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163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汪圣锡应辰端明①,本玉山县弓手子。

喻樗②子材为尉,尝授诸子学。

呼视之,状貌伟然,不类常儿。

问:

“能属对否?

”曰:

“能。

”曰:

“马蹄踏破青青草。

”应声曰:

“龙爪拿开白白云。

”喻大惊异,曰:

“他日必为伟器。

”留授之学,且许妻以子。

后从张横浦③游,学益进。

年十八,魁天下。

天资强敏,记问绝人。

其帅福州,始谒庙,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即好谕曰:

“事不可行也。

”妪呼曰:

“乞详状。

”公笑曰:

“尔谓吾不详耶?

”驻车还其牒,诵之不差一字。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有删改)

(注释)①汪圣锡应辰端明:

汪圣锡,字应辰,为端明殿学士。

②喻樗:

祖籍南昌,字子材。

③张横浦:

即张九成,宋代理学家。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类常儿/佛印绝类弥勒

B.能属对否/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天资强敏/赏赐百千强

D.记问绝人/往来而不绝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3.结合选文,说说汪圣锡为什么能够“年十八,魁天下”。

【答案】

1.A

2.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3.①天资强敏:

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极强的天赋,对对子对答自如;(或:

记忆力超群:

对于老妇人的内容芜杂的状子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②好学:

师从喻樗、张横浦,学业愈加精进。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A、两个“类”都是像的意思;B、撰写/同“嘱”,嘱咐;C、很/有余;D、超过/间断,停止。

故选A。

2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虚词、语气词及句意进行做答。

“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翻译为有个太婆拿着文书站在路边,他命人取来看完,大约上千字,内容芜杂,看不出重点,根据翻译可断句为:

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炼。

可从文中“天资强敏,记问绝人。

”、“后从张横浦③游,学益进”、“喻樗②子材为尉,尝授诸子学。

呼视之,状貌伟然,不类常儿。

”等句子进行概括,即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受到喻樗、张横浦的点拨,学业更加精进。

【点睛】

译文:

端明殿学士汪圣锡名应辰,本是玉山县弓手的儿子,喻樗任玉山县尉时,曾教授诸子学习。

喻樗叫来看看,长相很帅,和平常的孩子不一样,就问他会不会对对子。

汪答说会,于是出了上联:

“马蹄踏破青青草”,汪应辰应声答道:

“龙爪拿开白白云”。

喻樗大为惊异,说:

“今后一定能成伟器”,于是留他就学,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汪跟张横浦交游,学问更加进步。

汪十八岁的时候,就做了状元。

汪天资聪颖,记性超人。

他主管福州的时候,下属听说他的名声,就想试试他。

他刚到孔庙拜谒,有个太婆拿着文书站在路边。

他命人取来看完,大约上千字,内容芜杂,看不出重点。

不过他马上批示说,所说的事不可行。

太婆喊叫说,请给个详细的说法。

汪公笑笑说,你觉得我不清楚吗?

于是停车把文书还给太婆,然后背了一遍,一字不差。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①而饮食。

讫②,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

“杀人者,汝也!

”囚不知所以,曰:

“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助,此汝杀之明验也!

”因涕泣服罪。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释)①桎梏(zhìgù):

脚镣和手铐。

②(qì):

终止,完毕。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狱久不决狱:

______

(2)囚不知所以所以:

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欧阳的断案过程。

【答案】

1.

(1)诉讼事件

(2)表示原因,……的原因

2.(他)全都加以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留下的这个人(显得)大惊失色、惶恐不安。

3.欧阳晔除去囚犯的手铐与脚镣,观察他们在不经意间吃饭用手的习惯;发现囚犯们都使用右手,只有一人用左手;而被杀的人被匕首刺伤在右边胸部,他通过伤口位置判断出这个使用左手的人是真正的凶手。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狱”是古今异义词,“案件,诉讼事件”的意思。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悉(全)劳(慰问)、狱(监狱)、顾(看)”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84.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叙写的断案经过概括作答。

欧阳晔治理鄂州时,有人因争船互殴而致人死,案件悬了很久了断。

于是欧阳晔就亲自去监狱,除去嫌犯的手铐与脚镣,观察他们吃饭用手的习惯,发现囚犯们都使用右手,只有一人用左手。

再观察留下人的神情——恐惧地向左右看,依据被杀的人是被匕首刺伤在右边胸部,通过伤口位置判断出这个使用左手的人,就是真正的凶手。

意对即可。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为了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来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和喝的。

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脸色变了,而且恐惧地向左右看。

欧阳晔说:

“杀人的是你!

”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

“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

”这个人哭着认罪了。

3.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日:

“是满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0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往之女家(同“汝”,你)

C.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D.与民由之(由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父命之

B.戒之曰

C.独行其道

D.贫贱不能移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正反对比,他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D.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答案】

1.D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与民由之”的“由”是“遵循,遵从”的意思,不是“由于”。

故答案为D。

10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

D.“贫贱不能移”的意思是:

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其中的“移”是“使……改变,动摇”的意思。

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故答案为D。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从文章内容看,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可见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所以,C项所说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睛】

参考译文: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

“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4.阅读下面的《曹刿论战》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通“遍”,遍及,普遍)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高兴)

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决定给谁使用。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B.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D.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本文详细记述了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情况,略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是“赐福”,不是“高兴”。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的意思是: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

“专”是“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不是“独自决定给谁使用”。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本文详细叙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略写了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情况,这样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所以D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5.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英缤纷缤纷:

色彩鲜明

B.阡陌交通阡陌:

田间小路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妻子儿女

D.寻向所志寻:

动词,寻找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初极狭,才通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

“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B.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

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写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答案】

1.A

2.C

178.D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落英缤纷”中的“缤纷”是“繁多而错杂的样子”,不是“色彩鲜明”,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

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和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C.“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所以D项中的“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

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

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

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

“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

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

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

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6.贤主所贵莫如士。

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

言直则枉者见矣。

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

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

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能意见齐宣王。

宣王曰:

“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

”对回:

“意恶能直?

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

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

”宣王怒曰:

“野士也!

(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è)直言。

B.人之所憎恶(wù)莫甚于生。

C.寡人闻子喜好(hào)直。

D.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2.下列语句与上文文意不符的是:

()

A.做人要堂堂正正,不卑不亢。

B.人贵直,文贵曲。

C.在当权者面前,不低三下四,不唯唯诺诺。

D.说话要讲究技巧,不能说直言。

3.清朝诗人袁子才说过:

“凡作人贵直。

”“直”,就是正直的意思,所谓正直,即光明正大,就是说,做人要堂堂正正,处事要出以公心,主持正道。

这是做人应该有的品德。

请结合上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正直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连贯,不少于120字)

【答案】

1.A

201.D

3.请结合上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正直的看法。

【解析】

1.A.有误。

“恶”应读wù,意为“厌恶”。

2.D.由“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可知,本文意在告诉人们:

说话应“直言”,即言谈要诚挚、直率,正直。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

要结合题目中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回答。

针对“正直”,先表明观点:

做人要堂堂正正,处事要出以公心,主持正道。

然后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正直,尤其是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如何做到出以公心,公平公正。

观点要鲜明,语言要简明、连贯。

参考译文:

贤主所崇尚的莫过于士人。

之所以崇尚士人,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

言谈正直,邪曲就会显现出来了。

君主的弊病,在于想闻知邪曲却又厌恶正直之言,这就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至:

这就等于轻贱自己想要得到的而尊尚自己所厌恶的,所要得到的又从何而来?

能意见齐宣王。

宣王说:

“我听说你喜好正直,有这样的事吗?

”能意回答说:

“我哪里能做到正直?

我听说喜好正直的士人,家不居于政治混乱的国家,自己不见德行污浊的君主。

如果我来见您,家又住在齐国,我哪里能算得上正直!

”宣王生气地说:

“真是个鄙野的家伙!

7.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小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注释)①缣:

细绢。

②仅:

将近。

③令:

善,美好。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______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轻:

____(4)岁衣缣一匹岁:

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3.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

【答案】

1.探求在……之前轻视,看不起每年

2.

(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除。

3.先天下之忧而忧或: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求”,探求;“先”,在……之前;“岁”,每年。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