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670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

2019-2020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17古诗三首(第2课时)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

(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谈话揭题:

同学们,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

2.小组交流:

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1)知道了天气:

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知道了地点:

西湖的小舟上。

(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

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4.谈话激趣:

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

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突出显示“饮”“初”“亦”“抹”“宜”。

1.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2.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句。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指导生字:

yǐnchūyìmǒyí

饮初亦抹宜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亦、宜”整体认读音节,“饮”前鼻音。

“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读mǒ,组词“涂抹”;还有一个读音是mā,组词“抹布”。

③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

饮=欠+饣初=刀+衤宜=且+宀

减一减:

迹-辶=亦

4.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

(潋滟:

波光闪动的样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

(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

)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

(晴天。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

(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方好。

5.“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正当,恰好。

)你是怎么知道的?

(查字典。

)“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

(方好:

正好,正显得美。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雨)

2.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山色空蒙。

2.“空蒙”是什么意思?

(空蒙:

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3.“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

(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亦奇。

5.“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也。

)你是怎么知道的?

(查字典。

)“亦奇”又是什么意思?

(亦奇:

也显得非常奇妙。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7.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

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

(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

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

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

(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

(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

(读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

3.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西子:

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

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

(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

(素淡的妆容。

)“浓抹”是什么意思?

(浓重华丽的打扮。

)“相宜”什么意思?

(合适)“”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

(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

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

读出作者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

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饮初

1.读准字音,指导写字。

师范写指导: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竖提,撇要注意避让,捺可舒展。

“初”左窄右宽,左边是“衤”,不是“礻”。

2.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仿影、临写。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

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投影展评,进行写字修正。

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

1.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激动、兴奋、高兴……)

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4.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

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可以使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

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设计意图: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为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

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不足之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2019-2020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18富饶的西沙群岛(第1课时)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会认“富、饶”等12个生字,能读正确多音字“参”,会写“富、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理解文中部分难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富、饶”等12个生字,能读正确多音字“参”,会写“富、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