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589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docx

典型地质景观设计06年

 

 

典型地质景观形成条件研究

总体设计书

 

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部

二00六年五月二十日

 

典型地质景观形成条件研究

总体设计书

 

任务书编号:

(仿宋体,四号)

项目编号:

(仿宋体,四号)

 

编写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部

项目负责人:

赵逊

编写人:

赵逊

单位负责人:

朱立新

总工程师:

提交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部(盖章)

提交时间:

2006年5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及进展

国外研究最新进展,动态及发展趋势;

国内本学科研究现状,最新资料。

2.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地质调查类)

工作历史沿革,主要成果和观点。

对以往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物化遥资料的掌握、分析,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资料可利用程度(附工作程度图)。

第三章研究区地质背景(地质调查类)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矿产资源概况。

第四章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科学理论根据,采用的方法,工艺,技术措施,工作手段,技术路线,质量要求和技术指标。

第五章研究内容及工作部署

研究内容、课题分解、子课题研究内容、工作阶段划分、年度进度等。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

为完成目标任务设计实物工作量(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第七章预期成果

图件、报告、文章、样机或中试产品等。

第八章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1.项目负责人姓名、年龄、技术职称、所学专业、已取得主要成果(重点是与所承担项目相关的成果)。

2.项目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称、所学专业、项目中分工。

3.协作单位分工及协作关系。

第九章经费预算

见“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写要求”,包括编制说明和设计预算表。

第一十章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

1.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

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2.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3.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一章前言

1.概况:

项目来源及任务下达单位,名称,编号,起止时间,协作单位及分工。

2.目的任务: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仪器、设备应包括技术经济指标,要求量化),预期成果水平,对于找矿勘查效益的意义,社会、经济效益。

3.研究区范围:

地理位置,坐标,地质构造单元划分,附工作区位置图。

1、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下达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项目名称:

典型地质景观形成条件研究;所属计划项目名称:

中国与亚洲地区关键地质问题对比研究,实施单位:

地科院地质所;项目编号:

项目起止时间:

2006年1月-2008年12月;协作单位:

2、研究目的

国家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已成为普遍要求。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典型地质景观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典型地质景观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更是地质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在国土资源部的任务中已明确了对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无疑,典型地质景观也是一种国土资源,不仅必须调查、研究、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同时也应加强管理和保护。

其意义在于维护典型地质景观的不被破坏且永续利用;在保护典型地质景观的同时,加强环境建设,保持良好的地质生态景观;适当开发使之成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学实习的基地;建设成为普及科学知识、精神文明教育基地;开展旅游,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渠道,开发地质旅游纪念品,增加居民收入。

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地质遗迹的保护也就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典型地质景观保护得越好可为游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观赏对象,反过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其中典型地质景观保护是核心,典型地质景观的评价和地质公园的建设是关键,典型地质景观的调查研究是基础。

保护和开发是一对互相矛盾又互为条件的因素。

在一个区域内,典型地质景观形成的地质背景是什么?

类型有哪些?

分布规律是什么?

什么样的地质景观值得保护?

什么样的地质景观值得开发?

在典型地质景观保护方面,应采取那些手段,开发到什么程度;在政策法规方面,在管理经营方面,在调查研究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在科学普及方面等等,有些什么样的要求、指标,都应在地质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使这一工作健康发展。

3、总体目标任务:

选择典型地质景观开展其形成地质背景调查,研究典型地质景观成因和形成地质背景、分类和分布以及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典型地质景观科学的分类、分级和评估标准。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在对国内选择某些区域重点对特殊地质景观进行调研,以云台山、石林、新疆等典型地质景观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

典型地质景观的成因和形成地质背景、分类和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典型地质景观的管理办法;

2.对典型地质景观进行统一登录,建立所选地区典型地质景观数据库。

内容包括:

编号、位置、名称、规模、环境特征、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况、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物、动物等;

3.研究建立典型地质景观科学的分类、分级标准;

4.研究建立典型地质景观科学的评估标准。

2005年工作任务:

(1)在云台山、石林等开展详细调研,调查典型地质景观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规律和类型划分;典型地质景观的开发利用前景和现状;典型地质景观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

着手收集我国现有的典型地质景观现状以及与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2)开展国外典型地质景观资料收集和调研。

(3)典型地质景观数据库基本格架形成,完成100MB数据量,并争取边建库边上网为社会服务。

预期成果:

1、完成云台山、石林等主要选区典型地质景观的地质背景、类型划分、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调查,提交研究报告;

2、提交图件:

全国1/500万重要典型地质景观分布图;

3、出版相应专著,完成相关数据库,发表论文3篇。

4、研究区范围(需要明确)

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工作的涉及范围是全国各地,除陆地外,海岛和海域也会涉及。

第二章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及进展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宣言,建立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设置了基金出版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至2001年已列入690个遗产地,其中文化遗产529个,自然138个,混合型23个,2004年已达780个。

以典型地质景观为主要内容的遗产地仅20个,如美国Grandcanyan,carlsbadCaverns,HawaiiVolcanoes,MammothCave,YellowstenePark,Yosemitenationalpark;加拿大的Rockymountainpark,Dinosaurprovincialpark;澳大利亚GreatBarrierReef,SharkBay,Uluru-KataTjuta,Macguarieisland,FossilMammalsitesofRiverslighandNaracoorte;斯洛文尼亚ScocjanCave,匈牙利与斯洛伐克边界CavesofAggtelekKarst;英国北爱GiantCauseway;德国的Messelpitfossilsite等。

在这一工作基础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1989年成立了地质遗迹工作组开始世界地质遗迹(Geo--site)的登录工作,各国也纷纷响应,开始建立各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英国建立两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还于1991年成立自然洞穴保护协会,近年完成图件“TheCharacterofEnglandLandscape,Wildlifeandnaturalfeatures”。

西班牙则在episodes上刊出了部分选自其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地质公园候选地供同行评议。

马来西亚出版了介绍其地质遗产的专著GeologicalHeritagesofMalysia,欧盟还于2001年将德国Vulkaneifel的火山地质旅游路线定为知识旅游线。

1992年来自30余个国家的150多位地质学家在法国Diegne召开会议讨论地质遗迹保护问题,并发表地质遗产权利宣言;此后联合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和地科联地质遗迹工作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之不足,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1996年北京召开的30届地质大会上设置了地质遗迹保护专题讨论,法国和希腊的一批地质学家深感欧洲经济发展来自环境方面的挑战尤其严重,居民的旅游集中极待分流,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呼声很高,因此决定在欧洲率先建立欧洲地质公园,形成地学旅游的网络,并争取欧盟组织的支持,被纳入LeaderⅡprograme,并由法国的Hauteprovince地质保护区,西班牙Maestrazgo文化公园,希腊Lesvos硅化木公园和德国VulkaneifelEuropean地质公园作为创始成员,后又吸收了法国的AstroblemeRochechouart-Chassenon,爱尔兰的CopperCoast,英国北爱的MarbleArchandCuilcaghMountain,德国的NaturparkNordlicherTeutoburgerWaldandWiehengebirge,西班牙CabodeGata-Nijar和希腊的PsiloritisKreteNuturalHistoryMuseum等共达10个公园组成了欧洲地质公园网,至2003年底又发展到17个成员,包括发行刊物,每年轮流主持交流会,组织参展和宣传活动。

美国是建立国家公园较早的国家,1872年已建立了国家黄石公园,现已有多种内容的国家公园380处,其中有160个有重要地质意义,140多个分布有重要化石,66个有海岸带地质景观区,75个有岩溶洞穴系统,49个有火山活动遗迹,24个有地热活动。

英国开展了统一地质遗迹登录办法,建立信息库,并进行分级管理。

国家自然环境署管理2200处,其余有近1000处由地方机构管理,但可得到国家的有关资助。

对其中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址,作全面调查评级,并广泛开展民间为主,政府奖励的地质遗迹保护活动。

出版有定期刊物《EarthHeritage》,交流信息和保护技术,介绍遗迹,推动科普与国际合作。

澳大利亚对特殊的地质、地形、古生物建立分类系统,并登记、评价,为教育研究、科普、参观之用,还特别注意评估标准的国际对比。

德国对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具有可观赏价值、具稀有性、独特性的动植物化石,岩石矿物露头,地形景观等都列入保护对象。

开展调查与评估,有法律依据并有专门机构负责这一工作,决定保护技术。

瑞士要求每个州对地质遗迹进行登录,取得详细资料,经描述登录选择和研究评分,确定每一个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价值,决定保护措施,而且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1996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积极推动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特别强调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其最有效的方式,欧洲和中国在推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成了最重要的支柱。

2004年,Unesco批准的首批25个世界地质公园中,中国占8家,其他9个欧洲国家为17家。

今年6月底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42个国家3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据Unesco地学部主任DrEder称全世界共计划建立600-650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可能建40-50个,今年已收到70个国家的申请报告,地质公园的发展势头如日中天。

各国对地质遗迹登录描述要求虽有不同,但都包括编号、位置、命名、特征、规模、数量、环境特征、形成、演化、年代、现今活动、参考资料等。

在评价方面有美观性、自然性、完整性、稀有性、环境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生态价值、历史意义、科学价值、科学普及教育价值、交通便利程度、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被、动物、水文条件。

另对地质公园的名称应视实际主要开发对象的内容而不是现已用的名称。

因为地质公园启动晚,原已有广为流传的名称,地质景观多样,也有的以具体地质现象命名;有的就不分类型直接统称某某国家公园;这并不影响他们进入地质公园网络,如欧洲地质公园现有十个公园所用名称就十分不一致,有不少并未贯以地质公园。

各国地质公园的管理情况相差很大。

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制健全,有完整的保护措施,各公园机构合理,规章制度完善,游人自觉性较高。

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与恢复、日常的生态环境指标的制定和监测,保护和恢复及其新技术的研究都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也不能忽视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亚洲喜马拉雅山脉、北美洛矶山脉、墨西哥晴库瓦山、澳洲的雪山等因旅游的扩大而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植被的破坏,致使生物多样性消失,生态退化,水源污染,特别是规划不当的筑堤、修路、建立游乐设施等对这些原本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受到过度开发而面目全非。

2、国内研究现状

对地质景观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景观类型划分、区域分布没有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也就无法制订长远和近期发展规划,政府指导这一工作开展也就缺乏科学依据,难以作出系统的规划和评价,指导和组织这一工作就难免遇到困难。

对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85个、世界地质公园8个和省级地质公园38个的遗迹保护区,也存在调查不深入,研究较粗放,开发工作中具体建设规划也缺乏可靠的资料,要为管理和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撑仍显不足。

但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建设工作的进展,各地区已逐步开展调查研究和规划开发地质遗迹的工作。

随着三批85个国家地质公园的评审和建设,全国也已着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同时随着问题的提出和处理也积累了不少资料,包括地质遗迹的现场调查和实际材料收集、综合报告、环境保护方案、管理措施制定等,特别是已有40余个国家地质公园正式验收揭牌,为本课题实施积累了一定资料,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近年来对澎湖列岛火山岩景观的调查研究为该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我国的台湾省也已于90年代中期开始地景调查与登录,现已登320个景点,并进行分类评级的评鉴工作,出半年刊《地景保育通讯》、地景分布图、地景简介,建立国家公园,成立地景管理中心,编制工作人员讲义,办研习班,发展新的保护技术,适时评估管理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等。

我国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十分重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80年代中期已对地质遗迹保护下过专门文件,地质学家还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设想。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风景名胜管理条例”、1994年“自然保护区条例”,、1987年与1995年地矿部制定了“地质遗迹管理保护规定”、1998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十年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正式提出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

现在全球地学同行已形成一种共识,地质遗迹也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合理科学利用将有利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地球科学的普及,在地学调查研究工作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随后国土资源部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分别挂靠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学会,并制定了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强调自然属性(如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优美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保护属性(面积适宜性、经济和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保护管理基础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边界划分和土地权属、基础工作和管理条件)等三个方面,分别评估记分,有一定参考意义。

经2000年、2001年和2003年三次评审情况的分析,我国共上报170余份申请,最后批准85个国家地质公园。

区域分布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从地质类型看,综合类20处,古生物化石类14处,丹霞地乳类11处,火山地质类13处,岩溶类14处,花岗岩类5处,冰川类9处,地层类9处,水文类4处,温泉类6处,特殊地质类7处,对于地质大国的中国来说显得十分不足。

可见全国性全面典型地质景观调查评价工作作得还不够,全面规划和计划工作也还跟不上。

亟待完成全国性的调查,编写一份科学系统完整翔实的典型地质景观基础调查和综合研究报告,建立科学的分类分级系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地质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

因对于典型地质景观区管理方面建设、森林、旅游、水利和国土等部门都在某些方面的管理职能,要在立法上避免冲突,管理上要协调,形成各负其责各施其职,齐抓共管持续发展的局面。

3、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随着典型地质景观保护建设工作的进展,各地区已逐步开展调查研究和规划开发典型地质景观的工作。

随着三批85个国家地质公园的评审和建设,全国也已着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同时随着问题的提出和处理也积累了不少资料,包括典型地质景观的现场调查和实际材料收集、综合报告、地质公园规划、环境保护方案、管理措施制定等。

自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具有新的内涵的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其中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作为旅游资源是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这一工作的开展,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近几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本项目组成员对石林、云台山等地区等国家典型地质景观的地质背景、地质遗迹特征、分布、组合、保护现状和特殊保护措施,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处理,地质公园建设情况,科普工作开展情况,管理机构设置,人员培训和法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调研,同时收集了部分省区典型地质景观发展规划和欧洲地质公园资料等。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1、指导思想:

本项目将全面服务于国土资源部对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职能。

典型地质景观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典型地质景观的调查、研究、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其目的在于维护典型地质景观不被破坏且永续利用,加强环境建设,保持良好的地质生态环境,使之成为科研、科普、教学、旅游的基地,同时又是地区开展旅游,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本项目将把调查与研究、规划与利用、开发与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典型地质景观的利用提供参考资料,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技术路线、技术方法:

本项目将采取调查与研究,国内和国外对比,地质科学与其它学科(如生物、经济、地理、社会等)相交叉,地质调查遥感技术相结合的办法,详细开展主要典型地质景观地质背景调查研究,研究典型地质景观的类型划分、地质背景、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组合特征、地质意义,评估级别体系的建立、评估标准的设定、保护措施的要求和建设等。

并广泛收集国际上有关典型地质景观评估、登录、地质公园评议、审批和建设的有关资料,特别是欧洲地质公园网的有关文件和工作经验。

首先对国外的研究现状、管理政策、保护措施、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研。

选择国内重点典型地质景观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建立典型地质景观登录系统,对典型地质景观进行分类、分级,编制有关图件。

第四章研究内容及工作部署

1、研究内容

按照项目设计的目标任务,参照国外对地质遗迹的管理办法,针对中国地质遗迹的特点,选择某些区域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有:

1.对国外有关地质遗迹的规划、开发保护办法及有关政策进行调研;

2.在对国内选择某些区域重点对特殊地质遗迹的进行调研,内容包括:

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前景、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地质遗迹的管理办法;

3.对地质遗迹进行统一登录,建立国家地质遗迹数据库。

内容包括:

编号、位置、名称、规模、环境特征、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况、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物、动物等;

4.研究建立地质遗迹科学的分类、分级标准;

5.研究建立地质遗迹科学的评估标准;

6.通过调研提出全国地质遗迹规划。

2、工作部署:

研究工作拟在系统消化,理解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

总体上将按照:

云台山、石林等典型地质景观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类型划分、资源开发的背景条件及可持续利用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采取以点带面,分阶段实施的技术方案。

利用已掌握的实际资料,采用不同方法对区内航卫片进行处理,确定开展研究的典型区段,配合地质调查,建立地学景观研究的工作模型,确定典型地学景观资源潜力与容量,对其可持续利用进行科学评价。

2006年工作任务

(1)在云台山、石林等开展详细调研,调查典型地质景观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规律和类型划分;典型地质景观的开发利用前景和现状;典型地质景观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

初步查清我国现有的典型地质景观现状以及与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2)国外典型地质景观资料收集和调研。

(3)典型地质景观数据库基本格架形成,完成100MB数据量,并争取边建库边上网为社会服务。

2007年工作任务:

(1)继续进行国内外典型地质景观类型、成因及保护方面调研,对调研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与有关省市区地勘单位合作开展全国部分重要典型地质景观调查。

(3)收集已有相关的典型地质景观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确定登录的数据项,初步完成全国典型地质景观数据库框架。

2008年工作任务:

(1)编制全国1/500万重要典型地质景观分布图。

(2)完成全国重要典型地质景观数据库。

(3)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研究,确定我国典型地质景观地质背景、类型和分布规律,提出适应于我国的典型地质景观保护与评价指标,完成全国典型地质景观保护规划和报告编写。

2009年3月:

完成报告验收工作。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

1)在云台山、石林等选区典型地质景观开展地质背景、类型划分、分布规律实地调查,并对典型地质景观级别划分和标准,评估体系等进行分析研究。

2)对国内已开发的典型地质景观的地质背景,其中主要是典型地质景观类型和特征、分布和组合、保存状况和抢救措施、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作详细调查和分析研究,并结合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开展交叉学科研究。

3)对全国各省区主要的已开发的典型地质景观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包括部分实地调查)。

主要包括:

①地理信息:

坐标、行政区位置和面积、交通状况、景区划分、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经济状况;②典型地质景观:

典型地质景观类型(地层及接触界线、岩石、矿物、构造、重要矿床、古采矿遗址、冰川地质、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地貌景观)、组合情况(景系、景群、景点、景物)、分布情况、特征性、保存状态、形成史、研究程度和重要成果、评价等级;③相关景观:

人文景观、史迹、古建筑、民俗、民风、生物多样性、保存状态、天象景观、相关景观评价等级;④评价:

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保护对象的选择;⑤管理:

机构、人员配置、法规、管理状况、设施;⑥图和照片:

位置交通图和简介、主要典型地质景观和主要相关景观。

4)建立全国主要典型地质景观数据库,并直接面向社会网上服务。

包括自然地理信息、主要典型地质景观和地质特征、社会经济状况、保护情况和管理情况等,最终形成1GB的数据库,为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教学系统、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5)编制相关图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6)编写一批典型地质景观评估办法、规定等有关文件草稿,作为建议报部,为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职能提供支撑。

第六章预期成果

1)完成云台山、石林等主要选区典型地质景观的地质背景、类型划分、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调查,提交研究报告;

2)提交图件:

全国1/500万重要典型地质景观分布图;

3)出版相应专著,完成相关数据库,发表论文3篇。

第七章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在地科院地质所实施单位的统一领导下,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各项工作的实施及质量保证。

1、项目负责人(补充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成果)

赵逊,研究员,64岁。

1966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

赵逊长期从事野外地质普查勘探、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重要参加着完成了七个矿区的普查评价或勘探(其中二大矿、一中矿、四小矿)完成各种层次科研项目15项,(其中6项为国家或部委重大项目下属专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以英文在国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