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127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docx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读图、用图甚感困惑,缺少读图意识,没有用图习惯。

这需要地理教师从初一年级的第一堂课开始刻意重视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要会用图,关键必须去读图,读懂图。

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

因此,一开始上地理课时,把生活中碰到的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气象图,车站中乘车的线路图,简单旅游图,学校环境示意图等展现在学生面前。

向学生介绍地图比语言更直观具体,更简明形象,更清晰明了等优点。

通过具体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学习、生活需要地图,地图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重视对地图的学习。

       学生有了读图愿望后就要培养他们扎实的读图基本知识。

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手脑并用,把听、看、动手、记忆结合在一起。

如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的"语言",让学生分三步动手。

  第一步方位确定,叫学生以学校为核心把周围的若干房屋、树木、河流、桥……定为A、B、C等几个点,按实际方位用铅笔标在白纸上,请一位学生标在黑板上。

教师巡回指导,讲解图上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点之间实际距离的数据,让他们选用适当比例把实际距离缩小,再按缩小后的数字把图画准确,并注明所采用的比例大小。

学生边画图教师边指导,然后提问:

每人所画实物范围大小都是同一个,为什么画在黑板上的和画在纸上的大小各有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比例尺概念及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第三步让学生把图中所表示的A、B、C……各点改用与实际事物形似的符号来表示。

图绘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换,看是否能读懂,互相指正。

教师把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图修正后,小结归纳:

凡是地图都有统一的方向,比例尺,还有用不同符号代替实际事物的图例及作说明用的注记,这是地图"语言"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接着让学生翻阅地图册中的地图,指出每张图的三要素,同时再让学生体会,三者如缺少了一项,此地图能否表示准确,能否读懂?

  学生有了初步的读图知识后,再让学生思考:

平面间的位置可在纸上表示,山脉等立体高度如何在平面上表示?

对此让学生动手,把模拟的小土堆按不同的高度画出平行于底面的线圈。

测出各圈离地面的高度,指出这些离地高度相等的无数个点所联成的线称等高线。

接着让学生把小土堆的底面按比例缩小画在纸上,然后把各圈等高线用垂直投影的方式逐层画在同一底图上,并注上每圈的高度。

教师说明这些所画的图形称等高线地形图,并介绍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一些名称,再叫学生对照课本阅读,加深理解。

  对上述所画等高线地形图,为把每一层表示更清楚,让学生在不同等高线的每一圈中涂上不同的颜色。

教师指出不同的地形高度在地图中采用规定的颜色表示,要求学生参照图例试着逐层着色,由此得出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学地图刚起步,教师的教法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设法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引领他们去"体验"地图的产生过程,"追寻"地图的源头。

只有让他们在直观直觉中去获得读图知识,才能使他们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

  有了以上初步知识后,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采用读图方式来巩固应用这些知识。

以初一社会"多山的国家"一节中的中国地形特征为例作读图说明。

出示中国地形挂图,教师指着挂图读图,学生边听,边回答,边跟读。

(以下括号中的内容要求学生跟着回答,师生齐读。

)  "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第一步要看图例。

图例告诉我们:

图中海拔0-200米之间用绿色表示,200-1000米之间用黄色表示,超过1000米的地方用棕色表示。

由此可见颜色越深褐的地方海拔越(高)?

从图上看颜色最深的是西部的(青藏高原)?

大约高度在(4000米以上)?

东部沿海交错的两种颜色是(浅绿和淡黄)?

它表示的地形是(平原和丘陵)?

平原高度大约是(500米以下)?

中间部分颜色是(深黄色)?

深黄色表示(高原)?

高原大约高度是(1000-2000米)?

从图中表示的颜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从图上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请看模型。

"出示"中国地形立体模型",让学生在对照中加深感性印象。

  教师接着读图:

"把颜色最深的青藏高原部分作为第一级阶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高度是(8848米)?

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

在阶梯转折处上下落差算一下约有(3000米左右)?

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我们可以用来(发电)?

第二个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盆地)?

……以上读图表明我国地形不但多样,又互相交错夹杂。

从整张地图看分布最广的颜色是(黄色、棕色为主)?

这说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从图上估计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所以课本中把这小节的题目定为("多山的国家")?

现在我们一起把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作一个归纳: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

"        读图后再根据地图让学生分析思考:

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河流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从图中找出往东流入太平洋的一些河流。

2、这种地势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

让学生根据地图共同讨论,培养他们用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读图中,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理顺学生读图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去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更能使学生直观地记住各种地形名称及具体位置,避免张冠李戴。

所以教师平时上课时尽量使用挂图,可采用读图来复习和小结课文内容的,尽量采用读图方式,多给学生创造练习机会,使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

  读图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教师读图时语言应简练明白,要学生回答处语音拖长,稍加停顿,给学生略有思考时间。

读图条理要清晰,使学生感到轻松可模仿。

  同时,在学生阅读课本时,特别要提醒学生对课本插图的重视,不能跳过不看。

因插图与教材内容协调一致,文图对应,相辅相成,针对性强,具有挂图及地图册所不能替代的功用。

所以教师指导好学生对插图的阅读,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提高。

  学生除了学会读图外,还应做到心中有图,因此平时还要训练学生记图和默图。

上了中国行政区划后,要让学生记住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把中国疆界的形状录入大脑,并画出来。

先看着画,然后默着画。

默熟后再把中国各省的位置,大致形状及人民政府驻地在中国轮廓图中对号画出来。

所画图形只求形似,不求逼真。

在训练中可先让学生记住本省相邻的几个省的位置形状,再记沿疆界线排列的十几个省的位置形状。

之后再记由地形而得名的省,如山东、山西在太行山东、西两侧,湖南、湖北在洞庭湖的南北,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

在记忆中更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读图、记图的规律。

通过如此记图默图的强化训练,把空间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去,使繁琐的记忆变得简单直观,形象具体,使各种感观直接感知地理形状和位置,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在一起。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过硬的绘图本领,要凭自己熟练的技巧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在黑板上迅速绘制成板图,久而久之滋物无声,学生在教师娴熟绘图技巧的熏陶下,对绘图、默图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

  除了以上训练外,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认真填好每页填充图,要求填写格式正确,所填名称与地理事物走向一致,字迹工整,大小合适,位置准确,从严要求。

同时在课外多启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地图解决具体问题,读懂用好一些常用地图,扩展知识面。

有可能的话让有兴趣的学生去测绘简单的地图,给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一个驰骋的空间,为今后学好地理造就终身发展的潜力。

 

       初中地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

如何使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我认为,除了运用某些教学方法之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

        通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 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

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

所以,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当然,智力因素也占一方面,但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 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的地理成绩就比读图能力差的学生好,而且读图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准确、扎 实、永久。

        在我教过的几届学生当中,个别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唯有地理学科成绩突出。

通过与他们谈话了解到, 他们觉得地理好学,因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地图就可以掌握下来。

地图直观性较强,易于接受,学起来比 较轻松,于是他们就对地理产生了兴趣。

由此可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我初步地总结了一套不成熟的经验 ,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读图训练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展图。

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说图。

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

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 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 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

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 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绘图。

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接着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 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总之,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 收到较好的效果。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

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地理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图像系统”的学习。

这是因为这些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

借助读图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一步理解地理概念原理。

     因此,读图能力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

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同学对着图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

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

原因在于初中阶段对地理课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按照老师划出的重点像背课文一样,逐字逐句背诵记忆,再加上地理学习时间的不连续性,因此,多数同学的地理基础不扎实。

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的一根拐杖,学生学好、用好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对学生掌握地图的能力也相应的提高,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对地图的利用主要局限在消化解释教材内容,因而学生普遍缺乏的是从地图中发现问题以及获取应用地图的能力。

一、从看图入手帮助学生增强读图能力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的让学生多看地图,帮助他们提高看图读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读图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从而养成读图的习惯。

例如,在"欧洲东部和北亚"范围的教学时,首先出示"欧洲东部和北亚地形图"然后提出问题:

"欧洲东部和北亚两部分的范围北起哪里到南部哪里、西起哪里到东部哪里,分部有哪些国家,并要求学生读图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

在分析俄罗斯的地形时,请同学想一想、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地势哪边高、哪边低、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如此循序渐进,这样就使学生养成在学习中主动找图、读图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师在授课时,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升深,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人常说身教大于言传,行动可能比说教产生更大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在读图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但现实问题是许多学生惯于"师问生答"的做法,提问意识薄弱,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的活动营造合适的空间,引导他们通过读图养成思考问题习惯。

例如,在“法国的农业”一节的教学中。

法国不仅是世界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也是一些其他农产品的出口国,这和它多样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通常是教师提出一些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但这样往往也影响了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愿望。

为此,我从法国葡萄酒、席卷全球的疯牛病引入,说明法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又因势利导提出,“假如你是法国农民,你会在法国的什么地区去养牛、种葡萄、种小麦呢?

”并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主要的分布地区。

这时有的学生翻开法国的地形图,有的学生在阅读气候图,有的学生向我提出种葡萄需要什么条件呢?

种小麦、养牛呢?

当学生的作业结束后,又都急不可待地仔细观察《法国农作物和养牛业的分布图》,“我画的怎么和它不一样?

”“为什么这样?

”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一位学生提出养牛业分布在法国西北部.是因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降水均匀,牧草旺盛,但从图中来看,为什么在中央高原可以养牛?

另一位学生提出法国北部——巴黎盆地可以种小麦,足以表现出该地区由受海洋性气候控制逐步过渡到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为什么法国南部也可以种小麦?

还有—些学生对教材上的地图提出质疑,波尔多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可是并没有葡萄种植的标记,为什么?

是不是画错了,由于教师创设了对照地图比较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读图的兴趣,不仅了解到法国农业产品的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在用图中注意了地图中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合情合理的推测、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在读图、思图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地图的利用率,加快了他们的思维节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交流。

在由简单的问题过渡到复杂的问题中,课本中的知识得到消化,读图的水平也在提高。

地图成为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天地。

三、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读图方法用图的前提是会读图,而初一学生不愿读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不会读图,因此应该把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做为培养用图能力的第一步。

教学生读图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就是: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下面就拿学读“地形图”(由读中亚地形图分析出中亚地形特征)来举例说明:

出示中亚地形图。

“下面我来读这幅‘中亚地形图’,看看能不能从中分析出中亚地形的特点,欢迎同学们和我一起读。

”以下边指图边讲:

“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

首先我要看看图例,读图例是读图的第一步,图例告诉我们:

图中海拔在0~200米间的地方都涂上了绿色,200~1000米的地方都涂上了黄色,超过1000米的地方都涂了棕色,由此可见图中颜色越深的地方,海拔就越(高)。

现在我们来看看图上哪种颜色所占面积比较大(绿)?

这些地方的海拔都不超过(200)米。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海拔在0~200米之间,这是什么地形(平原)?

这说明中亚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为主)?

还有那种颜色占的面积也比较大?

……(同理分析出“丘陵”)。

最后我们再来看地形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平原(绿色)大多分布在中亚的什么位置(西部、中部)?

与平原相连的是什么(丘陵,黄色)?

中亚的东部以哪种颜色为主(棕色)?

由此能不能说中亚的地势是西低东高,由西向东以以平原、丘陵、山地排列呢(可以)?

比较一下,我们读图得出的结论与课文中对中亚地形特点的叙述上否一致?

你学会了这种通过读地形图分析出地形特征的方法吗?

与你同桌一起读读课本中的中亚地形图,看看能不能得出与老师一样的结论?

教师在示范时要注意两点:

(1)要条理清晰,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因为要让学生模仿的正是这个思维过程。

(2)要放低起点从零做起,语言要简练直白,要让学生感到读图是件容易轻松的事。

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会不是通过一次模仿就能完成的,一定要多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反复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

四、通过读图锻炼学生的主动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来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各种地理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地作用于地理事物。

尤其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就更加明显,地形归地形讲述、河流是河流、农业是农业,井水不犯河水,界限分明。

地图的功能也被局限在为获得某种特定的陈述性的知识服务,如一些地名、数据,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区等。

对学生而言,长期处在一个被动的接受状态,为学习地图而学地图,信息储存多于输出,所以学习缺乏主动性、获取地图信息的兴趣不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对教材进行梳理,打破知识的条块分割,建立了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学习过程。

通过这样的转变,学生掌握的是有用知识,而地图是掌握有用知识的中介,是架构问题解决的桥梁,它更加注重的是在“用地图”中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

例如,在“俄罗斯农业”一节教学中,对于世界第一大国,学生并不陌生,比较熟知的包括军事强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等。

所以当我出示了有关俄罗斯每年进口的一些粮食产品的数据后,学生的直接反应是觉得这似乎不可能,面积这么大怎么还需要进口粮食,是因为人太多也不见得,亿人口相对于我国是小巫见大巫,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在一片兴趣盎然中,同学查阅各种地图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查阅了”俄罗斯的地形分布图”,主要的平原有东欧平原,西西伯里亚平原,得出它的平原面积广大,不是影响俄罗斯的农业较低水平的原因.接着查阅政区图,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处北纬60度以北,气候比较寒冷,地理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进一步又查阅了气候分布图,在了解了俄罗斯的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后,认为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光热资源不足,是影响俄罗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

但地处欧洲南部的地区除外,因为该区域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控制,纬度较低,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又由东欧平原组成,有利于耕地的培育。

但为什么在这一地区中,没有形成一个精细的农业带反而需要进口粮食呢?

同学们依然感觉很困惑。

进一步分析,认为自然条件只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一个方面,其它如农民的人口素质、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等问题的存在,也可能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样的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突破了常规的图文对照中理解教材内容的做法,而且在学生主动、发现式学习中,不断地获取俄罗斯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各种睦图的信息,在判断、分析、理解中构建了活生生的地图,体会了运用地图的快乐。

 

||浏览(886)| 

(1)

读图用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