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7954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两首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轼词两首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轼词两首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轼词两首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轼词两首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两首2.docx

《苏轼词两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词两首2.docx

苏轼词两首2

6 苏轼词两首

从容说课

没有人敢否认,苏轼是一个天才,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天骄。

他的文学成就,甚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但命运对这位旷世天才太不公平了。

仕途不顺,几度遭贬,颠沛流离,坎坷多灾。

所以提起苏轼,我们除了崇拜和仰慕,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苏轼本人的不幸恰恰是文学的幸事。

如果没有坎坷的命运,我们就不可能看到一个如此旷达洒脱、乐观坚韧的苏轼。

如果没有被贬的经历,我们就不可能读到如此之多的传世佳作。

本课所学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朗读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由是:

要深入地品味这两首词的妙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这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另外,这两首词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唯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各自不同的妙处,而且这两首词都是要求背诵的,故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诵读;此外两词中作者的情感均表达得含蓄深沉,必须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中特定的人物和景物,深切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设想:

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创设氛围,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倾慕和同情,然后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略豪壮宏伟的景物,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最后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授《定风波》。

教学设想:

检测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从小序入手,通过分析作者在遇雨这件小事中的言行心态,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态度;背诵全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教学重点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导入新课

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悲戚,“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

今天我们来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品豪放之味。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苏轼,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我在布置大家预习时也特地叫大家去找一下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下面谁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宋代的旷世大文豪。

(学生一边展示多媒体资料,一边讲解)

多媒体课件展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22岁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

快哉!

”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学生热烈鼓掌)

师 看来你的预习非常认真,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已经告诉我,他们对你的介绍非常满意。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念奴娇”这个词牌名。

多媒体课件展示: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苏轼“乌台诗案”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2.关于词牌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

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师 好,了解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词牌之后,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课文,展示诵读节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师 读得很不错,不过有几个字音要注意。

“羽扇纶巾”中“纶”这个字不念“lún”,念“guān”;“早生华发”的“发”(fà)读第四声,跟上面“雄姿英发”的“发”(fā)不一样;最后,“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还”,读“huán”,不读“hái”。

(幻灯片放映重要字音)

故垒(lěi)羽扇纶巾(guān)樯橹(qiánglǔ)

早生华发(fà)还酹江月(huánlèi)

师 读音解决了,接下来我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如能背出来更好,注意,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

(一女生自告奋勇,读得不错)

师 看得出她是用了心在读的,读得很不错。

这首词是豪放词,本来更适合男生读的,却让女生占了先,可有点说不过去哦,下面哪位男生愿意为我们班的男同胞们争口气?

(一男生也要求朗读,是背出来的,男生热烈鼓掌)

【深入探讨】

师 背得非常好,节奏和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错,没有辜负男生对你的厚望。

好,读过课文,我们开始解读这首词,词的题目为“赤壁怀古”,大家找一找,词中都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观?

生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雪。

师 很好,但有一点要搞清楚,“雪”是不是词中所写的景观,作者看到雪了吗?

生 没有看到雪,“雪”指的是惊涛拍岸后溅散开的水花,并不是真的雪。

师 对了,作者是用雪来比喻水花,突出惊涛的气势。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词的上阕写了这么多景,大家认为哪一句写得好?

好在何处?

生 我最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

师 为什么喜欢?

你觉得它好在何处?

生 开篇就劈头一句“大江东去”,若万丈高楼忽起平地,先声夺人。

写江而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只这一句,就足以名垂词史,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师 说得很好。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鼻祖,其开创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改词靡靡之风,开豪放之气的第一句,就是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开篇就震撼人心的诗句很少有人能够写得出来,但也不是没有,大家能不能想一句出来?

生 我想到一句,写黄河的,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 很好,二者都大气磅礴。

还有没有?

生 我也想了一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 不错,这一句也是写长江的。

好像还是歌曲哦。

(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热烈鼓掌)

生 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师 对,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

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不是很相似?

生 是,完全一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 真的一样吗?

好,那么我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改写苏轼这两句,看看行不行。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 可以!

师 为什么可以?

道理是什么?

生 “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 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学生热烈讨论并争论起来)

生 我同意!

“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是一样的意思。

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 我不同意!

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为什么不干脆写作“英雄人物”呢?

生 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 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 都是第一声和第二声。

师 对了,音律上完全一样,可见苏轼不用“英雄人物”而用“风流人物”不是出于音律的考虑,而是另有原因。

生 (急切地)什么原因?

师 (笑)原因迟早会出来的,我们不必急着回答,学完整首词后自然就会明白了。

先回到刚才的问题,来听听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写景句的。

生 (很多人异口同声)最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 看来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一句写得最好,那么这一句究竟好在何处?

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热烈讨论)

生 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观画面: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

用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生 这一句中几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用得极妙: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整句才十三字,便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师 分析得极好。

从题目“赤壁怀古”可知,作者游赤壁的目的并非看景,而是怀古。

那么面对如此磅礴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生 看着如此壮美的景象,词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三国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

三国时代的英雄纷纷在脑中涌现: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感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 说得很好。

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作者从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那么你能不能再深入地分析一下,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后面,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

他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生 隐含着一种失落和伤感。

他是通过集中笔墨塑造周瑜,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壮怀难酬的伤感。

师 哦,作者是借周瑜来反衬自己,那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生 风流倜傥,英姿勃发。

生 儒雅、潇洒,年轻有为。

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 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可看出来。

“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卓异不凡的年轻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战船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师 如此儒将,难怪让苏轼倾慕不已。

作者在塑造周瑜时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

生 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是想突出强调周瑜的年轻。

师 当时周瑜多少岁了?

生 24岁。

师 (笑)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时他确实只有24岁,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那时他已经结婚十年了,都34岁了,小乔也不小了,快成老乔了。

(学生听罢愕然)

师 大家想想,是不是苏轼搞错了,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生 有可能。

这年龄的问题,要完全搞清楚不容易。

生 可能是小乔天生丽质,保养有方,做周瑜媳妇十年了看起来还像个初嫁女子,所以作者这么写吧。

(学生大笑)

生 都不是。

应该是苏轼明知其错而故意为之,以此突出周瑜的年轻。

师 说得很好,苏轼是明知其错而故意为之,以此突出周瑜的年轻。

其实词中着意表现周瑜年轻的地方不止一处,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生 “羽扇纶巾”可见出周瑜的年轻。

师 是吗?

为什么这么说?

生 年轻才有这种雅兴搞这种装扮嘛。

生 不对,“羽扇纶巾”是突出周瑜的儒雅,而不是他的年轻。

我觉得“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才是有意突出周瑜的年轻。

师 哦,为什么?

能否解释一下?

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作者特意用“周郎赤壁”而不用“周瑜赤壁”就是突出他的年轻。

“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而用“周瑜”就没有这个效果。

师 对了,用“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极力突出周瑜的年轻?

生 以此反衬自己一把年纪还功业无成。

后面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回想起当年周瑜的丰功伟绩,对比自己,四十好几,早已过了周瑜当时立功的年龄,白发都一大把了,还一事无成,所以特别伤感。

师 很好,但我要补充的是,作者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不单单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还另有目的。

生 (惊奇)什么目的?

师 还记不记得刚才我们悬留的问题:

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现在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生 哦,我明白了。

“英雄人物”一般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韧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

就如同词中四字写的:

“雄姿英发”。

但“风流人物”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儿女情长,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所以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就是为了表现周瑜“风流”的一面。

生 哦,原来如此。

怪不得作者用“羽扇纶巾”来形容周瑜的外表,我刚才还纳闷,这是文臣的装扮,怎么用来形容周瑜了,现在我明白了,作者是想突出周瑜翩翩的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为了表现周瑜卓异不凡的智慧与聪明,谈笑自若的胆略与气度。

这才是风流人物。

师 说得很好,苏轼心目中所仰慕的,就是像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的“风流人物”!

现在我们已经把历史遗留问题“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还有问题没解决呢。

三国时代的英雄非常多,比如:

孙权、刘备、曹操、诸葛亮。

为什么作者偏偏只塑造周瑜一个人呢?

生 因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将,作者又是在赤壁怀古,选他当然最合适不过了。

生 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反角,形象不好。

都不适合表现作者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孙权虽也是英雄,同时还是周瑜的上司,但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所以用周瑜更合适。

生 我觉得这个原因很重要:

周瑜能够少年得志,成就功名是因为能遇到孙权这个明主。

苏轼借这个人物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不遇明主、怀才不遇的失望和不满。

他认为,如果像周瑜一样遇到明主,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来。

师 分析得很有道理。

但我还想再加问一句,为什么不选诸葛亮呢?

他也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啊,而且当时他比周瑜还年轻呢。

(学生很有兴趣,热烈讨论)

生 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

师 就这个原因?

生 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不能体现“风流”一面。

师 (点头)这是个不错的解释。

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 诸葛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要用来反衬作者的怀才不遇就没多大力量了。

师 答得越来越深刻有理,很好。

你刚才提到反衬,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塑造周瑜,就是为了反衬自己,浇洗心中块垒,表达深沉情感,那么作者在词中何处透漏了自己的情感?

他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里的“故国神游”和“多情应笑我”都是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讲苏轼神游故国,想象周瑜当年大破曹军时的勃发英姿和绝代风华,不禁黯然神伤,笑自己多愁善感,自作多情,不知顶上头发早已斑白了。

说不尽的伤感惆怅。

生 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按这种说法,神游故国者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笑自己多情。

但我认为神游故国的应该是周瑜,是周瑜笑苏轼。

生 是苏轼笑自己多情,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生 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

我认为神游故国的就是周瑜。

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而上文写的正是周瑜,且“故国”意为曾经的国土,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国,不可能是苏轼的故国,若是苏轼,写成“古国”更为合适。

所以其意应该是:

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自作多情,早生华发。

生 老师,你下个结论吧,哪种说法才对?

师 我不想下结论,也不能下结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况且学术界至今都还没有定论,我怎么能下结论呢?

所以我不下结论,你们持哪种理解都行。

但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敢于质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读书就应该这样子。

好了,我们回到词本身吧,不管神游者是周瑜还是苏轼,有一点是没有疑义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表达了时光消逝、年华已老而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怅惘伤感。

那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该怎么理解?

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 我认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

师 那么你觉得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生 我觉得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些消极,充满了怅惘和伤感。

生 我不认为作者是消极的,虽然诗人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绪。

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

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师 说得都有道理。

关于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的。

但有一点,纵观苏东坡的全部经历以及他所有的创作,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仅仅停留在怅惘和伤感里面的话,就不是苏东坡了。

词的最后,他还是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走出来,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

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

苏东坡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笑对人生,所以惆怅失意未必全部属于他,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认为基本上捕捉到了这首诗的脉搏。

课堂小结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词作皆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我认为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通过缅怀英雄表达了他追求功业的壮心,当追求功业一旦不得成功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豪情寄情于大自然,这么一种巧妙的、缜密的构思,做得非常漂亮。

这是第一点。

同时大家也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词人都是以写艳词为主的,而苏东坡能一反前人创作的委靡之气,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这种豪放的风格。

这一点表现出他相当大胆的创新意识。

要知道在他之前像周瑜这样的英雄进入词里面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他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

所以正是黄州被贬导致了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

好,这首词在内容上就说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在新的理解基础上再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以深情的诵读结束今天的学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师 今天的作业是熟读并背诵全词,另外做好对《定风波》的预习。

第二课时

定风波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信惊涛拍岸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人生如梦的慨叹还在心头震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同作于被贬黄州期间而风格迥异的词——《定风波》,看看是否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大都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般旷达洒脱,豪壮奔放,但他的婉约词一样写得风流别致、清新隽永,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别具风味的苏氏婉约词。

好,事不宜迟,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课文)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 读得还算不错。

不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

跟上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不同?

生 感觉完全不同。

师 怎么不同?

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

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适合男人读,《定风波》适合女人读。

(笑声)

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壮美,声调激越,大气磅礴,动人心魄,起首就有一种横空而来的气势,横贯心胸。

《定风波》写景秀美,声调悠缓,淡雅别致,清新隽永,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打个比喻,《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定风波》如小桥流水。

(学生鼓掌)

师 真是精彩!

学得诗词多,都快成出口成章的诗人了。

他说得很好,《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如虹;《定风波》如小桥流水,读时应舒缓自然,“吟啸且徐行”,刚才大家在这一点上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下面我们把握好节奏和情感,把它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课文)

师 这次读得好多了。

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的几首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读过两遍后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

生 它最短,字数最少。

生 不是,这首词的正文前面还有一个小序。

师 对了,正文前面还有一个小序。

那么大家看看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

生 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我认为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很有用,因为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师 哦?

什么有用的信息?

生 “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

从他想在此买田终老的行为可以看出,苏轼被贬黄州后,已经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希望,不再争取改变现状,不再谋求洗冤复职,一心只图过个安稳晚年,了此残生。

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多少有点消极的味道。

生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认为,苏轼想在此买田终老的想法恰好反映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师 第一位同学说“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多少有点消极的味道”,可见她是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