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553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 人物通讯怎么写.docx

人物通讯基础知识人物通讯怎么写

  一、通讯的涵义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

  西方传媒中的“新闻专稿”(又称特稿),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近似于我国的通讯。

  二、通讯与消息有几点区别:

  1.从容量上看,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相对小些,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

  2.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相对较严,消息选材范围宽。

  3.从结构上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

  4.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

从报道时效上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三、通讯的类型

  1.访问记

  由记者出面登场,以采访活动的过程为主要线索来结构和组织材料。

写作时有问有答,现场感较强,而且可以穿插各种背景材料,使通讯有一定深度。

  2.专访

  访问记的一种,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的专门的访问,内容集中。

专访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要素,突出“专”、“访”二字。

专访涉及面一般不宜太宽,不应贪大求全。

  3.新闻小故事

  或称新闻故事、小故事。

其要求一是“小”,二是有“故事”,三是以小寓大。

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写繁多人物,不必横生庞杂枝节,但求精悍、生动。

  4.特写

  将生活中某个特定的画面予以放大,集中突出地描绘事件和人物的某些片断、细节和部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5.大特写

  是抓住社会热点中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

也有人认为它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6.集纳

  把表现一个主题的而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或片断事实组合起来,“集纳”而成为一篇。

集纳中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也可是不同时间的;可以是发生在同一单位、一条战线,也可以不是。

  7.侧记

  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通讯。

取材自由,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全过程,但求抓住特点,扣紧受众的兴趣点、回答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写作时往往夹叙夹议,兼谈感受。

  8.巡礼

  边走边看,巡游浏览,很自由地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告诉受众;讲求动态感、现场感、亲切感;常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有较多议论和抒情。

  四、通讯的主题

  正确、深刻、新颖的新闻主题从那里来?

自然来自实践,来自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许多记者所说的“吃透两头”。

“两头”指“上头”和“下头。

”“上头”即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下头”即指实际,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

“列宁在做新闻编辑工作时,很重视选择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

”这通常被认为是通讯确立主题的准则。

  “政治上重要的”,即指选择和确定通讯主题时,要抓方向性、决策性的问题。

也就是吃透“上头”。

  “为大众所注意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考虑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急人民所急、想受众所想。

即要吃透“下头”。

  “涉及最迫切问题的”,是说确立主题时,应回答、提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紧要的问题,要注意其及时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1.首先,“站到高处,作宏观分析。

”善于开掘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要站到高处,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意义,将事实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的天幕上来观察、考察,做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意义和价值。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

  2.其次,“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

通讯主题的提炼不仅要“站到高处,”发掘事实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本质,还要“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将新闻事实和人物作具体细致的观察、考察和比较、分析,发现其特殊性、个性,找到其矛盾和差异。

宏观分析等于飞机上看北京城,真是美丽、壮观极了,但仅此还不够,要写出其美和壮观,须得下飞机去游历一番。

  3.再次,“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

就是说在提炼主题时,宜多角度对事实进行观照,全面把握事实的本质特征,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

  五、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

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二是横式结构。

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

常见的有:

  空间并列式。

如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今夜是除夕》即属此类。

文章开篇之后,分别写了五个地方的人们做着日常工作的情况——在中央电视台:

不笑的人们;在长途电话大楼:

传递信息和问候;在红十字急救站:

救护车紧急出动;在北线阁清洁管理站:

“城市美容师”的话;在妇产医院:

新的生命诞生了。

  性质并列式。

即按新闻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来安排材料。

如《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头版头条《浦东,璀璨的“双桥”格局》就是如此。

文中三个小标题,分别揭示“双桥”格局的三个侧面:

  南浦、杨浦两座桥――基础建设由小到大的跨越

  金桥、外高桥两座桥――城市经济功能由低到高的跨越

  改革、开放两座桥――城市开发机制由旧到新的跨越

  群相并列式。

即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

  对比并列式。

将正、反的人物或事件并列,从对比中见主题。

  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

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

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此结构有纵横交叉式和蒙太奇式两种。

  六、通讯的表达方式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

  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

  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

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地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叙述的运用不宜如消息一般概括,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

但又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

  描写的直观性。

通讯是新闻体裁,其描写不能靠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饰和夸大的形容,而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议论抒情的实在性。

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或直抒胸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其情是真的,而景、物和人、事则不必真,即缘情而发,因情设事者多。

而通讯之议论、抒情皆须缘事而发,因事生情、情不离事。

而且,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之处作诱导、关节之处作渲染、衔接之处作粘合、结尾之处作点晴。

其旨或在揭示本质、升华主题;或在使事实、形象生辉;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联系;或在激发启示读者。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

  七、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

  1.人物通讯

  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人物通讯写作有以下几点尤需注意:

  一忌“有人无魂”。

即人物的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

“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

  二忌“有魂无人”。

即作者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了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的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只有“幽灵”而已。

  三忌“千人一面”。

有的作者在写人物时,难以克服雷同之病,或与自己以前写过的人物雷同,或与别人笔下的形象相似,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四忌“褒一贬百”。

不宜用“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特别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

而应用“水涨船高”的方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

  五忌写“全人”。

主要是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

所谓“软与硬”,即指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不能忽略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

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

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

所谓“正与反”,是指对报道对象作既有“正像”又有“反像”的“全息摄影”。

把新闻人物写成没有七情六欲、满口豪言壮语的“神”的做法是不实事求是的写作。

把常人写成超人、圣人,把新闻人物写成“高”、“大”“全”的人,这不是我们所说的“全人”。

如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他父母病危也不回家、妻子难产亦不离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科学家有了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还说“对不起”;做菜时,也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

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

  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

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

  此种通讯虽以写事为主,但同时不能忽略写人,不要见事不见人。

  事件通讯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

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

在写作前,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

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

有一个骨干性材料,便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

  

(2)写好事件的高潮

  没有高潮,事件就是“死”的,就是平淡无味的。

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故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3)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

  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事件又终究离不开人。

写好关键人物,又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4)在记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

也要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

  3.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谈工作经验、教训的一种通讯体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工作通讯侧重于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它也要反映新闻事实,往往带有现场活动。

这使它区别于一般总结性文章并和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同的方面。

它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相异处在于:

要将事实作经验性的概括,对问题发表议论,对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工作通讯写作的要求有三点:

一是要有现实针对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

如社会前进过程中新冒出来的问题,实际工作中长期积累起来而未引起注意的问题,长期存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民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注意的问题等,都是有现实性的问题。

二是具体、透彻地阐述问题和经验。

三是夹叙夹议,有理有据。

或用议论作点晴之笔,点出问题之所在,或是运用背景材料同事实对比,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或是作者直接发表意见。

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其议论应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

  4.风貌通讯

  又叫概貌通讯,是反映社会变化、建设成就、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的一种通讯。

  风貌通讯题材广泛,有的侧重于写社会风貌,有的侧重于写自然风貌,有的二者兼而有之。

其报道对象,既可是一国一省之类的大题材,也可是一村一店之小题材。

其形式也灵活多样,报上常见的有“见闻”、“巡礼”、“纪行”、“侧记”等。

  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1)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

  风貌通讯重写作者见闻,而这“见闻”又须是新的见闻,能提供新的信息、反映新的变化。

因此,着眼于“新”和“变”,写出事物的新情况,揭示事物的新变化,是此类通讯的重要特征。

  

(2)善用对比衬托

  要写新,要突出“变”,通常运用背景材料,选择事实和数字,作今昔对比,这是较常用的一种手法。

有时还可用民谚、故事来衬托事物的变化。

  (3)丰富知识,增添趣味

  风貌通讯常运用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

但也应注意以扣主题、关联现实、恰到好处、避免冗杂。

  (4)叙论结合、情景交融

  风貌通讯可灵活调动多种表达方式。

可以边叙边议,叙论结合;也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人物通讯写作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

  “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

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

“中国有句古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

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

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

  一、人物通讯写作对象的选择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

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总之,请谁来当“新闻人物”,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反映某道理,事实的人物。

  二、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3.借他人之口刻划人

  4.借景写人

  5.通过事实塑造人物。

  三、人物通讯写作要求

  一是要有现实针对性

  写作对象的选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能体现时代精神,二是对人们有激励和鼓舞作用。

也就是说,选择的采写对象如果与当下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或相差甚远,则不能让广大受众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收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的社会效果。

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集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二是事迹可信度要高

  英雄人物和模范人物在人物通讯题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这类人物的写作具有代表性。

长期以来,“为社会树立榜样”是这类题材写作的“经典性”法则,也是人物表现成功与否的根本价值尺度。

然而,这一“榜样法则”在人物通讯的报道实践中带来的一些问题却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它很容易导致新闻人物表现的真实性产生偏差,使报道的可信度下降,从而弱化甚至消解所期望的报道效果。

带有普遍性特征的偏差在于:

先验地以某种绝对化、纯粹化、理想化的标准,预制一种理想榜样模式,然后用这种模式来“套”现实中的人物,相当程度上是以简单化的宣传价值取代审美价值,从而给人物通讯的写作带来失真的弊端。

为此,我们只有深入一线、深入实际进行采访才能挖掘出真实、可感的“血肉”来。

  三是故事情节要生动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

”这里虽然讲的是作诗的经验,但如果把它引用到新闻报道上也是十分妥贴的:

这里的“言”可以指新闻报道的文体;“情”就是新闻人物的情感,或称作者诉诸文本而传达出来的情感;“人”就是受众。

通讯往往特别强调事件对受众个人的人性化、个人化的情感诱惑力。

  四是报道人情味要浓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

门彻在谈到新闻写作的艺术和人情味时说过:

记者的文章是写给读者看,念给听众听的。

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的报道不清楚,无趣,写得不好,那么他们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就会转而选择其他的报道。

为了吸引、取悦易变的受众者,记者开发出许多讲故事的方法、技巧和策略,这些方法能使报道生动、吸引人。

为了确保报道被人们阅读,新闻记者必须以一种呈现个人亲历的戏剧性事件的手法进行报道。

新闻记者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

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述故事。

记者通过寻找到与事件有关的人,使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

人情味是新闻的要素之一。

就像一本小说那样,小说里到处都是人的故事,新闻故事也是通过人的故事传递信息。

如果人物故事构思得巧妙,可以在叙述中转换话题,而读者很可能毫无知觉地被故事中的人物牵着鼻子走。

此外,高情感的场景描写,而不是低情感的事实堆砌,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闻故事所必需的。

  五是要有典型的事例

  任长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破案神速,犯罪分子闻风丧胆;人民战士杨利伟驾驭“神舟”遨游宇宙,圆国人的太空梦;白衣天使叶欣,面对非典的肆虐,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始终战斗在抗击的第一线,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次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极多,有教师,有干部,有解放军,有武警战士和公安战士等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总是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

只要你能走近你熟悉、喜欢的先进人物,或实地采访,或查阅收集资料,那么,人物通讯报道就一定能写成功。

  四、人物通讯的写作注意事项

  1.不要抓到材料就写,要在研究材料上多下功夫,吃透材料。

  记者有句话叫做“七分思索三分写。

”想透了才能写透,这话有一定道理。

想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

想的目的是要突出主题思想。

我们要写一个人物,为什么要写他,为了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要通过这个人表现一个什么思想?

这些问题一定要想透。

既要想透表现什么,又要想好怎么表现,这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做到的。

在写的过程中往往还有这种情况:

费力不小,翻来覆去写了多次,人家看了还是没印象,不感人,什么原因呢?

最主要是思想不明确,没有想透。

每一个先进人物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事例,用哪个,不用哪个,思想不明确就无法选择,就会被埋在材料堆里无法摆脱。

我们写通讯时,常常一上来堆上十几个例子,文章搞得十分冗长,经过一遍遍修改,选来选去最后只剩下三五个、七八个例子。

其它都是些概括的材料修改的过程,这就是选择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

每修改一次,都可以使我们前进一步,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有些同志舍不得丢掉材料,觉得这也好,那也好,有些编辑删去一点都舍不得。

我自己有这个体会:

例子多了,容易被埋在里头,跳不出来。

另外,有的人没有参加采访,只是个读者,比较客观,能够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听听他们的见解很有好处。

  2.要精练,要有千锤百炼的精神。

  写好通讯,这是一关。

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联系着的。

想透了,主题明确了,才有可能做到精炼。

否则精不下来。

精炼包括两个意思:

一是精简结构,一是精炼文字。

古人有句话叫“立主脑,减头绪”,意思就是突出思想,精简结构。

我们写文章的通病是头绪太多,面面俱到。

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都写到。

一定要从许多“面”中,找出最主要的方面把它写好,这样就突出了。

  精炼文字就是要把可有可无的字句都删掉。

学会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刻,最生动的内容。

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有的人有话无话都拉得很长。

原因除了对典型材料没有吃透外,还有一条,就是对读者的理解力缺乏应有的信任。

一件事本来两句话就说明白了,偏要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生怕读者不懂。

写文章应该是“言已尽,意无穷”,留有余地,给人以启发。

而我们现在有些文章是倒过来了,是“意已尽,言无穷”,罗哩罗嗦,没完没了,我们在写作中要克服。

  3.要有必要的形象描写和符合“三性”要求的语言。

  所谓形象描写不要误解为要写花呀,草呀,月亮呀等等,那样理解是很片面的。

我们说的形象主要指的是用形象的手法写人。

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独写景的。

写景是为了写人。

比如写焦裕禄的通讯,一开头就写了河南兰考受旱灾,涝灾,风灾后的景象。

这个写景就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人,为了写焦裕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严峻情况下来到兰考的,是为了把典型人物一开始就放到特定的矛盾尖端来表现。

用过去的话说,叫做“风口浪尖”上。

形象是为了更深刻更生动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增加表现力。

运用形象描写应当是最经济的,有时候一句形象的话比你说许多平淡无味的话还有力,还感人。

  形象,有形象的概括,有形象的描写。

所谓形象概括,就是用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活动。

我们以李月华通讯为例来说明。

通讯中有这样一段:

“她象一部开足马力的马达,日日夜夜不知疲倦的工作着。

不论是上班,还是在家,病家一叫就出诊,病人一到就看病。

正在吃饭时把碗一推就去,正在喂奶时,把孩子一放就走。

她夜间很少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一夜出诊四五次”。

这里面既有叙述,也有形象的概括。

  “李月华走了以后,蒋大娘母女俩激动得泪流不止。

大娘对闺女说:

‘俺孩子金贵,人家孩子不金贵吗?

你是月子里十五天,月华月子里才五天哪!

可是人家没听到一个‘请’字就来了。

闺女,你一辈子都要记住,主席教育出来的李医生,是你做人的榜样。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

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

‘大娘,孩子好了吗?

’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

她拉着月华的手说:

‘好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

’”其中“蒋大娘赶忙打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这段描写很好,很生动,感染力很强。

  再如侧面描写,写一个老贫农到李月华墓前的情景:

  “一天清晨,这位七十二岁的老人又默默地来到李月华墓地。

他围着坟墓走了一圈又一圈,抓起一把坟土,看了又看,攥了又攥,把它紧紧地贴在心口上:

‘月华,好闺女,俺和俺的全家永远忘不了你,俺的两个小孙子长大后,一定让他们象你一样……’”。

再如“李月华同志去世以后,她父母原来想把她的遗体运回原籍安葬,可丁湖人民恳求两位老人:

‘李医生是为俺丁湖贫下中农累死的,还是把她葬在丁湖吧!

让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让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教育着俺们的下一代!

’李月华的坟墓,现在在丁湖村东口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