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8134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难点:

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概览】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

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

隋唐的统一

『新知讲解』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

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

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

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教师出示PPT,介绍隋朝兴建的洛阳城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过度役使民力,加重民众负担以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隋末暴政与唐朝建立

教师讲解

暴政表现: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结果:

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评价隋炀帝的?

学生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功:

在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过: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民众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灾难。

『新知讲解』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史实

618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框题二: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新知讲解』

教师讲解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

表现:

(1)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

在她当政期间,尽管政坛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

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图片,介绍唐朝的曲辕犁和唐三彩

教师播放视频《繁华的唐朝》,教师介绍当时的唐朝不仅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而且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初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图,学生结合教材在图处上找出几个重要少数民族:

突厥、吐蕃、回鹘,靺鞨。

教师出示材料: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

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四夷传序》

『新知讲解』

一.唐与突厥

教师出示图片,指出唐初突厥的位置,介绍唐朝建立后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

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教师介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出示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教师介绍唐朝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1.贞观初年,唐军大破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

2.640年,唐太宗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3.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二.唐与吐蕃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毛织等。

相对于当时的唐朝,吐蕃是比较落后的。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

现在的布达拉宫并出示材料:

《旧唐书·吐蕃传》: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教师出示图片:

唐蕃会盟碑并出示材料穆宗长庆元年(821)唐蕃双方在长安会盟,重申甥舅之好,结束对抗状态;第二年唐朝使者又到逻些(今拉萨),双方设坛证盟;第三年赤祖德赞刻石立碑,史称“长庆会盟”。

三.唐与回纥、靺鞨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框题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材料: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教师提问: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

(一)安史之乱

『新知讲解』

教师结合图片,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唐玄宗安于享乐,怠于政事。

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尾大不掉内重外轻

教师出示图片:

安史之乱示意图

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

763年,安史之乱最终被唐朝平定。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

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由盛转衰

2.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结合材料介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材料: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历穆、敬、文、武、宣五朝。

(二)黄巢起义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三)唐朝灭亡

教师出示朱温的图片,介绍朱温原本是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投降唐朝受封为节度使。

朱温不断吞并其它势力,实力不断增强。

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至此,唐王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的示意图,介绍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周世宗柴荣的图片,介绍后周实力不断增强,统一了北方,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出示材料:

广顺三年(953)诏:

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

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

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遗,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四》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

结合教材P42“探究与拓展”,思考:

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朝代灭亡的原因主要有统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族入侵、天灾人祸、农民起义等,一般是发生在朝代末期,而隋朝灭亡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隋朝正处于繁荣时期。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面对现实,回顾历史,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结局和影响”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评论短文。

(要求:

有题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

内容提示:

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答案】

(1)有论文题目。

(2)罪行:

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七三一部队”。

(3)过程:

局部侵华,全面侵华,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认识:

①教训:

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尊重历史,反对篡改历史;

②和平: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③发展:

面向未来,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日友好往来,增进中日互信,合作共赢,共同繁荣。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线拟定题目,主要从抗战的结局和影响等方面围绕展开,审题时必须看准题干的要求,即内容提示的信息,从“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这些方面加以展开说明。

要求学生对史实要清楚,列举相关史实从战争的中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战争的经过,胜利的意义和启示等方面加以阐述。

3.下面四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支付手段也从传统的现金到现代的刷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方式。

朱慧卿漫画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张或两张以如图片,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

(要求:

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选择图一,图二)

论述: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质供应的紧张局面,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百货商场逐渐取代供销社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购物方式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示例二:

论题:

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选择图一、二,四)

论述:

上世纪70年代,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去商场自由购物。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络购物拓宽了人们的购物渠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

若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图一购物到供销社到图二购物到商场,可得出论题: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论述:

可从“一五”计划后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物质匮乏,说明图一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百货商场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最后,进行总结:

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观点: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

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

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

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解析】

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

据材料“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例如:

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

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

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

如西汉初期,统治者在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中刘备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字。

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名时,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号“青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响;而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

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爱美、德、善、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依据材料体现的古代命名的相关信息可知,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

然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西汉初期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东汉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取名偏爱德、善、行等字。

其他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6.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不超过250字)

【答案】

(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2)社会现象:

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3)观点一: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

农业:

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

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观点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论据:

农业: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

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

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进行概括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

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进行概括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

(2)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政策原因,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

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

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

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名师点睛】这道题命题方式非常新颖,,回答时答案也是非常灵活自由。

关键就是要看学生的答题思路,答题语言规范性。

回答的时候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理由,用论据阐述观点。

回答的时候要分点回答,并且联系教材所学知识,给出你想法的理论基础。

做到言之有物,分数很容易拿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