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9778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docx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

{财务管理股票证券}货币银行学实验

货币银行学实验一

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计算及分析实验

实验设计颜廷峰

一、实验准备

(一)实验名称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计算及分析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

费雪和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都曾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其决定于一国的支付习惯、有关交易的财政金融制度等。

这使它具有一种高度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以及由此引起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被国外学者所证实。

美国学者通过证明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从而提出货币供给量不再适合作为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

而从其他国家的实证来看,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也不是稳定的。

美国的和研究了很多国家100多年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都呈“V”型变化轨迹,金融发展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1990-2005年的货币供应量及其相应流通速度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国内经济结构的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特点,货币供应量在这一时期将变得更加不确定。

考虑到金融创新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后,其对于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效力也会为之减弱。

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计算及分析,使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利率体系,货币政策应更多的依靠利率手段调控我国经济。

2.实验要求

掌握从国家统计局.gov/网站获取相关实验数据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掌握把网络上获得的原始数据整理为我们所需要数据的基本方法;掌握Excel应用软件加减乘除的基本操作;掌握利用Excel应用软件绘制柱状图、折线图及其散点图的操作方法;学会利用图表变动趋势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三)实验内容

1.从国家统计局.gov/网站获取相关实验数据;

2.把网络上获得的原始数据整理为我们所需要数据;

3.掌握Excel应用软件加减乘除的基本操作;

4.利用Excel应用软件绘制柱状图、折线图及其散点图;

5.利用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变动趋势理解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利率体系;

6.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四)实验条件

学生端PC设备,要求:

表1-1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计算及分析硬件环境要求

显示器

推荐17寸

CPU

推荐奔腾4或同级标准

内存

推荐512M

硬盘

推荐剩余空间200M以上

显卡

推荐可支持真彩色(24位)

鼠标

推荐使用带滚轮的鼠标

键盘

可正常使用,无特殊要求

表1-2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计算及分析软件环境要求

操作系统

推荐OFFICE2003(EXCEL2003完全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

显示分辨率

推荐使用1024*768

网络环境

推荐使用ADSL以及其它宽带接入方式

二、实验原理

(一)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在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物时发挥流通手段的功能。

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功能,这不仅因为货币的出现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方便了商品流通,而且还使商品实现价值成为现实。

货币的流通手段功能使货币可以持续留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交换服务。

那么,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

(1)商品数量(Q);

(2)单位商品价格(P);(3)货币流通速度(V)三大因素。

上述

(1)、

(2)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待出售商品价格总额,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若以M代表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则有: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这是因为一定时期内如果商品价格与货币流通速度都不变。

那么,流通中商品数量愈多,商品价格总额则愈大,为完成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也就越多;反之,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就越少。

同理,如果流通中商品数量不变,商品价格的涨落,也会影响商品价格总额。

从而引起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增减变化。

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之间保持正比例关系,但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并不完全等同商品价格总额,而是经常小于商品价格总额。

这是因为商品买卖有先有后,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同一枚货币往往可以作几次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在买卖间转手。

转手的次数越多、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也就越大,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少。

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称作“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货币流通媒介的功能对经济的主要贡献是降低交易的成本和减少交换的时间。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由原来的直接交换演变为间接交换。

由于使用了货币,买卖双方的商品不必恰恰为对方所需要,买和卖也不必都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进行,这就大大节省了交换的时间、物力和人力,同时,货币又使买和卖成为独立的两种活动。

在买卖相分离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后,可以不立即购买,致使买卖脱节,如此待续发展,就会造成一系列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因而货币流通媒介的功能也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分析了金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货币数量规律之后,马克思紧接着分析了纸币流通问题。

他指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流通才能作为金的代表。

由于流通所能吸收的金量是客观决定的,所以无论向流通中投入多少纸币,所能代表的也只是客观所能吸收的金量。

马克思概括的纸币流通规律是: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这样,纸币投入越多,每一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量越少,即纸币贬值,物价就上涨。

于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数量的增减则成为商品价格涨跌的决定因素,即把金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决定关系颠倒过来了。

但必须强调的是,这决不是纸币流通规律对金币流通规律的否定。

因为马克思在提出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同时,就曾指出,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

也就是说,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金属货币流通,也适用于纸币流通和信用货币的流通。

只是由于金币流通与纸币流通存在着极为不同的特点,故必然具有某些不完全相同的内容和形式。

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被我国当作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货币需求理论并运用于经济建设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货币对经济的渗透和调控作用也日益增大。

金融界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在具体运用时也应改进和扩充,表现在:

第一,公式的分子和分母均按与货币层次和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应的内容加以调控。

如测算全部货币需要量,分子(PQ)调整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分母(V)则调整为综合货币流通速度。

第二,在计算技术上,除对传统的经验数据进行修正和发展外,还采用基本公式法和回归分析法。

基本公式法是考虑经济增长、物价和货币流通状况三大因素后测算货币增长率的一种方法。

(二)现金交易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于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创立了现金交易说,并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EquationofExchange):

MV=PT

其中,M代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T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

等式右边PT为交易总值,等式左边MV为货币总值。

显然,就事后观点而论,双方总是恒等。

因此,MV=PT只是一个恒等式。

为了使交易方程式MV=PT具有理论上的价值和意义,费雪分析了决定方程式中M、V、P、T的各种因素以及方程式中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

费雪认为,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由银行准备金情况、准备金比例、货币政策和借贷等条件决定的,因此,费雪作了三个假定:

(1)V(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社会惯例(如支付制度)、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如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极慢,故V可视为不变的常数。

(2)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变动极小,故也可视为常数。

(3)一般物价水平P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其他因素决定,是一个因变数,P对M、V、T没有影响。

这样,由于V、T是常数,而M是自变数,因此可得出结论:

货币数量M的变动导致物价P的同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果。

由于存在这种因果关系的推论,恒等式MV=PT便具有了理论上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将交易方程式改写成货币需求方程式,则为:

M=

这表明,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是一种交易媒介,因此人们需要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便利商品或劳务的交易。

由于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功能,故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现金交易说”。

(三)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Y表示,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平均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

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总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监测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十分重要。

1980-2003年,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和一次通货紧缩,在此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呈同方向变动,即经济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快速上升,当货币供应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出现失衡,不得不压缩货币信贷进行被动性调整。

80年代,我国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5%,GDP增长9.8%,CPI上涨7.5%;90年代,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9%,GDP增长9.7%,CPI上涨7.8%;2000-2004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15.9%,GDP增长8.9%,CPI上涨1.1%,保持了一种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实践证明,过量的货币供应不会导致经济增长无限加快,只会导致物价上涨,而高通胀后惯常发生的萧条及通货紧缩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

因此,适度的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防止通货紧缩。

但应用货币交易方程式时要慎重,要特别注意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决定收入和支出差额的制度性因素、“金融技术”状况、利率水平、经济不稳定程度或经济信心状况、通货膨胀预期和收入水平等。

据研究,货币流通速度一般是先随着货币化的深入而下降,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稳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货币深化的过程,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大致是经济增长较快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经济增长放缓时,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放缓或者下降。

本实验原理在于按照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测算全部货币需要量,分子(PQ)调整为国民生产总值。

相应的,根据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原理将货币供应量代替货币需求量,来计算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

三、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计算实验步骤

(一)获取相关原始实验数据,导入Excel

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gov/,选择“统计数据”菜单,点击打开后,选择左侧的“年度数据”,点击打开后,在右侧选择“金融和保险”栏目,选择年度下拉菜单(以2006年度公布数据为例,下同),点击“检索”按钮,如图1-1所示:

图1-1金融和保险年度数据的选择

点击“检索”按钮后,会出现“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页面,打开左侧“第二十章金融业”,然后打开“20-8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如图1-2所示:

图1-2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数据的选择

打开“20-8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后,出现20-8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页面,如图1-3所示:

图1-3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

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导入Excel方法有两个:

一是点击图3所示左上角“连接Excel”,直接导入Excel,如图1-4所示:

图1-4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直接导入Excel

二是在图1-3显示的页面,直接复制数据,打开Excel,选择“粘贴”,分别如图1-5和图1-6所示:

图1-5货币供应量直接复制间接导入Excel

图1-6直接复制货币供应量导入Excel

采取上述两种方法导入Excel后,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

以第二种方法为例,在图1-6基础上将各列数据代表含义补充完整。

由于我们只需要货币供给M1和M2的数据,所以对“流通中现金”等项目“删除”,既删除图1-7中的阴影选择部分。

图1-7货币供应量导入Excel后的数据整理

回到图1-1显示的页面,选择“年度数据”→“综合”(选择2006,然后“检索”),点击左侧“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项目下“3-1国内生产总值”,如图1-8所示,然后将“国民生产总值”列数据自1990开始至2005年的数据复制到Excel文件,图1-9所示:

图1-8国民生产总值的导入

图1-9国民生产总值数据导入Excel文件

(二)货币流通速度V1和货币流通速度V2的计算

在图1-9显示数据的基础上,分别计算“货币流通速度V1”和“货币流通速度V2”。

计算方法为:

“M1的流通速度V1”下面的第一个单元格内首先输入“=”,然后鼠标选定“国民生产总值GDP”栏第一个单元格,在其右侧单元格内显示“=E8”,然后鼠标选定“货币M1”栏第一个单元格,其右侧第二个单元格显示为“=E8/D8”,如图1-10所示。

点击“Enter回车键”,显示数据“2.01”,即为1990年度的“M1的流通速度V1”,如图1-11。

然后鼠标选中“2.01”所在的单元格,将鼠标置于该单元格右下角向下垂直方向拖动,1991年和1992年的“M1的流通速度V1”即刻计算并显示出来,见图1-12。

采取同样的办法,分别计算出“M1的流通速度V1”和“M2的流通速度V2”(1990-2005)的数据,见图1-13。

图1-10货币流通速度V1的计算1

图1-11货币流通速度V1的计算2

图1-12货币流通速度V1的计算3

图1-13货币流通速度V1和V2的计算

(三)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的计算

下面计算“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计算“Vt1-Vt1-1”,在图13所示的Excel文件“M1的流通速度V1”的右侧插入列,列的名称为“Vt1-Vt1-1”。

其次,在该列的下面第二个单元格输入“=”,然后鼠标选中其左侧第二个单元格,显示为“=F9”,在其后输入“-”(即减号),然后鼠标选中其左侧第二个单元格上一个单元格,显示为“=F9-F8”,见图1-14。

单击鼠标或“Enter回车键”,显示“-0.6”即为1991年的“M1的流通速度V1”的变化值。

采取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其余年度的V1的变化值。

再次,在“⊿V1”栏下第二个单元格输入“=”后,鼠标选中其左侧第一个单元格,显示为“=H9”,随后输入“/”(即除号),再把鼠标选中“M1的流通速度V1”栏下第一个单元格,显示为“=H9/F8”,见图1-15。

单击鼠标或“Enter回车键”,显示“-0.34”即为1991年的“M1的流通速度V1”的变化率。

采取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其余年度的V1的变化率。

最后,采取前三步的方法,计算出“⊿V2”的结果。

结果如图1-16所示。

图1-14货币流通速度V1变化率的计算1

图1-15货币流通速度V1变化率的计算2

图1-16货币流通速度V1变化率的计算3

(四)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折线图的绘制――以“M1的流通速度V1”的折线图的绘制为例

Excel可以用两种方式创建图表。

一种是创建嵌入式图表,被插入到一个现有工作表页面中,可以同时显示图表及其相关的数据。

方法如下:

首先,在工作表中选定要创建图表的数据。

具体本例而言,最好把我们需要的数据复制到新的Excel文本中,或复制到原Excel文件的其它空白部分。

在数据复制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性粘贴”,否则会出现乱码。

具体操作为:

选中需要复制的数据,选定数据要粘贴的区域,单击鼠标右键,选择“选择性粘贴”,再选择“数值”,如图1-17所示。

点击“确定”,数据复制成功,如图1-18。

图1-17数据的选择性粘贴

图1-181990-2005年的货币流通速度V1工作表创建

其次,选中图1-18所示的需要数据,按F11健,结果出现“M1的流通速度V1”的柱状图,如图1-19所示。

图1-19货币流通速度V1的默认的图表

Excel创建图表的第二种方法是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这是常用的方法。

优点在于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图表的类型,如需要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还是散点图等。

下面以创建“M1的流通速度V1”的折线图为例,介绍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的方法。

1.在图1-18所示的Excel工作表的右侧任意选择一单元格,单击“插入”下拉菜单中“图表”选项,选择“标准类型”,如图1-20所示:

图1-20图表向导-4步骤之1-图表类型1

2.在图1-20显示的页面中选择“标准类型”下的“折线图”,显示如图1-21。

图1-21图表向导-4步骤之1-图表类型2

3.在图1-21显示页面,点击“下一步”后,点击“系列”,不要选择“数据区域”,见图1-22所示。

图1-22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1

图1-23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2

4.在图1-22显示的上一步,即选择“系列”后,点击左下方“添加”,显示如图1-22所示。

点击“名称”最右侧按钮,页面上缩为如图1-23所示,然后选中“M1的流通速度V1”单元格,再次点击“名称”最右侧按钮,“名称”添加成功。

如图1-24。

图1-24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3

图1-25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4

5.在“名称”添加成功后,点击“值”最右侧按钮,页面上缩为如图1-25所示,然后选中“M1的流通速度V1”下的数据单元格区域,再次点击“值”最右侧按钮,“值”添加成功。

如图1-25。

6.在图1-24显示页面,点击“分类(X)轴标志(T)”最右侧按钮,页面上缩为如图1-26所示,然后选中“1990-2005”数据单元格区域,再次点击“分类(X)轴标志(T)”最右侧按钮,“分类(X)轴标志(T)”添加成功,如图1-26。

图1-26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5

7.在图1-26显示的基础上,点击右下角按钮后,点击“下一步”,显示“图表向导-4步骤之3-图表选项”,如图1-27所示。

8.在图27显示的基础上,点击“下一步”,显示“图表向导-4步骤之4-图表位置”,选择下方“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如图1-28,点击“完成”,显示为图1-29。

图1-27图表向导-4步骤之3-图表选项

图1-28图表向导-4步骤之4-图表位置

图1-29图表向导-4步骤之4-图表完成

9.在图1-29显示的折线图区域内,单击鼠标右键“图表选项”,如图1-30所示。

可以对图表的“标题”、“坐标轴”、“网格线”、“图例”、“数据标志”和“数据表”等项目进行修改和调整。

如果发现数据添加错误,也可以选择“源数据”进行修正。

图1-30图表向导-4步骤之4-图表修改

10.如果对图1-29所示的图表位置、高度和宽度等不合适,可以拖动边框改变其位置和大小等,如图1-31,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其复制到Word文本中。

图1-31图表向导-4步骤之4-图表最终完成

图1-32货币流通速度V1和V2

11.我们可以采取上述办法,分别做出“货币流通速度V1和V2”、“货币流通速度V1和V2的变化率”和“货币流通速度V1和V2及其变化率”的趋势图,分别如图1-32、图1-33和图1-34。

图1-33货币流通速度V1和V2的变化率

图1-34货币流通速度V1和V2及其变化率

四、实验报告填写要求

参考标准的实验报告格式,在标准的实验报告纸上,根据实验依次填写实验室名称、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学时、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实验结论、总结及心得体会和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内容。

特别注意货币供给M1、M2、国民生产总值等原始实验数据陈列,主意保存数据计算过程的结果,保存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过程,要求实验结论严谨、可靠,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工整。

五、实验报告实例

××××大学银行实验室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计算及分析

开课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名称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的计算及分析

实验组成员

×××××

××××

通过我国1990-2005年的货币供应量及其相应流通速度的数据,计算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并分析实验结果,理解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利率体系,货币政策应更多的依靠利率手段调控我国经济。

1.获取相关货币供给M1、M2、国民生产总值的原始实验数据,导入Excel

2.对导入Excel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3.利用Excel应用软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V1和货币流通速度V2

4.利用计算货币流通速度V1和货币流通速度V2的变化率

5.利用Excel绘制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折线图

6.根据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折线图分析实验结果

7.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建议

数据资料及分析方法

1.数据采集

按要求采集相关货币供给M1、M2、国民生产总值的原始实验数据

年份

货币和准货币M2

货币M1

国民生产总值GDP

1990

15293.4

6950.7

18667.82238

1991

19349.9

8633.3

21781.49941

1992

25402.2

11731.5

26923.47645

1993

34879.8

16280.4

35333.92471

1994

46923.5

20540.7

48197.85644

1995

60750.5

23987.1

60793.72921

1996

76094.9

28514.8

71176.59165

1997

90995.3

34826.3

78973.035

1998

104498.5

38953.7

84402.27977

1999

119897.9

45837.3

89677.05475

2000

134610.4

53147.2

99214.55431

2001

158301.9

59871.6

109655.1706

2002

185007

70881.8

120332.6893

2003

221222.8

84118.6

135822.7561

2004

254107

95969.7

159878.3379

2005

298755.7

107278.7

183084.8

2.按要求对原始实验数据的整理结果

3.计算结果

实验结论及总结

实验结论:

1.我们可以看出:

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从1990年的1.28下降到2004年的0.54,下降了58%,V1从2.65下降到1.42,下降了46.4%;1993-2004年,V和V的变化趋势多为向下,其中V1的波动远大于V2的波动。

然而,货币流通速度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特别地,从2005年的统计数据看出V1和V2有着明显的提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国内经济结构的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能正处于V型变化的拐点,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