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8670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docx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

  ①智意:

聪明才智②致:

送给③群下:

部下,下属④咸:

都、全部⑤校:

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

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

  ①役:

打仗 ②失:

丧失,失掉,没③汲:

水源④军:

喻指全军⑤乃:

就⑥饶:

富足,多 ⑦饶子:

果实结得多 ⑧闻:

听说⑨乘:

利用⑩及:

到了⑾源:

水源

【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释】:

①翠鸟:

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

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

等到生了小鸟。

  ④坠:

落,掉下。

  ⑤稍下:

稍微低一点。

  ⑥复:

又。

  ⑦益:

更加。

  ⑧又更下巢:

又把窝做到更低的地方。

下巢:

把窝做低  ⑨遂:

于是。

  ⑩之:

指小鸟。

  

【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

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寓意】:

现在比喻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①,芒(

máng)芒然归②,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yǐ)③!

予助苗长矣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⑤,苗则槁(gǎo)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guǎ)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ún)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同“悯”,担心,忧虑。

长——生长,成长,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草木干枯。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

“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寓意】: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5、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ù)掩其耳⑥。

——《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槌子或棒子。

⑤况然——形容钟声。

⑥遽——急速。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寓意】: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6、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cí)者,赐其舍人②卮③(zhī)酒。

舍人相谓(weì)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④无足,子安⑤能为之足?

”遂(suì)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⑥其酒。

【注释】:

  ①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②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④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⑤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⑥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寓意】: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7、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1.涉:

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

从。

3.遽:

急忙,立即,匆忙。

4.契:

用刀雕刻。

5.是:

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

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

掉下。

8.若:

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

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

寻找。

12.之:

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

他的。

14.遽契其舟,其:

(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

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

助词,不译。

17.止:

动词,停止。

18.行:

前进。

19.亦:

也。

【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狐假①虎威

虎求②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③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④(zhǎng)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⑤,故遂⑥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⑦。

虎不知兽畏⑧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①假:

假借,凭借。

②求:

寻求,寻找。

③子:

你。

无:

没有人。

④长:

同“掌”,掌管。

⑤然:

对的,正确的。

⑥遂:

于是。

⑦走:

逃跑。

⑧畏:

害怕。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9、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寓意】:

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0、愚人食盐

昔①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②,更③为益④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⑤美者,缘⑥有盐故⑦。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⑧食盐。

食已口爽⑨,反为其患。

【注释】:

  ①昔:

从前 ②闻已:

听罢③更:

改变 ④益:

增加

⑤所以:

表原因⑥缘:

因为⑦故:

原因⑧空:

空口⑨口爽:

口味败坏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朋友家里。

主人给他食物,这人嫌弃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到后,就加了些盐。

味道就非常鲜美,这个愚蠢的人便想:

“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

”这个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只是空口吃盐,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11、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⑦其佣作⑧而不求偿⑨。

主人怪⑩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⑿成大学⒀。

【注释】:

①匡衡:

西汉经学家②逮:

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

在墙上打洞。

穿:

凿④邑人:

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⑤大姓:

富户;大户人家。

⑥文不识:

指文名不识。

⑦与:

给。

⑧佣作:

被雇佣劳作。

⑨偿:

值,指报酬(回报)。

⑩怪:

感到奇怪。

 ⑾遍:

尽 ⑿遂:

最终、于是⒀大学:

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道理】:

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12、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1]为(Wéi):

制做。

木兰:

一种高级木料。

柜:

这里指小盒。

[2]桂椒:

香料。

 [3]缀(zhuì):

点缀。

[4]玫瑰(méigui):

一种美丽的玉石。

[5]缉:

装饰边沿。

翡翠(fěicuì):

一种绿色的美玉。

[6]椟(dú):

小盒。

还:

退回。

[7]鬻(yù):

卖。

【译文】: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

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美玉、翡翠来加以装饰。

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寓意】: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13、郑人买履

郑①人有欲买履②(lǚ)者,先自度③(duó)其足,而置之④其坐⑤(zuò)。

至之市,而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