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032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提纲全.docx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一轮复习提纲全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形成原因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经济上:

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4)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5)思想文化: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产生“诸子百家”。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推行“德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③全面发展3、文化贡献:

言论被编纂为《论语》,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

孟子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③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①哲学(天人关系):

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政治思想: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③民本思想: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影响

道家思想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

法家思想

李悝

经济上:

“尽地力之教”;政治上:

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政治上: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

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思想

墨子

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

探究:

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知识探究】

1.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不受统治者重视原因:

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要求。

但在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时期,其主张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社会变革的愿望,也已超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3.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关注民生等)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4.2012年十八大报告“以人为本”的阐述——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古为今用: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二》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

1、秦代“焚书坑儒”

(1)背景

①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

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目的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4)评价

①实质:

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作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它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④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它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原因

(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大体定型。

(2)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3)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4)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

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施行暴政,天将降祸于他。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主张轻徭薄赋。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思考:

1.董仲舒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该如何评价这些主张?

(1)大一统、独尊儒术。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思想。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起到限制君权、要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3)仁政、三纲五常。

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3、评价

(1)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重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的建立

1、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中央:

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

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

太学的建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少数出身中下层的人也得到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4)对儒学:

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5)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曾经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代,察举制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

(3)隋唐时代,更为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开始实行。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

(1)选官依据:

考试成绩

(2)考试内容:

儒学经典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积极作用

(1)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稳固。

(2)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也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消极作用

(3)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4)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知识探究】

1.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①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②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③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④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⑥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1)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

(4)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

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兴起的原因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3、唐代韩愈李翱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4、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二、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是理学的开创者。

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通过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

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程颐

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方面

①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②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2)修养论方面:

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①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和格物致知。

②强调“仁”是修养的最高目标,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方面: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4)伦理观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5)《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2、影响

(1)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3)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

(1)主张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即本心体悟。

②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③认为应扫除“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2)评价:

他是心学的开创者,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发展

3、王守仁

(1)主张

①人心是万物之本。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③强调“知行合一”。

(2)评价王守仁建立了心学的系统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五、影响

1、积极

①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②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如: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义轻利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对待理学的正确态度:

批判的继承(或扬弃,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社会背景

1、政治上: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思想文化:

宋明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僵化,科技停滞。

4、外因: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二、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1)挑战正统: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2)否定儒学权威:

否定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代表作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二、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3、评价

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三、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1)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实质:

反君主专制)。

(2)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主张建立“天下之法”。

(3)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

(4)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2、意义

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四、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思想主张

(1)政治上,强烈的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众治”的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3)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并提出了后来被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4)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2、代表作品: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评价: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五、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思想主张

(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上,主张“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3)哲学方面,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代表作品:

《船山遗书》

3、评价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六、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主要思想

(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2)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认为历代帝王皆贼。

(3)对“官”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天下难治非民难治,而是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评价

(1)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把希望于贤明君主,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理想。

误区警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所提出的为君子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七、评价

1、积极

(1)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

(3)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知识探究】

1、归纳四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

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明清批判思想的特征。

主张明道救世的经世之学,反对宋明以来空谈理性的学风。

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个人专制,主张分权众治。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但是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并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比较脆弱,使进步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迫,使早期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5.梳理儒家思想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的认识。

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

正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冲击: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理学: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批判: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6.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

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如八坚持八反对)

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把儒家的一些伦理原则和道德用于规范用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改善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中心而造成的冷漠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专题总结提升

 

一、儒学的创立、发展历程及影响

1.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孟子提出“仁政”学说,提出“君轻民贵”思想;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独尊: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中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具体影响:

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现代价值:

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③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