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唯物论部分
1、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正确【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依赖于物质。
【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5】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
正确【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2】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
实,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4】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
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
错误【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2】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
【4】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6】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
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4、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错误【1】这种观点混淆了一般动物的大脑同人的大脑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2】一般动物的大脑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不能产生人的意识;
【3】人的意识只能是人脑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4】但人脑又不能直接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物质就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质量、重量、惯性、电磁性等特性的总和
错误【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上述特性并不是物质必须具有的。
【3】如果把物质归结为这些特性,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辩证法部分
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正确【1】它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原理。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包含很多矛盾,每个矛盾又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3】事物与事物之间,各种矛盾之间及其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都是既相互区别、又相
互联系的。
【4】因此,
(1)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只有兼听兼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否则偏听偏信,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错误【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发展观其对立和分歧是多方面的。
【2】从总体对立来看,1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2而形而上学则主张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3】因此,否定联系和发展是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承认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4】但是形而上学也不完全否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它也承认事物的发展,不过,它只承认事物量变而否认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不能
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后区别开来。
【5】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观点,才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
3、质与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错误【1】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它和质不同,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发生变化,该事物就不存在了。
【3】而事物的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它与事物的存在不具有直接同一性。
这是量和质的重要区别。
【4】该命题的错误在于:
混淆了量和质同事物存在具有的不同关系,把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误认为量和事物的存在也是直接同一的。
4、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错误【1】从形式上看,量变同质变相比较,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
【2】质变则表现为迅速的、突然的、显著的。
(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之一。
但是,它不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
)
【3】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
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是量变的渐进性的中断,是引起事
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4】因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否引起事物质的变化,才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5】该命题的错误在于:
混淆了质变和量变的一般区别和根本区别,不了解量变和质变区别主要的、根本的标志是是否超出度。
5、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所以否定就是质变。
错误【1】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2】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二者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和表达和揭示。
【3】质变是与量变相对应的范畴,它重在揭示事物变化的形式。
【4】否定是与肯定相对应的范畴,它重在揭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和途径。
【5】质变体现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则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部分
1、能动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特征
错误【1】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一共同认识论原则,因此统称反映论。
【2】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所以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3】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
命的反映论。
【4】该命题混淆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错误【1】客观世界是和人的思维或意识相对应的范畴。
指的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事物。
【3】认识的客体则是和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的范畴,是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认识的客体一定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但就一定的历史时代而言,客观世界的某个事物却不一定是认识的客体。
【5】只有当客观世界的事物成为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它才能成为认识的客体。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这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3】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差异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正确【1】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3】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4】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5】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6】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错误【1】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2】第一,它把真理看作是“思想形式”,把真理的内容归结为“人类经验”,否认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3】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有必须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4】第二,它以“人类”经验,也就是以是否得到“普遍承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5】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
人类社会
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错误【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决定着其它一切社会关系。
【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种社会形态。
正确【1】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2】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4】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1】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3】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4】但是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有限的。
错误【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2】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有限的,
【3】但是世代延续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无限的
政治经济学部分
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正确)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
【4】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错)
【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按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3】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
【4】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错)
【1】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