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984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docx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副本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

班级

专业名称

系部名称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答辩日期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12月

目录

摘要3

绪论4

§1发酵的定义及发展简史6

§2微生物发酵在生物制药的基本过程7

§3发酵在中药中的应用8

§4抗生素与酶制剂的生产12

§5结束语11

参考文献24

致谢25

 

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摘要

  发酵工程制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所生产药物的生物技术。

例如人们普遍认知的抗生素、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

而发酵工程的制药在研究也主要在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改良上,还有极为重要的产品后处理也就是分离纯化。

关键词

发酵工程制药菌种筛选

 

绪论

微生物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转变成能量和构成细胞的物质,并排出不需要的产物。

这一系列的生化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代谢作用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生化反应的总称。

它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代谢作用包括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和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各种营养物质和细胞物质降解成简单的产物,即由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合成代谢是指将分解代谢所提供的或从环境中所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分解代谢为合成代谢提供原料和能量,而合成代谢又为分解代谢提供物质基础,两者相互对立而又统一,在生物体内偶联着进行,使生命繁衍不息。

 

⒈发酵的定义及发展简史

发酵现象早巳被人们所认识,但了解它的本质却是近200年来的事。

英语中发酵一词fermentation是从拉丁语fervere派生而来的,原意为“翻腾”,它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的现象。

沸腾现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

也就是说,发酵是在厌氧条件下,原料糖经酵母菌等生物细胞的作用进行分解代谢、向菌体提供能量,从而得到原料风界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

然而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意义:

 

(1)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 有机物被生物体氧化降解成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统称为生物氧化. 微生物生理学把生物氧化区分为呼吸和发酵,因此,发酵是生物氧化的一种方式,即在没有外源最终电子受体的条件下,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细胞对能源有机化合物的氧化与内源的(已经经过该细胞代谢的)有机化合物的还原相耦合,一般并不发生经包含细胞色素等的电子传递链上的电子传递和电子传递磷酸化,而是通过底物(激酶的底物)水平磷酸化来获得代谢能ATP;能源有机化合物释放的电子的一级电子载体NAD,以NADH的形式直接将电子交给内源的有机电子受体而再生成NAD,同时将后者还原成发酵产物(不完全氧化的产物)。

细胞中的NAD是有限的,如果作为一级电子载体的辅酶NAD不能得到再生,就不能被回用,有效的电子载体就会愈来愈少,脱氢反应就不能持续进行下去了。

因此辅酶NAD的再生是生物氧化(包括发酵)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

  

(2)工业生产上定义的发酵 工业微生物学家把发酵扩展到利用微生物来制得产物的需氧和厌氧的任何过程。

工业生产上笼统地把一切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工业生产均称为“发酵”。

并广泛应用于发酵工艺,形成了各类型的微生物发酵工业,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代谢产物,如医药、食品等的发酵产品。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3)专业词汇“发酵(fermentation)”

“发酵”作为专业词汇其含义不但覆盖发面制作大饼、油条、馒头、包子,更重要的是指用发酵的手段工业化生产酒及酒精饮料。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药品、化工材料等等。

⒉发酵工业的发展在A.van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之前,古代巴比伦人(公元前6000)早已会制造类似现代啤酒的饮料,古代埃及人(公元前4000)早已会利用酵母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来发面。

中国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000)出现大量酒器,表明当时酿酒技术已很发达。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533~544)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酿酒、制曲、制酱、沤麻和制取靛蓝等多种利用微生物的生产技术。

1887年,挪威细菌学家G.H.A.汉森将纯种酵母菌用于生产啤酒,随后,便有人设计制造了便于灭菌的密闭式发酵罐。

由于应用R.科赫所创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人们能够利用控制特定微生物发酵生产特定产品。

19世纪末,E.毕希纳证明微生物发酵是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了生产丙酮、丁醇和甘油的发酵工厂,加速了工业微生物学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开始生产青霉素,这是人类在利用工业微生物方面的又一重大成就。

此后,发酵工业中广泛采用了深层培养法进行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并大量制出酶制剂、柠檬酸、维生素、甾体激素及其他抗生素。

中国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的。

50年代以后,传统的微生物发酵产品有了明显的改良和发展,并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发酵工业体系。

有机酸、酶制剂、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的发酵生产。

现代微生物工程不仅使用微生物细胞,也可以使用动物和植物的细胞来进行发酵,以生产出对人类有用的各种生物产品。

例如利用培养罐可以大量培养出杂交瘤细胞,生产出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工程药品。

2微生物发酵在生物制药的基本过程

微生物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转变成能量和构成细胞的物质,并排出不需要的产物。

这一系列的生化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代谢作用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生化反应的总称。

它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代谢作用包括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和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各种营养物质和细胞物质降解成简单的产物,即由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合成代谢是指将分解代谢所提供的或从环境中所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分解代谢为合成代谢提供原料和能量,而合成代谢又为分解代谢提供物质基础,两者相互对立而又统一,在生物体内偶联着进行,使生命繁衍不息。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几乎都要依靠酶的催化才能进行。

酶是由生物细胞合成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化学反应催化剂。

从化学组成来看,可分为简单蛋白和结合蛋白两种酶。

根据酶在细胞中的活动部位,也可将酶分为胞外酶和胞内酶两种。

作为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和其他的催化剂一样,能显著改变反应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酶有以下几个特点:

催化反应的效率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容易失活、活性受调节控制等。

 所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因此,能量代谢成了新陈代谢中的核心问题。

自然界中的能量以多种形式存在,但生物只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而光能也必须在一定的生物体(光合生物)内转化成化学能后,才能被生物利用。

一个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有能量放出时才能自由地进行,即自由能的变化为负值时,反应才能进行,这种反应称为放能反应;如果产物的自由能大于反应物的自由能时,必须供给能量才能进行反应,称为吸能反应。

生物体内,吸能反应所需要的能量是由放能反应来供给的,两者是偶联进行的。

其中的能量载体主要是ATP。

ATP是腺嘌呤核甘三磷酸(简称腺三磷)的缩写,ATP的生成和利用是微生物能量代谢的核心。

在生物体内,ATP主要由ADP的磷酸化生成。

生成ATP的过程需要供应能量,能量来自光能或化能。

以光能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作用,这种转变需要光和色素作媒介。

利用化合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进行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它为一切生物所共有,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可根据最终电子受体的性质不同而分为:

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

ATP主要用于供应合成细胞物质(包括贮藏物质)所需的能量。

此外,细胞对营养物的吸收,鞭毛菌的运动,发光细菌的发光等所消耗的能量也要由ATP供给。

组成细胞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核酸、类脂和多糖,合成这些物质都需要ATP。

  目前利用代谢调节理论已经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和进行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控制。

1、培养菌种:

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有的培养基还含有抗菌素和色素。

其基本成分有能源、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生长因子,水等。

根据原料来源不同,可将培养基分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与天然培养基。

在制药工业中通过摇床、培养皿不断选育优质菌种,以免菌种退化。

2、中试:

通过小规模的试生产,修正合理的生产工艺指标,并对生产的样品进行检验。

3、大量生产:

通过大批生产,按照最适合菌种生产的条件,给以原料,通过一个生产周期,培养出含大量抗生素的产品

4、萃取:

将成品采用萃取的方法,提纯

5、浓缩;将萃取的原液进行浓缩。

  

6、成型:

将浓缩后的的母液与相应的配料制成相应的形状,再进行有效包装

7、在生产必须报批,生产中、生产后进行多次严格检验,在无菌条件下生成。

  

3发酵在中药中的应用

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己开始用发酵方法制药,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淡豆豉、豆黄等,其工艺均为固体发酵。

如半夏曲的制造,明·《本草纲目》记载:

“半夏研末,姜汁、白矾汤和作饼,褚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

”其性味苦辛、平,能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

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

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

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2]。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

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

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

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

  3.1中药发酵制药的源流

  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用发酵方法制药,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淡豆豉、豆黄等,其工艺均为固体发酵。

如半夏曲的制造,明・《本草纲目》记载:

“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

其性味苦辛、平,能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3]。

而未发酵的半夏刚性味辛,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4]。

清代,按其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种药曲[5]。

淡豆豉的发酵工艺另具特色,它是以黑大豆为原料制成的,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功能,其工艺为“用黑大豆二三斗,水浸一宿,沥干黄熟,摊席上..蒿覆,侯黄衣上遍..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如此七次”[6]。

再有用黑大豆制成的豆黄,则性味甘温,能祛湿痒、健脾益气。

其发酵工艺为“用黑大豆一斗,黄熟,铺席上以蒿覆之,如氽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7]。

未经发酵的黑大豆,则性味苦平,有活血、利水、解毒作用[8]。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药发酵的目的主要为改变药物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如淡豆豉、豆黄),或增强原有疗效的治疗作用(如淡豆豉、豆黄),或增强原有疗效(如半夏曲),扩大用药品种[9]。

由于其疗效确切,至今对六神曲、半夏曲和淡豆豉等仍在进行工艺改进研究,并取得相应成绩[10~13]。

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僵蚕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成的。

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药。

  3.2中药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

  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

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对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2,13]。

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13]。

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

90年代初,日本人小桥恭一发现中草药成分如番泻叶甙,可借助肠道细菌转化为致泻有效成分而起到治疗作用。

又有报道,在中药有效成分与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许多甙类、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均经过肠道菌进行了化学修饰[14]。

有作者指出,在中药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过程中,对代谢物提纯、确定结构模式固然需要,但更应当推出微生物发酵。

中药成分的生物转化是中药创制新药研究的重要方面。

正在修订中的我国新药申报指导原则,已决定将生物转化列入创新(一类)药的研究[15]。

董玫[16]等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发酵液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22的生长,而等量的六味地黄丸煎剂则无明显抑瘤作用。

六味地黄发酵液还可以对抗环磷酸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且升高报细胞的作用明显高于六味地黄煎剂。

香港中医博士吴志勇[17]成功发酵出黄芪液,经福建中医学院测定,发酵的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是普通煎、煮、熬水提法的5.04~0.365倍之间。

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试验结果:

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药效。

3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的典型特点就是生物转化。

可概括如下几点:

1)药物的有效组分、活性物质最大限度的得以提取、利用;2)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因在体外得以完成而被直接利用,迅速发挥应有效能;3)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种本身具有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4)中药发酵制药与原有药物相比产生了新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新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功能;5)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又一新技术,生产工艺可控,所得产物精确,制剂方便,便于与国际接轨。

  3.3微生物对中药发酵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

酶是一切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如米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酯化酶、酰胺酶、淀粉酶和糖化酶等,酵母在发酵时可产生蔗糖酶、淀粉酶、脂肪酶、酒化酶等,这些酶中既有胞内酶也有胞外酶;既有合成酶,也有分解酶。

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据马田田等报道,提取小檗碱之前,药材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后,可以提高小檗碱的收率[18-19]。

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和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复方协同作用。

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代谢反应,因为中药的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菜籽饼、棉籽饼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脱去有毒物质,从而用来饲喂牲畜;也有可能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原来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变得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

由于微生物生长主要消耗的是动植物的蛋白质、糖等常规物质,有可能对有效成分有浓缩作用,如发酵法提取薯蓣皂苷就是通过发酵去除薯蓣中的淀粉。

就微生态制剂而言,有益菌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如双歧杆菌。

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

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

  3.4微生物类群为中药发酵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

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产物的微生物仅真菌就达200余种,抗肿瘤的真菌200种。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占藻类、菌类、地衣类等同属低等药用植物467种的63.8%,是低等药用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20]。

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菌株,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可能在中药发酵中具有不同的效果。

但不同的微生物有时会产生大体上类似的生理活性物质,如人们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多达几百种真菌,但它们所产生的冬虫夏草的效果都是类似的;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类群发酵处理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如发酵淡豆豉时,用桑叶、青蒿同制的,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麻黄、紫苏等同制的,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5]。

6中药发酵的发展方向

  对某一具体发酵中药的研究来说,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功能微生物的菌种选育工作不再采用自然酵母菌类,而应进行广泛筛选。

我们采用人体内存在的有益菌群为菌种,这些有益菌群自身在胃肠道中就有重要的生理活性作用;毒菌也是一类含有对人有强烈作用效果的菌类,极其少量的活性物质就可引起人的剧烈反应,若用这些菌类发酵有关中药,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毒蝇鹅膏菌含有神经毒素,能引起人的精神幻觉,在欧美还有食毒蝇菌的嗜好。

采用这类毒菌发酵相应的戒毒中药,有可能对开发戒毒类药物有所帮助。

2)中药发酵技术及装备研究菌群的生长和繁殖状况是关系中药发酵的关键;3)发酵中药的组方及药理活性研究;4)复合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5)建立有效的筛选模型;6)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建立快速灵敏的分析检测手段;7)在研究发酵中药过程中如何贯彻中医理论的指导并吸收现代中医药的其他新成果。

 3.5意义

  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

进行中药发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现实条件,应当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4抗生素与酶制剂的生产

自从1876年,J.廷德尔发现青霉属的菌株能使试管中的细菌死亡之后。

微生物发酵生产出了种类繁多的药品,抗生素,维生素,动物激素,药用氨基酸,核苷酸等;

基因工程药品:

如人生长激素,重组乙肝疫苗,某些种类的单抗,白细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其产品有以下几种: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等。

酶是生物体内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是生命的催化剂。

催化剂能加速化学反应,而它本身的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后不发生改变。

许多酶构成一个有规律的酶系统,它们控制和调节复杂的生命代谢活动。

早期的酶工程技术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材料中提娶分离、纯化制造各种酶制剂,并将其应用于化工、食品和医药等工业领域。

70年代后,酶的固定化技术取得了突破,使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与生物传感器等酶工程技术迅速获得应用。

随着第三代酶制剂的诞生,应用各种酶工程技术制造精细化工产品和医药用品,及其在化学检测、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有效应用,使酶工程技术的产业化水平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名列前茅,并正在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具有很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新型工业门类。

酶存在于动物的脏器和植物的茎、叶、果中,但从这些原料中去提取人们所需要的酶,所得微乎其微。

生物学家们在微生物中发现了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酶。

微生物繁殖非常迅速,细菌24小时内能繁殖72代,利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可以实施酶生产的工厂化。

微生物培养易于控制,微生物本身也容易改造。

基因工程不仅能使酶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还能使经过改造的微生物生产出动、植物的的酶。

例如有一种α-淀粉酶,本是地衣芽孢杆菌生产的,而通过基因工程的办法就可以使枯草杆菌也生产出这种酶,这使淀粉酶的的产量提高了2500倍。

人尿激酶本来只存在于人的肾脏中,无法提取,但从人的肾脏中分离出人尿激酶基因,将这种基因与质粒PBR322进行重组后,就能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尿激酶胞介素等。

5结束语

生物技术在制药的应用中,其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并且其影响力也不断的扩大。

而生物技术也将在中西药物的研制以及融合还有生产中的大部分环节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可以有效的保护相关的濒危灭绝的草药以及珍稀动物,在批量生产高品质的药材的同时,还能提高其活性成分。

而有效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使得制药行业在药品的质量以及安全性上得到提高,最终使得制药行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生物制药》吴剑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生物制药工艺》朱素贞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3]《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王玉阁首都医药2004年第2期

[4]《微生物发酵学》吴喜红主编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5]张雅阁.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和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4(18).

[6]王兰,朱磊,徐刚领,等.单克隆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2014(23).

[7]王一岭.内蒙古自治区发酵制药类项目发展现状及污染防治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