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937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docx

结题报告《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今天,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

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

理论背景:

1、大教育理论。

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对教育的认识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扩展。

一是由人生某一阶段的教育扩展到终身教育,二是由单一的学校教育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因此,现代教育在内涵上成为一种大教育。

大教育的发展是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社会的教育化,二是教育的社会化。

2、以德治国理论。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阶段。

以德治国的理论强调,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

3、素质教育理论。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把素质教育从理论上的争议正式转到国家的立法上来。

强调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课题的提出:

从理论背景及国内外对网络德育研究、实践的背景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对网络德育的研究与实践都十分重视,这是实施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过去几十年中,德育网络的研究与实践已有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之间还存在着教育方向、内容、方法、评价等多方面的不一致。

在学校、家庭、社区如何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上还未形成科学、合理、完善的运行机制。

从我校实际看,一方面有德育的优势,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互动上积累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但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不一致,教育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因此,不能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不适应“大德育”的现实。

本课题正是站在如何尽快实现教育社会化,如何尽快建立大德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高度,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

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理论之二:

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

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三)理论之三:

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

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

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

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四)理论之四:

刘翠兰在《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一书中认为,目前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种种误区,突出表现在:

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理论之五: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

1976年在他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

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

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并自组织成为协同系统。

四、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原则

(一)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等情况,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

2.行动研究法。

研究者直接参与实践,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3.案例研究法。

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实际,以典型学生群体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实践,促使人们进入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特定情景,寻求解决家校合作的具体方案。

4.经验总结法。

对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二)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家校合作教育”研究要有明确的目标,即整合家庭及学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合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2.主体性原则:

“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与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有效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3.实践性原则:

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实践过程,“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过程及研究的成果均应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系统性原则:

“家校合作教育”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家庭及学校教育资源的统合,又有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及教育途径的探索,研究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各种教育因素的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课题的选择与确定:

2019年9月,确定以《家校沟通的实效性研究》作为我的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行动研究阶段:

自2019年9月——2020年8月。

2019.9—2019.10实验准备阶段

2019.11—2020.4实验实施阶段

2020.5—2020.8实验总结阶段

研究的创新点

学校、家庭、社会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协同性、实施协同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协同德育过程的实践性,是本课题研究的三个创新点。

因此“协同德育”是对“三结合”教育一种质的超越和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主要成果

(一)广泛深入开展调研,科学制订实验方案。

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家庭教育,协同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我们通过座谈、问卷开展了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特殊家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

学校周边德育环境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深入讨论制订了实验方案,并分年度制订了实验计划和相关的课题实验制度,确保实验规范有序进行。

(二)健全协同德育组织,明确德育目标。

学校是开展协同育人的中心环节,居主导地位。

主要职责是:

对未成年人实施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整体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的德育目标是: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遵规守纪的观念,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家庭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具有长期性。

家庭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孩子学习做人。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

以培养孩子良好品质为核心,培养孩子的孝心、诚信、爱心,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对未成年人具有教育和引导的职能。

社区的主要职责是:

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完善社区教育设施;引导未成年人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净化社区环境,消除对未成年人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不良因素。

社区的德育目标是:

以公德教育为核心,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合作意识、服务社会的意识,最终形成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三)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净化育人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内育人环境。

为使校园的每个角落成为净土,让每一堵墙,每一株树,每一朵花说话,校园处处都成为育人的场所。

校园内有四季长青的树林;有像征意义的雕塑像;有整齐美观的文化长廊;有随处可见的“养正”标语、宣传牌;有漂亮美观的运动场;有学校广播站的宣传广播……置身校园,处处、时时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氛,校园真正成了师生学习和生活的花园、乐园、学园。

2、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净化家庭育人环境。

学校通过让子女与家长建立家庭文明公约,签订家庭廉正承诺,开展亲子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密切了家长与子女亲情关系,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共同树立良好家庭形象。

使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家庭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3、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四)沟通家校联系,形成积极的教育合力。

1、落实家校互访制度。

针对问题学生具有反复犯错,必须长期跟踪教育才有实效的实际,落实家校互访制度,促使家长和教师能及时、全面地掌握问题学生的教育动态,确保家校信息畅通,教育协调同步。

班主任教师应定期进行家访,具体要求是:

①每位教师每学期班主任教师对任教该班学生的家访次数应达100%以上;②家访前教师应对该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明确本次家访的主要目的及将解决的问题;③家访时应与学生及家长处理好关系,要达到相处和谐,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意见,提出改进办法。

同时要求问题学生的家长应定期到校访问,双方相互交流该问题学生近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商教育转化方略。

这样,既融洽并沟通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的关系,又促使教师发现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

2、搭建家校联络平台。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及时沟通家长信息,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电话联系、短信联系等。

学生在校出现问题或在家出事,我们会立即通过电话,双方取得联系,以提高教育的及时性。

学生、家长可以登上博客直接了解近期的工作情况及教学改革动向。

大家既可以在网上及时讨论问题,也可以留言回复,深入探讨。

内容既有孩子一天中某一方面的表现,也有向家长发送家教方法,回复家长的咨询,互相交流教育工作,也可以向家长发送孩子的获奖情况、有关通知等。

上述交流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效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保证家校互通、互补、互促,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3、开展家校书面互联活动。

书面联系活动分定期和不定期进行。

“定期书面互联”安排在期中和期末两个固定时间进行,主要内容是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纪律、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和对家长提出指导性建议;“不定期书面互联”是在家校有必要交换意见时进行,比如根据近期学校发放的《致家长一封信》,又如针对问题学生近期在校表现,向家长反映情况并就教育方略给予提示。

这些书面交流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填写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或答复问题后,反馈给老师。

4、开家长会。

过去的一年,我先拟定分“学会做一个好家长”、“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教育孩子学会学习”、“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几个主题进行,然后发出征求意见书、调查书;从家长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了解到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表现,了解到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再根据家长的需要和儿童在小学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可能面临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编排育人的核心内容,同时做好各主题教学拓展内容的选择及活动形式的安排,使家长学校课程教育的具体内容编排更具规范化、科学化。

并在博客上开设“教子有方”专栏,向家长传授教子经验,进行家教困惑讨论,这样有效提高了家长素质。

5、召开家庭德育经验交流会。

我们的做法有:

一是请优秀家长代表介绍其成功的家教经验,进行现身说法,发挥同伴引领作用;二是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家庭德育指导。

通过网络播放各种影音教材让家长观看,以及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指导家长的家庭德育活动;三是设立“课堂聊吧”。

请家长到学校聚集一堂,以座谈的方式,面对面地交流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坦诚地交换看法,互动研讨,交流心得。

这样帮助家长转变育子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6、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

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有助于增进三方的相互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德育水平。

如:

把家长请进德育课堂,参与学生的德育课程,我们安排家长接触新课标下的德育课,使家长在课改下的育人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了“互信”关系,更加有助于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活动的开展。

(五)改革评价方法,实现激励育人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

学生在自身不断变化发展中,非常需要激励。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者,就会多一份欢乐。

为让我们的学校人人都能得到发展,人人都有追求,人人都能体验欢乐与成功。

过去评先只是少数学生的事,我现在变为全员参与。

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特长生、进步生、文明生、故事大王、数学大王、小作家、小翻译家、小音乐家等多种先进,并制定各类先进的条件。

在学生期末考试后,统一安排半天时间进行总结评选。

同时,这种德育评价激励性机制的建立,对全体学生更好的发展,树立信心,积极进取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称赞。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

1、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

在“优化社区德育环境”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多角度抓内容定位、多形式抓活动开展、多方面抓环境建设,活化德育工作,使“为孩子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有效体现。

其一,变德育内容上的封闭型为开放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认识;其二,变德育方法上的说教型为情境型、体验型。

通过多渠道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特定的情境,使其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领略学校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角色教育交给了教师一把启迪学生美好心灵的金钥匙;其三,变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为立体化、全方位。

打破过去学校德育“单打一”的局面,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新格局,使学校德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立体化转化,形成了德育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

2、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几年的教育实践活动证明,“讲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班,建文明楼”已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的目标。

学生们树立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公德公民道德意识;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不说大话假话的诚信意识。

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学会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校园内秩序井然、学生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勤学创优等良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一大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脱颖而出。

3、促进了学校其它工作的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有力地带动和推进了其它工作的开展,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学校发展一年一个台阶。

总之,开展《新时期家校沟通的方法》实验为我校带来了三个变化:

第一,转变了家长。

通过多层次沟通,家长们认识到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才是构成人生的全部教育,而家庭教育又是人生中首要的教育,懂得子女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还有思想、道德、法制、人生观等全方位的教育。

过去一些后进生的家长、对学校、老师不是那么友好,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不愿配合,现在对学校工作热心支持的越来越多了。

第二,改变了学生。

学生中出现了“五多五少”,即:

孝敬父母的多了,不听长辈话的少了;乐于做家务的多了,依赖父母的少了;关心集体和他人的多了,自私散漫的少了;注重全面发展的多了,片面追求分数的少了;在家做个好孩子的多了,家校表面不一的少了。

第三,促进了教改。

过去,教师和家长相互埋怨的多,现在相互理解、配合、支持;过去重智育轻德育,现在是既教书又是注重育人,过去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家长批评指责多,现在是互相沟通,研究对策。

八、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发生变化。

应该说,整个社会的大气候是好的,如人心思上,竞争激烈,终身学习,努力工作,从小只有全面发展,将来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氛围。

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着学生人生观的变化。

如人人把金钱看得很重要,大人说话三句不离钱,致使孩子从小就感觉钱是好东西,不惜一切挣大钱。

而社会上又有一些人眼高手低,看不起手艺人、农民等,使孩子从小认为那是低人一等的劳动。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学校对这一方面的教育在孩子的眼中不过是过眼烟云,千辛万苦的教育化为灰烬,使孩子的人生观和思想观发生倾斜,这是我们今后德育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

2、部分家长的思想极端。

绝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在孩子中的威信,努力工作,与孩子展开比赛,为孩子做出榜样,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得各种工作,积极为学校的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但部分家长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

3、评价需要不断创新。

课改以来,学校建立了多元评价。

重视过程评价,如金生少年,队员们争先恐后地争夺,谁也不落后。

同时也重视结果,如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特长生、进步生、文明生、故事大王、数学大王、小作家、小翻译家、小音乐家等,全校均有五分之四以上学生当选。

这种德育评价激励性机制的建立,对全体学生更好的发展,树立信心,积极进取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学生投机取巧拉票的现象,还有的家长和老师要荣誉。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基地。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要形成全时空的教育,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要负责,不能放松。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精心规划、悉心组织。

只有通过构建“协同”的教育模式,实施“革新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反思

本课题是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的工作开展的,创建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任重而道远。

创建工作是刚刚起步,而不是终结。

研究过程中确实遇到一些新问题和出现不足。

不足:

一是因遵循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故博客里学生与家长的参与面只达到1/4左右,制约了这一平台的作用发挥。

二是家庭教育的发挥不够充分,特别是如何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使之在教育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有待改进。

三是对家庭教育指导后检测没有跟上,未能了解和掌握其指导的效果。

四是如何拓宽新的教育平台,更紧密地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

反思这些不足,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更多的工作拓展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