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docx
《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
2021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书院与乡愁》,完成问题。
书院与乡愁
①这是我见到的藏书最丰的个人书院,位于川西德阳市旌阳区,名叫高槐书院。
高槐是这个村子的名字,是有着高大的槐树吗?
槐树是有的,却不高大,在村子之外和房前屋后,谦卑地站立于深秋的微雨里。
因此显眼的不是槐树,而是民谣小院、高槐书院、高槐木刻、染云山房,木刻与染房,都是非遗项目,做民谣的是几个从丽江过来的年轻人,自创自唱。
在村庄入口处,下一段小小的斜坡,就到了书院的院坝,站在院坝里,就见屋内书架林立。
进门,抬眼就看到伦茨的《德语课》,那是我喜欢的小说,也是我一直没读完的小说;不急着读完,正因为喜欢。
在陌生的环境里,遇见自己喜爱之物,喜爱就化为喜悦了。
然后是我们熟知的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和现当代名著,层间很高的两层木楼,包括楼梯两侧,满满当当排列着,足有二十多万册。
②一个壮实的年轻人守在那里,说自己刚大学毕业,回来是帮助父亲。
这个书院,这些书,都是他父亲的。
德阳我不可谓不熟悉,跟这里的作家和学者多有来往,但从没听说谁有这么多藏书,于是问他父亲的名字。
“他叫舒銮兵”,年轻人说。
想了想,竟不认识。
“他是个厨师”,年轻人又说。
③这让我暗暗吃了一惊,同时平添了几分敬意。
厨师爱书,当然并不稀奇,难得的是拥有如此巨大的数量,且品质高雅,种类繁多,除文学、历史、哲学,还有音乐、医学、农科……二楼的一间屋子里,放了八千多册创刊号。
据悉,全国私人收藏的创刊号,唯上海一藏书家比舒銮兵丰富,那人有上万册。
名著可不断翻印,创刊号却是唯一的,是一个时代文化风尚的见证。
我小心翼翼翻开一本,打头是茅盾先生的文章,发黄的纸页,留下时间走过的足迹,也留下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茅盾的那篇文章里,无非是简述办刊的缘起,文字平顺,却字字句句给我仓廪殷实的感觉。
是旧书赋予的感觉。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读电子书了,手不那么累,也便于携带,而电子书不会给予我那样的感觉。
于是我想,物质和精神,就像身体和灵魂,是不能轻易分开的。
许多时候,物质本身就构成精神,如同身体记载着灵魂,否则就不会说“面孔是灵魂的镜子”了。
④正跟年轻人说着话,年轻人轻喊一声:
“我爸来了。
”
⑤门口站着个比年轻人矮了不少的阴影﹣﹣因门口太亮,使那人反而成了阴影。
走过去招呼,才把他看清。
平头,圆脸,五十岁左右年纪,夹克衫小了一号,又扣得太严实,使他的上半身圆滚滚的。
⑥本以为,舒銮兵只是爱藏书,结果他爱藏书是因为爱读书。
“从十多岁起,我就喜欢上读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书是很奇怪的,不看的时候好像啥都懂,看得越多,越觉得不懂,就只能看得更多,也买得更多。
”但他的学校教育,高中只读过一年,为什么没能读下去,未作深谈;似乎是没时间谈自己,他想谈的,是古今中外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
他显然熟知那些作品,包括首发在什么刊物,若是外国作品,又是在哪个年份、通过什么渠道译介到了中国来。
⑦我问他买书花了多少钱,他说:
“不知道,没算过。
别人挣了钱是买房子,我挣了钱是买书。
”口气淡然,却也难掩超越自足的骄傲。
为买到它们,他跑遍了大江南北。
有段时间不少图书馆倒闭,贩子称斤论两买来,倒手卖给他,平均十块钱一本,这样的书他买了五万多本。
还有些藏书家去世了,儿孙辈不爱书了,就卖,他从中也收了不少。
⑧好在他自己的儿子爱惜书,也爱读书,儿子大学读的是心理学专业,对犯罪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恰好在他的藏书当中,从最早《译林》介绍过来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到而今东野圭吾等人的小说,很齐全,加起来有二千余册,够他读。
“现在爱看手机了”,舒銮兵转脸批评儿子,“那种碎片化阅读,不行,你好像看了很多,结果互相掩盖,到头来啥都没记住,记住了多数也不值得。
”儿子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
“手机上是你需要啥就给你推送啥”,舒銮兵接着说,“可是人不能将就自己的需要,读书就是不将就,读一本让你长一本的见识。
”他似乎也不赞同学以致用的说法,他读过的书,对他做厨师大多帮不上忙,但让他活在一个很大的世界里,精神的世界里。
⑨他又说,过去某些受人敬重的乡绅,到夜间就吩咐仆人去给穷人家孩子的灯盏里添油,鼓励他们用功,“加油”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而今灯有了,书也有了,更应该好好读书了。
⑩他还说,他书的总量,不是二十多万册,很多分散在朋友那里,归在一起,达五十多万册。
书院在有正式的身份之前,就是开放的,不管谁来,都可以随便看,既可坐在屋里看,也可坐到院坝里去看,看书一律免费,当然你愿意要上一杯十来块钱的清茶也成。
若是孩子过来看书,不仅不收钱,还发苹果给他们。
不远处他开了个鱼庄,亲自做厨,用鱼庄来养书院。
“书是让人分享的”,他说,“分享才有意思,也才有价值。
”
⑪现在,书院有了正式的身份了。
外墙右上角还钉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旌阳区图书馆高槐书院分馆”。
来读书的人更多了,特别是周末,德阳市区的也过来。
有的书,他不止一册,有多册,因为他想搞个读书会,志趣相投的一起读,读了共同讨论,“如果你读《红楼梦》,我读《白鹿原》,就对不上号,不好讨论,收获也不会很大。
”我对他由衷的敬佩起来。
⑫书院是启蒙地,也是一种乡愁,最馨香的乡愁。
舒銮兵是这样看的。
他希望,家乡的孩子们考上大学了,去外地读书和工作了,甚至漂洋过海了,能忆起自己的老家有个书院,那是读书的种子,有种子就会发芽,就会开花结果。
(取材于罗伟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文章先写了书院的地理位置、藏书情况和主人身份,外貌,然后依次写了书院主人① 喜爱阅读图书 、② 不惜财力买书 、读论读书意义、③ 与人分享图书 四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写了书院主人的期望。
(每空不超过6个字)
(2)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简要分析第⑤段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分析】文章先写了书院的地理位置、藏书情况和主人身份,外貌,然后依次写了书院主人喜爱阅读图书、不惜财力买书、读论读书意义、与人分享图书四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写了书院主人的期望,展现了书院主人高尚的品质和不平凡的精神世界。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
解答时结合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确定答题范围,捕捉关键词句即可。
文章①﹣⑤段先写了书院的地理位置、藏书情况和主人身份、外貌,根据第⑥段中书院主人“爱藏书是因为爱读书”可以概括为喜爱阅读图书;第⑦段中“有段时间不少图书馆倒闭,贩子称斤论两买来,倒手卖给他,平均十块钱一本,这样的书他买了五万多本。
还有些藏书家去世了,儿孙辈不爱书了,就卖,他从中也收了不少”可以概括为不惜花钱买书;第⑧段谈到了读书的意义“人不能将就自己的需要,读书就是不将就,读一本让你长一本的见识”;第⑩段“‘书是让人分享的,’他说,‘分享才有意思,也才有价值。
’”表现了他办书院的目的是与人分享图书;最后写了书院主人的期望。
(2)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作用。
文章第⑤段中描写了书院主人的外貌,“比年轻人矮了不少的阴影”“平头,圆脸,五十岁左右年纪,夹克衫小了一号,又扣得太严实,使他的上半身圆滚滚的”等描写表现对方的平凡和淳朴,这与上文中第②段中交代了主人身份的普通,不为人所知的特点相照应,同时正是书院主人的到来引出了下文中他对自己爱读书、爱买书、愿与人分享读书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不平凡的精神世界,而相貌的普通有与高尚的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美和崇敬。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尾段中“书院是启蒙地,也是一种乡愁,最馨香的乡愁”一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将书院称为“启蒙地”,表现了书院主人创办书院的初衷是希望村里的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因为“有种子就会发芽,就会开花结果”,孩子们将来就会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就会有所成就。
作者认为“是一种乡愁,最馨香的乡愁”,联系“家乡的孩子们考上大学了,去外地读书和工作了,甚至漂洋过海了,能忆起自己的老家有个书院”一句不难理解,书院主人希望孩子们将来有了出息,能忆起家乡的这座书院,忆起这座书院给予自己的营养。
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
(1)①喜爱阅读图书②不惜财力买书③与人分享图书
(2)第⑤段先写舒銮兵个头“矮”且“成了阴影”,又写他“平头”“圆脸”“夹克衫小了一号”“上半身圆滚滚”等,生动地描绘出他长相平平与穿着的不合体。
照应了上文他身份的普通,又与后文他高贵的精神追求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
(3)舒銮兵认为“书院是启蒙地”,表明他开办书院是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们更好地读书,长见识,丰富精神世界。
又认为“书院”是“乡愁”,而且是“最馨香”的,表明他期待孩子们离开家乡后,把书院当作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寄托,珍藏书院带来的美好、愉悦的读书体验,发挥出读书的价值。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
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
人物描写细分为: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
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
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朱明东
①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
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
②大兴安岭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
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
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
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
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
③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
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
不长也就罢了,它却变黑了。
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
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
哎呀,可真涩。
④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
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
父亲说:
“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
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
”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
刚开发大兴安岭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
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
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
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
正值稠李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
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
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
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
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
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付铁虎的遗体……
⑤父亲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
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
到了秋天,稠李子熟了,它就会变甜。
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
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
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
到了秋天,稠李子树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挂满又黑又亮的果。
⑥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
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
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
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
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
⑦雨后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
沿着林荫小道,我拾阶而上。
静穆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
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
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
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
⑧稠李子本属落叶乔木,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
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那年,母亲牙痛。
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
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
⑨那年,我在湖北工作。
母亲给我打电话:
“想不想吃稠李子?
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
”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
我连说:
“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
”放下电话后我才反应过来。
母亲哪是要给我寄稠李子,分明是提醒我:
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
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
湖北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
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
⑩这些年,小城没少栽植稠李子树。
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
稠李子熟了,不需入山入岭就可随处相遇。
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
“瞧,稠李子!
”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
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
(选自202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1)作者笔下的“稠李子”具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文章题为“稠李子花,稠李子果”,为什么要写铁道兵的故事?
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
(赏析句子)
②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体会句子的含意)
(4)有人认为文章第⑧自然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
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文记叙了大兴安岭秋果稠李子特点:
其貌不扬,花香馥郁;生命顽强,适应性强;低调随和,平凡朴素;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之药效。
表现作者对稠李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题干要求概括“稠李子树,稠李子果”的特点,审题可知,需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能体现“稠李子树,稠李子果”的特点的句子。
结合第②段“它们其貌不扬”及第⑤段“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可概括:
其貌不扬,花香馥郁。
结合第⑥段“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
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可概括:
生命顽强,适应性强。
结合第⑦段“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可概括:
低调随和,平凡朴素。
结合第⑧段“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可概括:
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之药效。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可知这一部分的内容写出了铁道兵生活艰苦,靠稠李子打牙祭。
结合“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展现了铁道兵副班长付铁虎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抢救国家财产的无私精神,这也代表着大兴安岭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付铁虎勇敢、无私的赞美和崇敬,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3)①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绽放容颜”“回报灿烂的笑”等词语判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绽放容颜”写的是稠李子树开花时的情态,写出了其花开时的灿烂;“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可知写的是稠李子花开给大兴安岭带来的生机。
作者赋予稠李子花以人的情态,由此可看出作者对稠李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本题考查句子含意分析。
这句话把这些年小城栽植的稠李子树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可看出这些年小城栽植的稠李子树的变化。
结合文章主旨可知,稠李子树的变化其实体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家乡的发展变化离不开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据此可知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结合“有药用功效。
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可知第⑧段写了稠李子果的药效和母亲晾晒稠李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也正因为稠李子果有如此药效,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故这个段落也为下文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作铺垫。
答案:
(1)①其貌不扬,花香馥郁;②生命顽强,适应性强;③低调随和,平凡朴素;④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之药效。
(2)铁道兵生活艰苦,靠稠李子打牙祭;副班长在稠李子成熟时为挽救国家财产牺牲,铁道兵们栽稠李子树纪念他;作者借写铁道兵的故事,赋予稠李子以丰富内涵,赞美扎根恶劣环境顽强生长的精神。
(3)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稠李子花开时的灿烂和给大兴安岭带来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稠李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含蓄地写出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4)不赞同。
因为第⑧自然段主要写稠李子果的药效和母亲晾晒稠李子,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为下文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作铺垫。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
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
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
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
通过描写……烘托了……。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那年的芦苇席
李汤波
①李家坳集市上人很多,很热闹。
②已是深冬,天很冷。
一阵似刀的小风吹来,毛子爹抖得像树叶。
③毛子爹脚下有一捆芦苇席,几十来张,有一张被作为样品展开着。
席子很大,做工很精巧。
席面上,红、蓝、绿、青等颜色的篾子相互交错,纹络分明。
席篾子穿插点缀成大红双喜,五谷丰登,蓝天碧叶,还有别具匠心的鸳鸯戏水,红荷映日。
④看芦苇席,毛子爹古铜色的脸上绽出一阵阵的骄傲,李家坳这一带十里八村只有他编得这么好,自己年轻那会儿谁不竖大拇指,谁家结婚不用,那时……这几年买席的人明显少了。
⑤今天的集市上到处都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毛子爹这里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思忖再三,他也想高声叫卖几腔,但努力了老半天却迸不出一个字,搁过去他仅把芦苇席往地上一放,根本不需叫卖就会被买家围得水泄不通。
⑥如今又是半天无人问津,毛子爹手里的旱烟熄了又点,点了又熄,表情越来越凝重。
⑦终于,有位姑娘停下看席了,且不住地称赞。
她后面的小伙子也随声附和着。
⑧毛子爹忙应声解捆,热情地问他们是否办喜事用。
姑娘脸一红说:
“我们不买,只是看编得好,现在都没人用了!
”说完拉小伙子走了,毛子爹的手僵住了,愣了好大一会儿,下意识地说:
“没人用了!
”之后,便扛着原封未动的芦苇席步履蹒跚地回家了。
⑨临近春节,毛子办喜事。
毛子爹想,自己这下可以一展身手了,于是花了几天工夫给儿子编了一个自认为最好的芦苇席。
他把席子亲手交给儿子,郑重其事地说:
“孩儿啊,穷人家办喜事,能省点儿就省点儿,爹又给你编个席子,拿去用吧!
”
⑩毛子没吭声,接过席子就进自己屋布置新房了。
⑪晚上,毛子爹想再看看自己的作品,要知道,天这么冷,编得不易啊!
他想毛子一定很满意。
进了新房,他往床上一看,并没有见到芦苇席,只看到不知儿子什么时候买的床垫,坐上去软乎乎的。
毛子爹找遍了屋子,发现自己编的芦苇席可怜地躺在床下。
毛子爹不禁气得大骂,骂后气呼呼地抽席便走。
⑫夜已经很深了,可毛子爹躺在床上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于是就问老伴:
“毛子他娘,还记不记得咱俩当初咋结的婚?
”
⑬毛子娘说:
“咋会忘呢,那年头你芦苇席编得好,爹让我学,席没学会编,后来咱就结了婚呗!
”毛子娘沉醉在年轻的甜蜜里。
⑭“唉,现在也不知咋的啦,别人不用咱的席子,毛子这兔崽子也不用。
咱们年轻的时候要的人多着哩!
不光咱李家坳几个村的用,连搭界的县也有不少人用,想用好席子,谁不提前打招呼,谁不好言好语地讲!
”毛子爹思绪停留在昔日的辉煌中。
⑮从此,毛子爹不再编席。
偶尔手痒,便把席篾子批得又细又薄,然后精心去编,编了好多花样,只是席子小,像枕巾那么大。
毛子爹编后就随手一撂,点上旱烟,欣赏一番,之后便缓缓踱出家门……
⑯久而久之,家里的柜子上、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有毛子爹编的小席子,遇到小孩子们吵着要拿着去玩,他也只是笑笑,不加制止。
⑰有一天,毛子爹正在家批席篾子,乡里来了两个人,送给他一张奖状和一千元现金,说是他的芦苇席在全市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了奖,为乡里争了光。
⑱来人还专门拉他一起合影。
⑲毛子爹一愣,不知道怎么回事。
那人又补充说是毛子把他编的各式各样的小席子拿去参展,经评比获奖了。
看看奖状,望着镜头,毛子爹张了张口,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1)小说讲述了毛子爹和芦苇席的四件事,请简要概括其他三件事。
① 毛子爹到集市上卖芦苇席却卖不出去 ;
② 毛子爹给儿子办喜事编的芦苇席被闲置在床底 ;
③毛子爹批席篾子编的小席子受到了小孩子的欢迎;
④ 毛子爹的小席子在全市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了奖 。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一阵似刀的小风吹来,毛子爹抖得像树叶”,既写出天冷,又写出毛子爹内心的悲凉。
B.年轻人对毛子爹所编芦苇席赞不绝口,但他们也仅仅是看看而已,毛子爹深受打击。
C.“他也想高声叫卖几腔,但努力了老半天却迸不出一个字”,这体现了毛子爹没有自信。
D.文中毛子爹精心编制小席子的细节刻画比较细致,也为他后来的获奖做了铺垫。
(4)小说的结尾往往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上下文揣摩毛子爹的心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他没有说出口的话。
【分析】本文记叙了毛子爹和芦苇席的四件事:
毛子爹到集市上卖芦苇席却卖不出去;毛子爹给儿子办喜事编的芦苇席被闲置在床底;毛子爹批席篾子编的小席子受到了小孩子的欢迎;毛子爹的小席子在全市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了奖。
表达了作者希望民间工艺得到保护与传承。
【解答】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①至⑧段,写毛子爹到集市上卖芦苇席却卖不出去;;⑨至⑪段,写毛子爹给J子办喜事编的芦苇席被闲置在床底;⑰至⑲段,写毛子爹的小席子在全市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了奖。
(2)本题考查对比写法作用分析。
第⑤段中“今天的集市上到处都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毛子爹这里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把集市的喧闹情景与毛子爹摊位前无人问津进行对比,结合“毛子爹手里的旱烟熄了又点,点了又熄,表情越来越凝重”可知反衬出毛子爹内心的伤感。
又如,“毛子爹想,自己这下可以一展身手了,于是花了几天工夫给儿子编了一个自认为最好的芦苇席”写毛子爹因为儿子办喜事编芦苇席的热情,“毛子没吭声,接过席子就进自己屋布置新房了“发现自己编的芦苇席可怜地躺在床下”写儿子对席子的冷淡,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结合“毛子爹不禁气得大骂,骂后气呼呼地抽席便走”可知,突出了毛子爹因时代变化连儿子都不理解他的失落。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结合“看芦苇席,毛子爹古铜色的脸上绽出一阵阵的骄傲,李家坳这一带十里八村只有他编得这么好,自己年轻那会儿谁不竖大拇指,谁家结婚不用”可知,毛子爹并不是没有自信。
结合“搁过去他仅把芦苇席往地上一放,根本不需叫卖就会被买家围得水泄不通”可知,他努力了老半天却迸不出一个字是因为过去他的席子“根本不需叫卖”。
故选:
C。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
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一要使用第一人称,一要符合情节和人物内心。
结合“发现自己编的芦苇席可怜地躺在床下”“毛子把他编的各式各样的小席子拿去参展”可知,有对儿子不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