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147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docx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

于永正:

小学语文教学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

于永正,教龄46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原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中国教师报:

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

你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于永正:

我认为,开这门课,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

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小语教学要给孩子什么,我想,第一是识字、写字。

小学六年,应该让孩子认识3500个常用字,能写其中的2500个字。

这个指标现在普遍达不到。

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

6岁到12岁,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积累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力最好时期。

课标规定的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是底,要保住。

但现在很多学生达不到,即使达到了也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而已。

我主张要加强背诵,要死记硬背。

没有记忆的阅读,学生怎么积累?

第三是作文教学。

读书是基础,读写结合,小学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记忆,去感悟写作的方法。

不要人为地去争论什么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

书读多了,读懂了,人文性是跑不了的。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兴趣!

中国教师报:

你觉得目前的小语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于永正:

小语教学既有越位现象,也有不到位现象。

越位,是说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太深,讲解得过度,拓展过度。

现在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很喜欢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品味得无止无境,“感悟”得无边无际。

二十来字的古诗,花了两节课时间去品味,最后学生还背不下来。

当然,语文课嘛,该品味的地方还是要品,不然就没有味道了,但一定要有度,要深入浅出。

深入深出,浅入浅出都不可取。

现在很多公开课感动的是听课老师,是评委,学生不一定真的明白。

小语还是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的好,要重视积累。

有越位就有不到位,基础的东西不到位。

我曾问过一位在中学当老师的朋友,你们对小学语文老师有什么要求。

他说,你们让学生把字写好,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通顺,能把意思基本表达清楚,学生会朗读,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们就很满意了。

事实上,每年他们接初一新生,都要进行补课,让学生过3500个常用字的“关”。

我听了很难过,一天到晚忙得那么狠,却没尽职。

教师讲得多,挖得深,这个主要是在公开课上。

家常课基本不是这样子。

家常课上最可怕的还是应试教育。

你不知道,现在小学负担有多重!

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作业做得很晚,全国如此。

一个一天到晚被动学习,靠做练习册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没什么出息的。

只有靠读书,根据兴趣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人才。

但我们现在有几个学生是靠兴趣在学习的?

没有!

没有,就出不了大家,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教师报:

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于永正:

我是思考型的语文教师,外界基本对我构不成什么干扰。

前些时候,我对部分老师作了一个报告,题目是《研究语文教育不妨从研究自己开始》。

我的语文素养怎么养成的?

是老师教出来的吗?

不是。

我小时候在农村读书,那时农村教师没什么教学技巧。

但语文老师善于激励。

一次老师说我的一篇作文写得好,有老舍风格,可投中国青年报。

虽然那文章没有发表,但这话激励了我一辈子,使我喜欢上了读书写作。

后来我当了老师,我就认定一条,要读书,要写作,要像我的老师教我那样教学生,多激励他们。

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没有不喜欢语文的。

所以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学到的法宝,一是影响,二是激励。

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本书。

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读,我们各读各的,然后相互推荐作品。

我有文章发表了,也给学生看,学生很有兴趣。

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基础打得好,书读得多,作文写得好,就不怕考试。

我的学生越到后来越有后劲,中考成绩好,高考更好。

中国教师报:

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于永正:

很简单的,就像骑车,刚开始时琢磨如何上车,如何把握方向,手忙脚乱的,把握规律了就很简单。

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做,做到底,做一辈子。

比如,我要求学生写字工整,我就先把字写工整。

我喜欢写字,不到一年时间,学生字都像我。

无形的影响是很大的。

再比如,外国作品看多了,自然就会用破折号;鲁迅的书读多了,语言就简洁,没有长句。

我也就这样教学生,要他们在读书时想作文,边读边研究人家是怎么写的;写作文时想你读过的书,如人物外貌怎么描写,怎样刻画语言动作,等等,都可以借鉴。

老师是个明白人,学生才能少走弯路,不会被作业堆淹没,才会不受或者少受折磨。

教育很复杂,但有时很简单,只要从“心”开始。

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不只是看你对教材的把握,而是看你对学生的态度。

教学艺术,处理教材的艺术和善待学生的艺术,两者相加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艺术。

小学语文不要搞得太复杂。

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做简单,才叫“大智慧”,才叫“哲学思考”。

关键是教师自己喜欢读书会写作。

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点。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杜殿坤教授说的一句话:

“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老师,怎么教都能教好。

王崧舟: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伴随着我

王崧舟,1966年10月出生,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

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

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

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些什么?

王崧舟:

要给什么?

给是给不了的,能致力于“影响和熏陶”就足够了。

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问题的根本不在这里,因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构,其中涉及太多的要素、太多的目标。

这时候,价值思考、价值判断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语文素养,而是要怎样的语文素养。

而怎样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排序的问题。

怎样排序,谁排第一,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奉行的价值取向。

我对语文素养的排序是:

第一,基础的语文情感。

喜欢不喜欢语文,热爱不热爱语文,痴迷不痴迷语文,始终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首要标准,核心价值。

一个人,有着再扎实的语文知识、再娴熟的语文技能,对语文却是厌恶、憎恨甚至冷漠,那么,以上的东西全是白搭。

第二,基础的语文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习惯,这话虽说有些偏颇,但也击中了基础教育的要害。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譬如天天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等,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

第三,基础的语文积累。

学文如积沙,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活;学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听说过腹内空空如也下笔洋洋洒洒的人。

第四,基础的语文技能,譬如诵读技能、边读边思考技能、列提纲写作文技能等。

第五,基础的语文知识。

排序越靠后的,越容易通过考试加以检测;考试越容易检测的,实际教学中越容易被重视。

这就是当今语文课程的悖论和悲哀。

中国教师报:

你觉得现在小语课堂教学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崧舟:

我理解你所说的“现在小语课堂”,是指常态课,我也更想谈谈常态课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现实中的语文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甚至无情的。

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这就是问题;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更是问题。

基础的语文情感是不考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不在乎,可以遗忘;基础的语文习惯是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考出来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抛到九霄云外。

这些问题的根子其实只有两个,第一,强大的应试教育体系;第二,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

中国教师报:

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王崧舟: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困惑。

这一困惑一直伴随着我,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没有消失过。

我的理想是“诗意语文”,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诗意语文在现实教学中,常常与应试语文、功利语文发生冲突,有些冲突甚至是水火不容,很难调和的。

至今,我也未能找到解决和解脱之道。

我想,诗意语文可能是无用的,至少对目前的考试、目前的评价体制、目前的日趋功利的教育教学。

但我坚信,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中国教师报:

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王崧舟:

既满意又不满意。

与以前的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开发理念、整体构架、选文品质、训练载体、图文装帧等角度看,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改良。

从选文品质看,经典的东西、多元文化的东西、反映时代特征的东西、文质兼美的东西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是让人欣喜和满意的。

但是,不满意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选文难度偏大,中学的下放到小学,小学高段的下放到低段,选文篇幅过长、意蕴过深;第二,选文在语言品质这一维度上考量还相当不够,人文的东西大量充斥,而语文本体的东西却被相对淡化;第三,选文的儿童主体、儿童文化、儿童哲学的东西相对考虑较少,基本被成人文化所垄断。

中国教师报:

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课改?

王崧舟:

忧喜参半,破立不二。

“忧喜参半”是说课改现状,“破立不二”是说课改走向。

先说“忧喜参半”。

所谓“喜”,是指课程改革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范畴,改善了语文教学的品质。

在课程改革中,师生都得到了较以往更高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所谓“忧”,既有近的一面,也有远的一面。

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和沉疴并没有因为课改而得到根本性的治疗;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本身在推进过程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缺陷。

总之,“老问题”涛声依旧,“新问题”接踵而至,新老问题纠缠在一起,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问题。

因此,那种要求退回老路或推倒重来的思路都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再说“破立不二”。

深化改革的基本哲学姿态是“破立不二”。

所谓“破立不二”,就是有破有立、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遗产,譬如,重基础的传统、严格训练的传统、读写结合的传统,就需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审视、反思和扬弃,这就是“破立不二”的态度。

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有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文制宜的问题,并不是用了这些学习方式就一定好,不用这些方式就一定不好,这同样是一种“破立不二”的态度。

薛法根:

小语教学应该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薛法根,教龄20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

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

您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薛法根:

主要是两点:

一是要让学生好读书。

要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感情,觉得很亲切。

要让学生喜欢读书,有乐趣;读出味道来,有情趣;一直很喜欢读,有志趣。

第二是培养学生会读书的方法、能力和习惯,核心是读与写的方法、能力和习惯。

现在很多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是零碎的,随机的,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化的过程。

中国教师报:

你觉得小语课堂教学主要有哪些问题?

薛法根:

现在的小语课堂教学目标过多、过全、过虚。

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贪多必失,有的教学目标教师自己并不认同,也难以检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写在教案里的目标。

比如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什么”,这种目标的可评价性可操作性不强,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真正地落实。

我主张教学目标应该简约集中,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普遍问题,就是语文教师不清楚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一堂课下来,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说不清楚。

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教。

学生会了、懂了的老师还在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

一二年级的课文很浅显,没有多少理解的任务,重点应该是字、词、句的学习,现在也在感悟啊感悟。

年段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涉及课标、教材、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

中国教师报:

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薛法根:

以前没有感到过什么困惑。

搞了教学研究后发现,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核心的障碍。

课文本身并不是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深入研读,发现并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这需要功底。

比如低年级的一篇识字课文,老师一般只是教音、形、义,汉字背后隐藏的东西没法提示出来,这样的课就显得单薄了。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是一幅画,这些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字学知识。

再比如朗读教学,现在一到六年级,都是模糊的,因为老师缺乏朗读学知识,只能把句子打在黑板上,让学生一次次读。

再比如说,一篇文章,感觉很美,但说不出美在哪里,因为缺少文章学、修辞学等知识。

文言文教学,如果缺少古文功底,对文本理解很肤浅,教学就很难深入。

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以前是无知无畏,等到深入了解后,觉得很可怕,有时上课就觉得没有底气。

所以,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功底,还要有名师引领,有了名师点拨就能够少走弯路。

中国教师报:

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薛法根: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总的来说还算满意,各有千秋吧。

如果说教材的不足,有三点意见:

一是我觉得现在教材中有些选文的品位不够,一些应景性的东西应该删掉,要让学生看到他这个年龄阶段最好的东西。

第二个,每篇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实际上是把文本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提炼出来。

因此,练习题的体例应该便教利学,但现在只在文本思想内容或者说主题上有所提示,没有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作提示,思考空间很狭,价值不大。

还有就是教材编写时,各方不要刻意回避,不应该某个名篇你选了我就不用,为了强调特色,把人家好的东西,应该采纳的也回避了,这样不好。

中国教师报:

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教改?

薛法根:

我1988年参加工作,从事小语教学已经20年了。

我感觉这20年小语教学走了这样一条路:

上世纪90年代时语言文字训练很扎实,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定性非常准确。

这是对的,但后来训练越来越机械僵化。

所以课改非常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强调人文性,强调实践性,这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但过犹不及,很快出现了人文泛滥,所以又有人强调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学习。

总的来说,这些年的小语教学改革总是在摇摆中缓慢前进,在争议中逐步完善,这是个好现象。

现在大家开始关注日常课堂,开展了常态课堂的研究,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说课改必须要提课标。

课标有三大好处:

一是的确解放了思想,使我们对语文这一课程的认识更加丰富,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更有时代感;二是拓展了教学思路,以前语文课讲读为主,现在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对一线教师很有启发;三是注重了课外阅读语文资源的利用,提出了大语文观,这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好处。

但现在的小语课标也有很多问题,操作性不强。

比如年段教学目标不清晰,三维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应怎么办……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但现在没有哪个教研部门在实实在在研究,而是把课标的解读扔给了一线语文老师,我们苦不堪言。

没有哪个数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也没有哪个物理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因为他们的教材、课标都很清晰。

而语文不行,语文老师需要自己开发教学内容。

希望小语课标能够尽快细化,清晰起来,可操作可评价。

课标厚一点没关系,厚了我们才能选择。

 

钱梦龙:

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钱梦龙,1931年2月生,语文特级教师,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

中国教师报:

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

您认为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钱梦龙:

从学科教学目标的角度讲,语文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

我概括了这样五个方面:

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读写听说)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字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

我们国家以前什么都要“突出政治”,语文教学也不能幸免。

现在语文教学是“突出人文”,其实人文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突出人文”是“突出政治”的变种,是“突出政治”的余威。

一直以来,加在语文教学上的要求太多了,领导的意图是要把很多的东西,思想、品德、政治、道德等都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

这些东西要不要涉及?

肯定要,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语文教学必然会涉及这些方面。

问题是,同时要顾及这么多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不堪重负。

这些教育目标,应该通过课程目标制定、教材编写来体现。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学生在走入文本、感悟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没有必要把思想、政治、道德这些都纳入到语文素养中去。

中国教师报:

请概括性地介绍一下你的语文教学方法?

钱梦龙:

我的方法叫导读法,这是我对自己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总结。

“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习式”是导读教学的四种基本课型。

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窦爱君老师编写的《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一书。

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会读书了,思想、道德等这些自然也上去了。

我初中毕业不久就失学了,靠什么打下的精神底子?

无非是通过阅读,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与道德高尚的人对话,在阅读过程中,精神底子、精神面貌受到感染,人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当了语文老师之后,我就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

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钱梦龙:

以前倒真没有什么困惑,现在倒是有点了。

为什么呢?

我觉得,现在我们有些人对语文教学的阐释有点过度了,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已经有的经验、好的传统被解构了。

在有的人眼里,连叶圣陶都成了阻碍语文教学的绊脚石。

有人武断地认为所有语文教师都不合格,都要重新培训。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推进课改,对此我很忧虑。

中国教师报:

你感觉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

钱梦龙:

现在是两张皮。

展示课,公开课,大半是表演,是教师展示自己才艺,不是常态课。

常态课呢,主要是应试课,为了考分,不管什么教学规律。

新课标制定了,除了少数真正对语文教学感兴趣的教师,没有几个教师按这个上课的。

除非是为了发表文章,才拿起新课标摘一点时髦的话。

平时上课,新课标就像以前的教学大纲,对一般老师来说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路归路桥归桥。

这说明什么?

课标脱离教学实际,课标抛弃了广大教师,教师也有理由抛弃你。

制定课标本身是好事。

但我对现在的课标不太满意,严格地说,这不是课标,其实还是教学大纲。

课标就好比是企业的产品标准,应该规定得非常具体、非常详细,对教师日常教学、考试命题各方面都有制约,人家拿来就可以对比、运用,不需要解读的。

现在呢,课标解读的书满飞天,各人解释还不一样,莫衷一是,这怎么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指导作用?

当然,起步阶段,我们也不能要求过高,但是希望课标制定者能够实事求是,不要自我感觉太好,多听听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完善。

中国教师报:

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语文教改?

钱梦龙:

对教改我是非常支持的。

上世纪80年代,我是第一个搞教改的,“学生为主体”就是我首先提出来的。

当时老师们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意识,上课是“目中无人”的情况很普遍。

所以,我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但不能代替学生。

现在的教改我觉得太洋化了,缺少中国元素、民族元素,特别是语文教改。

母语教学,完全用洋化的思想和方法教民族语言,把母语教学的传统全丢掉了,这是不对的。

现在我们学美国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语文教学,学不像。

他们是把学和语言分开教学的,语言课学习语法规则、拼写方法、一般的语言表达,文学课,按历史选取作品,让学生读经典。

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学文学,又要学语言文字。

现在又突出人文,轻视知识。

一门课程没有知识框架支撑,叫什么课程?

这样的导向是值得忧虑的。

这些年的教改成绩还是有的,但总的来说比较浮夸,口号喊得多,实际教学还是应试那一套。

应试压力甚至已经转移到小学阶段,连幼儿园都在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幌子下向小学教学靠拢了。

很多教育问题,不是仅靠教育内部本身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为语文教学做点事吧。

李镇西:

语文教学最富个性魅力

李镇西,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

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

您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李镇西:

这个不好一概而论,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目标应该有所区别,学生年龄不同,从语文中获取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总体上来说,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学会倾听,学会阅读,学会交际;再往更深层次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

我认为,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感情充沛的性情中人,这样的人不会对周围的人和事麻木不仁,而是既关注自己,也关注别人,关注社会和自然。

当然,还不仅仅是充沛的感情,还应该有充实的思想。

语文还应该激荡人的心灵,点燃人的思想。

因此,由近至远,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能力、情感和思想四个方面。

当然,教学中这几个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中国教师报:

你认为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是什么?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李镇西:

上好语文课,需要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技巧,比如课堂导入设计,教学语言的艺术,更重要的是整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个智慧的教师应该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

现在中学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语文味,在不少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学还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应试为根本目标,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化学课,比如强调让学生画知识树、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

因此现在缺少感染力、冲击力强的语文课,缺少催人泪下的语文课。

虽然课堂中多了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其实学生所说的还是教师设定的答案,教师也不希望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划定的范围。

这种“伪对话”现在相当普遍,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实。

这些问题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文化储备有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文学、思想、科技等领域在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的人。

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教参就不会上课,对教材的解读与学生一个水平,上课时捉襟见肘,自然不受学生欢迎。

中国教师报:

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李镇西:

要说最大的困惑,还是我的的语文教学和学生过去所受语文教学脱节,也和社会的语文环境脱节。

我教的都是中学生,可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很片面,更多还是把语文理解为仅仅是知识,阅读和写作都很公式化,没有灵气。

不是说所有学生都这样,但的确相当多的学生如此,因此,每当我接手新生,都要花很大的力气来转变他们对教育学习的观念。

另外,我们社会的语文环境太差,满街到处都是错别字,许多流行歌词也是病句很多,整个社会没有阅读的氛围,这都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

又比如学校要建设书香校园,但很多学生家长从来就不读书,自然也不会支持。

还有,我现在努力追求如何将语文课上得更潇洒些。

我一直主张语文课要上得轻松、潇洒。

其实,说实话,学生也一直很喜欢我的语文课。

有时因为调课,我的课提前了,看到我走进教室,学生会很开心,情不自禁地兴奋地看着我,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越是这样,我就越要追求,让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对得起学生的期待与向往。

中国教师报:

你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满意吗?

考试是否制约着你的教学?

李镇西:

我对教材没太多想法。

现在教材多元化了,这是一个好事。

现在还是有一些课文不应该作为语文教材,而放到思想政治教材中去更好些。

另外我希望教材不要太厚,要给师生留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

说到考试对教学的制约,我有个观点。

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数理化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会相差很大,而学生的语文成绩往往相差不大。

消极一点来说,不管你在语文课上怎么改,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与其他班级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考试是不会差的。

语文课,最主要的是要打开学生的视野,积淀他们的素养。

我很早就提出,初一初二、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