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776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docx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浅析

一、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1.山东省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至2009年,山东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3805.3亿元,增长11.9%,占全国GDP比重为10.0%,在全国各省市排名当中仅在广东省和江苏省之后。

其中,山东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226.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035.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1543.7亿元,增长10.7%。

人均生产总值35796元,增长11.3%。

2.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1978年山东省服务业总产值为31.0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3.77%,2009年山东省的服务业增长了372倍,比重也提升到34.7%。

我们不难看出,山东省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国民经济比重为56.3%,但是服务业占省GDP比重偏低,仅为总量的34.7%,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的75.5%和59.4%,还低于广东省45.7%,甚至低于41.8%的全国平均水平。

3.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平均增速约12.4%,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趋势,如表1所示,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分别比2006年增加530、549.89、125.76、468.21、117.6、124.14亿元,四年的平均增速分别达到,9.5%,14.3%,11.9%,16.0%,7.9%,22.4%,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的增加值为1915.6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4%,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至44.5%。

生产性服务业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山东省是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趋势也为下一步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1“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产值(单位:

亿元)

项目

行业

2006年产值

2009年产值

2009年相对2006年增加值

四年

总增长率

四年平均增长率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12.33

1742.33

530

44%

9.5%

房地产业

779.7

1329.59

549.89

71%

14.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22.55

348.31

125.76

57%

11.9%

金融业

576.69

1044.9

468.21

81%

16.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29.38

446.98

117.6

36%

7.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9.92

224.06

124.14

124%

22.4%

生产服务业总值

3220.57

5136.17

1915.6

59%

12.4%

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出,这样的发展速度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相比来说,差距是巨大的,即使与江苏省和广东省这样和山东省总产值相差无几的省份相比,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来看,山东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都比较落后。

仅跟江苏省比较来说(见表2),江苏省2009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39.6%,高出山东省的34.7%比重4个百分点,但江苏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却远远快于山东省。

如表2所示,江苏省2009年同一统计口径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产值为6436.70亿元,比山东省的5136.17亿元多出1300.53亿元,多出25%。

如果与北京和上海或者广东省比较的话这样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表2“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产值(单位:

亿元)

项目

行业

2006年产值

2009年产值

2009年相对2006年增加值

四年总增长率

四年平均增长率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53.57

1423.25

469.68

49%

10.5%

房地产业

1017.91

2025.39

1007.48

99%

18.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47.27

555.72

208.45

60%

12.5%

金融业

653.25

1596.98

943.73

144%

2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91.94

526.52

134.58

34%

7.6%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36.86

308.84

171.98

126%

22.6%

生产性服务业总值

3500.8

6436.7

2935.9

84%

16.5%

二、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山东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规模仍然偏小,产业比重仍然偏低

这在表2中体现的很明显。

2.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山东省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为主,科学技术、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仍然发育不足,发展不快。

批发和零售业,2009年占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43.4%,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占24.30%,二者合计占到了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三分之二。

而金融业只占到了14.6%,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6.2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则仅占3.1%。

科技含量不高,内部结构层次低。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小企业居多,多数企业提供的只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上的低端服务产品。

3.与制造业有机结合不够,尚未形成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起始发展阶段,主动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不强,支撑作用不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低。

一方面,多数工业企业日常生产性服务主要靠内部解决,对外需求不足,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制造业的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

另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山东省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现代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足。

现代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方,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制造业重要中间投入,二者相辅相成,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会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中间投入,提升现代制造业的竞争力。

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提升,这不仅体现在需求方面,而且还有技术扩散效应等。

然而,目前山东省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尚不能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推力不够。

目前山东省产前、产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现代制造业的研发投入高、知识含量高,特别是对高技术制造业来讲,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是其特别需要的。

山东的这些行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还有一定的欠缺。

4.科技服务业缺乏对制造业整体带动、引领作用

目前山东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都还不能满足山东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

一是社会对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杠杆作用认识不足,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看不到科技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间接倍增效应;二是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将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对待,缺乏科学统一的政策和法规指导;三是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科技服务机构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不足,市场定位不明确,主业不突出;四是科技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尤其缺乏高素质人才;五是科技服务与区域科技创新需求匹配程度不高,科技服务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受到抑制

企业服务外包程度不高,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就消化完成,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的有效拓展。

企业服务外包程度不高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外包意识不强;二是服务外包费用偏高,或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需要。

据调查,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满意程度不高,即便是满意程度位列第一位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三是生产性服务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步性特征,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对外包服务不信任。

以科技服务业为例,科技服务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制造业企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不足,这与山东当前较落后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有关。

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以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内部的科技部门比较发达,对企业产出贡献较大,对独立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受到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的制约,还受制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水平。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一方面固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长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山东省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低,市场秩序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

三、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山东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需要消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加强区域协调,构建职能划分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的层级区域分工格局。

1.高度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调整产业政策定位

生产性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服务业通常被看成是农业和工业化以后的自然过程,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

随着高技术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诸如研发、科技咨询、信息产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日益密切。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提升制造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和拉动力。

进一步放开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管制,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竞争。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的竞争不充分,特别是在金融、保险、通讯、码头港口、工程设计、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海运输等行业中,由于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严重限制了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竞争。

政府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应该进一步放宽行业进入的限制,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竞争主体,从而增加有效生产性服务供给。

进一步开放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国有比重。

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政府事业管理方式,政府应该逐步从生产性服务业中退出,大力降低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垄断管理的模式。

通过资本市场,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改造生产性服务业。

将国有生产性服务业出售的资金投入到生产性服务重大项目上来。

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时要注意调整产业政策目标,必须从以速度、产值为核心的政策目标向以结构优化为核心的政策目标转变。

有关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当代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取得,主要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和优化的结果。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经济的增长和效益好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因此,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着力点不应放在速度和产值上,而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

通过实施有效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以及产业贸易政策,切实解决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推进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度化,将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作为衡量产业政策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志之一。

制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上看,我们可以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两类:

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如:

信息通讯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融资、贷款);对制造业企业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服务业,如:

R&D、工业设计、市场品牌营销、现代金融服务等,笔者将这类服务业称之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位于价值链的两端,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

最为重要的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极强的引领、带动作用。

山东省政府已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见”,但这个意见是面向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虽然其中必然也涉及到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基础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制造业和其它行业的拉动;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是具有带动、引领作用,是可以通过创造发展条件和环境而优先发展的,因而也更需要政府的力量,更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

因此,鉴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应该予以特别的重视,制定专门的产业规划和政策,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和政策之中。

2.互动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关键点

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需求与供给虽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落脚点和着力点却是不同的,即要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两个方面入手,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各自的行业不同,实力差异,产品特点不同,更需要寻求它们各自的需求—供给对应点和结合点。

从而,在产业政策制定上要从多个层面尤其是科技层面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方式、方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保持动态的契合。

互动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和促进,也表现在制造业发展通过需求扩大和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和拉动。

在互动发展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的产业政策是十分迫切的。

市场需求即制造业的外包服务动机与实践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也不例外。

因此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作用不仅应该表现在通过政策及资金投入使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提高上,还更应该表现在增强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上。

一个行业的发展,自身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供给能力是必要的,通过供给能力和层次的提高、升级与优化创造并带动市场需求更是重要的。

因此,产业政策应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同时的、并行的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才能达到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和方向,又能促进制造业提升进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

3.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从深化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等方面,打破束缚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同时,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区域性集聚。

尽快消除针对服务业的政策性歧视,对生产性服务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应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

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并纳入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区域发展的利益调整机制,对区域协调中可能发生的地方利益流失尝试引入补偿机制。

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4.打造分工优势,延长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

要对重点行业实施税收优惠。

如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同时,各级政府要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

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围绕外资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

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

同时,建立健全中介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围绕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强化功能延伸,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长短是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国内外发达地区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销售的全方位服务。

依托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

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内多个企业的集合。

依托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提高区域服务产业集中度,加粗服务产业链,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值的最大化。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建材等多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但这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大批量、低成本作为竞争砝码,产业集群内缺乏高档次的产品开发、中介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此,必须从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入手,在产业集群的集聚区及时设立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系列化的服务,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以有效发挥产业集群的增长极效应。

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兴市场群。

培育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新兴市场群,既可缩小企业与市场的距离,又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随着我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各级开发区内的制造业企业集聚态势日益明显,这为拉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链条、形成与制造业的叠加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

5.逐步推进企业主辅分离

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的重点对象是:

从原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投资服务、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信息咨询、工业设计、检测检验、安装装饰、广告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实体。

对此,政府应从工商注册、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政策性引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1]陈述权.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特点及作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191-193.

[2]高春亮.文献综述:

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上海经济研究.2005.(11).64-70.

[3]熊杰.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研究综述.商场现代化.2010.(628).145.

[4]张敏.新疆生产性服务业概况.山东纺织经济.2010.

(1).74-75.

[5]赵立华、邴兴国.天津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分析.天津经济2010.(11).5-7.

[6]刘飞龙.厦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考.天津经济2010.(11).26-29.

[7]尚于力、申玉铭、邱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其行业分类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87-94.

[8]韩艳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43).8-9.

[9]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财贸经济.2006.(10).45-52.

[10]钟韵、阎小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人文地理.2003.18(5):

45-51.

[11]生产性服务业.

[1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新疆工业竞争力.新疆财经.2008

(2).51-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