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768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docx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答案

微观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单项选择

1.b;2.c;3.d;4.a;5.d;6.c;7.d;8.b;9.a;10.b;11.b;12.a;13.d;14.c。

二、多项选择

1.abcd;2.ab;3.abc;4.acd;5.abc;6.bcd;7.abd;8.ac;9.bcd;10.ad。

三、名词解释

1.经济资源:

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叫资源。

资源分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

必须花费一定的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叫经济资源,即经济资源有一个大于零的价格。

反之,不需花费任何代价就能得到的资源,如阳光、空气等等,叫自由取用资源或非经济资源。

2.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或欲望的科学。

简言之,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

所谓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

当资源的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任何一种新的配置在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的前提下,不可能增加任何人的经济福利时,资源的配置就是有效率的或合理的。

所谓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指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让它们处于闲置状态。

3.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研究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稀缺资源如何在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

微观经济学认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产品和要素的均衡价格(价值)及其变动,均衡价格的变动反过来又会调节供给和需求。

供给、需求和价格的这种关系就是市场机制,斯密将它叫做“看不见的手”。

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之下,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主体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客观上会把资源配置到帕累托最优的合理状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4.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

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有时萧条),在长期则不断增长。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

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5.均衡:

均衡原来是物理学中的名词。

物理学认为,当某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时,若合力为零,该物体将保持原先的状态不变,这种情况就是均衡。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模型中的所有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人们预期这种决策将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从而不再改变自己决策时的状况。

正确的预期,是均衡的基本特征。

6.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是描述与预测经济事物的方法,它研究或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解决”等问题。

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用经验数据加以证实或证伪。

主要利用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被称作实证经济学。

7.规范分析法:

规范分析法是一种对经济事物进行主观评价的方法,研究“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等问题,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使用规范分析法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能证实或证伪。

主要利用规范分析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

8.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一个变量究竟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取决于该变量值是否由某个模型本身决定。

内生变量是指变量值由模型本身决定的变量;数值不能由模型本身决定而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叫做外生变量。

9.存量和流量:

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变量的数值。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变量变动的数值。

流量来自于存量又归之于存量。

10.静态分析法:

静态分析撇开了时间因素,主要研究变量的某种均衡状态。

它假定变量从非均衡状态走向均衡状态是瞬间完成的,不化费时间。

11.比较静态分析法:

比较静态分析也撇开了时间因素,对变量在不同的均衡状态进行比较研究。

它假定变量从一种均衡状态走向另一种均衡状态是瞬间完成的,不化费时间。

12.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考虑时间因素,研究变量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的时间轨迹。

13.后此谬误:

如果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认为前者是引起后者发生的原因。

这种思维所犯的错误,被称为后此谬误。

实际上,前后发生的两种事情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美国,一些人主张采用提高工资和价格的方法来治疗大萧条。

因为这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夕与扩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工资和价格上升的现象。

然而,提高工资和价格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从萧条走向复苏。

14.合成谬误:

有利于个体或局部的事情,也一定有利于整体。

这种思维所犯的错误,被称为合成谬误。

总体不等于局部的机械的加总,有利于局部的事情不一定有利于总体。

例如,一位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货币,他的境况肯定会改善。

但如果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整个社会的境况不仅得不到改善,甚至将变得更糟。

四、判断题

1.错;2.对;3.错;4.对;5.错;6.错;7.对;8.对;9.错;10.对;11.错;12.错;13.对;14.对;15.对;16.错;17.对;18.错;19.错;20.错。

五、辨析题

1.错。

一个变量究竟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取决于该变量值是否由某个模型本身决定。

在一个较小的模型中的外生变量,有可能成为一个较大模型中的内生变量。

2.错。

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3.错。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两者还有一定的联系。

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相互以对方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前提条件。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构成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4.错。

经济人假定是对商品经济中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的行为特征的一种本质概括和抽象。

与其它相关假定相比,经济人假定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各种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

六、简答题

1.答: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与集中决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主要由政府占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和经济增长等4个基本经济问题由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解决。

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技术与激励两方面的弊病。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社会供求信息十分庞杂且瞬息万变,人们无法及时地制定正确的能够将供求衔接好的计划。

由于计划赶不上变化,按计划来生产,必然导致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弊病。

更严重的弊病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局即使能够及时地制定出供求衔接得很好的计划,也无法保证人们能够按照计划进行生产。

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必然缺乏效率。

2.答: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研究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稀缺资源如何在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

实际上,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

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产品价格的高低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收入的分配过程。

因此,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

由于价格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叫市场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3.答:

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

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有时萧条),在长期则不断增长。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

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答:

静态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法的共同点是都撇开了时间因素,假定变量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是瞬间完成的。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内容上。

静态分析法主要研究变量从非均衡状态走向均衡状态的机制,描述变量在某种均衡时的状态;比较静态分析法研究变量从一种均衡状态走向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原因,并对新旧两种均衡状态进行比较。

七、论述题

1.答:

经济学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的产生。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能生产出白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而只能生产那些在当前人们最需要的产品。

但是,什么是当前最需要的产品呢?

这些产品生产多少最适当呢?

这就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

(2)如何生产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就必须考虑选择最有效的生产方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果。

但是,什么样的生产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

是多用劳动少用资本还是相反?

是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生产?

是使用A种技术还是使用B种技术?

是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

这就是如何生产的问题。

(3)为谁生产

产品在进入消费之前,先必须进行分配,以确定每个社会成员所能得到的份额。

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产品的有限性,使得产品不能按照人们的需要或欲望来分配。

那么,社会产品应该按照哪种方式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呢?

这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4)经济增长

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必须谋求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积累,发展经济,供当前消费的资源就会减少。

反之亦然。

人们将怎样在未来消费与当前消费之间分配资源呢?

这就是经济如何增长或发展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四个基本经济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和经济如何持续、稳定、快速增长问题,人们就必须做出选择,以便对现有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由此,便引出了经济学的定义。

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或欲望的科学。

2.答: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假定前提、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三个方面。

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即通过个量(某种产品的价格、某种要素的价格等等)分析,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实际上,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

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

由于价格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叫市场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

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有时萧条),在长期则不断增长。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

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将对方的研究对象当作自己研究的假定前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构成经济学。

第二,总量分析必须建立在个量分析基础之上,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答:

经济人假定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和最终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消费者追求满足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经济主体在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时,都能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他们精于计算,理性从事,不会犯任何错误。

故经济人假定常常被叫做理性人假定。

(3)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能够极大地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其效果比个人直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效果还要好。

“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选择,以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欲望的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从本质上来说,根源于个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无限的欲望。

如果人们都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就不复存在,进而也就没有经济学了。

4.答:

学习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了解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生活中,你可能对这一事情惊奇不已:

在没有任何人指挥与计划的情况下,各地的人们在市场上竟能够轻易地买到每天所需要的各种东西。

学习经济学可以使我们理解现实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比其他经济体制在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方面更有效率,并弄懂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汇率变动、失业率上升和政府对经济为什么要干预以及为什么这样干预等很多重大经济问题,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头脑的选民,投出理性的政治选票。

(2)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增加自己的效用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学习、工作、休闲与娱乐,还是进行政治选举和其他活动,时刻都会遇到经济问题,经常要做出选择(是否考大学、是否好好学习、是否考研究生、是否考公务员、是否结婚、是否要孩子、是否储蓄、是否增加劳动时间等等)。

经济学本质上是有关选择的科学。

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例如,对于消费者来说,经济学中的资产组合理沦、消费与储蓄的最优选择理论等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对于厂商而言,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厂商定价理论、资本与投资理论等可以指导其投资、生产与销售决策。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分析比会计学中的成本分析对于企业经理人员的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

经济学理论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3)经济学除了有用以外,它本身是一门充满魅力的科学

经济学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博大精深,被萨缪尔森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

它运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借鉴历史经验,经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对各种经济现象和其他社会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与预测。

越学经济学,人们的兴趣常常会越加浓厚。

(4)经济学理论是应用经济学等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

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研究领域都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

经济学理论甚至被引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用于研究人的各种决策行为。

学好“经济学”,对于更好地学习各种应用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5.答: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集中决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或社会资源在宪法意义上归全体公民所有,实际由政府代表全体公民行使资源的所有权,所有的企业归政府所有。

因此,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基本经济问题,由政府通过编制庞杂的指令性计划决定。

国有企业是政府编制的指令性计划的实施者,本质上是政府机构的延伸,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的决策主体。

这种经济体制由于存在计划不完善与缺少激励机制等两方面的弊病,资源的配置效率很低。

为了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各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必须相等。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社会供求信息十分庞杂且瞬息万变,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人们不可能及时地制定出正确的能够将各种市场供求都衔接好的计划。

由于计划本身的缺陷,企业按计划来生产,必然导致市场上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长期并存的弊病。

计划经济体制更严重的弊病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的收入是固定的,不与企业完成计划的情况好坏挂钩。

因此,即使计划当局能够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生产计划,也无法保证人们有足够的积极性来完成计划。

由于计划常常不符合现实情况,企业可以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不能完成计划任务进行辩护。

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必然缺乏效率。

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分散决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主要由私人占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基本经济问题由私人部门自己决定。

相对于社会总体生产规模来说,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生产决策,使得各种产品的供求经常是相等的,即各种市场常常是出清的。

另外,由于企业归个人所有,为了最大化自己所能获得的利润,企业主一定会努力经营企业。

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避免计划体制下存在的计划不完善与缺少激励机制等两大弊端,其资源的配置效率必然大大地高于计划经济体制。

6.答:

在萨缪尔森看来,人们在研究经济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后此谬误、不能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和合成谬误等三种错误。

如果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这样的逻辑思维错误叫后此谬误。

实际上,前后发生的两种事情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例如,在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夕与扩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工资和价格上升的现象。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这些人主张采用提高工资和价格的方法来治疗大萧条。

然而这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政策建议。

一方面在萧条时期,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厂商既不会提高产品价格,也不会提高工资。

另一方面,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提高也不可能推动经济复苏。

因为它们会相互抵消,使得实际总需求保持不变,从而就业率与产量不变。

有时,人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不能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

例如,土豆的需求量受其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如肉、蛋等食物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和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土豆的需求量与其价格负相关。

但在其他因素也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土豆的需求量不一定与价格负相关。

如果在土豆价格上升的同时,一方面,肉、蛋、大米和白面等相对高档的食物的价格也相应上升;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收入大大减少。

那么,土豆的市场需求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增加。

如果一些人由此得出土豆是吉芬商品,其需求量与价格正相关的结论,显然是犯了不能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这个思维错误。

有些人认为,既然整体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那么有利于个体或局部的事情,也一定有利于整体。

这种思维所犯的错误,被称为合成谬误。

总体不等于局部的机械的加总,因此,有利于局部的事情不一定有利于总体。

例如,在一个国家中,一位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货币,他的境况肯定会改善。

但如果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境况不仅得不到改善,甚至将变得更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