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982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docx

解剖学基础教案绪论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周解剖学基础教案

授课课题:

绪论、第一章细胞与基本组织第一、二、三节

授课时间:

月日至日  第  周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专业理论

教学目标、要求:

掌握:

1、解剖学术语

2、血液

熟悉:

1、解剖学基础的定义与地位

2、常用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3、固有结缔组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常用解剖学术语

2、被覆上皮、固有结缔组织、血液

教学难点:

不同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组成及颁布,

血液的成分。

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

理论讲授

教时安排:

8节课

参考资料:

解剖学基础

板书设计:

绪论

一、解剖学基础的定义和地位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三、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四、常用解剖学术语:

解剖学姿势,人体的轴和面,方位术语

第一章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细胞

1、细胞的形态

2、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上皮组织

1、上皮组织的特点:

2、上皮组织的分类

3、被覆上皮的分类

4、腺上皮和腺

5、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第三节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的特点

●结缔组织的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

2、软骨组织与软骨

3、骨组织与骨

4、血液

教学过程:

第1、二节课

1、引言:

人体是神秘的,人体是美丽的,好比一台高度自动化的精密的机器。

解剖学基础将带你走进神秘的人体,去透视人体,剖视人体,去了解人体的分部、结构,了解人体解剖学历史、发展前景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教学过程

绪论

一、解剖学基础的定义和地位

1、解剖学基础的定义:

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

规律的科学。

包括了局部解剖学、影象应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系统解剖学五门学科。

本教材主要介绍组织学、胚胎学、系统解剖学三门学科。

(分别介绍各学问)

2、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1、祖国医学对解剖学的贡献

2、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贡献

3、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1、常用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

人体由九大系统组成,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分别介绍)

4、常用解剖学术语:

解剖学姿势:

人体的轴(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和面(水平面、冠状面、

矢状面)。

方位术语:

上和下

前和后

内侧和外侧

内和外

浅和深

近侧和远侧

五、学习解剖学基础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教学反思:

第3、四节课

1、引言:

通过绪论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

如果将人体比喻成高楼大厦,细胞就是其中的一砖一瓦,组织就是由砖瓦形成的墙壁和房顶。

要全面深入了解人体构造,就必须从其微观结构---细胞和基本组织开始。

2、教学过程

第一章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细胞

一、细胞的形态:

大小不一,形态千差万别。

二、细胞的结构:

光镜下分为:

细胞膜,细胞质(包含基质,细胞器,内含物)

细胞核。

(画图和举例介绍,强调细胞核里的染

色体)

电镜下分为:

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

第二节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特点: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

★上皮组织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一、被覆上皮

1、被覆上皮的分类:

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和假复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复层扁平、复层柱状和变移三种。

A:

单层扁平上皮:

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观呈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

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盖在胸腹腔、心包腔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B:

单层立方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分布于肾小管等处。

C:

单层柱状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居细胞基底部。

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

D: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以纤毛柱状细胞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

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皮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上,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

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

E:

复层扁平上皮:

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结缔组织的界面呈波浪形。

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胞不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

这类上皮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

F:

变称上皮:

又称移行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

如膀胱在空虚时细胞层数变多,表层细胞变大,呈椭圆形,游离端增厚而成壳层;充盈时细胞层数变少,表层细胞变扁。

4、腺上皮和腺

5、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上有若干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如游离面上的微绒毛、纤毛,侧面上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基底面上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

教学反思:

第5、六节课

1、引言:

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内容

2、教学过程

第三节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的特点:

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无极性,不与外界接触,有充填作用;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具有连接、支持、营

养和保护等功能。

2、结缔组织的分类: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

(一)固有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

疏松结缔组织包括细胞、纤维和基质。

细胞又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纤维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细胞

①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

成纤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从而生成三种纤维。

还可合成分泌基质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在创伤修复时,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分泌形成新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使伤口愈合。

②浆细胞:

浆细胞呈卵圆形。

核圆位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内呈放射排列。

胞质呈嗜碱性。

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

③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又称组织细胞,其形态多样,功能活跃时常伸出伪足故形状不规则。

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

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④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分布很广,常沿小血管分布,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胞核小,多位中央。

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异染性嗜碱性颗粒,内含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白三烯能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还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肝素有抗凝血的作用。

组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贮存于颗粒内,故释放速度快。

白三烯则不贮存颗粒内,故释放速度较慢。

 

▲细胞间质:

由基质和纤维组成

①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成分,新鲜时呈白色,HE染色呈红色。

胶原纤维韧性很大,抗拉力强。

②弹性纤维:

弹性纤维含量较胶原纤维少。

新鲜时呈黄色,易被醛复红或依地红染成紫色或褐色。

弹性纤维富于弹性。

③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较细,分支多,亦交织成网。

故用银染法染成黑色,又称嗜银纤维。

网状纤维在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细血管周围,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中较多,构成微细的支架。

④组织液:

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

组织液且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内环境。

当组织液的产生和回流失去平衡时,或机体电解质和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含量可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2、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是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且纤维粗大,排列紧密。

包括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和健膜;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等处;弹性组织则以弹性纤维为主,如项韧带等。

3、脂肪组织

4、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是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成分。

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网状细胞可产生网状纤维。

(二)软骨组织和软骨

1、软骨组织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

2、软骨:

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三)骨组织

1,骨组织的一般结构

2,骨密质和骨松质的结构特点(骨松质:

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

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

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的外侧面,其骨板排列很规则,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教学反思:

第7、八节课

1、引言:

血液在人体中不断的循环流动,不停地给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人体代谢产物带出体外,这么重要的组织,让我们今天来学一下她的有成分。

2、教学过程

(四)血液:

★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内的液态组织。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主要介绍血细胞的种类)

1、血浆:

为一种淡黄色液体,是血液的细胞间质,占全血的55%,主要成份为水,约占90%。

血清:

为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后的黄色液体。

2、血细胞:

占全血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①红细胞:

为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正常值:

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②白细胞:

正常值:

为(4.0~10)×109/L,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包括: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3种)和无粒白细胞(包括: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

为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种。

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主要能吞噬细菌,在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其明显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单核细胞:

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进入组织,变成巨噬

细胞。

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5)淋巴细胞:

分为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白细胞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

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

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3、血小板

血小板:

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

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

血小板的功能:

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

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

可引起出血性疾病。

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

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

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或圆盘状,也有梭形或不规则形,无细胞核。

正常人每一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是10~30万个([100~300]×109/L),平均20万个(200×109/L),1/3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中。

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1、解释剖学姿势的定义

2、说说血细胞的分类及正常值?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