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628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docx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

良渚玉璧的真膺鉴定(上)

  玉璧是良渚文化出土和传世最多的玉器,在反山遗址曾经一次出土了130件玉璧,寺墩3号墓也一次出土了24件玉璧,估计民间收藏的良渚玉璧也不在少数。

在杭州、嘉兴、南京、合肥、上海,甚至北京、郑州和西安的古玩市场上,经常会看到不少良渚玉璧的身影,爱好者往往想收藏又不敢收藏,其原因主要是不能判断这些玉璧的真伪。

  面对一件良渚玉璧,如何来鉴定它的真伪呢?

积我们数十年的经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看玉质、看器型、看工艺、看沁色、看纹饰,把它们综合判断,就会八九不离十地鉴定一件良渚玉璧的真伪。

  

  看玉质

  

  顾名思义就是要观察玉璧的材质,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了解玉璧的颜色。

应当说明的是,尽管从学名上来说,玉的材质并不多,从产地上来说,也仅有和田玉、青海玉(亦称昆仑玉)、南阳玉、岫玉等等,也不过几种,但因地质条件的不同,玉的材质却呈现多姿多彩的现象。

一个收藏爱好者,收藏了不同时期的玉器,如果都是一样的材质,那十有八九是仿制品。

这是收藏爱好者务必要记住的一个基本道理。

  良渚玉器的材质基本上是选用本地所产的地方料,这一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其特征是带有斑驳杂质的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软玉,也就是有明显的网状脉络,尤其是平面面积较大的玉器(如玉璧上)往往有这种明显的特征(如图1所示),也有蛇纹石、绿松石、叶腊石、玉髓和萤石等,而玉璧尚未发现有后五种材质制取的实例。

  玉璧基本颜色为湖绿色和青绿色。

如上海博物馆陈列的1984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区福泉山良渚墓葬的玉璧就呈现湖绿色(见图2),而陈列在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出土于福泉山墓葬的玉璧就呈现青绿色(见图3)。

也有少量南瓜黄色的玉璧,如图4所示的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14号墓的玉璧,问有米黄色。

更少的为呈现青、白、灰相互混杂的色彩,如图5所示的玉璧,它出土于浙江余杭良渚长命,现陈列在浙江省博物馆。

  对良渚玉璧的材质和呈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不至于被仿品所迷惑。

图6是一件新仿的良渚玉璧,粗看也似乎显示常见的红良渚玉色,但和图4一比,就可以看出颜色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它尽管器表有不少触孔,但却不具备良渚玉材所特有的交织纤维显微结构。

因此,把玉材表面的触孔作为真品玉器的标准,吃亏上当的可能性很大。

  由此可见,把握一个标准来鉴定良渚玉璧是远远不够的。

  

  看器型

  

  有的收藏爱好者可能认为,玉璧不就是一个扁平的中心有圆孔的正圆形的玉器吗?

它又有什么器型可以讨论的呢?

不错,玉璧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扁圆形玉器,但是,它的器型还是有一定的变化,了解这种变化,对于鉴定良渚玉璧的真伪,是完全必要的。

  首先,良渚玉璧有大小之分。

  读者请看图7和图8,这两件玉璧从器型上看有明显的不同,粗看就是前者孔小,后者孔大。

其实不然,图7玉璧的孔径为4.2厘米,而图8玉璧的孔径为4.3厘米,两者几乎一样。

为什么看上去差别如此之大呢?

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玉璧的大小不一。

前者玉璧直径为26.2厘米,后者玉璧直径为12.5厘米,因照片制成相同大小,看上去就是前者孔小,后者孔大了。

  这两张玉璧照片告诉我们,良渚玉璧在器型上是有大小之分,大的近30厘米左右,小的甚至只有几厘米。

  同时,从现有的出土玉璧来看,不管其玉璧的大小,其孔径变化不大,图7和图8就是最好的例子,图8小的玉璧孔径反而稍大些。

也就是说,玉璧孔径的大小和玉璧自身的大小无关。

从现有资料来看,良渚玉璧孔径的大小波动在3.6厘米和6.3厘米之间,上限和下限略有变化。

为什么良渚玉璧的孔径有这种现象呢?

我们认为这和良渚玉器的加工工具有关。

良渚文化时期没有金属钻头,玉器的钻孔工具只能采用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工具。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的看法是,良渚先民采用的钻孔工具就是当地普遍生长的竹子(钻孔的工艺示意图请看下节)。

竹子在江浙地区可以随时随地采伐,而竹子的直径恰恰就在3至7厘米的范围内,所以这就决定了良渚玉璧的孔径和直径无关的现象,孔径的大小决定于良渚先民在加工玉璧时采伐的竹子直径。

  其次,良渚玉璧的璧外缘侧边有平直和弯曲之分。

  绝大多数良渚玉璧的璧外缘侧边是平直的,其剖面为一个长宽比很大的长方形。

少数良渚玉璧的璧外缘侧边是向内弯曲的,其剖面是一个短边内弧的长方形。

了解良渚玉璧的外缘侧边的特殊情况,有助于判断良渚玉璧的真伪,不会因发现外缘侧边的内凹而轻易否定。

  第三,多数良渚玉璧的孔内都有钻孔留下的台阶,如图9所示,这件玉璧1986年出土于德清县钟管镇辉山遗址。

而少数良渚玉璧钻孔后精心打磨,其孔壁修治平直,如图7所示。

对于孔壁的观察是确定良渚玉璧真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下面还将结合加工工艺展开论述。

  此外,良渚玉璧并非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如陈列在良渚博物馆的玉璧(图10和图11),就是一个明证。

而有的良渚玉璧还存在着中间厚外缘薄的现象,这在鉴定中需要仔细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看工艺

  

  在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鉴定中,工艺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玉料可以挑选相近的,纹饰可以依样画葫芦,器型可以仿制,沁色也可以用物理和化学的方式作伪,只有加工工艺是最不能模仿的。

在我们深入的锦州、蚌埠和浙江余杭瓶窑等地的仿制作坊中,都是用现代金属工具来加工仿古玉器。

其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我们至今还不能完全掌握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究竟是用什么工具和什么工艺来加工玉器的,我们在本文的探讨也只是一种假设,能否揭示当时玉器加工工艺的原貌,还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出土玉器的证实。

其次,如果掌握了古代玉器的加工工艺,用它来制作仿古玉器,在成本上是根本不合算的,它会使仿古玉器的生产时间和工人工资成倍地增长,没有一个仿古作坊会傻到不要赚钱的地步。

  我们通过良渚玉璧上留下的工艺痕迹来探讨如何鉴定玉璧的真伪。

  先谈玉璧的钻孔工艺。

前面说过,良渚玉璧的孔径大约在3至7厘米之间,是用竹子来加工的。

竹子能钻透比它硬的玉器吗?

  请看图12,这是一次实验考古学的试验,用竹子混和砂子在玉器上穿孔,不断转动工具,竹管已经钻入玉器内。

事实证明,用竹子来钻孔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样的钻孔也会在孔壁留下螺旋纹(见图13)。

  现在来观察良渚玉璧上的钻孔。

  良渚玉璧上的钻孔是对穿而成,这是从图14上明显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因为在孔中间留有台阶。

而有的良渚玉璧的钻孔壁上,还可以见到螺旋纹(见图15)。

观察上面两图,可以分析良渚玉璧钻孔的特征,钻孔都是外大内小,这是竹子在钻孔的过程中磨损的缘故,这和实验考古所作的试验基本一致。

同时,螺旋的旋纹之间并不等距,这和简易的钻孔工具不能完全定位有关,比较图13和图14,两者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图16的仿制品,却没有以上两个特征。

  其次谈谈良渚玉璧的切割工艺。

  就玉璧这样的平面玉器来说,它只能是采用线切割的工艺从玉料来截取坯料。

我们先发一张实验考古学的图片,从图17可知,仅仅用麻绳混合石英砂就可以切割玉器,更何况古人还可以使用皮条或者动物的筋条混合砂子来切割玉器。

这样的切割方式,因绳类在拉动过程中的熟练程度而产生或大或小的抖动,这就会在玉璧上留下拉锯痕,而事实上,不少良渚玉璧上的确留下了明显的拉锯痕,图18、图19就是明显的例证,而图20用文字注明了线切割的痕迹,使读者对此有更直观的认识。

应当指出的是,良渚玉璧的拉锯痕都是下凹的痕迹,这可能是因为打磨时,凸起的部位最容易被处理磨平的缘故。

但是,不能由此认为,没有线切割痕的良渚玉璧都是仿品,因为在线切割后,良渚玉璧并没有加工完成,它还需要打磨这道工艺以使器型更为完美,这样,一些小的线切割痕,就会被打磨平整。

  打磨是良渚玉璧加工的最后一道工艺,精品的良渚玉璧,其打磨程度非常精致。

从图21和图22可知,不仅玉璧表面光滑如镜,而且孔壁也完全不见台阶和螺旋纹。

  要通过玉璧的加工工艺来鉴定玉器,就应当对讲述的特征有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最好的办法是多多接触实物,否则从书本到实物,可能会出现误判。

  

  看沁色

  

  玩玉的收藏者大多喜欢玉的沁色,而沁色也是鉴定玉器特别是新石器时期玉器真伪的一个参考依据。

不少收藏者把石灰沁看作是古玉的标准,所谓鸡骨白往往就是真品良渚玉器的代号。

其实,光认鸡骨白,是收藏良渚玉器的一个误区。

  误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收藏者个人来说,并非有沁的玉器都值得收藏。

如果一件玉器受到烈沁,尽管开门见山,但已经没有审美价值,它就不值得收藏。

如图23的良渚玉璧,尽管是博物馆的藏品,它虽然还没有到烈沁的程度,但是,作为个人收藏者来说,其收藏的价值不大,个人收藏讲究的就是美。

其次,鸡骨白的玉器,很可能是用已经受沁的玉料加工的。

如图24的大批玉料,就是为良渚仿品作准备的。

因此,沁色只能是一个参考的标准,而绝不能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现在看到的良渚玉器都是受沁后的玉器,可以这样认为,几乎没有发现无受沁的良渚玉器。

其原因不仅和良渚玉器的玉料的硬度、分子结构有关,也和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关。

因此,前面所说的良渚玉器以湖绿色和青绿色为主,事实上在实际看到的良渚玉器中,并没有这种单纯的颜色,而往往显示多姿多彩的颜色,这在所列的示图中已经可以看出。

一般来说,实际看到的受沁的良渚玉璧用余杭当地的土话来说,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颜色,即“鸡骨白”、“南瓜黄”、“阿乌青”,分别如图25、图26和图27所示,以阿乌青最多,南瓜黄次之,而以鸡骨白最为少见。

而前文所述的湖绿色和青绿色以及青、白、灰相互混杂的色彩当可归入阿乌青一类的沁色。

如果在良渚玉璧上出现其他沁色,应当怀疑它的可靠性。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