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389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docx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

对于作业场所存在粉尘、毒物的企业防尘、防毒的基本原则是:

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

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

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设计相应的

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1.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

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

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

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

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

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

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

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

当湿

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

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

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在放散有

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

系统。

5.可1i邑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

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

二、防噪声与振动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防噪声

作业场所存在噪声危害的企业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控

制噪声。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使噪声作业劳动者

接触噪声声级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应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1.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

产生

噪声的车间,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的措

施,注意增加隔声、吸声措施。

2.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

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

3.为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

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

吸声的要求。

(二)防振动

作业场所存在振动危害的企业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避免振动对健康的影

响,应首先控制振动源,使振动强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

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三、防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基本原则和要求

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一)防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等。

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位置)的选择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

园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接触水平以下。

2.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

社会效益;新建电力设施时,应在不影响健康、社会效益以及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采

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极低频电磁场的接触水平。

3.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规划,

采取有效的屏蔽、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远距离操作,如预期不

能屏蔽的应设计反射性隔离或吸收性隔离措施,使劳动者非电离辐射作业的接触水平符合

相关标准的要求。

4.企业在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

健康影响。

(二)防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防护,也包括辐射剂量的控制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防高温基本原则和要求

作业场所存在高温作业的企业应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工艺流程

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

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

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技

术、原材料特性以及自然条件,通过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必要的组织措施,如减少生产过

程中的热和水蒸气释放、屏蔽热辐射源、加强通风、减少劳动时间、改善作业方式等,使

室内和露天作业地点WBGT指数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对于劳动者室内和露天作业WBGT

指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一)来源

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

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

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

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尘。

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

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二)分类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

1.无机性粉尘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

其化合物;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

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

质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

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包括两种以上的粉尘。

生产环境中最常

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

系。

在卫生学上,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

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

(一)粉尘的化学成分

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

因素。

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

氧化硅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

对于同一种粉尘,它的浓度越高,与其接触的时间越长,对

人体危害越重。

(二)分散度

粉尘的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它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

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

在生产环境中,由于通风、热源、机器转动以及人员

走动等原因,使空气经常流动,从而使尘粒沉降变慢,延长其在空气中的浮游时间,被人

吸人的机会就越多。

直径小于Sym的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也易于达到呼吸器官的

深部。

(三)溶解度与密度

粉尘溶解度大小与对人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作用性质不同而异。

主要呈化学毒副

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主要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

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

粉尘颗粒密度的大小与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关。

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降速

度快、稳定程度低。

在通风除尘设计中,要考虑密度这一因素。

(四)形状与硬度

粉尘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

质量相同的尘粒因形状不同,在沉降时所受阻力也不同,

因此,粉尘的形状能影响其稳定程度。

坚硬并外形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机械损

伤,如某些纤维状粉尘(如石棉纤维)。

(五)荷电性

高分散度的尘粒通常带有电荷,与作业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有关。

尘粒带有相异电荷

时,可促进凝集、加速沉降。

粉尘的这一性质对选择除尘设备有重要意义。

荷电的尘粒在

呼吸道可被阻留。

(六)爆炸性

高分散度的煤炭、糖、面粉、硫磺、铝、锌等粉尘具有爆炸性。

发生爆炸的条件是高

温(火焰、火花、放电)和粉尘在空气中达到足够的浓度。

可能发生爆炸的粉尘最小浓度

为:

各种煤尘为30—40g/m3,淀粉、铝及硫磺为7g/m3,糖为10.3g/rr13。

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

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治本的对策,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

施。

(一)改革工艺过程

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从而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

(二)湿式作业

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较低。

该方法已为厂矿广泛应

用,如石粉厂的水磨石英和陶瓷厂、玻璃厂的原料水碾、湿法拌料、水力清砂、水爆清砂

等。

(三)密闭、抽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该方法。

干法生产(粉碎、拌料等)容易造成粉尘

飞扬,可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办法,但其基础是首先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理顺

生产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

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下,该方法是无法奏效的。

闭、抽风、除尘系统可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

(四)个体防护

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时,应佩戴防尘护具。

另外,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现场的安全检查以及对防尘的综合管理等。

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一)来源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

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有时也可能来自加热分解的产物,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

160—170C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

(二)毒物形态

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1.气体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和甲烷等。

2.蒸气

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等。

3.雾

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

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

4.烟

直径小于0.lpu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

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

5.粉尘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p.m。

一固体物质的机械

加工、粉碎、筛分、包装等可引起粉尘飞扬。

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

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

另外,对于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也应明确规范相关管理规定。

密闭空间是指

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

作业的有限空间。

如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

井、池、涵洞、船舱、地下仓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

在职业活动中可能引起死亡、

失去知觉、丧失逃生及自救能力、伤害或引起急性中毒的环境,可以有以下一种或几种情

形:

1.可燃性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LEL)的10%;

2.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30%;

3.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22%;

4.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5.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环境条件。

对于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和环境规定了准人条件,密闭空间必须具备能容许劳

动者进入并能保证其工作安全的条件。

二、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

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一)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

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以下2点。

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

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

(二)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

排气罩就

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

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

1.密闭罩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

出,送往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大气。

2.开口罩

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设计开口罩

排气。

按结构形式,开口罩分为上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3.通风橱

通风橱是密闭罩与侧吸罩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

可以将产生有害物的操作和设备

完全放在通风橱内,通风橱上设有开启的操作小门,以便于操作。

为防止通风橱内机械设

备的扰动、化学反应或热源的热压、室内横向气流的干扰等原因而引起的有害物逸出,必

须对通风橱实行排气,使橱内形成负压状态,以防止有害物逸出。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

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

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

①设计前必须确定

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②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

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③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

相一致;④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1.洗涤法

洗涤法也称吸收法,是通过适当比例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完成沉降、降

温、聚凝、洗净、中和、吸收和脱水等物理化学反应,以实现气体的净化。

洗涤法是一种

常用的净化方法,在工业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适用于净化CO、S02.NO。

、HF、

SiF。

、HC1、Cl2、NH2、Hg蒸气、酸雾、沥青烟及有机蒸气。

如冶金行业的焦炉煤气、高

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净化,化工行业的工业气体净化,机电行业的苯及其衍生

物等有机蒸气净化,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硫净化等等。

2.吸附法

吸附法是使有害气体与多孔性固体(吸附剂)接触,使有害物(吸附质)黏附在固

体表面上(物理吸附)。

当吸附质在气相中的浓度低于吸附剂上的吸附质平衡浓度时,或

者有更容易被吸附的物质达到吸附表面时,原来的吸附质会从吸附剂表面上脱离而进入气

相,实现有害气体的吸附分离。

吸附剂达到饱和吸附状态时,可以解吸、再生、重新使

用。

吸附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并实现其回收与利用。

如机械、仪表、轻工和

化工等行业,对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蒸气的气体净化与回收工程,已广泛应

用,吸附效率在90%~950/0。

3.袋滤法

袋滤法是粉尘通过过滤介质受阻,而将固体颗粒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在袋滤器内,粉

尘将经过沉降、聚凝、过滤和清灰等物理过程,实现无害化排放。

袋滤法是一种高效净化

方法,主要适用工业气体的除尘净化,如以金属氧化物(Fe:

O,等)为代表的烟气净化。

该方法还可以用做气体净化的前处理及物料回收装置。

4.静电法

静电法是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带荷电后,粒子向沉淀极移动,带电粒子碰到集尘极即

释放电子而呈中性状态附着于集尘板上,从而被捕捉下来,完成气体净化的方法。

静电法

分为干式净化工艺和湿式净化工艺,按其构造形式又可分为卧式和立式。

以静电除尘器为

代表的静电法气体净化设备清灰方法,在供电设备清灰和粉尘回收等方面应用较多。

5.燃烧法

燃烧法是将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成分与氧结合,进行燃烧,使其转化为CO:

和H:

O,达

到气体净化与无害物排放的方法。

燃烧法适用于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其中直

接燃烧法是在一般方法难以处理,且危害性极大,必须采取燃烧处理时采用,如净化沥青

烟、炼油厂尾气等;催化燃烧法主要用于净化机电、轻工行业产生的苯、醇、酯、醚、

醛、酮、烷和酚类等有机蒸气。

(四)个体防护

对接触毒物作业的工人,进行个体防护有特殊意义。

毒物通过呼吸道、皮肤侵入人

体,因此凡是接触毒物的作业都应规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卫生制度,必要时应列入操作规

程,比如不准在作业场所吸烟、吃东西,班后洗澡,不准将工作服带回家中等等。

个体防

护制度不仅保护操作者自身,而且可避免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间接受害。

属于作业场所的防护用品有防腐服装、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

三、密闭空间作业管理

对于密闭空间作业有两种形式的管理规定,一是经定时监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能

保证在密闭空间内安全作业,并不需要办理准人证的密闭空间,称为无需准入密闭空间;

具有包含可能产生职业有害因素,或包含可能对进入者产生吞没危害,或具有内部结构,

易使进入者落人引起窒息或迷失,或包含其他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等特征的密闭空间称为

需要准人密闭空间。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应由用人单位实施安全作业准人。

用人单位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

或减少密闭空间的职业危害以满足安全作业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明确密闭空间作业负责人、被批准进入作业的劳动者和外部监护或监督人员及其职

责。

在密闭空间外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和所存在的危害。

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当实施密闭空间作业前,须评估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以确定该密闭空间是

否准人作业。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经容许的劳动者进入密闭空间。

提供密闭空间作业的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及报警仪器。

提供应急救援保障。

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振动、辐射和异常气象条件(气温、

气流、气压)等。

一、噪声

(一)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来源及其危害

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

声或工业噪声。

生产性噪声可归纳为以下3类。

1.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

致。

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

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

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

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和织布机等发出

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

如电磁式振动

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dB(A)。

由于长时间接触

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噪声聋。

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非听觉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

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

(二)噪声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控制生产性噪声的3项措施。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

为防止

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

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二、振动

(一)产生振动的机械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

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机、送风机和打夯机等。

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

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职业病。

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操作锤打工具,如操作凿岩机、空气

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铆钉机等;②手持转动工具,如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

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③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

等;④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二)振动的控制措施

1.控制振动源。

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

人体无害水平。

2.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

如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

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

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4.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三、辐射

电磁辐射广泛存在于宇宙空间和地球上。

当一根导线有交流电通过时,导线周围辐射

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以电场和磁场形式存在,并以波动形式向四周传播,人们把这种交

替变化的,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称为电磁辐射或电磁波。

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d射线等。

由于其频

率、波长、量子能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也不同。

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

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

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及其危害

(1)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又称为无线电波,量子能量很小。

按波长和频率,射频辐射

可分成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3个波段。

高频作业,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

等。

高频介质加热对象是不良导体,广泛用于塑料热合、棉纱与木材的干燥、粮食烘干及

橡胶硫化等。

高频等离子技术用于高温化学反应和高温熔炼。

工人作业地带的高频电磁场主要来自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如高频振荡管、电容器、电

感线圈及馈线等部件。

无屏蔽的高频输出变压器常是工人操作岗位的主要辐射源。

微波作业,如微波加热广泛用于食品、木材、皮革及茶叶等加工,医药与纺织印染等

行业。

烘干粮食、处理种子及消灭害虫是微波在农业方面的重要应用。

医疗卫生上主要用

于消毒、灭菌与理疗等。

生产场所接触微波辐射多由于设备密闭结构不严,造成微波能量外泄或由各种辐射结

构(天线)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

一般来说,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

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

但在大强度长期射频辐

射的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征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

(2)红外线辐射。

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

射源。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

辐射。

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

现紫外线。

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波长变短,其强度也增大。

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和等离子焊

接等。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

并有发痒、烧灼感。

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

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

线照射,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

激光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用人工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