浆压力(表4.11.4-1),具体根据灌浆试验确定。

表4.12.4-1初拟灌浆压力值

孔深(m)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40

40~76

初拟压力

(MPa)

0.2~0.3

0.3~0.5

0.5~0.7

0.7~1.0

1.0~1.2

1.2~1.5

1.5~1.7

1.7~2.0

3.0

3)后次序孔的灌浆压力较前次序孔依次提高15%左右。

4)灌浆压力使用灌浆试验确定的压力,并在施工过程中进一步调整。

5)施灌过程中尽量尽快达到设计压力。

注入率大的孔段应分级升压。

在灌浆过程中,将压力分为几个阶段,逐级升高到规定的压力值,严格控制升压速度,升压速度要与吸浆率协调。

灌浆开始,如果吸浆量很大时,使用最低一级压力灌注;当吸浆量减少到另一限度时,则将压力升高一级,直到在规定压力下结束灌浆。

此法拟用于裂隙发育岩体及断层、破碎带等。

具体见表4.11.4-2。

表4.12.4-2灌浆压力与吸浆率(初拟)

灌浆吸浆率(L/min)

>30

20

<10

备注

灌浆使用压力(MPa)

0.4P

0.7P

P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6)灌浆泵和灌浆孔口处均应安装经率定合格的压力表,进浆管路亦应安装压力表。

鉴于使用灌浆自动记录仪,则孔口回浆管压力表由压力传感器代替。

因此灌浆压力以孔口回浆管压力传感器读数为准,其它压力表相互对照。

4.12.5浆液水灰比、掺合料及外加剂

1)使用灌浆试验确定的或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浆液配比施灌。

2)鉴于调压井围岩体破碎、裂隙发育,不宜使用较稀的浆液。

浆液W/C拟采用2:

1、1:

1、0.8:

1、0.6:

1、0.5:

1五个比级,并且优选1:

1、0.5:

1两级。

具体通过灌浆试验及地质体条件确定。

3)外圈G1圈、W1圈及内圈G3圈的

序孔用浓浆(W/C为0.5:

1)、砂浆(灰砂比1:

0.5~1:

2)先充填后再正常灌浆至结束,

序孔根据情况采用浓浆灌注或按正常比级灌注。

对于宽大裂隙及耗浆量大的孔段必须采用砂浆(W:

C:

S=0.5:

1:

2)灌注,对于吃浆量较大,并需采用水泥浆灌注的地质体,可掺入粉煤灰(掺量通过室内试验确定)。

4)G2圈所用浆液比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水灰比推荐采用2:

1、1:

1、0.8:

1、0.5:

1四个比级。

5)掺合料中粘性土、粉煤灰等掺合量均须作室内浆液性能测试,在不影响结石强度及恢复围岩整体性的基础上,依据“效果好、投资省”原则,优选浆液类型及配比。

6)外掺剂:

根据封堵、流动性、浆液稳定性等性能良好的需要,分别掺入不同种类的外掺剂,以满足工程的需要。

4.12.6浆液比级变换

浆液应由稀到浓逐级变换。

变换标准如下:

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少时,或当注入率保持不变而灌浆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2)当某一比级浆液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已达1h,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显著改变时,应换浓一级水灰比浆液灌注;

3)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可越级变浓。

按规定变换浆液浓度后,如发现压力突然增大或单位吸浆量突然减少,则说明浆液浓度变换的不很适当,这时应尽快地换回原浓度的浆液,继续灌注。

4.12.7回浆返浓

灌浆过程中,随时测量进浆和回浆比重,注意回浆是否返浓。

当回浆变浓时,宜换用与进浆相同水灰比的新浆进行灌注,若效果不明显,延续灌注30min,即可停止灌注。

4.12.8回浆量控制

灌浆过程中应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且保持回浆量大于15L/min,防止灌浆管在孔内被水泥凝住,造成灌浆中断。

4.12.9灌浆结束标准

1)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在规定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时,继续灌注60min,或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90min,灌浆即可结束。

2)灌浆全过程中,在设计压力下的灌浆时间不少于120min。

4.12.10特殊情况处理

1)灌浆过程中,对冒浆、漏浆问题,视具体情况采用嵌缝、表面封堵、低压、浓浆、限流、间歇灌浆等方法处理。

2)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如串浆孔具备灌浆条件,采用一泵送一孔同时灌注。

否则应将串浆孔堵塞,待灌浆孔灌浆结束后,串浆孔再进行扫孔冲洗,而后继续钻进和灌浆。

3)施工中必须采用一切措施防止灌浆中断。

若中断,必须尽快恢复灌浆,否则立即冲洗钻孔,而后恢复灌浆。

若无法冲洗,则扫孔后复灌。

扫孔恢复灌浆后,使用开灌比级的水泥浆灌注,若注入率与中断前的相近,采用中断前的比级水泥浆灌注,反之则逐级加浓继续灌注。

4)灌浆段注入量大,灌浆难于结束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掺加速凝剂、待凝等措施处理。

处理后应扫孔重新灌浆至结束。

5)当钻遇断层、大的裂隙、空腔时,无论此时该段多长,均作为一段灌注,根据情况灌注浓浆、水泥砂浆先充填后再正常灌浆至结束。

具体措施为:

根据大桥水库“三洞口”高边坡安宁河大断裂地层及大桥水库调压井大裂隙与塌渣段成功经验,用砂浆(W:

C:

S=0.5:

1:

2)并外加速凝剂,进行封堵性灌注。

采分级升压法,控制砂浆流动半径,减少并限制注入率。

按以上措施处理过的孔段,应在待凝至少24h后进行扫孔,并从开灌水灰比重新起灌,直至正常结束,以充分保障恢复围岩的整体性,达到加固的目的。

4.13终孔检测

钻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