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0000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707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000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学000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学000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学000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学000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00002.docx

《社会学00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0000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00002.docx

社会学00002

社会学

第一章社会学概述

社会:

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共同体。

社会学:

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

社会唯名论:

社会只是单纯的概念和名称。

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是对独立个人的一种集体称谓。

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列举西方、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理论与代表著作。

答:

1.西方

1)社会学初创阶段:

A.孔德:

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册)中正式提出“社会学”,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即着重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

他主张社会学研究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论,主要包括: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B.斯宾塞:

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认为社会主要包括营养、循环和调节三大系统,成为社会进化论即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

他用增长、分化等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进化规律,强调结构的功能,并以功能为分析的出发点,对后来的结构功能论产生重要影响。

代表著作有:

《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C.马克思:

他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阶级冲突。

代表作:

《资本论》。

2)社会学形成阶段:

A.迪尔凯姆:

他主张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事实,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代表作: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社会分工论》

B.韦伯:

他主张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进行分类,分析权威的渊源和类型,阐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代表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C.托马斯和帕克:

重视社会调查,注重城市社会现实问题和城市社区的研究。

2.中国

A.严复:

1897年,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定名为《群学肄言》。

B.章太炎:

1902年,翻译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是第一部整本引进的著作。

C.陶孟和、梁宇皋:

1915年,出版的《中国乡村与都市生活》,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社会学专著。

D、费孝通:

1973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费孝通为会长。

代表作《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生育制度》《乡土中国》。

结构功能论:

社会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发挥着特定的功能。

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社会的协调运行。

社会冲突论:

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总是为整体的利益而通力合作,而是处于不断的冲突之中。

社会秩序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是暂时的,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

互动论:

主要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第三章文化

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特质:

(文化元素):

是指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丛:

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组文化特质构成文化丛。

文化模式:

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主文化:

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文化体系中占主导或支配地位的文化。

亚文化:

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文化体系中居于从属或受支配地位的文化。

反文化:

是主文化的背离和否定。

文化堕距: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1、何为规范、何为价值观,二者关系如何?

规范:

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对特定环境中人的正当行为方式作出规定的准则。

价值观:

是决定社会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

关系:

2、何为文化中心主义、何为文化相对主义,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对不同文化的评价模式的?

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评判另一种文化,每个文化都应用自

身的观念体系加以评判。

看待:

文化中心主义指的是对群体产生偏见的态度,对群体产生隔离。

而具有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的本性,我们会把人无形中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可能是一个人,强调“自我”观点。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的是“相对”,主要主张各种生活方式态度,采取和谐客观的观点。

所以尊重各种文化,认可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不同差异,并且抱有包容的态度。

3、谈谈你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提高创造力,增强整合力,加强凝聚力,体现亲和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再社会化:

指个体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个性:

也称人格。

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社会化的条件包括哪些?

、个人生物基础条件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外界社会环境条件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生活技能自理

(一)基本技能的社会化

职业技能自立

(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3、影响个性形成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

生理因素宏观的社会文化

社会环境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微观的个体生活情

第五章社会角色

社会地位:

一个人在群体或社会中占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位置.

社会角色:

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角色的获得方式区分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根据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自觉的角色不自觉的角色

、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根据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区分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

第六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印象管理:

有意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

1、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交换论的?

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基于交换的需要。

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它的局限性,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该理论,对于精华我们要汲取并为我所用,而不太合理的部分就应该摒弃。

2、你对“印象管理”是如何看待的?

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本职工作范畴中不断加强专业能力,个人的不断进度带动整个团队的能力提高,也推动企业的业绩提升。

印象管理需要外来和内在都有强烈求知欲和严格的自我要求。

3、竞争与冲突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冲突与竞争都是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排斥或反对。

区别:

第一,冲突的更为直接的目的是要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

它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第二,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4、你是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的?

竞争中需要合作。

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竞争不能忘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算不上是积极向上的竞争。

只有既竞争又合作,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经济才能繁荣,社会才能进步。

我们应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树立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第七章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是有组织的、历时较长的、促进或阻碍社会变迁的集体举动。

资源动员理论:

社会不满能否转化为社会运动,取决于是否具备足够可利用的资源。

时间人数资金意识形态第三派势力领导者

1、运用集合行为的有关理论结合具体的集合行为

实例进行分析。

(解释集合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如何对集合行为进行社会控制)

第八章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互相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

是指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1、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社会群体。

(判断并说明理由)

错。

因为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叫组织,而群体是某一类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特征。

初级群体的特征:

(1)以人为中心

(2)直接互动(3)人际关系亲密(4)非正式控制

(5)规模较小

次级群体的特征:

(1)以事为中心

(2)间接互动(3)人际关系疏远(4)正式控制

(5)规模较大

3、如何看待群体“遵从性”?

4、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是否更明智、更合理?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来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着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来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的是否具有合法性,这些都对群体的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有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第九章家庭

家庭:

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直接互动的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核心家庭:

一对夫妻、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主干家庭:

几代同堂,但辈分第二小的那一队夫妻必须健全。

 

联合家庭:

同代中,有两队以上的夫妻生活在一起。

2、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阐述家庭的功能(作用)。

答:

繁衍人口、调解性行为、社会化、经济合作、情感支持。

3、你如何看待家庭形式的多元化?

答:

家庭形式的多元化体现了家庭功能的多样性和家庭内涵的多解释性,人们对家庭的功能与内涵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如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的出现和被逐渐认可。

这既体现了了家庭的多元化发展,又揭露一些家庭问题。

第十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

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并受到大多数人否定评价的行为。

具有普遍性;相对性;未必就是坏的;未必是不可接受的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可以是个人或群体所为。

 

社会控制:

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1、越轨行为是相对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

正确。

因为越轨行为的判定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价值问题,判断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不是唯一的。

所以,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类型、群体观念、权力结构中的判定结果是未必相同的。

 

2、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

正确。

因为越轨行为有正向、负向之分,正向的越轨行为如创新,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不是坏的。

即便是负向越轨,在一定程度上也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如不从俗行为。

 

3、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答:

负向功能:

1)破坏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2)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3)浪费人力、财力;4)破坏社会正常秩序。

正向功能:

1)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2)社会预警;3)引起社会变迁。

 

4、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哪些?

 

答:

1)制度控制,包括政权、法律;2)组织控制,包括指令、规章;3)文化控制,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5、如何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

 

答:

1)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侵害;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崇尚道德的权威;4)加强法制建设,力求立法科学、司马有效、执法公正。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

根据不同的社会等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个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

 

社会流动:

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1、社会分层的理论 

答: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a.划分阶级的标准是根据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b.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构成阶级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剥削阶级总是利用自己的特权对被剥削阶级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d.阶级结构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

2)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政治标准即权力、经济标准即财富、社会标准即声望,它们相互联系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但又相互独立,可以单独成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2、社会分层的功能 

答:

1)结构功能论:

社会分层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须的,社会分层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运行具有积极功能。

 2)社会冲突论:

社会分层制度是由有权势者的利益促成的,它是有权势集团的价值标准的表现,这种分层实际上包含着不平等,而且它妨碍了个人才能和社会功能的发挥。

3、合理的社会流动的社会功能

4结合我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状况的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与看法。

 

答:

1)现实:

 A.1978年以前,由于个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全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

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可称之为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B.1978年改革以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改变及其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后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逐渐扩大,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日益显著;同时,国家制度性政策安排对个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仍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C.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

但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

 D.目前,我国分为五种社会地位等级:

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等企业主);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2)办法:

 第一,消除户籍、就业、人事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缩小农民阶层。

  第二,通过政策和制度建设,鼓励社会成员奋发努力,发挥后致性社会流动机制的作用。

加快培育社会中间阶层的成长,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向橄榄形转化。

 第三,实行社会流动和社会评价中的绩效原则,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并实施有力的监督机制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