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846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docx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

济南道路名称的由来

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位于辖区西北部,据1914年《济南指南·商埠大概》

载:

“出自西城普利门至于大槐树,曰商埠。

……其地以东西为经,以南北为纬,

已修之马路有三,自北而日辟于南也,已分之纬路有八,自东而条数及西也,而尤

以一马路、二马路及纬三、纬四、纬五诸路最为繁富。

”可知,经一、经二、经三

路当于1914年前形成。

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经七路据1927年《济南快览·总论》载:

“城之

西关,即为商埠。

……东西马路为经,已修而未竣工者凡九……。

”可知,经四、

经五、经六、经七路当在1927年前已成为建成区的道路。

经七路原为古历城西南孔

道,亦即赴长清大道。

经十路1941年,日伪政府开辟南商埠,修筑东起红桥,西止营市街北口的大

道,1942年印制的《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兴亚大路”。

1946年,国民党政

府按照商埠经纬的排列顺序,改称经十路。

经十一路西段是约于1942年开辟南商埠时建的土路,1957年分段展宽拓建后,

按商埠东西为经,自北而南的顺序,定名为经十一路。

东段1954年拓建。

文化西路文化西路原是南圩子墙基,为了适应城市交通需要,1951年拆除圩

子墙,修筑沥青路,因沿街多为大专院校和文教卫生单位,故名文化西路。

岔路街该街原为荒坡和洪沟,约于1928年始有贫苦群众定居,逐渐形成不规

则的岔口较多的街巷,俗称岔路口。

1930年定名岔路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

区测量报告书》中始载岔路街。

顺河街1867年(清同治六年)改建石圩,民国初年始有居民沿西圩壕西侧定

居,1933年,参谋本部山东省陆地测量局测绘的《济南市市区图》中,顺河街沿路

标注为“角楼庄、河套庄、北坦庄、利民后街、利民前街、清泉街、西顺河街”。

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上述地名沿街部分,并称顺河街。

建国小经三路该街原是一片荒地和坟地。

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

名为“兴亚北四路”。

济南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三路,名

称沿用至今。

经八路该街原是一片荒地和坟地。

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

“兴亚北二路”。

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经八路,因位于经七路

之南,按经路排列顺序,故名经八路至今。

经九路该路原是一片荒地和树林。

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

“兴亚北一路”,济南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经九路,沿用至今。

建国小经五、六、十路此三处原是荒地和坟林。

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

马路,名为“兴亚北小二路”、“兴亚北小一路”、“兴亚南一路”。

济南市解放

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五路、建国小经六路、建国小经十路,沿用

至今。

六里山路因靠六里山而得名,原是一条小土路,1979年由驻地单位承修为沥

青路,1985年再次拓宽改建。

1988年与玉函路相接修成。

二七新村南路原为一片农田和坟地。

1950年济南市铁路局兴建二七新村时征

地建路,因靠空军驻地,习称空军路。

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因位于二七新村之

南,故名二七新村南路。

舜玉路该路原是东八里洼村耕地。

1986年由济南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征用新

建而成。

因位于舜耕路和玉函路之间故名舜玉路。

建设路该路原是梁家庄西侧的一条土路。

俗称梁家庄路。

1964年为适应工业

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要,拓建成沥青路面,遂命名为建设路。

纬四路该街原是一片田野。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辟商埠时,兴建马路。

按商埠街道网的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四路,该路经一路至经七路一段于

1914年建成。

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曾名新民西二路。

济南市解放前夕《全

市街道展宽表》称纬四路。

纬三路该路北段(北起经一路,南止经六路)于1914~1924年建成,按商埠

街道网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三路。

中段(北起经六路,南止斜马路)在日

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拓建成马路,名为新民西三路。

南段原名松林街(北起经七路,

南止建国小经三路),以安徽义地松树林得名,建国前并入纬三路。

济南市解放前

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三路,沿用至今。

陈家庄大街位于二七新村南路中段往南。

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拓建马

路,陈家庄由今之自由大街处迁建于该地,取名西陈家庄。

1980年整顿门牌时,称

该街为陈家庄大街。

纬二路该街原为田野。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辟商埠时,兴建马路。

商埠街道网规划。

由东向西依次命名为纬二路,经一路至经七路一段于1914~1924

年建成。

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

曾名新民大路。

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

展宽表》称纬二路。

区间段:

北起经一路,南止经十路。

英雄山路该路原是市区通往仲宫、柳埠的一条土路。

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

时,曾名新民大路。

济南解放后,亦称纬二路,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该段位于英

雄山西侧,故将经十路至十六里河桥段命名为英雄山路。

南上山街位于辖区东部。

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

载:

“灵官庙街”,因灵官庙得名。

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南上山街。

该街系赴南郊诸山的一条通道,故名。

纬一路位于辖区中部。

该街原是一片田野。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埠兴

建马路,按商埠街道网的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一路,该路经一路至经七路

一段于1914~1924年建成,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马路,曾名新民东二路。

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一路。

胜利大街位于辖区中部。

该街经十路以北原为零星住户,旧称德胜街。

日伪

时期,曾名新民东三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胜利大街,沿用至

今,经十路以南一段原系小王庄棚户。

1958年筹建山东体育馆时,小王庄开始被拆

迁。

市中区建委在此临时建办公平房,习称办公街,亦称胜利大街。

玉函路位于辖区东南部,该路原系南郊荒地。

1950年济南市城建局在此辟建

土场,供全市用土,因路位于土场东侧曾名土场东路。

1980年换制门牌时,因位于

南郊宾馆西侧,命名为南郊宾馆西路。

1985年该路拓宽伸展,随将路南通向王家庄

的一条小道接通至张安新村。

该路引玉函山名为玉函路,沿用至今。

永新里位于辖区中部。

该街巷原为一片荒地,1935年,蔡、刘、朱、张四姓

建宅于此,形成街巷。

居民渴望永葆青春,故取名永新里,沿用至今。

建国小经一路位于辖区中部,原是一片荒地。

日伪时期称兴亚北五路。

济南

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一路,沿用至今。

庆祥街位于辖区中部。

该街原是一片坟地。

日伪时期形成街巷。

张宗昌统治

时期,此处曾为刑场,周围居民渴望文明、幸福,故取名庆祥街。

1947年《济南市

街道详图》中标注为庆祥街,沿用至今。

自由大街位于辖区中部。

该街原为陈家庄遗址。

日伪时期,形成街巷,曾名

新民东一路。

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自由大街,沿用至今。

复兴大街位于辖区中部。

该地原为马姓坟地,称马家林,日伪时期形成街道,

曾名新民东小三路。

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复兴大街。

沿用至今。

民生大街于辖区中部。

原为一片菜地,习称霸王涯沟。

日伪时期形成街道,

曾名为新民东四路。

国民党政府时期,更名为民生大街。

1965年调整街巷时,并入

西顺河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复称民生大街。

崇德街位于辖区中部,原是一片菜园,有零星住户。

日伪时期曾名兴亚北一

路。

国民党政府时期,更名为崇德一、二街。

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崇德一、

二街并称崇德街。

向阳里位于辖区中部,原为马姓菜园,日伪时期形成街巷,因地势北高南低,

南为阳,故取名为向阳里,名称沿用至今。

通惠街位于辖区西北部。

1910年,此处曾设通惠银行,后形成一条南北走向

的胡同,名为通惠街。

民国初年,又在原通惠街北口新辟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易

名为通惠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通惠街,并将各附属里巷名

称地址载为通惠街—承思里,1953年,通惠、承思两条街巷合并统称通惠街。

升平街位于辖区西北部。

原是一片荒坡。

清末,住户稀少。

民国初年,德国

领事馆在南侧建大楼两幢,建筑包工商候士魁在此建房多处,形成街巷。

因邻近咏

仙茶园,当时游客络绎不绝,一片繁华景象,故取名升平街,沿用至今。

东兴里位于辖区西北部。

原是一片荒坡坟地。

张宗昌统治时期,日本人正松

文平在此处购地建房形成街巷,取名为东兴里。

沿用至今。

望平街位于辖区西北部,原为田野。

1904年济南开埠后,聊城道尹闫某在此

建宅邸,形成街巷。

曾称经二路后街。

张宗昌统治时期,该街设山东省税务局,并

有妓院数处,当地居民以渴求太平世界之意,取名望平街。

1934年的《济南市政府

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望平街。

沿用至今。

万紫巷东街、万紫巷西街位于辖区西北部。

原是荒地。

清末,近郊农民到此

出售农副产品,自然形成集市。

1905年,商埠局为集市建造四面亭(长廊),后辟

为商场。

因商贩围绕四面亭摆摊行商,形似“卐”字,故命名“卐”字巷商场。

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万字巷(“卐”字谐音)。

1953年分别命名为

万字巷东、西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称太阳升商场东街、西街。

1975

年取万紫千红之意,改称万紫巷东街、万紫巷西街。

咏仙里位于辖区西北部。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此处开设咏仙茶园,形

成街巷,取名为咏仙里。

韩复榘统治时期,改名为永贤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

区测量报告书》称永贤街。

1965年改名为永贤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改为

向阳里。

1975年又称咏贤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仍名为咏仙里。

济安里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一片林地。

民国初,王公臣(清末举人)在此

购地建宅邸,形成街巷。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济安里,沿用至

今。

馆驿街位于辖区北部。

该街原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

1376年(明洪武九年)

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

该地始设馆驿。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

年)《历城县志·地域考》又载:

十王殿街。

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

统称馆驿街。

济南开辟商埠后,馆驿街居民日渐增多。

街东端的馆驿,成为津浦铁

路护路队统领申士魁公馆。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馆驿街,沿用至今。

凤翔街位于辖区北部。

民国初年,建民宅形成街巷。

因位于华丰洋行北侧,

居民习称华丰后。

因该街中段,有一井开双口,曾称双井子。

后以吉祥嘉言,取名

为凤翔街。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凤翔街,沿用至

今。

丁家崖位于辖区北部。

因该街原是丁姓土地,有崖头,故名。

1821~1850年

(清道光年间),居民迁入,形成街巷,取名丁家崖。

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

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丁家崖。

沿用至今。

静安里位于辖区北部。

清末民国初年,张连芬(枣庄中兴煤矿董事长)在此

建宅邸后,形成街巷。

因街巷安静、幽雅,故取名为静安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

市区测量报告书》称静安里,沿用至今。

普安里位于辖区北部。

该街巷原是魏家庄派生胡同,习称北魏家胡同。

1930

年因普安水会设在巷内,遂易名为普安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

亦称普安里,沿用至今。

安平街位于辖区北部。

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期,张培荣(兖州镇守使)在

此建宅邸后,形成街巷。

当时,因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不安宁,居民渴望平安、

幸福,故取名安平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安平街,沿用至今。

乾德巷位于辖区北部。

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期形成街巷。

因泰安杨姓(包

工头)在此居住较早,习称杨家胡同,军阀混战时期,居民因渴望文明、幸福,故

易名为乾德巷。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乾德巷,沿

用至今。

凤馆街位于辖区北部,因该街位于凤翔街和馆驿街之间,取两街名首字,而

得名。

原是杨姓坟地,俗称杨家林。

1926年形成街巷,取名为凤馆街。

1934年,

《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凤馆街,沿用至今。

对关街位于辖区北部。

清末居民迁入建宅,形成街巷,因该街地处馆驿街和

丁家崖两街的关帝庙之间,故名对关街。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

中亦标注对关街,沿用至今。

塘子街位于辖区北部。

民国初期,有谭、张两家在此合建瀛州澡塘,形成街

巷,故取名为塘子街,后又因别于城内东塘子街,冠西字称西塘字街。

始见于1934

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解放后改称为塘子街至今。

皖新街位于辖区北部,据《安徽乡祠碑记》:

“清咸丰八年间霍山吴竹如司

寇开藩山左,悯乡人不能归葬,仿京师义园之例,倡捐廉俸,手置地于会垣西关外

三里许十王殿地方,计亩三十有九分八厘八毫,价值京钱壹千九百七十有奇。

……

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撰记清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嘉平月。

”安徽乡祠建成后,邻近仍

是一片荒野。

后渐有安徽人迁入乡祠附近居住,1904年开辟商埠后形成街巷。

故名

皖新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皖新街。

该街原有三条派生胡同,

1965年调整街巷时,将康和里、阜康里并入皖新街。

长春里位于辖区北部。

清末,陕西省督军吴新田在魏家庄建宅邸,其花园建

在该街(今安平街小学校址),形成街巷。

因花园内树木花草四季常青,故取名长

春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长春里”,沿用至今。

乾成街位于辖区北部,该街于民国初期形成,取名为乾成街,1934年《济南

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乾成街,沿用至今。

发祥街位于辖区北部。

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形成街巷,因该街庙宇

内和尚法名为法祥,故名法祥街。

184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新建发祥映壁梢门碑

文载:

“……殆祥气发达之兆也,因更名发祥焉。

”由此更名发祥街。

1924年《续

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发祥街。

名称沿用至今。

晋和街位于辖区北部。

原为田野,1930年陆续迁入居民,形成街巷,俗称小

经四路。

1938年山西人贾估斋在此购地建宅,因该街多系山西人和睦相处,故名晋

和街,沿用至今。

同福街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为山东省商业银行总经理张志衡的一块土地,

1930年,张志元、王柱东、仇志钧等人购买此地建宅形成街巷。

军阀混战时期,因

居民渴望安宁、幸福,故取名同福街。

1934年《济南大观》载有同福街,沿用至今。

小纬四路、小纬五路位于辖区北部。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济南开商埠,

兴建马路,据1914年《济南指南》记载:

“出自西城普利门至于大槐树。

曰商埠,

……其东西为经,南北为纬。

”该二路因东邻纬四路,向北不直通经一路,故依次

命名为小纬四路、小纬五路。

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

测量报告书》均载。

三里庄东、中、西街位于辖区北部。

该街原为村庄,因距古历城三里,故名

三里庄。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三里庄。

济南开辟商

埠后,街道扩展,由西向东延伸,分为东、中、西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

量报告书》中载有三里庄东、中、西街,沿用至今。

平安里位于辖区北部。

原为农田和树林,民国初年,商人李时云建宅于此,

形成街巷。

军阀混战时期,因居民渴望安宁幸福,故取名为平安里。

1934年《济南

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平安里,沿用至今。

兴云里位于辖区北部。

民国初期,冯鹏展(字浩云)在此兴建广东会馆,形

成街巷,依其浩云,取街名兴云里。

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有兴云里,沿

用至今。

魏家庄位于辖区北部。

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有魏、曹两家为避水

患,由长清楚家庄迁此定居,遂形成自然村。

因魏姓来此较早,人口较多,经村民

共议定名为魏家庄。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

称魏家庄,沿用至今。

麟祥街位于辖区北部。

清末,此处住户稀少,因位于魏家庄南侧,习称南魏

家庄。

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形成街巷,因位于麟祥门之西,故取名麟祥街。

沿

用至今。

奎盛街位于辖区北部。

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赵连奎(三番子头目)

在此建房后形成街巷,以其名末字,取名为奎盛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

报告书》亦称奎盛街,沿用至今。

同生里位于辖区北部。

该巷原为山东督办张怀芝的松菊花园旧址。

1930年,

李、张等四姓购买该园建住宅。

李姓开设同立锉厂,张姓做买卖,堂号为大生堂,

形成街巷,取两姓作坊、店铺各1字,故名同生里。

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

标注有同生里,沿用至今。

宝善里位于辖区北部。

该巷原是一片荒地。

清末,山西人解宝善的先祖在此

开设窑厂,习称解家窑。

1919年,窑厂拆除,改建住宅,形成街巷。

因解宝善在此

首建住宅,故取名为宝善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宝善里,

沿用至今。

魏家胡同位于辖区北部。

该巷于民国初期形成。

因位于魏家庄南侧,习称南

魏家胡同,约在1920年,北魏家胡同易名为普安里,此街巷易名为魏家胡同。

沿用

至今。

德安里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

1925年,贾姓在此建宅做生意,

店铺字号容德堂,形成街巷后,以堂号定街名为德安里,名称沿用至今。

永庆街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

清末,山西籍人于姓在此开设窑

厂,字号跻升堂,习称于家窑。

形成街巷后,取名为升平街。

后因与经三路升平街

重名,更名为永庆街(取文明、幸福之意)。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

亦称永庆街,沿用至今。

民康里位于辖区北部。

清末,陕西省督军吴新田在此建宅多处,形成街巷后,

取民顺安康之意,故名民康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为民康里,

沿用至今。

文化街位于辖区北部,该街约在1925年形成,因济南市立第一小学设在该街

北口,故名文化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文化街,沿用至今。

西长盛里位于辖区北部。

原是一片荒地。

清末,长清县曹德志在此建房居住,

形成街巷。

其三子名三盛,故取名为长盛街。

后因别于东关长盛街,冠西字称西长

盛街。

始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建国后,称西长盛里,沿用

至今。

树德里位于辖区北部。

民国初期,山东省督军张树元在此建楼房六幢,平房

五处,赠与王其风的后代(王其风为南京炮团团长兼要塞司令,张树元的姐夫,曾

栽培和推荐张擢升高官)。

形成街巷后,张树元为表感恩报德之意,故取名树德里。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树德里,沿用至今。

永盛街位于辖区北部。

民国初期,商人李景成在此处建宅,形成街巷,居民

渴望永远繁荣昌盛,故取名为永盛街。

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有永盛街,

沿用至今。

麟祥南街位于辖区北部。

该街始建前是一片树林。

约在1915年,官吏齐铭洲

和律师郝凤武等人在此建宅邸形成街巷。

因位于麟祥街之南,故名为麟祥南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为麟祥南街,沿用至今。

德庆里位于辖区北部。

该街原是伊斯兰教教长张进生家族墓地,习称张家林。

韩复榘统治时期,济南审判厅推事书记官张进生(与教长重名)等人购买此地建住

宅,形成街巷,名为德庆里,沿用至今。

普利街位于辖区东北部。

原称柴家巷,因此处为柴市,故名。

1851~1861年

(清咸丰年间),修筑圩墙,曾将柴家巷与会仙桥之间的通道堵死。

1908年,于永

镇、永绥之间增辟一门名曰普利门,内植柴家巷,遂更街名称普利街。

1924年《续

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

柴家巷,今称普利街。

沿用至今。

迎祥街位于辖区东北部。

清末形成街巷,取名为迎祥街。

1934年《济南市政

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迎祥街,沿用至今。

福祥街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形成街巷,取名为福祥街。

1924年《续修历城

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福祥街。

沿用至今。

共青团路位于辖区东北部。

1954年,城顶街北口至麟祥桥一段横穿冉家巷、

郝家巷、西券门巷、麟趾巷4条街巷拓建,1957年竣工,为表彰广大青年、共青团

员参加筑路义务劳动,命名为共青团路。

1965年调整街巷时,将估衣市街并入,统

称共青团路,沿用至今。

麟趾巷位于辖区东北部。

早因养济院坐落在该街,故名养济院巷(即孤贫巷),

居民渴望幸福度日,后易名麟趾巷。

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

·衢市》载“养济院巷城顶西”《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麟趾巷。

已沿用二百余年。

盛唐巷位于辖区东北部,原名神堂巷,因巷内庙宇和祠堂甚多,故名。

1640

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载:

“神堂巷、剪子巷西。

”民国初,新

文化运动兴起,将此封建迷信街名改为盛唐巷。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

书》中称:

盛唐巷,沿用至今。

长春观街位于辖区东北部。

因古长春观座落在该街,故名。

1924年《续修历

城县志·地域考》称:

长春观街,沿用至今。

大板桥街位于辖区东北部。

原称广会桥街,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

·建置》载:

“广会桥在趵突泉下流。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

地域考》载:

大板桥即旧志之广会桥也。

称大板桥街。

街之名称已沿用200多年。

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将马路泉街并入该街,统称大板桥街。

西凤凰街位于辖区东北部。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

载:

凤凰街。

后因区别于南关凤凰街,冠西字称西凤凰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

区测量报告书》称为西凤凰街。

沿用至今。

靖安巷位于辖区东北部。

清末,形成街巷,取名黄家园。

1924年《续修历城

县志·地域》载:

黄家园,后与天王寺巷合并,名为靖安巷。

1934年《济南市政府

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靖安巷,沿用至今。

西券门巷位于辖区东北部。

原名悬门巷。

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

城县志·地域考》载:

悬门巷,因街内南端阁楼门形为悬门,故名。

清末易名券门

巷。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

券门巷。

建国后,因区别于南关券门巷,

冠西字称西券门巷。

穆家楼位于辖区东北部。

因明代穆深宅邸座落在此处,故名。

据1633年(明

崇祯六年)《历乘·人物列传》载:

“穆深,历城人,七岁能文……,戊子中亚魁,

壬辰登第时,……擢铨部郎。

”穆深宅邸,明万历年间建,引为街名时间不详。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穆家楼,沿用至今。

郝家巷位于辖区东北部。

据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济南府志·明齐河人

物》载:

“郝焜,字跃如,山东齐河人,天相子,崇祯乙卯举人”,1771年(清乾

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

“郝家巷,以给事中郝焜宅得名。

”建国

后,辟建共青团路时,将该巷分为两段,南段并入共青团路,北段仍名郝家巷。

城顶街位于辖区东北部。

因地势与原泺源门城楼水平线相平,故名。

据1924年

《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

城顶街。

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钉字街并入,

统称城顶街。

钉字街据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

丁字街,旧志有粮市辎辆云集,

贸易无虚日,南东门外,皆逊西市”。

清末,山西省籍人开设“文和铁店”,因经

营钉子闻名谐音为钉字街。

永长街位于辖区东北部。

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清真北大寺建成后,

此处迁入居民形成街巷,习称大街和前街。

清末民国初年,取名永长街。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