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839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docx

精编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

【会议管理】宋代史料研读会九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会议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enteryourcompany'snameandcontentv

宋代史料研讀會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會議

報告日期:

2010年9月18日

報告人:

吳雅婷

報告篇名:

一、端拱二年左諫議知制誥王禹偁上疏

       《歷代名臣奏議》卷243,頁12上-12下

     二、咸平二年知處州楊億上奏

       《歷代名臣奏議》卷243,頁12下-13下

     三、天禧元年翰林學士李迪詔對

       《歷代名臣奏議》卷243,頁13下-14上

     四、景祐年間集賢校理王琪請置義倉

       《歷代名臣奏議》卷243,頁15上

 

壹、宋太宗端拱二年

【卷頁】卷243,頁12上-12下

【上奏者】王禹偁

【時間】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冬

【事由】京城抗旱對策

【本文】 

宋太宗端拱二年冬,京城旱。

左諫議知制誥王禹偁上疏云:

「臣聞一榖不收謂之『饉』,五榖不收謂之『饑』。

饉則大夫以下皆損其禄,饑則盡無禄,廩食而已。

今旱雲未霑,宿麥未茁,既無積蓄,民饑可憂。

望下詔直云:

『君臣之間,政教有闕。

自乗輿服御,下至百官奉料,非宿衛軍士、邊庭將帥,悉第減之。

上答天譴,下厭人心。

俟雨足復故。

』臣朝行中家最貧,奉最薄,亦願首減奉,以贖耗蠧之咎。

外則停歳市之物,内則罷工巧之伎。

近城掘土侵塚墓者,瘞之;外州配隸之衆非贓盜者,釋之。

然後以古者『猛虎渡河』、『飛蝗越境』之事戒敇州縣官吏。

其餘軍民刑政之弊非臣所知者,望委宰臣裁議頒行。

但感人心,必召和氣。

【出處】

1.《宋史・王禹偁傳》(北京:

中華書局點校本),卷293,頁9794

……二年,親試貢士,召禹偁,賦詩立就。

上悅曰:

「此不踰月遍天下矣。

」即拜左司諫、知制誥。

是冬,京城旱,禹偁疏云:

「一穀不收謂之『饉』,五穀不收謂之『饑』。

饉則大夫以下,皆損其祿;饑則盡無祿,廩食而已。

今旱雲未霑,宿麥未茁,既無積蓄,民飢可憂。

望下詔直云:

『君臣之間,政教有闕,自乘輿服御,下至百官奉料,非宿纫軍士、邊庭將帥,悉第減之,上答天譴,下厭人心,俟雨足復故。

』臣朝行中家最貧,奉最薄,亦願首減奉,以贖耗蠧之咎。

外則停歲市之物;內則罷工巧之伎。

近城掘土,侵冢墓者瘞之;外州配隸之眾,非贓盜者釋之。

然後以古者猛虎渡河、飛蝗越境之事,戒敕州縣官吏。

其餘軍民刑政之弊,非臣所知者,望委宰臣裁議頒行,但感人心,必召和氣。

2.王稱《東都事略・王禹偁傳》(臺北:

文海出版社1979影眉山程舍人宅刊本),卷39,頁4下-5下:

……二年,親試貢士。

詔使作歌,援筆立就。

太宗謂侍臣曰:

「此歌不踰月遍天下矣。

」即拜左司諫知制誥。

冬旱,禹偁上疏曰:

「一榖不收謂之『饉』;二穀不收謂之『饑』。

饉則大夫以下皆損其禄五分之一,饑則奉無禄,廩而已。

今旱雲不霑,宿麥未茁。

既無九年之蓄,可憂百姓之飢。

陛下降詔書直云:

『君臣之間,政敎有闕。

自乗輿服御以下,至百官奉料,非宿衛軍士、邊庭將帥,悉第減之。

上荅天譴,下猒人心。

俟雨足復故。

』臣朝行中家最貧,奉最薄,亦願少減奉以贖耗蠧之咎。

外則省嵗市之物,内則罷工巧之伎。

近城掘土侵冢墓者,瘞之;外州配𨽻之衆非贓盜者,釋之。

然後戒州縣官吏以古者『猛虎度河』、『飛蝗越境』之事其餘軍民刑政之弊,非臣所知者,望委宰臣裁議頒行。

但感人心,必召和氣。

惟陛下行之。

3.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太宗端拱二年九月」

(30:

30下-32上):

上以嵗旱減膳,遍走羣望,皆弗應。

是夕,手詔賜宰相趙普等曰: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自星文變見以來,久愆雨雪。

朕為人父母,心不遑寕。

直以身為犧牲,焚於烈火,亦足以答謝天譴。

當與卿等審刑政之闕失,念稼穡之艱難,恤物安民,庶祈眷佑。

」時普被疾請告,即以授吕蒙正等。

壬申,蒙正等詣長春殿,謝曰:

「陛下臨御以來,躬親萬幾,勤卹民隐,未嘗有纎微之失。

葢臣等調燮無狀,致此愆尤。

漢制水旱策免三公,臣等實任其責。

願上印綬,避賢者路。

上慰勉之。

知制誥王禹偁上疏曰:

「臣嘗讀《墨子》有〈七患〉一篇,言水旱凶饑之事。

雖本小説,似有裨於時政。

大抵一穀不収謂之『饉』,二穀不収謂之『旱』,三榖不収謂之『凶』,四穀不収謂之『餽』,五穀不収謂之『饑』。

『饉』則大夫以下皆損其禄五分之一;『旱』則損其二;『凶』則損其三;『餽』則損其四;『饑』則盡無禄,廪食而已。

今旱雲不霑,宿麥未茁。

既無九年之蓄,可憂百姓之饑。

望陛下特降詔書:

『上下君臣之間,政教有闕。

自乘輿服命以下,至百官奉料,非宿衛軍士、邊庭将帥,悉第減之。

上答天譴,下厭人心。

候雨足如故。

』臣朝行中家最貧,奉最薄,然願首减奉,以贖耗蠧之咎。

外州嵗市,紫茜、皮翎、䈥骨之數,亦望權停一年。

事材八作,文思紫雲工巧之技,亦罷其作。

近城掘土侵墓者,瘞之;外州配𨽻之衆非贓盗者,釋之。

然後戒州縣吏以古昔「猛虎渡河」、「飛蝗越境」之事。

境内山川靈廟並委祈禱。

其餘軍民刑政之弊,非臣所知者,望委宰相裁議頒行。

但感人心,召和氣,變災為福。

惟聖人行之。

貮、真宗時楊億上奏

【卷頁】卷243,頁12下-13下

【上奏者】楊億

【時間】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事由】處州祈雨獲應

【本文】

真宗時楊億上奏曰:

臣本州自去年已來,秋稼薄熟,時物雖至騰踴,人户免於流離。

爰自今春,雨水調適,粟麥倍稔,蠶績頗登,餱糧漸充,菜色稍減。

然以山越之俗,陸種甚微。

所仰者水田,所食者秔稻。

矧又地勢斗絶,塗潦不停。

仍歳亢旱,泉源罄竭。

儻旬浹不雨,即溝瀆揚塵,稻畦焦枯,善苗立死。

非三數日一降膏澤,無以望於秋成。

伏自夏至後,絶少時雨。

烈日流爍,炎風數興。

髙仰之田,殆至枯槁;卑溼之地,如沸如羮。

比户嗷嗷,大命近止。

臣遂率軍州僚吏,精意祈求闔境之名山及大川。

近郭之玄宫、梵刹、廟貌之列祀典者,罔不徧走;湫潭之庇水族者,亦用致祠。

造龍於壇,聿遵古法;徙市於野,克體前經。

而雲漢昭回,藴隆彌甚。

尋於前月十六日,相次降雨,不及寸餘,清塵有餘,沃焦無益。

臣夙夜憂慄,罔敢遑寧。

編列之民,殆於殞穫。

比至今月將半,旱氣益加。

一郡之中,靡神不禱。

精誠備盡,靈貺蔑然。

臣忽記憶往年在院供職日,適值嵗旱,學士承旨宋白為臣言:

「今御史中丞魏庠三十年前嘗薄遊關輔,寓居佛舍。

會天久不雨,村民數十輩詣寺祈禱。

僧有善胡法者,捕蜥蜴十數枚置一瓮中,漬之以水,蒙之以雜樹葉。

取童男數人,衣青衣,青塗面及手足。

人持柳枝沾水散灑且祝曰:

『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雨今霶沲,汝今歸去。

』如是者無晝夜嬰繞而言。

明日大雨,逺近告足。

」臣潛疏於牘背,至是檢閲得焉。

即以十二日初旭與知麗水縣事殿中丞甄旦詣城北集福院如其法請禱。

少頃,臣與甄旦出自北門,各遵歸路。

忽有微雲自東北起,良久彌漫,至午、未間,暴雨及寸餘。

由是隂結未解,至十三日,大雨連晝夜,約及三四尺。

溪谷漲滿,溝塍流溢。

禾黍之藁然者,芃芃而發秀;草樹之瘁然者,欣欣而向榮。

村民荷臺笠以謳,耕夫奮襏襫而舞。

萬室之安堵如故,百姓之邪心不生。

民之幸也,陛下之賜也。

臣忝備守土,獲遇有年,慶抃之誠,萬萬常品。

臣又念鳴吠之伎,前哲不遺;芻蕘之言,上聖斯採。

所陳祈請之術,親獲感應之徴。

理近怪神,事不經見。

頗為猥鄙,有黷髙明。

蓋小道之可觀,表事君之無隱。

昔東方朔有言曰:

「謂之為龍,又無角;謂之蛇,又有足。

跂跂脈脈善縁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雄亦云:

「執蝘蜒而嘲龜龍。

」又故刑部侍郎張洎嘗謂臣言:

「昔使髙麗。

汎海,忽隂曀。

舟人譁言龍見。

洎亟起視之,見垂尾於雲間,正如蝘蜒之狀。

良久雨大作,即知蜥蜴者亦龍之類也。

」臣既獲嘉應,敢不上言。

干冒宸嚴,伏増戰越。

【出處】

楊億《武夷新集》〈奏雨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15,頁24下-26下:

右臣本州自去年已來,秋稼薄熟,時物雖至騰踊,人户免於流離。

爰自今春,雨水調適,粟麥倍稔,蠶績頗登。

餱粮漸充,菜色稍减。

然以山越之俗,陸種甚微。

所仰者水田,所食者秔稻。

矧又地勢斗絶,塗潦不停,仍歲亢陽,泉源罄竭。

儻旬浹不雨,即溝瀆揚塵,稻畦焦枯,善苖立死,非三數日一降膏澤無以望於秋成。

伏自夏至後來絶少時雨,烈日流爍,炎風勃興。

髙仰之田,殆至枯稿;卑濕之地,如沸如羮。

比户嗷嗷,大命近止。

臣遂率軍州僚吏,精意祈求闔境之名山大川。

近郭之玄宫、梵刹、廟貌之列祀典者,罔不徧走;湫潭之庇水族者,亦用致祠。

造龍於壇,聿遵古法;徙市於野,克體前經。

而雲漢昭回,藴隆彌甚。

尋於前月十六日,相次降雨,不及寸餘,清塵有餘,沃焦無益。

臣夙夜憂慄,罔敢遑寧。

編列之民,殆於殞獲。

比至今月將半,旱氣益加。

一郡之中,靡神不禱。

精誠備盡,靈貺蔑然。

臣忽記憶往年在院供職日,適值歲旱。

學士承旨宋白為臣言:

「今御史中丞魏庠,三十年前嘗薄遊闗輔,寓居佛舎。

會天久不雨,村民數十輩詣寺祈禱。

僧有善胡法者,捕蜥蜴十數枚置一甕中。

漬之以水,蒙之以雜樹桑。

取童男數人,衣青衣,青塗面及手足。

人持柳枝沾衣,散灑且祝曰:

『蜥蜴蜥蜴,興雲吐霧。

雨今霶沲,汝今歸去。

』如是者無晝夜,嬰繞而言。

明日大雨,遠近告足臣。

潛疏於牘背,至是檢閱得焉。

即以十二日初旭,與知麗水縣事殿中丞甄旦詣城北集福院,如其法請禱。

少頃,臣與甄旦出自北門各遵歸路。

忽有微雲自東北起,良久彌漫。

至午、未間,暴雨及寸餘,由是隂結未解。

至十三日,大雨連晝夜,約及三四尺。

溪谷漲滿,溝塍流溢。

禾黍之槁然者,芃芃而發秀;草樹之瘁然者,欣欣而向榮。

村民荷臺笠而謳,耕夫奮襏襫而舞。

萬室之安堵如故,百姓之邪心不生,民之幸也,陛下之賜也。

臣忝備守土,獲遇有年,慶抃之誠,萬萬常品。

臣又念鳴吠之伎,前哲不違;芻蕘之言,上聖斯採。

所陳祈請之術,親獲感應之徴。

理近怪神,事不經見。

頗為猥鄙,有黷高明。

葢小道之可觀,表事君之無隠。

昔東方朔有言曰:

『謂之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

跂跂脈脈善縁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雄亦云:

『執蝘蜓而嘲龜龍。

』又故刑部侍郎張洎嘗謂臣言:

『昔使髙麗,汎海,忽隂曀。

舟人譁言龍見,洎亟起視之。

見垂尾於雲間,正如蝘蜓之狀。

良久雨大作,即知蜥蜴者亦龍之類也。

』臣既獲嘉應,敢不上言。

干冐宸嚴,伏増戰越。

參、翰林學士李迪嘗歸沐

【卷頁】卷243,頁13下-14上

【詔對者】李迪

【時間】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九月

【事由】蝗旱財用

【本文】

翰林學士李迪嘗歸沐,忽傳詔對内東門。

真宗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歳出入財用數以示迪。

時頻歳蝗旱,問何以濟。

迪請發内藏庫以佐國用,則賦斂寛民不勞矣。

帝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當出金帛數百萬借三司。

」迪曰:

「天子於財無内外,願下詔賜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出處】

1.《宋史・李迪傳》310:

10172:

……嘗歸沐,忽傳詔對內東門,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歲出入材用數以示迪。

時頻歲蝗旱,問何以濟,迪請發內藏庫以佐國用,則賦斂寬,民不勞矣。

帝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當出金帛數百萬借三司。

」迪曰:

「天子於財無內外,願下詔賜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悅。

2.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真宗天禧元年九月」(90:

15下-16上):

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李廸為給事中、參知政事,依前會靈觀副使。

廸嘗獨對内東門。

上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嵗出入財用數以示廸。

時仍嵗旱蝗,上憂不給,問何以濟。

廸曰:

「祖宗初置内藏庫,欲辦兵復西北故土,及以支凶荒。

今邉鄙無他費,陛下用此以佐國用,則賦斂寛,民不勞矣。

」上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當出金帛數百萬借三司。

」廸曰:

「天子於財無内外,願詔賜三司,以顯示徳澤。

何必曰借。

」上悦。

廸又言:

「陛下東封時,勑所過無伐木除道,即驛舍或州治為行宫,才令加塗塈而已。

及幸汾、亳,土木之役過往時百倍。

今旱蝗之災,殆天意以儆陛下也。

」上曰:

「卿之言然。

一二臣誤朕為此。

肆、仁宗明道二年

【卷頁】卷243,頁15上

【上奏者】王琪

【時間】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8)

【事由】復置義倉

【本文】

仁宗明道二年,詔議復義倉,不果。

景祐中,集賢校理王琪請復置:

「令五等已上户,隨夏秋二税,二斗别輸一升,水旱減税則免輸。

州縣擇便地置倉貯之,領於轉運使。

計以一中郡正税歳入十萬石,則義倉可得五千石。

推而廣之,則利博矣。

明道中,饑歉,國家欲盡貸饑民則軍食不足,故民有流轉之患。

是時兼并之家出粟數千石,即補吏。

是豈以官爵為輕歟!

特愛民濟物,不獲己為之爾。

且兼并之家占田常廣,則義倉所入常多;中下之家占田常狹,則義倉所入常少。

及水旱振濟,則兼并之家未必待此而濟,中下之民實先受其賜矣。

」事下有司會議,議者異同而止。

【出處】

1.《宋史・食貨志・常平義倉》,卷176,頁4277:

  明道二年,詔議復義倉,不果。

景祐中,集賢校理王琪請復置:

「令五等已上戶,隨夏秋二稅,二斗別輸一升,水旱減稅則免輸。

州縣擇便地置倉貯之,領於轉運使。

計以一中郡正稅歲入十萬石,則義倉可得五千石,推而廣之,則利博矣。

明道中,饑歉,國家欲盡貸饑民則軍食不足,故民有流轉之患。

是時,兼并之家出粟數千石則補吏,是豈以官爵為輕歟?

特愛民濟物,不獲已為之爾。

且兼并之家占田常廣,則義倉所入常多;中下之家占田常狹,則義倉所入常少。

及水旱振濟,則兼并之家未必待此而濟,中下之民實先受其賜矣。

」事下有司會議,議者異同而止。

慶曆初,琪復上其議,仁宗納之,命天下立義倉,詔上三等戶輸粟,已而復罷。

2.《續資治通鑑長編》「仁宗慶曆元年(1041)九月乙亥」(133:

29下-30下):

乙亥,詔天下立義倉。

自乾徳初置義倉,未久而罷。

明道二年,詔議復之,不果。

景祐中,集賢校理王琪上疏,引隋唐故事請復置,曰:

「唐貞觀中,自王公以下,墾田畆稅二升,其實太重。

至永徽之後,自上户以降,計户出粟,亦復不均。

今宜令五等以上户,計夏秋二㪷别輸一升,隨稅以入。

水旱稅減,則免輸。

州縣擇便地,别置倉貯之,領於轉運使。

今以一中郡計之,正稅嵗入十萬石,則義倉嵗得五千石。

推而廣之,其利博矣。

」因言:

「明道中,最為饑歉。

國家欲貸饑民,則兵食不足,故民有流轉之患。

是時兼并之家出粟數千石即補官。

是豈以爵為輕歟!

特愛民濟物,不獲已而為之爾。

孰與夫乗嵗之豐收,羡餘之入,於天下之廣,為無窮之利,豈不大哉!

且兼并之家占田常廣,則義倉所入常多;中下之家占田常狹,則義倉所入常少。

及水旱賑給,則兼并之家未必待此而濟,中下之民實先受其賜矣。

損有餘,補不足,天下之利也。

」事下有司,會議者異同而止。

於是琪復上其議,上納之。

已而衆論紛然,以為不便,遂詔第令上三等户輸粟。

尋復罷。

 

※問題與討論※

雖然同樣的奏對事件以《長編》的載錄較為詳盡,但比對起來,行文顯得與《宋史》更為接近。

因此,《歷代名臣奏議》引自《宋史》的可能性為高。

但由於《東都事略》的文字又與《宋史》較近,所以改寫是在哪一部資料編纂時完成,尚需斟酌。

另外,楊億的上奏則應錄自其文集,亦可見《歷代名臣奏議》錄文的別一來源。

四則資料都與處理災荒相關,最主要是抗旱。

透過大臣們的議論,可以看出宋初人們應對旱災的方式和態度。

如:

官員減俸、去職;君王下詔罪己、戒敕官員;減省經濟、娛樂生活;大赦;祈雨;設置義倉;賑濟。

其中擔任處州知州的楊億奏摺對祈雨法的描述,相當具體地呈現了地方官向天祈雨時的做法。

他們率領幕僚吏員,禱求的對象包含名山川澤、道觀、佛寺、祠廟。

除了本則資料提及的「集福院」,文集中尚可見到兩篇「宣陽觀」的祈雨文。

較為難得的是,楊億甚至描述了儀式本身:

造龍做壇、徙市於野和傳自僧人胡法的蜥蜴祈雨法。

前二者可以找到古代的出處(註21、22),如果深入考察有機會勾勒出隨著時代進展做法上的變化。

除了魏庠、宋白所言,以及楊億、甄旦親試,蜥蜴祈雨法亦見於北宋的筆記小說和南宋的類書。

根據較明確的記載,熙寧年間京師久旱,也令坊巷行使過該法。

(註33)這些記述顯示這方法曾經做為應對旱災的記憶流傳於民間,甚至轉為知識載入類書。

不過,應該注意的是,楊億雖然因為獲得嘉應,興沖沖向真宗奏禀其法,卻也自言此乃「理近怪神,事不經見;頗為猥鄙,有黷髙明」的「小道」。

比起遵古法的「造龍於壇」、體前經的「徙市於野」,仍有不登大雅之堂之意。

雖然這些祈雨法或許如今已被排除於應變自然變異的知識、記憶之外,但它們不僅是古人的實質措施,亦帶有與自然溝通的意義存在。

君王的罪己、人們的祈禱都期待自然的回應。

而對於「蜥蜴」、「蝎虎」、「蝘蜒」、「龍」等動物的解釋,及其與風雲、雨水之間的關係,則顯露當時人對生物、氣候等自然現象的理解。

這些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自然觀、宇宙觀。

關於災異,比較容易引起關心的是「現象」和「政策」(如李迪、王琪的建言)。

可是透過資料的細節,其實我們不只有機會了解民眾的處境和政府理性的對策,也能看到來自民間民俗性的做法。

其背後指向了歷史脈絡中人不斷與自然互動的痕跡,及由此而來知識變動的軌跡。

 

谢谢阅读!

!

!

随心编辑,值得下载拥有!

专业│专注│精心│卓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