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8869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docx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教学点

  1.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能较好的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三)德育、美育渗透点

  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选取生活细节如实叙写,情事融合,选用恰当的句式、人称和语气词来表达感情。

以致能“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学法指导:

诵读体味,联系实际讨论,具体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细节描绘片断,文章的强烈抒情的句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从家常琐事娓娓道来中的铭心刻骨的骨肉至情,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自己宦海浮沉的凄楚感慨。

  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1.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并作积累。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鉴赏古代散文,首先应读懂文字,本课时在初步疏理课文层次的基础上重在解析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并作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或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

  2.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

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入、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

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诵读课文,小组或同桌互相口译课文,初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重点实词

  衔  止一岁 辍汝而就 东亦客也 图久远者 敛不凭其棺 其又何尤

  幸其成 遇汝从嫂丧来葬  

  

(2)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莫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以待馀年

  (3)词类活用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长吾女与汝女

  (4)古今异义  少年

  (5)一词多义

  幸 A皆不幸早世           省 A不省所怙

  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B汝来省吾

  其 A请归取其孥           B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D曷其有极

  E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F死而有知,其何离?

  虽 A以为虽暂离别,终当久与相处   始 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      B汝之子始十岁

  (6)变式句

  ①惟兄嫂是依   ②吾念汝从于东    ③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2.再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内容,并给文章分段归纳大意。

  明确: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

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几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意义如下:

  第一部分(1—3) 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 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3.理清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板书)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①叔侄情深          

  抱憾终生

  信然邪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其梦邪          

  耿兰之报

  ②     信然矣              

  理不可推,寿不可知

  己身           

  死因 冀孩提成立

  ③     改 葬

  4.总结、扩展

  本文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

  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作者贴切、生动地切情、切“境”。

作者在人的情感

  活动中,情至笔随,表达的情感世界微妙深奥。

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本文的语汇和语言现象非常丰富。

我们应将诵读、理解与识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己的

  文言语汇,形成迁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背诵第5.11两个自然段。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第一课时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揣摩,把握文章叙事、抒情时文意的曲折起伏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读自己的译文,师生共同评点。

  2.鉴赏、研读

  鉴赏古代散文,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明确]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明确]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

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3)7—9段,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感什么,又叹什么?

  [明确] 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4)10—12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明确]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

  (5)在文章的叙述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可让学习小组讨论,先在小组发言,

  而后交流,并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情体验。

  (6)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

结尾的“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为世间少有的哀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

  

  (7)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