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042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docx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附答案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一、观点评论(析)类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真题示例】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

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

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

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

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

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

明确答题要求——“评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第二步:

解读“观点”的内涵(如:

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观点梳理: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

有几种观点?

观点1:

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

第一段材料;

观点2:

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

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

16—19世纪末

观点1:

欧洲中心论: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

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

人文主义发展。

观点2:

反欧洲中心论: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

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四步:

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范文一:

(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

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思想: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

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

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

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

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

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

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

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参考范文二:

(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

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

经济上: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

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

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

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

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

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文)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

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

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综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解题时

须注意冲击与反应的对应关系,围绕材料观点,按要求答题。

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作者认为,由

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导致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思想近代化的进程。

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政治

体制等变化分析回答。

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

明确答题要求——“评析‛‚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第二步:

解读“观点”的内涵(如:

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观点梳理: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

有几种观点?

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

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

19世纪中期~1919年

观点一:

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

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

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

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可以从地主

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

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

必然性。

观点三:

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

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第四步:

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范文一:

(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

我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

评析:

首先中国社会有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由于中国古代在经济、政治、思想、

科技等方面长期领先世界,形成了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

当16-19世纪,世界向近代过渡时,中国在

经济上依然是落后的自然经济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力量薄弱,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思想上文化专制、思想僵化,对外闭关锁国。

其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不断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

不断努力抗争,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也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给

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变迁和近代化。

这体现

下几个方面。

1、经济:

冲击了中国根生蒂固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改变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政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发生一系列社会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3、对外关系:

从闭关锁国的“朝贡体系”到被迫打开国门,改变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

4、思想文化:

近代以来,正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掀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西方的浪潮,思想不断解放。

如:

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首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的“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革命。

5、社会转型:

西方列强的侵略、欧风美雨使近代中国在衣食住行、派遣留学生、出版报刊等方面逐渐迈向近代化。

此观点从历史实际出发,注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性,是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体现。

◆参考范文二:

(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

我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错误的。

评析: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原因,而非外部原因。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是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明清时期的中国便具备突破传统框架的相应条件。

自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便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其次,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奠定了经济、阶级、思想基础。

而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只不过是次要原因。

再次,先进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主观努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

从林则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追求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近代化,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向学习西方。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不过是加速了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进程而已。

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方法总结:

观点评论(析)题解题方法

一、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片面等。

正确、片面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

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

内因、外因。

思路三: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

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

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模拟精选】

1.(2016·广东广州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偶然性与必然性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性。

恩格斯明确指出:

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

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答案】示例:

偶然性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客观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又是通过复杂的偶然性现象表现出来,而且偶然的因素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

如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胜利有其必然性。

它是俄国社会形势发展和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至于何时夺取政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则取决于在不同的发展条件下,敌我双方力量的不断分化与组合,国际条件的变化以及国内各种非主要矛盾等综合因素.从而使革命在胜利的进程、方式等方面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如革命的时机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并为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革命的方式方面,“七月流血”事件后,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决定由和平夺权转向武装起义;革命的领导者方面,列宁的领导对革命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等等。

这些偶然性因素为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胜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2.(2016·广东省茂名市2016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

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2分)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

展;(2分)宋代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

经济方面: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

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活跃。

(3分)思想

文化方面:

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3分)印刷术、指南针、火

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2分)

观点二:

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2分)

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3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

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3分)

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人不敷出,民富国

不强;对少数民族赔款(岁币)加剧财政负担;虽经王安石变法但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每点2

分,任意答出两个要点即可,共4分)

观点三:

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

(2分)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2分)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

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

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

(2分)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

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2分)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

(2分)(从经济、思想文化、结论三个方面)

观点四:

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

(2分)

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

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

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

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宋代自960年

建立到1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延续时间长。

(每点2分,任意5点即可10分)

3.(2016·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世界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并

不一定会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恰恰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有关“世界文明”的观点。

(要求:

对材料中的

观点表示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示例:

观点一:

赞成,不同的文明之间的渗透交融是主流。

(2分)如辛亥革命后中国借鉴美国共和政体和英国责任内阁制,推动了民主法制进程;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中国改革开放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新文化运动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等等。

上述借鉴均成功地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由此可见,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

(10分)

观点二:

反对,不同的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是主流。

(2分)如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根本上讲是中国自

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和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间的一次碰撞;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旗号对南联盟发动轰炸;2001年9月ll日美国发生“9·11事件”受到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等等。

这些史实均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因此说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才是主流。

4.(2016·江西省宜春市2016届高三高考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

(10分)

有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

来源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

在反对外国资本主

李侃等主编《中

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

但在发展

国近代史》1994

生产赚取利润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具

有明显的妥协性。

如果重新理解晚清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或者说近代中国所走

过的全部道路,我们应该承认,正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每每引领中国

马勇《重新认识

社会往上走,正是中国资产阶级逐步从社会的边缘阶级逐渐成为社会重

近代中国两大主

心,引领社会、稳定社会,并为社会指明发展方向,方才使中国社会在

题》2013年

过去两百年的转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波折,减少了震动。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答案】示例一:

观点:

从革命史观来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

(3分)

评述:

一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反对外国侵略和反

对封建压迫的要求,希望中国能够独立富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

为此,他们发起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另一方面,它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不少人在政府机构中取得一定的官职头衔,或者在农村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具有亦官亦商的多

重身份。

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所以他们缺乏反侵略、反封建的坚决性和

彻底性。

(9分)

示例二:

观点:

从近代化史观来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分)

评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机器和管理经验,创办了近代实业,推

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资产阶级发起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

实行君主立宪制,客观上推动了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时期,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立宪派,力

促清政府退位,推动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发生,为权力的平稳过渡做出巨大贡献。

(亦可举孙中山

及新文化运动的例子)(9分)

二、图表信息提取类

图表信息提取类的考查方式经常以数字表格、统计表、曲线图、折线图、柱型图等形式出现,但万变

不离其宗,这一节就此专题进行讲解。

一、表格数字类

表格数字类包括表头、时间、数字等,在解题中我们首先要抓住这些要素;其次,重点分析数字的变

化;再次,看题目的设问。

表格式的解题技巧三点很关键,一是划分层次,二是合并同类项,三是结合时

间分析原因。

接下来,将以历年真题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解题思路。

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一是划分层次:

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星期日为第一层次;星期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第二层次。

二是合并同类项:

星期日、星期日合并,因为1995年后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形成双休日);劳动节、国庆节合并,因为2000年后小长假出现或增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合并,因为2008年后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

三是时间分析:

与1950年比较,1995年—2008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这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等有关。

【答案】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

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分)

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2016·河北唐山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1890年

1913年

1933年

种植业、渔业、林业

68.5

67

64

手工业

7.7

7.7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采矿业

0.2

0.3

0.8

电力

0

0

0.5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信息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实业救国思潮、广大民众爱国救亡运动以

及政府采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信息2:

近代中国重工业十分落后。

列强掠夺,资源缺乏;重工业自身特点——投资多、见效慢;资

金、技术缺乏,受外资企业压制。

信息3:

近代中国传统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掠夺、封

建主义的压迫阻挠,长期的战乱等,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中国始终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

导地位的农业国。

3.(2016·广东省肇庆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1820—1998)

荷兰(%)

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