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358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docx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

关于编写和使用导学案的一些思考

张家界天门中学吴应之

一、导学案的阐释

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

“导”,指导,引导是目的,是关键。

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

“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

应以能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

“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二、编制导学案的要求

编制导学案在难度、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分为四个级别:

一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

第二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合贯通的衔接;

第三级为“应用类”,学的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

第四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三、导学案生成的五个强制规范

总的要求:

教研组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循环大备课,具体步骤:

第一步是教师个体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备一节课。

第二步是集体备课,教师分别说课汇报,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步是教师修改并引发学案;

第四步是教师课后要通过课堂反思修改学案;

第五步是将最后的学案制成电子稿、存档,作为后续教学使用。

四、一个优秀的导学案应该满意以下要求:

1、探索性原则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启发性原则

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灵活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梯度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的跳”能搞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创新性原则

编写导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

导学案重“学”,教案重“讲”,导学案服务于学生,教案方便于教师;

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教案重课堂的“结果”。

六、导学案的管理

1、领导评价:

晒学案,即公开展示教师导学案每周评一次,打出等级和考核挂钩。

2、学生评价

每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3、资源共享

建立学案室,编写学案集。

七、导学案的基本规范

概括地讲,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

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

统一基本设计程序。

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

基本流程为:

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

基本要求为:

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原则上每课一案,先个人“初备”,再返回学科组“群议”,形成“共案”,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补备)。

统一基本设计要素。

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要素,受高效课堂课型的一定影响,在共性中寓于个性。

课型一般有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及其他组合课型。

综合课型设计要素。

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

(1)学情调查;

(2)学习内容分析;(3)学习目标;(4)重难点预测;(5)知识链接;(6)学法指导;(7)学习过程;(8)整理学案;(9)达标测评;(10)教与学反思。

(1)学情调查。

学情调查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里非常重。

需要说明的是学情调查作为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前期准备,其分析说明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而不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

(2)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度与方式等。

学习内容分析要在课程标准与课时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设计。

学习内容的分析同上面学情调查一样,一般也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

(3)学习目标。

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目标就是目的地。

有没有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质量。

(4)学习重点(难点预测)。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知识链接。

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

包括旧知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

广义上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

也可以不单独设置栏目,而是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

(6)学法指导。

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在这里强调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学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7)学习过程。

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

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

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8)整理学案。

学案整理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体系的上位系统。

这是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问题式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也是学生课堂学习“动静结合”、“活实统一”的过程。

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或叫思维导图)。

知识导图呈现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绘制。

绘制知识导图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

(9)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不仅仅指测式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

(10)教与学反思。

以往我们不注重反思,现在开始注重教师的反思。

作为学生来讲,同样需要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统一基本课时容量。

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课时容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

导学案设计的课时容量要考虑到学段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总体情况等方面的要求,比如高中比初中、小学课时内容多,肯定容量要大一些。

总体上讲,要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时计划及课时内容,精心设计,切中主题,删繁就简,学会取舍。

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

以不超过一张BA纸(试卷纸)正反面或两张B5正反面为宜。

这只是基本容量的控制,还与设计问题或训练要求有关,所以从时间上来讲,学校也要结合有关规定有所统筹安排与控制。

统一基本设计版式。

就版式来讲,没有完全统一的要求,各个学校、各个学科,、各个学段都不完全相同。

复习课导学案设计基本要素:

1、学情分析。

与综合课型学情分析相比,综合课型的学情分析是针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而做的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需要等方面的分析,而复习课型的学情分析是直接针对所复习内容和范围的分析,一个是分析“将来式”,一个是分析“过去式”。

所以,复习课的学情分析针对性非常强,依然是采用问题式教学,进行问题式设计。

就是要统计分析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普遍性的问题,哪些是个性化的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知识基础不过关,还是教学策略设计不当,还是问题设计质量不高,还是学法指导问题等等;然后根据目标要求和复习内容,设计复习课导学案。

2、复习导引。

主要项目有:

(1)复习内容;

(2)复习目标;(3)复习重点;(4)复习方法。

3、学习内容(问题)设计

(1)知识梳理。

复习课导学案设计比较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并体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拓展和提升。

这部分内容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其中,理清知识主干,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查缺补漏,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

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知识回顾与网络构建。

②对主干知识中的要点进行深度剖析,深化、完善学生的认知。

(2)典型问题设计。

主要是通过典型问题,从应用的角度深化对主干知识内涵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外延,说明有关注意事项。

几种主要的题型:

①辨析型问题。

主要是针对容易引起误解的重要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②应用型问题。

主要是针对知识内涵的深化理解,进行思路、方法和规范习惯的培养;③拓展型问题。

主要是针对拓宽思维和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变通思维的意识,实现知识、方法和实际问题的互融。

(3)达标测评。

还是要做到分层设计,关注学生差异,并加强变式拓展训练。

题型设计同上。

虽然是复习课,但不要在题目难度上盲目拔高,其难度要保证多数学生能做出来,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习过程设计

在学习过程设计上,基本步骤同综合课型一致,也要经过自学(独学、对学或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步骤。

(1)独学——自主复习,查缺补漏

学生对照导学案自主复习,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体建构,要注重查缺补漏和对复习内容的拓展延伸,并记录在此过程中的所疑、所思、所悟。

(2)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完善学案

各组在学科组长组织下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对子帮扶,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成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教师做好追问、点拨、引导,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教师最后进行评价。

(4)反馈——当堂测评,及时反馈

鉴于复习课重点是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所以评价反馈方式通常以达标测评方式为主,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教师分布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

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技巧、规律)、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分专题进行展示。

整个复习过程依然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的,教师要重点做好学情调查和问题解决,并做好教学反思总结。

在设计复习课导学案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重点、关键点、易错点)并将其转化为核心问题,仍要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原则,以问题促探究,以探究促思维,以思维带训练,并做到活学活用。

无论是单元反馈还是课题反馈,总有主干性问题和枝节性问题,反馈就要通过主干性问题带出枝节问题,以面带线,以线带点。

切不可不查学情,不分主次,知识堆砌,简单罗列。

并且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梳理和知识系统的自我建构,逐步形成学生自查自纠、自我修复、自主建构、自主反馈的能力。

试卷讲评课导学案设计基本要素

1、考情分析。

主要是通过分析来发现问题,调整学习方法,树立新的目标。

包括:

(1)成绩分布和走势;

(2)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3)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不仅仅指题目本身,还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问题。

2、错题归类剖析。

(1)将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按错误性质或出错原因进行分类。

如:

知识缺陷造成的错误,能力不足造成的错误,不良习惯造成的错误,心理素质不过硬造成的错误等。

(2)在每类错题中选取典型错例进行评析,分析错因、审题技巧、相关知识的应用、解题方法、解题规范要求等。

例析的主要目的是找准薄弱点,抓住关键点、澄清认识,指导纠错。

3、变式拓展训练。

结合每类错题,进行变式拓展训练,确保这类题目真正得到落实。

4、自我完善。

在个体纠错和教师点拨下的集体纠错后,要求学生在原卷的错误处进行修改,不要在旁边重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避免了抄参考答案。

也就是说学生的试卷是学案的一部分。

5、学习过程设计。

基本结构和教学组织略同复习课。

需要强调的是,以往的试卷讲评课主要是由教师来主宰课堂,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一讲到底、效率低下的现象。

高效课堂上的讲评课绝不是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而要强化学生的自查自纠,强化自评为主,这要在导学案设计中充分体现。

八、导学案设计避免走入的误区

我们一直强调,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原则要求,但在实际设计中,由于教师对此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大至说来,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区一:

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

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

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好了“四不像”。

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即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误区二:

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

首先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

“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

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本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

而习题或考卷则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

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

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

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

误区三:

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1、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

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

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导师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

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

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材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的问题

4、问题设计过于零碎化。

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

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

但这不等于将问题“零碎化”,就像传统课堂上的“满堂问”一样,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题。

这样设计的结果会阻碍学会对知识系统的整体建构,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四:

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修订的过程。

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

从集智备课(形成“共案”)到个人“初备”(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

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学情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

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既要解决好N个学生的问题,还要解决N=1的问题。

让学优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设计。

即前面所说的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

这样设计出来的导学案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误区五:

导学案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

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

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比如许多教辅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

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九、导学案评价表

年级科目课题复备教师

评价项目

要求描述

分值

得分

设计程序15分

1、体现了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

7.5

2、复备教师修正完善,备课组长审核签名

7.7

文本形式10分

1、整体布局合理,行(字)间距适当。

5

2、刊头要素齐全、规范。

2.5

3、字体、字号统一(除需突出的标题外)。

2.5

文本内容50分

1、完整性。

包含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重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整理学案、评价反馈等基本板块。

20

2、主体性。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学生的“学”出发。

10

3、导学性。

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法。

10

4、探究性。

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增强探究性,杜绝习题化。

10

运用价值25分

1、符合学习规律和学情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5

2、适用于教学(预习、展示、反馈)全过程,既是学生“学案”,也是教师“导案”。

补充评价

评分人:

十、导学案问答

(一)有了导学案,教师还需要备课吗?

导学案不只是一个结果性学习指导方案,还是一个过程性的设计方案。

从要求来讲,导学案设计过程同备课融为一体,避免了备课与导学案设计“两张皮”现象。

具体为“五备”形成“五案”:

“个备”形成“初案”、“集备”形成“共案”、“复备”形成“个案”、“续备”形成“续案”、“补备”形成“补案”。

备课的过程就是导学案设计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导学案设计的过程性特征。

而且导学案的使用,使集智备课得到有效落实。

这些都是与传统教案的明显差异。

从使用来讲,导学案虽然经历了集智备课形成了共案,但这只是整体提升导学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共性中要寓于个性。

因为在导学案具体使用时,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教师必须对导学案进行创新设计与灵活应用。

由于不同班级班情、学情、不尽相同,科任教师之间客观存在的教学能力差异,都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本班学情调查,进行个人复备,进行二次设计。

同时不要忘记学生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参与者,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相信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和意外收获。

为了方便教师的过程性备课,我们建议教师选用导学案版式时,采用分栏式的片式为宜。

这种设计本身就将教师导案与学生学案实现了“两案合一”和“一案两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二)在课堂上进行自学、展示、反馈时,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这种情况在课改初期是常见的现象。

导致课堂学习时间不够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在内容设计上不合理。

存在设计问题偏多,题量偏大,题目偏难等情况。

在课改初期,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在初期阶段必须牺牲一定的所谓教学进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时再按平时的教学进度安排课程,肯定会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

(2)理念上有误区。

误以为把学生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放任自流,误以为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就可以不管不问。

教师处于“无为”状态,造成学生自学缺乏指导,导致学习低效,完不成预定学习任务。

(3)模式运用不熟练。

课堂教学技术性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

比如不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各环节的活动时间;学生展示不到位或者探究不深入,不能给予适时点拨、追问、引导;课堂巡视不能发现问题;学生发言不积极也无法正确诊断找出病因等。

教育教学技术和经验的缺乏、机智的匮乏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时间紧张的直接原因。

(4)学生课前自学不充分。

由于缺乏应有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或者教师指导自学不到位,导致课前自学不充分,进而导致课堂自学时间长,展示拖沓冗长,反馈效果不达标,时间不够用。

(5)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多。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学习单元。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几乎都是在小组内完成的。

所以小组学习建设尤其重要。

比如学生自学能力差、不会合作、不会探究,学习效率低。

在课堂学习中独学、对学、群学各环节的学习配合不默契,尚未度过“磨合期”。

(6)展示内容多、展示不到位。

这是导致时间不够用的另一重要原因。

由于教师对展示内容和展示要求不明确,误以为学生要将导学案上的所有内容全部展示,导致各个小组一轮展示下来,完不成展示任务。

另外学生对展示环节准备不充分,比如没有进行“小展示”,表达不到位,语言不简练,环节过渡耽误时间等等,也会致使展示时间较长,时间不够用。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合理设计导学案。

根据学情和课改初期的现实状况,设计导学案时不要只把关注点放在知识量的多少上,更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做到少而精,通过对一道题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类题的方法、思路、规律。

因此此时少考虑进度,多锻炼能力。

(2)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专项强化训练。

高效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诸多方面的学习技能。

比如如何独学、如何对学、如何群学、如何展示、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板演、怎样当好小组长、怎样组织组内分工展示、怎样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怎样使用双色笔、怎样进行纠错等等。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其每天在课堂上零打碎敲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