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390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青岛26中【最新】九年级下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淡化海水B.活性炭吸附色素C.干冰受热升华D.面团发酵

2.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2个氯原子:

Cl2

B.3个一氧化氮分子:

3NO

C.5个铁离子:

5Fe2+

D.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下列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

A.臭氧B.金刚石C.氢气D.氯化钠

4.自来水厂采用二氧化氯(ClO2)进行杀菌消毒,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4C.+5D.+6

5.生产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

B.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2CO3)可做钾肥,硝酸铵(NH4NO3)可用作复合肥

C.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提倡节日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喜庆气氛

6.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

下列变化中实现了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A.利用电热器取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

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D.利用蜡烛照明

7.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铁锈在稀盐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浅绿色

C.向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为蓝色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8.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一个碳原子,

代表一个氢原子,

代表一个氧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9.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10.下列对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并读出pH

B.收集二氧化碳时,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已集满二氧化碳

C.配制食盐溶液时,如果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充分反应后,需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再读数,否则测量结果偏低

11.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所示。

请根据微观示意图选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均没有改变

B.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C.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化合物

D.反应对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有重要意义

12.某同学根据铜锈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

引起金属铜锈蚀的因素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应该有二氧化碳。

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下列实验中的()

A.甲和乙B.甲和丁C.乙和丁D.丙和丁

13.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氟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B.Na+和Mg2+的电子层数相同

C.钙元素与氟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FD.氟原子的中子数是10

14.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3.1B.该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比为14:

85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5.右图所示,某河旁甲、乙、丙、丁四座化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分别含有碳酸钠、氯化铜、氢氧化钠、盐酸中的一种.某同学对①、②、③、④处水质监测时记录了以下现象.根据现象推断,甲、乙、丙、丁四座化工厂排放工业废水的成分,错误的是()

 

记录现象

无色溶液

蓝色浑浊

浑浊消失

产生气泡

 

A.甲:

碳酸钠B.乙:

氯化铜C.丙:

盐酸D.丁:

碳酸钠

16.化学概念之间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等关系。

下列各图中概念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17.下列用多种方法鉴别物质的,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和所加试剂

方法一

方法二

A

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

观察颜色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B

碳酸钠和氯化钠

加足量水中

加入盐酸

C

烧碱溶液和石灰水

观察颜色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D

稀盐酸和稀硫酸

氯化钡溶液

硝酸银溶液

 

A.AB.BC.CD.D

18.下边五环图中的每个环代表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

两环相交表示两者之间能相互反应.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题意的是

A.

B.

C.

D.

19.某气体可能由H2、CO、CO2、H2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友情提示:

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假设各步均完全反应)气体通过有关装置时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装置编号

A

B

C

D

E

试剂

硝酸银溶液

澄清石灰水

氧化铜粉末

澄清石灰水

无水硫酸铜

现象

无明显变化

变浑浊

变红色

变浑浊

变蓝色

下列相关分析与推理中,错误的是

A.该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B.如果去掉B装置,只是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C.A装置的作用是检验并除净氯化氢气体

D.该实验无法确定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有无

20.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加聪明。

以下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对化学资源的认识

B对混合物分离的认识

①用塑料来代替钢制造汽车零部件

②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③氢气是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但目前未能广泛使用

①淡化海水可以采用过滤法

②用蒸发结晶法从海水中获取粗盐

③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可以用沉淀转化法

C化学中常见的“三”

D化学与人体健康

①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②CO、NO2、SO2——三种污染性气体

③原子、中子、电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①煤气泄漏——先打开排气扇

②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③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不能食用

A.AB.BC.CD.D

21.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碳酸钙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该样品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

②向适量无色溶液A中先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再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得红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

③向步骤②所得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部分沉淀消失,并有气泡冒出。

④取步骤②的红色滤液B,先加入过量稀硝酸,再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铜、硝酸钡

B.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C.红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无色酚酞试剂忽略不计)

D.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二、多选题

2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表示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

表示向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表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D.

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镁粉和铝粉

三、填空题

23.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请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产生活中的有有关问题,填写下列空格:

(1)现有水、氧化钙、氧气、铁四种物质,其中:

(填写化学式)

①可供给人类呼吸的是____________;

②可作溶剂,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③可用于干燥剂是___________;

④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___________;

(2)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和_________。

倡导“低碳”生活。

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__的排放量。

请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条符合该主题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_。

(3)在人体所摄入的物质中,除空气、水、食盐等无机物外,其余主要是糖类、油脂、蛋白质和___________等有机物.它们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食物也是人体中各种元素的来源,我们必须均衡膳食,人体缺乏___________(选填“铁”、“钙”或“碘”)元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食用乳制品、豆类等可摄入该元素。

四、实验题

24.探究实验发现规律

(1)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目的是探究_____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实验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氯化钠溶解于水,不能溶解于酒精中。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对氯化钠溶解性的影响.

(2)运用溶解度曲线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如上图所示,

①2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②在_____时,甲和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若丙中混有少量甲,可将其溶液_____结晶,趁热过滤以提纯丙。

③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

25.运用知识节约资源金属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钨丝可用于制造灯泡中的灯丝是利用了该金属____________的性质。

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_____________(选填“低”或“高”)。

(2)如图所示装置是探究铁生锈的实验,实验所用铁片形状、大小相同。

请你填写空格:

①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铁片生锈,试管B和C中铁片保持光亮,试管D和E中铁片生锈都比试管A多。

全面观察试管ABC发生的现象,推理得出结论:

钢铁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对比试管A、E所得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

③生活中海边比河边的铁制品更容易生锈,从而猜测氯化钠能加快铁的锈蚀。

为验证猜想,应做的实验是_______(选填试管编号)。

(3)我国每年报废的手机超过1亿部。

废旧手机的电路板中含有铜、铁、铝、银、金等多种金属,随意丢弃既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污染土壤和水体。

化学小组为回收其中的铜,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已知:

Cu+H2O2+H2SO4=CuSO4+2H2O;不考虑金、银发生类似反应。

①写出一个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

②滤液A中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

③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26.制造物质、研究物质小博同学想组装一套能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则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___(填序号)装置,利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小博同学运用所制得的二氧化碳采用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一:

振荡3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其中B瓶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对比_________瓶(选填“A”“B”或“C”)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实验二:

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蓝色石蕊试纸_________;此实验可证明__________发生反应。

27.检验物质保护环境化学实验课上同学们用碳酸钠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束后学校环保监测小组取废液缸中废液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报告。

(提出问题)该废液缸中废液含有什么物质呢?

(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白色沉淀和滤液①,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部分白色沉淀消失,产生无色气泡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废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

取滤液①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

_________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废

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

(填溶质的化学式,有几种填几种)

(实验反思)向废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实验处理)应将废水_____________处理,检测达标后再排放。

六、综合应用题

28.改造物质应用物质。

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幅员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的前景十分远大.

(海水淡化)采用如图1所示的膜分离法淡化海水,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的淡水池,从而得到淡水。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选字母序号)。

A膜分离法也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B膜分离法的原理与滤纸过滤原理类似

C通过膜分离法可将海水中的可溶性杂质除尽

D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增大

(粗盐提纯)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水中还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得到较纯的氯化钠,进行如下的流程的实验操作,请填空:

①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②_______;③_______;④过滤;⑤加入适量稀盐酸;⑥蒸发。

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⑤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海水制镁)部分途径如图2。

实际生产中,步骤Ⅲ常选用___________作为沉淀剂,母液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还要经过Ⅲ、Ⅳ两步转换再得到氯化镁?

_______。

(海水制碱)将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可制成饱和氨盐水(氨气极易溶于水)。

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浩瀚的海洋将为我们全人类贡献丰富的资源。

同学们:

除了可燃冰、食盐以外,你还能从化学学科角度再说出一种你所知道的海洋资源吗?

_______________。

七、计算题

29.分析数据,获得信息实验室现有硫酸铜和硫酸钠的固体混合物样品,小明同学想测定样品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先称取该混合物样品25g,完全溶于水中,然后取用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平均分四次加入其中,充分振荡,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25

25

25

25

生成沉淀的质量/g

4.9

9.8

X

1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X的数值为_____________;

(2)计算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步骤)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海水淡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将海水中水与其他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吸附色素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面团发酵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B

【详解】

A、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氯原子

,故A不正确;

B、分子的表示方法:

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一氧化氮分子

,故B正确;

C、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则5个铁离子

,故C不正确;

D、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故D不正确。

故选B。

3.B

【详解】

A、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

C、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

4.B

【详解】

在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设二氧化氯中氯的化合价为x,x+(-2)×2=0,解得x=+4,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故选B。

5.C

【详解】

A、焚烧废弃塑料袋,会造成环境污染,故选项错误;

B、化肥的元素组成中含有氮元素的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才是复合肥。

故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2CO3)可做钾肥,硝酸铵(NH4NO3)可用作氮肥,故选项错误;

C、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产生污染,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故选项正确;

D、燃放烟花爆竹时会产生大量的CO、SO2、NO2及粉尘等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C

【详解】

A、利用电热器取暖是电能转化为热能,错误;

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是水能转化为电能,错误;

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正确;

D、利用蜡烛照明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错误。

故选C。

7.C

【分析】

【详解】

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错误;B.铁锈在稀盐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变为黄色,错误;C、碘水中含有碘,碘遇淀粉变蓝,正确;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错误。

故选C。

8.C

【详解】

A、乙酸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正确;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4+16×2=60,故B正确;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故C错误;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故D正确。

故选C

9.A

【详解】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符合题意;

B、汽油与油污相似相溶,汽油溶解油污,洗涤剂乳化油污,故汽油和洗涤剂都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污,不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稳定性,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不符合题意;

D、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10.A

【详解】

A、pH试纸在使用时,不能用水将pH试纸润湿,若用水润湿则将溶液稀释,测得的结果不准确,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已集满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即溶剂水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D、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充分反应后,需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再读数,否则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测量结果偏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已集满二氧化碳。

11.B

【分析】

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H2+CO2

CH3OH+H2O。

【详解】

A、由上述反应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均没有改变,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氢气为单质,氢元素化合价为0,反应后生成物甲醇为化合物,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为0,故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是氢气单质,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使常见的二氧化碳、氢气反应生成燃料甲醇,该反应对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有重要意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个数可能不变,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均不改变。

12.B

【详解】

甲试管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

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水有关;

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了铜的锈蚀与二氧化碳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

铜的锈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

故选B。

13.C

【详解】

A、根据氟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由于氟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氟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不符合题意;

B、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钠离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得到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Na+和Mg2+的电子层数相同,不符合题意;

C、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化合价为-1价;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其与钙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F2,符合题意;

D、因为原子中: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为9和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根据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该原子的中子数为19-9=10,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据此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10+3.5+10+6-(8.6+3.5+14.5)=2.9,故甲、丙为反应物,丁为生成物,乙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A、x=2.9,故错误;

B、生成甲、丁的质量比为:

(10g-8.6g):

(14.5g-6g)=14:

85,故正确;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错误;

D、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错误;

故选:

B。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