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7428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

《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概论.docx

变态心理学概论

变态心理学概论

概述:

变态心理学,又称异常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工作重点:

描述:

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

发现原因:

考察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等。

治疗:

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

几个概念的区分

神经病(neuropathy)

精神病(psychoses)

神经症(neurses)

心理障碍(mental-disorders)

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

下面那些行为是异常的?

一位男性与另一位男性在街上见面时互相亲吻。

(正常)

一位妇女在喃喃自语。

(可能正常)

一个年轻人在奋力砸碎一座文物雕像。

一位年轻女性连续多日拒绝进食。

一位中年男性披头散发手舞足蹈地对天大声呼喊。

以经验为标准;

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

以统计个测量结果为标准;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

变态心理学在古代历史

早期的解释:

埃及、早期的希伯菜人和希腊人的观点;

Hippocrates(希伯克拉底)的观点;Galen(盖伦)的观点。

中世纪的情况:

巫术(witchcraft);对于女巫的迫害。

治疗:

驱魔;冒险式治疗;其他治疗。

变态心理学的诊断、评估方法

观察法:

实验观察、自然观察;

会谈法:

结构式、非结构式;

心理测量:

各种临床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科学的研究包括下列几项内容:

1、明确研究问题;

2、提出研究假设;

3、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4、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5、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对假设的结论(徐淑莲,1989)。

采用实验法进行的实验是在良好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研究。

研究包括实验组、对照组,并通过控制其他无关变量,使得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的改变。

实验法研究例子

返回抑制(IOR)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所作的反应表现出的滞后的现象。

研究的假设为:

1、与正常被试不同(正常被试在200--300毫秒出现返回抑制现象)。

精神分裂症被试返回抑制现象消失或延迟;

2、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返回抑制效应不同。

实验设计

实验组、对照组

1、精神分裂症病人:

正常人;

2、有妄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无妄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控制其他无关变量;

通过操纵自变量(是否病人,是否妄想病人)的变化引起因变量(返回抑制出现的时间)的改变。

实验设计方法:

组间设计、组内设计。

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

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例如随机将高社会焦虑被试分入认识治疗或运动处方研究小组之中;

采用双盲处理方式进行,即直接参与研究的人员和测评人员对所面对的被试的特定情况不清楚,对被试所参与的特定处理情况也不了解;

安慰剂效应。

流行病学法:

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种心理障碍发生的频率。

其中一种方法是调查法,通常采用会谈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

发病率(incidence)--指一定时间内(例如一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的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某种疾病或障碍患病人数(包括新旧病例)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梁宝勇,2002)。

注意取样的代表性。

搞临床心理学研究若不查文献和书,就好像航海而不会利用航线;但研究若没有病人参加,研究者若不参与临床工作,就好像航海而根本没有出海一样(陈仲庚,1992)。

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生物医学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遗传的影响、内分泌影响、对生物学模型的评价。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和脊髓、大脑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更能是储存和传递信息。

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可能引起行为、人格的巨大的改变。

大脑的外层是一层复杂迂曲的灰色物质,称为大脑皮层。

大脑表面有许多沟回。

额叶:

语言能力、精细的自主运动的调控,以及高级的认知功能,如判断、决策和信息的提炼等等。

额叶成为整合情感的认识的关键部位,对精神健康也极为重要,抑郁等许多精神障碍存在着上述联结破坏的情况。

颞叶控制听觉和部分视觉加工系统,记忆。

顶叶是感觉的内在整合中心,并有运动和躯体感觉的功能。

枕叶控制视觉的分辨和视觉的记忆。

下丘脑和边缘结构在情感的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海马同时控制记忆与情感;丘脑接收来自外周神经系统的输入信息,在将其传到大脑的其它部位,包括额叶和边缘结构;基底节参与执行有计划的行为;小脑与身体姿态,身体平衡和精细运动协调有关;脑桥是连结小脑和大脑其他部位及脊髓的中转站;延髓起着调节心率、呼吸和血压的重要作用;网状激活系统控制随眠与觉醒;在大脑中有脑室,是由脑脊液填充的空隙。

基因遗传不仅影响人的身体特点,也影响行为;由于多基因交互作用控制,同时也受躯体化学因素以及经验的影响;遗传和环境都会影响人的行为;遗传只是带来了易感性(diathesis)。

内分泌系统

指挥中心:

下丘脑;

产物:

激素,通过内分泌腺释放入血液;

影响:

性功能、食欲、睡眠、生长和发育、能量的利用、情感的反应;

激素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关。

心理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认知行为模型、人本主义模型、社会文化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格构成: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性心理发展阶段:

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病因:

心理发展的固着、退行,症状是内心两种势力斗争达到妥协的结果,无意识中欲望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

治疗:

自由联想、释梦、解释等;无意识的愿望意识化;容纳、足够好的父母亲、治疗关系。

认识行为模型:

经典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暴露疗法:

通常应用于恐怖症等焦虑障碍的治疗之中。

治疗者通常要了解三个重要的问题:

1、来访者所做出的非适应性行为是什么?

2、什么强化物维持非适应性行为?

3、怎样的环境改变能够减少非适应行为,增加适应性行为?

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实验室研究;客观性。

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只关注症状,却忽视了问题的价值、意义以及自我知道的能力。

认知治疗理论观点:

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认知的歪曲、非理性信念是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病因:

歪曲的认知、不良思维方式、认知图示。

治疗方法:

认知重建、认识行为矫正等。

几种主要的认知歪曲类型

1、武断的推论

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就草率得到结论。

2、过度概括概括化

指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者别人做出关于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

也就是说,仅仅根据一个具体事件就得到一般性结论。

3、选择性概括:

仅仅根据个别细节,忽略其它信息,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评价,要么全对,要么全错。

5、夸大或缩小:

对客观事物做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低自己的成绩、优点。

6、个性化:

将外界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即使在没有相应证据的基础上。

图式(schenas)

图式是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着其它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且影响当前信息加工过程。

每个人有其特殊的系列图式,图式帮助人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理解经验。

图式有适应性的也有不适应性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失调的图式。

人本主义模型

人本学派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治愈疾病或缓解障碍。

病因:

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的潜能。

治疗: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具有社会建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对人本主义治疗观点的评价:

强调人类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观点的局限:

模糊性,缺乏科学性及它所具有的高度的期待性。

社会文化模型

病因:

生活变动、都市化、环境因素、人际交往等影响或问题改变。

治疗:

预防上述有害因素或对其进行干预。

对社会文化模型的评价:

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得到与心理或生物影响一样的重视,但研究已开始证明社会影响是强大和深远的。

来自亚洲的理论的观点

森田疗法

1、疑病素质与适应不安;

2、精神交互作用;

3、精神拮抗与思想矛盾;

4、森田治疗原则;

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认识领悟疗法

1988年《中国心理分析:

认识领悟心理疗法》

治疗关键在于分析症状的幼稚性。

认识领悟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强迫症和某些类型的性心理障碍,如露阴症、挨擦症和易装癖等。

就治疗效果来看,露阴症等性心理障碍应该是最佳适应症,其次是恐人症和强迫症。

(钟友彬,1992).

 

临床心理学与分类诊断

临床评估:

观察法

外表和行为、言语和思维、情绪、动作行为;

临床评估:

会谈法

初次晤谈

收集个案情况的晤谈:

症状、病史和相关因素;生理健康;

社会文化背景:

生活事件;人格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意识和内省力;文化背景。

诊断性评估:

知情意行;内省力。

结构式,半结构式,非结构式。

临床评估:

心理测验法

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智商-智力水平等级。

人格测验

问卷法:

MMPIEPQ16PF

投射测验:

罗夏墨迹、主体统觉。

MMPI的10个临床量表:

疑病量表--Hypochondriasis,Hs

抑郁量表--Depression,P

癔病量表--Hysteria,Hy

病态人格量表--Psxychopathic-Deviate,Pd

男性-女性倾向量表--Masculinity-femininity,Mf

妄想量表--Paranoia,Pa

精神衰弱量表--Psychasthenia,Pt

精神分裂症量表--Scchizophrenia,Sc

轻躁狂量表--Hypomania,Ma

社会内向量表--Social-Introversion,Si

评估中需获取的症状和病史信息

当前症状;对应风格;自我概念和症状概念;近期事件;心理障碍病史;心理障碍家族史。

心理动力评估:

防御方式、移情、关系模式。

分类学

疾病的分类学研究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病类、病种和病型,并归成系统,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参照依据。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三种分类系统的某些不同

DSM系统已经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分类,而CCMD系统中仍然保留这一类。

DSM系统将以前称之为神经症的一类障碍改名为焦虑障碍,但CCMD系统仍然延用神经症的名称。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的是ICD或DSM系统,而我们国家采用的是CCMD分类。

(一)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2、严重程度标准

3、病程标准

4、排除标准

(二)诊断原则

1、等级诊断原则

首先要分析其精神活动是否异常,即是否可以用正常范围的变异来解释。

症状分析和躯体检查等分析是否为器质性问题。

在诊断功能性精神障碍的过程,分析其主导症状是什么,是精神病性障碍还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同时还要考虑心理应激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按最可能出现此症状的疾病逐一鉴别,得出诊断。

应该有肯定诊断和排除其他诊断这两方面的依据。

2、多轴诊断原则

轴1:

临床障碍,包括诊断分类中的1-15类(但精神发育迟缓除外);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即诊断分类中的第17类。

轴2:

人格障碍,诊断分类中的第16类;精神发育迟缓,诊断分类第1类中的一项。

轴3:

一般心理学情况,指精神科以外的各科疾病。

轴4:

心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

轴5:

功能的全面评定(GAF),通过GAF量表以百分制评分。

(三)诊断过程

1、收集资料

(1)临床病史区别可靠与存疑的事实。

(2)体格检查包括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

(3)精神状况检查获取主要精神症状。

(4)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脑电图、CT、磁共振(MRI)、脑脊液检查等。

(5)病程观察疾病的演变情况。

2、分析资料

(1)如实评价所收集的上述资料。

(2)根据资料的价值,排列所获得要发现的顺序。

(3)选择至少1个,最好2-3个重要症状与体征。

(4)列出主要症状、体征存在于哪几种疾病,从器质性精神疾病、重性精神疾病到轻性精神疾病的等级逐一考虑。

(5)在几种疾病中选择可能性最大的一种。

(6)以最大可能性的一种疾病建立诊断,回顾全部诊断依据、正面指征与反面指征,最好能用一种疾病的诊断解释全部事实,否则考虑与其他疾病并存。

(7)说明鉴定诊断与排除其他诊断的过程。

诊断的问题和危险:

给来访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病症的慢性化、长期化。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

精神分裂症概念的形成。

克雷佩林:

《精神病学刚要》

布洛伊勒:

4A症状理论Schneider:

一级症状理论

流行病学特点:

农村居民中精神分裂症比城市居民少。

婚姻状况与精神分裂症患病危险也有关。

患病率以35岁及55岁以上两组人群最高。

性别差异以在35岁以上年龄组比较明显,男:

女为1:

1.6(沈渔邨,2001)。

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比女性早四年。

入院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没有界限的疾病。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与诊断

1、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词语新作、象征性思维、言语贫乏;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是一种坚信,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妄想是自我卷入的;妄想是个人独特的。

妄想可以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法性妄想。

临床上常见的妄想有:

(1)被害妄想

(2)牵连观念,又称为关系妄想

(3)嫉妒妄想

(4)影响妄想

(5)非血统妄想

思维体验障碍:

思维被插入感:

认为自己大脑中某些想法不属于自己,是被别人放入的。

思维扩大或被广播:

感到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讲出来别人也能够知道,并且被广播出来似乎人人都知道。

2、感知觉障碍

幻觉(hallucination):

在患者周围的环境中并无任何刺激,但患者却能产生感觉。

幻觉包括有幻觉、被幻觉、嗅幻觉、前庭性幻觉、内脏幻觉、味幻觉、性幻觉和触幻觉等。

在精神分裂症的国际试点研究的研究中有7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幻觉。

听幻觉主要有以下几类:

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思维鸣响:

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内由于思维活动一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3、情感障碍

情感平淡:

和言语贫乏一样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的阴性症状,指病人缺乏活动的兴趣和能量,在讨论感人的事件时缺乏情感反应。

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等。

4、紧张症

紧张症包括运动、姿势和行为等症状,其共同特征是其自身的不自主性。

木僵状态、违拗症、作态与特殊姿态、刻板症;

5、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也是称为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既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自知力的完整程度及其变化是精神病病情恶化、好转或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诊断标准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说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特征性症状:

妄想、幻觉、言语紊乱、阴性症状(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减退)。

社交或职业功能不良。

病期:

1月(CCMD3);6个月(DSMIV)

精神分裂症的量表评定

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评估和研究可以通过供医生使用的精神科量表来进行。

最常用的精神分裂症评定量表主要是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阴性阳性症状量表(PANESS)。

未分化型

有些病人的症状不符合以上任何一种类型或是同时存在有多种类型的部分症状,又有明显阳性病状被称之为未分化型。

随着对精神分裂症治疗水平的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未分化型为诊断的病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单纯型

这类病人在青少年期起病,起病缓慢,早期可出现类神经衰弱症状:

易疲劳,软弱无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主要临床表现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言语贫乏、意志缺乏、社会退缩、生活懒散和情感淡漠,阳性症状不明显。

此型病人发病早期常不被注意,因而易耽误治疗。

其他

残留型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病程不足1月(CCMD-3)或6月(DSM-IV),其他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

早期症状可以持续数年之久。

一些病人表现为敏感、害羞、胆怯,缺乏积极的情绪反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Doneetal.1994);另一些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分的活跃,对抗性增强,固执。

这段时间被称之为前驱期。

在潜伏期后,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会初次发病。

以目前的治疗水平,大多数初发后可有不同的病程变化,但并无肯定的规律可循。

生物学的解释:

神经生化

神经递质学说:

多巴胺活动过量;5-羟色胺受体密度变化(2A减少、1A增加)等。

精神分裂症是多巴胺在某些突触部位的过量活动所造成的,或者是多巴胺数量增多,或是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过多,或是多巴胺受体由于某些原因变得过度敏感而造成的。

多巴胺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精神分裂症。

生物学的解释:

弓形虫

大脑及脑影象学研究:

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层扫描(PET)。

目前根据脑CT和MRI的研究发现约30%-40%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脑室扩大或其他脑结构异常的情况。

大脑及脑影像学研究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结构异常主要出现在颞叶-边缘区,如海马、杏仁核,以及前皮质。

CT、MRI发现一些精神分裂症病人尤其是男性病人的后脑室增大。

边缘结构体积减小,提示脑组织的破坏和萎缩。

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早期的心理创伤、心理诱因和生活事件。

心理动力学认为在神经症病人中,自我受到防御机制的保护,而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自我则被挫败。

新心理学分析学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焦虑作用。

他们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及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一种病态的状态。

家庭研究的观点

家庭治疗可以就是起源于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的研究和治疗。

许多病人在童年时期就有不良遭遇:

缺少家庭照料、父母亲患有精神或神经机能方面的疾病、父母酗酒、父母离婚、家庭关系破裂等,父母关系异常、孩子得不到爱、父母教育上的不一致、兄弟姐妹之间的较强的竞争对抗。

治疗

药物治疗:

氯丙嗪能缓解大约70%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阳性症状。

氯丙嗪的主要治疗药理作用是通过阻抗多巴胺受体,特别是多巴胺2受体来治疗精神病性症状。

但由于它同时又会阻抗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等其它受体,故又会引起许多副作用。

新一代抗精神病药:

代表药物是氯氮平、维思通、再普乐、思瑞康。

特别注意维持治疗的问题。

目前没有一种抗精神病药能只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就完全治愈精神分裂症,为了防止复发,初发病人通常需要维持服药2-3年,有些病人甚至需要终生服药。

精神外科治疗

但此手术后遗症较多,常导致受术者智力减退、人格改变,出现继发性癫痫等,所以在盛机一时后,很快被淘汰了。

弗里曼-瓦特标准程序

冰锥前脑页白质切除术

心理治疗与康复治疗

家庭治疗,目的在于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减少应激的影响。

基于医院的康复治疗和基于社区防治的康复治疗。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般趋势

病人及其家属应被告知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科学的真实的知识,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能被控制的、可能是终生致残的疾病。

药物食疗只是整个治疗的一部分,家庭治疗的目前在于在病人出院回到家里以后能减少其亲人的应激体验,减少家庭内的敌对、过分卷入和批评。

教给病人社会技能也十分重要,这样病人在出院以后能更正常的生活。

应鼓励受到精神分裂症影响的家庭参加支持团体以减少有家庭成员的被孤立感和羞耻感。

 

心境障碍

概述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感到哀伤、沮丧、悲观甚至是绝望。

抑郁的情绪本身不足以使心境障碍的诊断成立,与此相反在遇到到可悲伤的事件时如果没能感到抑郁,反而可能存在问题。

情绪本身并没有正常或异常之分,我们可以说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是负性的,高兴等情绪是正性的,但却不能就此认为负性的情绪就是异常的。

抑郁本身的体验是不愉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异常的。

抑郁的积极作用:

轻度的抑郁从长期来看有适应的功能;

抑郁可以使人面对一些平常试图避开的思考和感受;

抑郁具有自限性,在一段发作期后会自行缓解或终止。

正常的心境变化

Freud对哀伤和抑郁进行了区分,认为前者是对丧失的正常的和有意识的反应;而后者则被假定是由于把对所失去的人的无意识的矛盾和敌对情感转向自己的结果。

另有一些情景也可能引起抑郁的感觉,如有些母亲(甚至自己的父亲)在婴儿出生后出现产后抑郁反应。

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动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在全世界范围,有三亿四千万抑郁症患者,在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抑郁症排到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它将跃升到第二位。

诊断及症状表现

抑郁状态的核心状态

1、心境抑郁;

2、兴趣丧失;

3、无愉快感。

生理症状群

心理症状群

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食欲紊乱睡眠紊乱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无价值感和内疚思维困难欲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其他症状

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是妄想和幻觉等,其内容是与心境相协调的,且总在抑郁存在一段时期后才出现,并先于抑郁心境显著好转前消失。

DSM-IV标准:

重性抑郁发作

A.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其中至少1项是

(1)心境抑郁,或

(2)丧失兴趣或乐趣。

B.这些症状并不符合混合发作的标准。

C.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苦恼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D.这些症状并非由于某种物质或由于一般躯体性情况例如甲亢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E.这些症状不可能归于离丧。

躁狂状态

情感高涨、夸大或易激惹:

这是诊断躁狂发作的本质特征。

躁狂症病人的这种情感的高涨大多数情况下与环境是协调的,因此对周围的人甚至有一些感染力。

这种夸大的情绪往往混杂着易激惹的成份,以他们高度的陶醉感的体验,狂躁发作者往往认为别人行为迟缓、笨拙又碍事。

并且别人会由于嫉妒他们的能干而对他们充满敌意,特别是在有人要干涉他们的行为时。

自尊的膨胀:

躁狂发作病人总是把自己看作是充满吸引力的、重要的、强有力的人物,能在他实际上没有什么才能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

这种自尊的膨胀可以发展到妄想的程度。

睡眠需要较少:

躁狂发作患者的睡眠需要明显减少,他们整夜可能只需要睡2-3小时,但第二天精力仍比平常充沛的多。

这种工作能力提高的假象往往会导致不能及时引起他人对其患病的注意。

言语增多:

躁狂发作者总是试图大声、快速、持续的讲话。

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双关语,音联意联,无关联的细节和患者自己感到好笑的笑话。

思维奔逸:

躁狂发作者总是不停地思考,这是为什么他们说话如此之快的一个原因---他们只有这样讲话才能跟得上自己思考的速度。

而他们的思路总是飞快地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