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7733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docx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01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教师采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做法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类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故选D。

2.()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A、选修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课程类型

【答案】:

C

【解析】: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  )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现代社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答案】:

B

【解析】: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

4.(  )更为客观真实,更容易看到成绩与问题所在。

A、相对评价

B、自我评价

C、他人评价

D、绝对评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类型

【答案】:

C

【解析】:

与自我评价相比,他人评价更为客观真实,更容易看到成绩与问题所在。

5.滑滑板、溜冰属于(  )动作技能。

A、徒手型

B、细微型

C、不连续的

D、器械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技能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依靠器械等来实现的操作技能属于器械型操作技能。

6.下面对于烫伤的处置,错误的是()。

A、迅速避开热源

B、在水龙头下用冷水持续冲洗伤部

C、用毛巾擦拭并按摩伤处

D、及时去医院就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6节>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答案】:

C

【解析】:

对于烫伤的处理,首先需要在水龙头下用冷水持续冲洗伤部,及时去医院就医等。

7.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4节>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答案】:

B

【解析】:

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故本题选B。

8.下列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有(  )。

A、科技馆

B、博物馆

C、乡土资源

D、教学过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课程资源

【答案】:

D

【解析】:

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教学过程属于校内课程资源。

9.学校作业越难,学习就越有效。

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这体现的是(  )的基本观点。

A、形式训练说

B、概括化理论

C、奥苏伯尔的认知观

D、相同要素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迁移

【答案】:

A

【解析】: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训练和改进心理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一种官能的改进也能增强其他的官能。

10.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

A、经验阶段

B、观察与分析阶段

C、重新概括阶段

D、验证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2节>教学反思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反思的过程。

其中,观察与分析阶段是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是什么,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

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反思最集中体现在该阶段。

故选B。

11.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非常愉悦。

这种情感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自豪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情绪与情感

【答案】:

C

【解析】: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欣赏和体验。

题干中的人们欣赏名画后感到非常愉悦,这种情感符合美感的概念。

故选C。

12.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理论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可采用联想记忆。

13.小学课程应注重内容的现代化,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为主。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综合相结合

D、实践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课程类型

【答案】:

B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结构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一至二年级阶段为小学低年级学段,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三至六年级阶段为小学中高年级学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

14.王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画面。

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诵读。

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

有了初步感知后,才导入新课。

请问,王老师采用了()。

A、直接导入

B、直观导入

C、情境导入

D、复习导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教学过程设计

【答案】:

C

【解析】: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及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15.人的喜、怒、哀、惧属于(  )。

A、心理特征

B、心理过程

C、认知过程

D、个性心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情绪与情感

【答案】:

B

【解析】:

人的喜、怒、哀、惧是情绪情感过程,属于心理过程。

16.下列对教学反思的意义描述不合理的是()。

A、“教学反思”承载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B、“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C、“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智者,避免被学生愚弄

D、“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团队建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2节>教学反思概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有助于促进教师团队建设;有利于教案的改进;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而不是为了让教师避免被学生愚弄。

故选C。

17.在学校经常出现的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和比赛以及公益活动属于()。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科技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它的方式包括报告和讲座、集会活动、竞赛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故选A。

18.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的发展特征。

古代、近代、现代教育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都是为某一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只有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无阶级性的。

19.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的研究方法属于()。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A

【解析】:

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故选A。

20.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学校结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决策者的观念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政治制度

D、社会需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1.赫尔巴特说:

“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这句话体现了(  )。

A、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B、教学永远具有引导性

C、教学永远具有科学性

D、教学永远具有思想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学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题干的描述表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2.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环保宣传、交通安全宣传、拥军小组活动、支农义务劳动等属于(  )。

A、学科活动

B、科技活动

C、社会活动

D、技能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答案】:

C

【解析】:

社会活动是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一般以社会公益活动为主,如上街进行环保宣传、交通安全宣传,拥军小组活动,支农义务劳动等。

故选C。

2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  )特点做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个性心理

【答案】:

B

【解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意即:

世界上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即人格的独特性。

2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3节>教学原则

【答案】:

B

【解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的意思是:

听说不如自己亲眼看见,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是可信的,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25.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2节>认知发展理论

【答案】:

D

【解析】:

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26.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  )。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答案】:

B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

27.好的教学目标的标准是()。

A、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B、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在不同学习类型中,也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

C、应陈述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变化

D、应该简明扼要,可以操作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教学目标设计

【答案】:

A

【解析】:

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求:

①应陈述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②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即使在同一学习类型中,也还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③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因此,答案为A。

28.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说明学生认识的对象是(  )。

A、直接的

B、间接的

C、具体的

D、模糊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认识的范围突破了他们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表明了学生认识的对象具有间接性。

29.我国学者按学习内容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

A、言语信息的学习

B、认知策略的学习

C、接受学习

D、行为规范的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概述

【答案】:

D

【解析】:

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30.有时学习者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常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组织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策略

【答案】:

B

【解析】:

提问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方法。

复述策略的方法有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

组织策略的方法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1.冬天在室内乍一走到室外,感觉很冷,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种现象是()。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后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B

【解析】:

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说明在温度刺激持续作用下,人对温度的感受性发生了变化。

属于适应现象。

故选B。

32.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在学校以教师为主,在家以家长为主

B、家长与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

C、以教师为主,家长为辅

D、以教育能力较强的一方为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教师职业角色

【答案】:

B

【解析】:

教师和家长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教育学生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调查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问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C

【解析】: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34.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3节>教学原则

【答案】:

D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故选D。

35.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

这体现的是(  )。

A、个性心理倾向性

B、心理过程

C、认知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个性心理

【答案】:

D

【解析】:

能力与性格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

36.“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属于(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情绪与情感

【答案】:

C

【解析】: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故选C。

37.按照记忆的干扰理论,早上起来记忆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少了()。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D、自然消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A

【解析】:

早起记忆效果好,是由于少了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即少了前摄抑制。

故选A。

38.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的体系必须包括(  )。

A、一般性发展目标

B、学科学习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答案】:

C

【解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基于这一考虑,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的一般性发展表现和学科学习的表现。

39.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

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6节>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可知,王华是“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学习,这是为了实现短期目标,属于近景动机。

排除A、B。

王华刻苦学习外语是由考试这一外在诱因所引起,属于外部动机。

故选C。

40.遗忘曲线的首先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奥苏伯尔

D、弗洛伊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B

【解析】: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