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ⅰ岳麓版第十二课鸦片战争练习.docx
《历史ⅰ岳麓版第十二课鸦片战争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ⅰ岳麓版第十二课鸦片战争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ⅰ岳麓版第十二课鸦片战争练习
历史ⅰ岳麓版第十二课鸦片战争练习
【一】选择题
1.〔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14题〕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问最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的信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选择时注意题干中的最早出现。
2.〔2018年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12题〕“尽管当时中国拥有那么高比例的GDP,但这些资源并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转化成为政府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
……尽管当时英国的GDP并不算高,但国家能够有效动员资源和使用资源。
”这段分析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国家集权程度没有英国高
C、政府对军事的投入不够D、国家投资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列强入侵略。
从材料对中国分析“但这些资源并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转化成为政府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以及对英国分析“但国家能够有效动员资源和使用资源”可以看出,中英国家集权程度不同,故B正确。
3.〔2018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文科综合试题29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人民大众”包括
①农民阶级②无产阶级③小商品生产者④资产阶级⑤地主阶级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⑤
【答案】A
【解析】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人民大众指的是一切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内涵也会一起变化;鸦片战争后,封建主义已发展为一种反动势力,阻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进程,也就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地主阶级就不能归纳为人民大众的行列。
4.〔2018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1题〕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各选项中ACD三项符合所学,B项外国人取得在中国自由经商的权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5.〔2018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2题〕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费正清在材料中将鸦片战争说成是由于“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情形下发生的战争,抹杀了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殖民侵略战争的实持。
此题选B项。
6.〔201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8题〕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
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西方列强侵略。
解答此题注意“从时代发展潮流看”。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逐步向近代化过渡。
对外交涉机构设置,说明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7.〔2018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题29题〕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
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C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
应选A。
8.〔2018年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5题〕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
“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
”该议员是就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哪一次战争发表的言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于两次鸦片战争背景的掌握情况。
从“走私贸易”可以看出战争直接与鸦片有关,所以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结合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断定,此题应该选A。
9.〔2018年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二模文科综合试题历史28题〕马克思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
“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
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
”以下表述中不符合马克思观点的是
A、明确否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B、认定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义性
C、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D、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
【答案】C
【解析】C此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从材料信息看,马克思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故A、B正确;从“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可知D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表达C项。
10.〔2018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10题〕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疯狂对外扩张,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费正清的说法没有点明鸦片战争的实质。
11、〔江苏省无锡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据英国公布的《1849年中国各口贸易报告》说:
“目前中国每年鸦片销售量约为五万箱……据统计,182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为12576箱,1839年约为四万箱。
以下对1829—1849年鸦片销售量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列强商品在华滞销导致鸦片销售量的迅速增加
B、《南京条约》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提高了鸦片销售量
C、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列强继续鸦片贸易的原因之一
D、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推动鸦片贸易销售量的增加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鸦片战争发动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里,列强输华商品曾经一度激增故应排除A项;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英法等国强迫中国签订的《通商善后条约》中,规定鸦片以“洋药”名义进口,从此鸦片一直作为合法进口商品,在中国行销近60年,故应排除B项;D项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到长江各口岸游历经商故应排除D项。
12、〔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一位英国人说:
“‘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
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
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这说明
A、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人道
B、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
D、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了人的身心健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理解到,材料主要表述了鸦片贸易的巨大危害,联系各选项,此题选D项。
13.〔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那么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C
【解析】考查全球史观。
把握全球史观这关键信息可知选择C项。
14.〔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会审公廨制度规定:
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答案】C
【解析】考查中国近代司法制度。
材料反映了中外采用共同处理诉讼案件,程序上与传统封建性质的司法制度有较大差别,反映出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同时也反映出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BD这不能表达,选择C项。
15.〔天津市六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日两国与中国签订的近代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共同影响的理解。
A项符合《南京条约》经济扩张需求;B项属于《马关条约》经济扩张需求;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故应排除C项;只有D项从整体上看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
16.〔湛江市2018年普通高考测试〕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的寓意吻合,应选C。
17.〔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年〕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③离乡谋生的居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④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是由于晚清政府的沉重剥削和压迫
以上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之前晚清政府的剥削和压迫已经沉重,故晚清政府的沉重剥削和压迫不能作为出国的主要原因。
排除④,应选C。
1840年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引起了离乡谋生的现象。
故其他选项符合题意。
18.〔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试题〕“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后B、中日甲午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国民大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南京条约》等的条款对中国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联系材料所述,此题选A项,其他各项时间上可排除。
材料中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封建道路被改变,沦为两半社会。
19.〔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8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大意是:
我们有圣人,西方没有;但我们靠圣人治国,圣人不能代代常有;西方靠民众自治,却可以推衍无穷。
据此ABC三项符合材料所述,D项说法错误,作为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不可能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20.〔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右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
该漫画揭示了
A、妥协投降的恶果
B、农业文明的弱势
C、势均力敌的较量
D、东方帝国的崛起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战争是鸦片战争。
从图片看,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国把使用大刀长矛的大清帝国打倒在地,这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强大优势,应选B。
A项漫画信息无法表达,C、D与鸦片战争不符。
21.〔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外国人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始于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西方侵略。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领事裁判权即是题目中的“治外法权”特权。
应选A。
22.〔长沙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从材料中领事官“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可知他们干涉中国的司法活动,这说明近代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西方列强取得这一权利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不正确。
B、C在材料中不能表达该信息。
因此选C。
【二】非选择题
1.〔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9题〕29.〔12分〕关于鸦片战争的认识,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那么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人或两人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解析】此题依据最新山东《考试说明》表达的特点,仿照课标全国卷2017年第41题模式向全国卷模式,这点希望引起山东考生和教师的注意。
答案:
〔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13、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
依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史观
解读
①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③全球史观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④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1〕长期以来,在有关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上,存在几种不同观点。
解放后我国史学界一般都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请问,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分〕表达了什么史观?
〔1分〕
〔2〕另一种观点认为,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500年前后特别是16世纪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说明人类历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
请从文明演进或近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4分〕
〔3〕持不同史观的学者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你站在①②③三种史观持有者的角度,分别阐明理曲。
〔6分〕
〔4〕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
如假设运用①、④两种史观对洋务运
动作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
为什么?
〔4分〕
【答案】
〔1〕依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重大胜利,英国从此确立起资产阶
级的统治,开辟了资本主义的时代。
〔2分〕
史观:
革命史观。
〔1分〕
〔2〕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都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对世
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分〕
〔3〕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进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时期。
②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因素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
③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外联系日益密切。
〔6分〕
〔4〕革命史观评价较低。
因为洋务运动是一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
治,不是革命。
现代化史观评价较高。
因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等
事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4分,不能正确阐明判断理由不得分〕
【解析】第一问旨在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了解,以及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符合革命史观的分期方法。
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历史的掌握情况,这时期欧洲的主要变化和重大事件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等,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
第三问可以从阶级斗争的对象、中国经济结构和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三个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第四问是用不同的尺度衡量同一个事件,得出不同的结论;洋务运动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革命史观看,评价会较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按照现代化史观的尺度衡量,评价应该很高。
2.〔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33、〔14分〕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套上了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中华民族为解除这副枷锁,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早期维新派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中外问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批评了清廷官员在对外交涉中的盲目无知,宣传和普及了国际法知识,从而对此后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1902年,在清政府的要求下,中英达成如下条款:
“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
”1917年,北京政府颁布《大总统布告>,宣布“自中华民国6年8月14日上午10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并宣布“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议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问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1922年1月31日,经过前后36次会谈〔华盛顿会议边缘会谈〕、中日终于就山东问题达成协议,同年12月,侵占青岛的日军撤出,1923年1月底,日方将胶济铁路移交给中国。
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苏俄政府主动宣布放弃旧俄政府的在华特权。
1927年初,中国人民挟国民革命蓬勃发展的声威,抓住时机,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便把与各国修订不平等条约排进了主要的议事日程中,经过外交人士的努力,到1930年5月,所有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942年10月,经过一番磋商,英美终于就立即废约达成共识,并通知中国驻英美使节,蒋介石在其日记中写道:
“接获英美自动放弃治外法权之通告……心中快慰,实为平生惟一之幸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以果断的行动,扫除了不平等条约的残余,结束了一切外国特权在中国存在的历史。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归纳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程的特点。
〔6分〕
【答案】
〔1〕原因:
历届政府、政治派别、人民的努力;国际法知识的普及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革命形势的发展;有利的国际形势;列强矛盾激化等。
〔8分〕
〔2〕特点:
渐进性;长期性;从局部到整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
〔6分〕
【解析】
考查近代中国发侵略求民主的革命过程。
从材料“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