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514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docx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大学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学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

生物科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高中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达成的有效教学措施综述

学生:

指导老师:

(教授)

摘要: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涵和有效教学的含义,结合教材《分子与细胞》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提出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的措施:

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情感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合理利用多媒体以及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这些措施力图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教学措施

Emotionalattitudeandvalues​​inhighschool

BiologyachievementofthegoalsofeffectiveteachingMethods

student:

tutor:

Abstract:

Inthispaper,highschoolbiologyteachingattitudesandvalues​​toachievegoals,relatedcontentfromthenewcurriculumstartingteachersmakeactiveuseofvariousresources,usingavarietyofeffectivemethods,suchastofullyexploreandusematerialsintheemotionalresources,rationaluseofmultimediatechnology,andactivelycarryoutvarioustypesofscientificinvestigations,closeContactsociallife,trytoturntheemotionaleducationthroughouttheteachingprocess,studentsexperienceaprofoundemotionaleducation,andultimatelyintheclassroomteachingattitudesandvalues​​toachievegoals.

Keywords:

HighschoolbiologyteachingEmotionalattitudeandvalues​​objectivesEffectiveTeachingMethods

目录

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4

1.1研究背景4

1.2问题的提出4

2高中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论综述5

2.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5

2.2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6

2.3三维目标落实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具体内容7

3有效教学的含义10

4生物课堂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教学措施11

4.1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11

4.2提升教师的情感性语言的表达能力12

4.2.1利用肢体语言12

4.3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13

4.4合理利用多媒体14

4.5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15

4.5.1问题驱动式探究15

4.5.2合作探究18

4.5.3调查型探究18

4.6紧密联系社会生活19

4.6.1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激发学习兴趣19

4.6.2人类依赖生物学知识和未来科学的发展需要20

5总结与讨论21

参考文献22

致谢23

高中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达成的有效措施综述

四川省于2010年9月在全省全面推广高中课程,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相较于其他两个课程目标来说尤为困难。

因此,提出一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教学措施,对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需要边实践边探索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只能在实践中大胆改革、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和探索先进经验[20]。

其实这几年来,广大教师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从课堂教学模式到备课方式,从学生主动学习到培养创新能力……但是这些工作有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呢?

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实现一直是生物教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充满灵动、活力和激情,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隐性教育,即感受性教学,让生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我们就要对在生物课堂中怎么实现情感目标进行实践和研究,并不断的探索哪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2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阵地。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的教学活动固定在认知主义框架之中。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

那么哪些措施对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效的呢?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探索和专研。

2高中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论综述

2.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那如何理解高中生物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于当前新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的实践又具有哪些现实意义[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内心的体验[3]。

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因此从内容上,情感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道德感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理智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认知兴趣以及渴望追求真理的心理倾向;美感目标,即要努力激发学生对美的需求,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使他们根据自己对美的需求来评价对自然景色、文学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美好的言谈、举止、思想、风格、愿望和动机等行为和精神事物时,产生美的感受。

态度是具有复杂成分的心理现象,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对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中的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中,情感决定形成态度,态度体现情感,而情感、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观是情感态度的升华[4]。

2.2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情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的技术和性质,能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从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进行阐述的。

情感性目标可以分为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不同的水平层次中内容《标准》使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见表1:

表1新课程标准中情感目标各水平要求及使用的行为动词

各个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情感性目标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相关的活动,建立感性的认识。

体验,参加,参与,交流,讨论,探讨,参观,观察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的基础上表到感受、态度和价值观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

领悟(内化)水平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价值观等。

确立,形成,养成,决定

情感性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要求。

情感方面就是在生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活动,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动植物,让学生关注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和谐发展的深层含义;通过对生物基础知识的介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目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5]因此,端正良好的态度是学习生物学的前提。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尊重客观事实。

价值观目标的教育要使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真、善、美的追求。

2.3三维目标落实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那么落实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具体的三维目标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分析教材,结合实际教学,编写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见表2[6]:

表2三维目标落实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具体内容

分子与细胞

情感目标

第1章走近细胞

生物圈到细胞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认同细胞学说建立的开拓、继承和发展过程。

第3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细胞中无机物

第8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有重要意义

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

讨论细胞中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部分和整体的统一性。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11章细胞的物质运输和输出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进步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第5章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质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ATP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讨论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9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细胞的增殖

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细胞的癌变

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方式[6]

3有效教学措施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措施”呢?

“有效”的本义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果即有“好的结果、作用和影响”。

有效教学措施中“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是学生到底学的好不好。

如果学生学的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

而“教学措施”一般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的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7]。

有效教学措施既要符合“教学”的一般特征,即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和学习,又要符合“有效”的要求,即以有效果和学生得到发展为标准。

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有效教学措施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8]。

具体说教学就是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新课程提倡的“有效果”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和谐发展;有效率就是指要讲究节奏节约时间,杜绝“少、慢、差、费”等现象的出现;有效益就是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把学生的眼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

有效教学的内涵构成有哪些呢?

有研究者从有效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把教学的有效性规定为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创设和提出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9]。

对于有效教学而言,都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有”全人“的概念,即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概念;再次,有效教学要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实现专业化发展。

4生物课堂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教学措施

4.1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情事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

只有教师对本职业怀有一种无比的热爱之情,不受世俗之影响,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有可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之心并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但没有那份执着之心首先就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意识到这点,教师自身就会倾情耕耘,有了教师的激情、诗意,才能唤醒学生的激情诗意,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相融,师生间感情的互动才能实现。

在与教师的交流下,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当学生喜欢教师那么对其所教的学科也自然带有学习和参与热情,反之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教师也只有真正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教师挚热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情感教育的目标也自然而然的实现了[10]。

4.2提升教师的情感性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情感教育中不可能缺少语言,而且应该说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换句话说,教师必须掌握好并运用好情感语言。

那么什么是情感语言哪?

所谓情感性语言,就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一种语言,它是对现实生活中情感现象的反映。

有人这样说过,情感语言不是“蜜”,但他“可以黏住一切东西”.这就说明语言一旦包含情感性,就能产生“听语动容”、“受言刺激”、“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

4.2.1利用肢体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奥博特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

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来自于言辞,38%来自于语调,55%来自于表情。

这样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体态语言在人们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4.2.1.1善于运用眼光

教师的目光可以引起学生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

教学中善于运用目光,首先要给目光定位,既不能长时间的直视某个学生,使其如坐针毡,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更不能东张西望,使学生举得教师心绪不宁而分散注意力。

合适的位置是将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枢纽”。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眼神给学生以暗示,鼓励或提醒等。

4.2.1.2善于使用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不同情绪信息的传递,称为人们相互通晓和理解的重要窗口,是体态语的“稠密区”。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使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对学生的综合性的“多觉辐射”。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自然、适度、温和。

这样不仅可以不仅打开师生间的感情通道,学生的思维之门也为之敞开,接受信息的敏感度会大大提高。

4.2.1.3注意体态姿势的运用

课堂上,教师的体态姿势具有鲜明的直观性,随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因此,在学生面前注意教师的体态和姿势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动作准确。

其次要站立自然平稳,配合以轻松自然的走动。

最后实在黑板讲解时,注意让开板书内容,呈半侧位或多半侧位的体势,尽量避免面对学生的讲解。

无论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有多大的优越性,也达不到当面指教的效果。

这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

教师课堂语言技能的提高时非常必要的,也是没有止境的[11]。

4.3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教材中素材的发掘和应用的部分案例见表3:

表三教材中情感自愿距离

教材内容

情感态度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杂交育种

对我国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

结合教材杂交水稻知识和它对于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意义;结合航天知识分析太空育种知识

杂交水稻是我国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为我国和全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性进步产生民族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

通过对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整个过程了解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结合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使学生逐步接受两大定律

认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保护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合我国生物现状让学生讨论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介绍几种生物的生存现状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虽然我国的生物种类很多但是很多生存现状都不容乐观;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生物多样性[12];

4.4合理利用多媒体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

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实物和模型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

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结合起来,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可将生物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形象生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

尤其是实现课堂的情感目标这样的抽象内容,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会发挥更强的效果[13]。

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感教育的部分案例见表4:

表四教材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举例

教材内容

情感态度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正确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课件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拟演示各种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技术发展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

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解决

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整个过程;

“模拟探究”“积极思维”总结出DNA精确复制的方式;认同基因表达的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现代生物进化论

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初步形成现代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也在发展的观念

构建新物种形成过程模型的flash;播放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课件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理解自然、热爱自然。

形成现代进化论的观点

4.5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

4.5.1问题驱动式探究

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一大特色,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类创新人才。

何为创新人才?

就是具有问题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等素质的人才。

因此,生物教学运用问题驱动科学探究教学,既符合生物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目的,又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深入实践。

在这里我们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进行阐述。

1、“问题探讨”

图1

 

这是由图片、情境描述和讨论题组成。

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所问问题有一定深度,若要透彻回答,就需认真学习本节内容。

对于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有一定的作用[14]。

2.“本节聚焦”

图2

体现节的核心内容,为本节“导学”。

本专栏以问题形式组成。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去阐明或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3.“设问”

 

表3教材中关于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举例

设问

问题设置的作用或者问题的答案

色素相关的问题串

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引出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这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呢?

答案: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这些捕捉光能的色素存在于细胞中的什么部位呢?

答案:

萨克斯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

答案:

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

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

引出萨克斯的实验。

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

引出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探究实验。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又是怎样合成的呢?

介绍卡尔文循环

问题的设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共有2个问题串:

其一是“色素”相关的问题串;其二是“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问题串。

每个问题串引导一个知识点。

问题是用来驱动学习的,课文在编排时用问题来向下展开内容,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15]。

4.“思考与讨论”

这是适应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而设计的。

在本节中的主要作用为:

或概括、或演绎、或拓展思维。

教学中如运用得法,学来生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长进。

4.5.2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