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541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2)》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形考任务一

题目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实际上,作者写鬼是为了写人,“鬼”是人类早期的文化体现,“鬼”的可爱与情趣就是人本性中原有的美,很平凡,很普通,而我们却因为各种“信仰”把它丢掉了。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

“我愿意使河水鬼来做个先锋,引起大家对于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之兴趣”。

这种在结尾点明文章意义的作法,一般是民间故事的套路,作者原是不喜欢的,他就说过他不喜欢《伊索寓言》,因为它讲完故事后每每多此一举地谈意义,他在五四退潮后所写的作品中有很重的涩味,部分原因也在此。

作者在此故意这样写,一是原有的贵族精神被现实消解,他要做的是在人类学、民俗学的角落里找出凡俗的美,二是他放弃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回归到平民意识中,自然要用民间习惯的方式来表达。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鲁迅的散文《女吊》的分析。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从五胡十六国到现在,“先儒”们就是这样“一治一乱”地循环,这种循环归结起来,中国的历史不过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的现象。

这个论断是作者从一己的生活体验而追寻历史,用充分的史实与现象证明的。

它不仅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社会的特质,也深刻、冷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意义及命运,具有十分沉郁的悲怆感。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鲁迅杂文《春末闲谈》的分析。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1981年,杨绛以十年“文革“时期的“五七干校“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一部纪实散文《将饮茶》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这首诗选择了一个现实的日常生活场景,描绘了一棵被伐倒的枫树,透过这表面景观表现出来的,却是对乌云蔽日、万口齐暗的黑暗年代里,民族的栋梁和英雄遭残酷迫害的现状的沉痛控诉和深入反思,体现了高贵的生命并不因死亡而失去价值,反而能启迪更多“庸众”,给后来者以历史的反省和生命的警醒的深刻主题。

具有传统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但又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比兴”手法的借用,不是一种简单的意象和主题之间的浅显对应,也即,“树”意象对主题的体现,并不仅仅以“枫树”作为诗人思想的直接承载体来完成。

以上这段文字是对舒婷的诗作《会唱歌的鸢尾花》的分析。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综观全文,开篇数句没头没脑,结尾也是似结非结。

但从提出观点,到对文学发展史进行抽象梳理,再到就六朝文章自身特色进行具体分析,文章各层结构相承相接极紧凑。

表面只谈现象,却又内蕴本质。

虽为说理,但平和隽永,自然亲切,毫无说教。

“乱写”貌似贬词,但另蕴深意,别出境界,与《放猖》详实落笔,着意安排造出新境相比,自是随意而为,另有风味。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朱自清的散文《儿女》的分析。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巴金的《十年一梦》一开始引用了西方小说中的一句话:

“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不朽”的最终含义在于:

在最平凡的生命形态中蕴涵着最鲜活的生命力,只有它,而不是那些虚幻的理想形态,才能使得诗人不断葆有内在的生命激情,从而不断引导诗人度过贫乏与苦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体认生存苦难的方式,既使得“饥谨”本身显露无遗,又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承担;而经过重重推进的“不朽”,也最终成为一种实有的、独立的、反抗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超越时代局限的品质;昌耀对生活最诚挚的爱以及内心最诗性的情怀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昌耀的诗作《凶年逸稿》的分析。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周作人的《苦雨》表现的是

选择一项:

a.三十年代京海之争时,作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b.二十年代五四落潮时,作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c.二十年代作者的休闲雅趣。

d.四十年代作者任伪职时的苦闷。

反馈

正确答案是:

二十年代五四落潮时,作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题目9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

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

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

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哪一篇作品?

选择一项:

a.《死火》 

b.《颓败线的颤动》

c.《狗的驳诘》

d.《好的故事》

反馈

正确答案是:

《死火》

题目10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在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心境。

文章的题目用通感的方法点出了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个“雨”是一个意象,是被人化了的客观现象。

现实中,人处在不同的情绪下,对自然景观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反过来说,对自然景观的态度透现出作者的情绪或心境。

此文就是以“雨”这一自然景观来写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体验。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分析。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1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

《雁荡山的秋月》

答案1 

《独语》

答案2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答案3 

《忆狗肉将军》

答案4 

《放猖》

答案5 

反馈

正确答案是:

《雁荡山的秋月》→郁达夫,《独语》→何其芳,《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沈从文,《忆狗肉将军》→林语堂,《放猖》→废名

题目1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周作人的许多散文不仅引经据典,而且是大段大段地抄书,特别是30年代以后的作品以抄书为多,因此抄书成为了他的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被称为“文抄公体”。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选择下列作品的作者。

《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

答案1 

《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答案2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

答案3 

反馈

正确答案是:

《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莫言,《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余华,《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

题目1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雁荡山的秋月》这篇散文的总体风格是

选择一项:

a.浓郁

b.比较豪放

c.华丽

d.比较清朗 

反馈

正确答案是:

比较清朗

题目15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

《水里的东西》

答案1 

《三竿两竿》

答案2 

《更衣记》

答案3 

《死火》

答案4 

《烛虚》

答案5 

反馈

正确答案是:

《水里的东西》→周作人,《三竿两竿》→废名,《更衣记》→张爱玲,《死火》→鲁迅,《烛虚》→沈从文

题目1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

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

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

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

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散文诗《腊叶》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鲁迅的杂文《女吊》和散文《无常》都是写鬼魂复仇的作品。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俞平伯在《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的表达的情绪是

选择一项:

a.旧地闲游的“惘惘然” 

b.游历新地的兴奋

c.对故乡的热切向往

d.告别故乡的恋恋不舍

反馈

正确答案是:

旧地闲游的“惘惘然”

题目19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

《野草》

答案1 

《儿女》

答案2 

《追悼志摩》

答案3 

《苦雨》

答案4 

《月下老人祠下》

答案5 

反馈

正确答案是:

《野草》→鲁迅,《儿女》→朱自清,《追悼志摩》→胡适,《苦雨》→周作人,《月下老人祠下》→俞平伯

题目20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

《抽象的抒情》

答案1 

《废都》

答案2 

《洗澡》

答案3 

《家常酒菜》

答案4 

《张看》

答案5 

反馈

正确答案是:

《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废都》→贾平凹,《洗澡》→杨绛,《家常酒菜》→汪曾祺,《张看》→张爱玲

题目2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关于废名的《放猖》与《三竿两竿》,较正确的分析是

选择一项:

a.《放猖》结尾借景抒情,《三竿两竿》结尾似结非结。

b.《放猖》是刻意为文,《三竿两竿》不经意而成。

 

c.《放猖》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文字也相类。

d.《放猖》基本是虚写,《三竿两竿》是实写。

反馈

正确答案是:

《放猖》是刻意为文,《三竿两竿》不经意而成。

题目22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

《影的告别》

答案1 

《湘行散记》

答案2 

《画梦录》

答案3 

《金鱼》

答案4 

《公寓生活记趣》

答案5 

反馈

正确答案是:

《影的告别》→鲁迅,《湘行散记》→沈从文,《画梦录》→何其芳,《金鱼》→周作人,《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

题目2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鲁迅的《灯下漫笔》是一篇杂文,但是是一篇抒情性杂文,带有一定的“自我色彩“。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鲁迅在《女吊》中对女吊“讨替代“的做法大加赞扬。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人死后为鬼,这是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但鬼能否生长,即人死后会不会生长?

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滑稽的问题,但作者却一本正经地论证起来。

其论证法就是抄书。

文中先抄引清代纪昀《如是我闻》中的故事,这是说鬼是不生长的;作者觉得若鬼不生长会给人间带来许多不便,又抄引宋代《见闻录》说鬼生长的故事;但作者又觉得若鬼是生长的,那叙述人与鬼的故事就不会那么有趣味了,那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接着又抄清代钱鹤岑的《望杏楼志痛编补》中记录其与夭折子女谈的日记,这里展现的是鬼界与人间并无分别,所不同的只是人怀胎十月而生,而鬼怀胎三月就可以生,鬼界的宜婚年龄比人间早。

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抄录部分,抄完后,作者并不顺着开头的思路证明鬼到底生长不生长,而是说这是“我所读过的最悲哀的书之一”。

文章的论题本身已是一个歪题,在结构上更不讲究,既没有起承转合,也没有首尾一致,但文章分明让我们读出了一种人生至痛的情感。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周作人的散文《鬼的生长》的分析。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这段话出自周作人的散文《鬼的生长》。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

是的,他不曾低头。

他仍旧昂起头来做人;他仍旧是他那一团的同情心,一团的爱。

我们看他替朋友做事,替团体做事,他总是仍旧那样热心,仍旧那样高兴。

几年的挫折,失败,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爱了。

他在苦痛之中,仍旧继续他的歌唱。

他的诗作风也更成熟了。

他所谓“初期的汹涌性”固然是没有了,作品也减少了;但是他的意境变深厚了,笔致变淡远了,技术和风格都更进步了。

这是读《猛虎集》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哪一篇作品?

选择一项:

a.俞平伯的《月下老人祠下》

b.胡适的《追悼志摩》 

c.林语堂的《忆狗肉将军》

d.鲁迅的《藤野先生》

反馈

正确答案是:

胡适的《追悼志摩》

题目2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小说《在酒楼上》的作者是()

选择一项:

A.冰心

B.胡适

C.郁达夫

D.鲁迅 

反馈

正确答案是:

鲁迅

题目29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

《腊叶》

答案1 

《天才梦》

答案2 

《夜读钞》

答案3 

《鸭窠围的夜》

答案4 

《扇上的烟云》

答案5 

反馈

正确答案是:

《腊叶》→鲁迅,《天才梦》→张爱玲,《夜读钞》→周作人,《鸭窠围的夜》→沈从文,《扇上的烟云》→何其芳

题目30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历史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不愿做奴隶的时代“。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我”很坚持“我”的理想选择,但事实上,“我”不过是一个人的影子,不可能离开人体而存在,一旦离开,要么沉没在黑暗里,要么消失在光明中。

鲁迅在这里连用了两个转折连词“然而”,并以影子的自然特点为意象,揭示出自己的生存困境:

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必然为复古者所不容(黑暗会吞并我),其生命价值只能体现在与旧文化的抗争中,斗争的胜利也就意味着其意义的终结(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转折的语气犹如一把利剑直逼灵魂深处:

“我”该怎么办?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因为我是属于黑暗的。

好似做出了选择与回答,“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

这第四个“然而”,又回到了原来的困境:

这就是“我”所必须接受的现实——影子必须依附于形体。

一连四个“然而”,痛苦地道出了处在历史中间状态中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悲凉与无奈。

以上这段文字是对鲁迅的散文诗《死火》的分析。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2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

《中国文章》

答案1 

《阿长与<山海经>》

答案2 

《故乡的野菜》

答案3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答案4 

《梦后》

答案5 

反馈

正确答案是:

《中国文章》→废名,《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故乡的野菜》→周作人,《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沈从文,《梦后》→何其芳

题目3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胡适说:

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选择一项:

a.爱、自由、美 

b.真、善、美

c.爱、自由、善

d.爱、美、真

反馈

正确答案是:

爱、自由、美

题目3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周作人在《水里的东西》中写到的鬼的特点是狰狞恐怖,凶恶残酷。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1921年5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提出现代散文应是“战斗的,如同匕首和投枪“。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周作人在《金鱼》中,开首议论“三不喜”,第一不喜欢的动物是

选择一项:

a.叭儿狗 

b.猫

c.鹦鹉

d.金鱼

反馈

正确答案是:

叭儿狗

题目3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朋友式的闲谈是周作人追求的写作姿态,书信体自然成为首选,其意义就是作者能在这里找到适合闲谈的语域,读者可以处在第二人称——作者“朋友“的位置上听他娓娓道来,从而形成一种亲切、自然、纡徐的文风。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灯下漫笔》谈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计有

选择一项:

a.可恕的一种,可憎的两种

b.可恕和可憎的各两种 

c.可恕的两种,可憎的一种

d.可恕和可憎的各一种

反馈

正确答案是:

可恕和可憎的各两种

题目39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具体而言,全诗八节始终充满理性思辨色彩。

爱情被分为开始、发展、矛盾爆发及最终丧失等过程。

敏锐的个体一开始就意识到爱情受制于“上帝”,但依然决定在这种“危险”境遇里体验生命的“丰富”,以获得自身发展。

尽管“危险”(内在矛盾)随时都可能爆发,但惟其如此,个体才能藉此感受到自身存在。

以上这段文字是对西川的诗歌《致敬》的分析。

选择一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0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人的生命也如这片枫叶一样,有“青葱”的时候,也会“有一点蛀孔”,更会退去颜色,变成“黄蜡似的”,而且“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的“记忆中消失”,所以不必珍惜这片病叶,“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这是一种对生命超然的态度。

因此,此文可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鲁迅的散文诗《腊叶》的分析。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形考任务二

题目1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匹配题】请匹配下列作品与其作者

《随想录》

答案1 

《泡茶馆》

答案2 

《游戏·平等·墓地》

答案3 

《商州再录》

答案4 

《将饮茶》

答案5 

反馈

正确答案是:

《随想录》→巴金,《泡茶馆》→汪曾祺,《游戏·平等·墓地》→史铁生,《商州再录》→贾平凹,《将饮茶》→杨绛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这是哪一位作家理想中的散文。

选择一项:

a.周作人

b.沈从文

c.贾平凹

d.汪曾祺 

反馈

正确答案是:

汪曾祺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何其芳的《独语》一文没有故事,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是一瞬间的心绪的倾诉。

构成文章的材料不是事实,而是想象。

选择一项:

对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下列关于《更衣记》的陈述,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对自满清以来三百年的中国服饰作了一个回顾。

 

b.取喻和用词既准确又灵动。

 

c.是张爱玲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散文。

d.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对服饰的变迁、文化氛围及社会心理均作了一定的描绘。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

对自满清以来三百年的中国服饰作了一个回顾。

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对服饰的变迁、文化氛围及社会心理均作了一定的描绘。

取喻和用词既准确又灵动。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关于散文诗集《野草》,下列说法比较正确的选项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腊叶》中将死与生并置,可以看作鲁迅的遗言。

 

b.《影的告别》中连续用四个“然而”,表达了一种两难选择的困境。

 

c.《野草》主要表现了鲁迅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

d.《死火》表现了冰与火的交融,冷与热的叠加,是鲁迅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

《死火》表现了冰与火的交融,冷与热的叠加,是鲁迅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

《影的告别》中连续用四个“然而”,表达了一种两难选择的困境。

《腊叶》中将死与生并置,可以看作鲁迅的遗言。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

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商州又录》)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选择一项: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借代

反馈

正确答案是:

拟人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与准确。

文章开端,便以奇妙的想像向读者展示出了一个奇特的景象。

将晾晒旧衣的竹竿喻成拦着绫罗绸缎的墙,继而顺势将其喻为“古代空室里发掘出来的雨道”,将世代的服饰史给人华美苍凉幽深沉厚的整体感觉有机地表现出来。

但接着又一转,说晒得滚烫的金线现在已经冷了,真是佳妙绝伦,无可比拟。

如果说写远长的服饰史是以实喻虚的话,那么以虚喻实则现出另一种风味,“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像个女人而像一缕诗魂”。

虚无飘渺的诗魂,哀怨幽丽,凄凉迷离,却更能引发我们无尽的联想和想像。

上面这段文字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