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470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docx

经方芍药甘草汤0001

经方芍药甘草汤

糖尿病的老Z高兴地告诉我,他烦人的夜间小腿抽筋消失了,方子很简单,

就是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50克、生甘草5克。

他说当天晚上服药后,这么近月来再没有发过。

他连连说:

这方真是神了!

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抽筋是张仲景的经验。

《伤寒论》上就说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而且起效快,说服药后“其脚即伸”。

后世沿用,屡有验证。

所以《朱氏集验方》竟改芍药甘草汤方名为“去杖汤”!

脚抽筋是俗称,医学术语为腓肠肌痉挛。

这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往往也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我曾发现一些肝病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脚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后,脚抽筋好转,肝病也得到控制。

此外,有些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急性发作、肺动脉高压、高粘血症等患者,也有类似情况。

患者不仅有脚抽筋,还有下肢发凉、走路疼痛、局部皮肤发暗浮肿、脚底开裂等。

临床上也将脚抽筋及其附带下肢的症状作为使用芍药的一个指证。

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其实也不仅是下肢肌肉的拘急痉挛,患者的腹肌也会表现的紧张。

用手按压腹部,常常感到肌肉发硬。

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经验是:

“腹皮

挛急按之不弛”。

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

如《建殊录》记载:

“云州医生祝求马,年可二十,一日,忽苦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众医莫能处方者。

有一疡医,一位当有脓,刀辟之,亦无效矣。

于是迎先生,诊之,腹皮挛急,按之不弛,为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痛即已”。

腹皮挛急,是指腹肌比较紧张。

而腹肌的紧张,也往往提示其他肌肉也容易紧张甚至痉挛。

含有芍药甘草汤的小建中汤,就专治腹中痛,《苏沈良方》说此方“治腹痛如神”。

这种腹痛有何特点?

仲景说的“腹时痛”“急痛”,也就是那种痉挛性的腹痛。

所以,许多不明原因的脐腹部的腹痛,就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或小建中汤。

我治疗过敏性紫癜,常常用小建中汤,原因就是患者常有腹痛,而且是痉挛性腹痛。

芍药甘草汤原方的用量是芍药甘草各四两,后世医家则常根据临床调整比例,如《朱氏集验方》调整为6:

1,《伤寒论方解》调整为5:

2至2:

1,我常用3:

1或6:

1,老Z有糖尿病,顾虑甜食,所以甘草仅用5克,居然也有效。

芍药甘草汤方小,但效果非常好,当然,前提是方证相应。

可惜的是,此方在医院处方中已经很少见到了,原因就是方小。

真是当今怪事!

当她走进诊室的时候,我差点没有认出她来。

她脸色红润,丰满的脸庞上洋溢着喜悦,与一年半前相比判若两人。

她,71岁,名x小妹,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

2010年4月,因为肝硬化反复呕血、贫血来门诊。

我根据她消瘦、大便干结、下肢经常挛急的特点,给予芍药甘草汤:

白芍30克、赤芍15克、炙甘草5克。

水煎,每日一剂。

服用四月以后复诊,病情稳定,呕血未出现,贫血好转。

以后,便仍守原方,加生麦芽30克。

嘱其如果大便不成形,可以改为一剂药吃2-3天。

如此一年多,她几次来门诊,都是此方。

据她的相邻告诉我,这位老人本已做好寿衣,没有想到如此便宜的中药救了她的命,在当地传为美谈。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方,原治疗脚挛急,我则用于治疗有脚痛、腓肠肌痉挛、大便秘结的肝病患者。

最初是治疗老同学的母亲,肝硬化腹水,每天晚上均脚抽筋,必须由老伴搀扶走路方能缓解入睡,十分痛苦。

据此,我用芍药甘草汤加上鳖甲、北沙参、枸杞子等,居然脚痛缓解的同时,腹水也渐渐消退,患者存活了很多年。

后来就试用于肝硬化,效果不错,主要表现为食欲增加、黄疸减轻、体重上升等。

使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肝硬化,必须是有脚挛急、大便干结如栗的。

这是使用本方的临床抓手。

芍药是解痉药,特别是配上甘草后效果更好,张仲景不仅用于脚挛急,还用于腹痛,特别是那种阵发性的腹痛,所谓“腹时痛”。

患者有以抽筋为主诉的,也有表现为腰腿牵扯疼痛,走路困难者,还有下肢酸麻不适的。

同时,大便要干结,如栗状的更好。

这是一种痉挛性的便秘。

大剂量的芍药有通便效果,俗称“小大黄”。

凭此指征,用芍药甘草汤就比较安全有效。

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肝硬化,往往白芍赤芍同用。

白芍,传统经验有柔肝功效,对于痉挛性疼痛者为佳,比如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创有柔肝饮一方,即生白芍、生甘草、生麦芽。

治疗胃痛。

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胃痛腹痛者,比用白芍。

赤芍药用于瘀血黄疸。

据2002年3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报道,北京302医院的汪承柏教授重用赤芍60克,治疗慢性肝炎、失代偿肝硬化病人见大量腹水高血清胆红素者,取得较好效果,并开发了赤丹退黄颗粒,成为国家三类新药。

陕西中医药研究院郭教礼老中医也重用赤芍60克以上治疗原发性硬化型胆管炎。

芍药甘草汤安全无毒,但大量服用,往往导致腹泻,可采用减量或饭后服用的方法。

如X小妹一度服用芍药甘草汤后有轻度腹泻,减为一剂药服用3天后,大便就成形了。

我国肝病患者很多,转化为肝硬化者也不少,此时虽花费巨资,仍然难收佳效。

中医治疗肝病经验丰富,良方许多,只要对症下药,不少患者是能够控制病情发展的。

芍药甘草汤安全无毒,服用方便,而且药味少,价格低廉,是普通老百姓吃得起好方,特此推荐。

经方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

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现代应用]1.以骨骼肌、韧带的痉挛、抽掣样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如腓肠肌痉挛,肌肉痛性痉挛综合征、阴道痉挛、强中(阴茎持续勃起不软)、

喉痉挛、缩阴症、全身抽搐、中风后遗症的肌肉僵硬、疼痛、麻木、肩周炎、肌强直症,急性腰扭伤,脊椎骨质增生症、外伤性头痛眩晕症、阴茎抽痛。

2.以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烈痉挛等为特征的疾病。

如胆绞痛、肾绞痛、胃痉挛、胃扭转、肠粘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及顽固性咳嗽、溃疡性结肠炎、晚期肝癌疼痛、痛经。

对于子宫收缩导致的先兆流产,本方可缓解子宫痉挛,对避免流产有显效。

3.骨与关节疼痛性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颈椎综合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增生症、椎间盘突出症。

4.神经性疼痛。

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与麻木、坐骨神经痛、牙痛。

5.不自主性、异常兴奋性疾病。

如顽固性呃逆、不安腿综合征、小儿睡中磨牙症、颜面肌抽搐、眼睑痉挛、帕金森病、书写震颤症、小舞蹈病、心房颤动、小肠咳(咳而矢气)、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症、马钱子中毒。

6.血证。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鼻衄。

7.一些功能衰弱性疾病。

如血睾丸酮血症之不育症、不孕症、下肢软弱无力及步行艰难、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重症肌无力。

8.其他方面。

如病毒性肝炎、糖尿病、急性乳腺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肛裂,乳溢症、冠心病;老人便秘、梅核气、多毛症、激素停用后综合征(如关节疼痛不适)。

[经验参考]芍药甘草汤治疗疼痛性、痉挛性疾病。

骨骼肌的痉挛主要表现在四肢肌肉的抽筋疼痛,且以阵发性、痉挛性、历时短为特征,尤其在负重的下肢更为明显,此即仲景所谓“脚挛急”。

下肢疼痛多有行走障碍,比如经方家曹颖甫以此方治疗数例足病不能行走者(《经方实验录》)。

尿

失禁与膀胱括约肌痉挛有关者,也可用本方治疗。

如陈亦人教授治一少女小便频数失禁,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尿频,历用各种固涩方药均无效。

陈氏断为膀胱急迫,用本方舒筋缓急,服药一周即效,二周痊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

3)。

芍药甘草汤对于血管痉挛性头痛(即血管收缩性头痛)也有使用的机会,但对血管扩张性头痛则无效。

前者因血管收缩而面色苍白,后者则四血管扩张而面色多泛红。

有报道本方对咳喘有较好疗效,如王兆奎治一55岁男性,咳嗽少痰,郁郁微烦一年余,舌尖边红赤少苔,多方治之不效,与白芍30z、甘草]28,

三剂咳嗽大减,继服五剂而愈(湖南小医杂志,1986;l:

44)。

李福生川白芍、甘草,共为细末,每次30g加开水100〜150ml(或再煮沸3〜5分钟)澄清温服,治疗支气管哮喘35例,结果服药30〜120分钟后显效8例,有效23例,2小时以上仍无效者4例(中医杂志,1987;9:

66)。

其实,早在《伤寒论》中就有芍药甘草汤治疗咳喘的痕迹,小青龙汤即含本方。

后肚医家也有相关的治验,如正好古单用芍药治喘急,细野史郎治咳嗽常加芍药。

这可能与芍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气道的高反应性有关。

哮喘、咳嗽等町以理解为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这些治验提示我们:

当咳喘常规治疗不效时要想到本方。

本方还可广泛用于血证。

白芍治血证,如罗止园的《止园医话》肺痨咯血

验方下云“方中主药是白芍,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不可思议”;“放胆用之,率皆一剂而有奇效”。

岳美中认为“临床上凡吐血、衄血皆可用之,妇女血崩辨证属脾不统血者,可在归脾汤中加白芍一二两。

往往可收到止血效果。

”岳氏并治胃出血病人,吐血量极大,以升斗计,予旋复代赭汤加白芍一两半,肉桂三分,一剂血止(《岳美中医学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558)。

大剂量芍药止血的经验对于理解小建中汤证中的“衄”

也有重要帮助。

除了从症状上识别方证外,腹证也是本方应用的重要参考。

对此,日本古方派泰斗吉益东洞的经验是:

“腹皮按之挛急不弛”。

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

东洞治一男子足跟痛,即据此腹证而投本方,一服而愈。

胡天雄治一例50余岁男性,昏不识人,两目直视,可关紧闭,手足强直,诊其腹肌板硬,体温正常,脉象缓中带弦,不言不语。

乃施白芍60g、甘草30g,煎汁撬齿灌之,未几即苏,二剂后,痉挛全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胡天雄》,90页)。

不过,这种腹证要与腹膜炎造成的肌卫、压痛及反跳痛相鉴别。

双向性调节是巾医方药治疗的特点之一。

本方也不例外,既可治腓肠肌痉挛又可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如《朱氏集验方》的去杖汤,即是此方。

矢数道明曾治一54岁男子,患脊髓腔内肿瘤,双下肢完全麻痹,不能行走,卜趾亦完全不能动,即用芍药甘草汤伍山豆根末服半年而能自己行走(《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1)。

本方既能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又可降低血中雄激素,用于高睾酮血症,治疗阳举不倒。

如乔保钧治一36岁男子,阅情志不遂而阳物易举,挺而坚硬近一月,舌尖边俱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投生甘草150g、芍药90g,水煎

服,五剂症减,八剂而瘥(河南中医,1989;3:

31)。

芍药甘草汤治疗的疾病以功能性多见,治疗腹痛,—定要排除梗阻、穿孔及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治疗呃逆也要排除膈肌肿瘤,久病体虚之呃逆,此多为中气衰败,本方疗效多不佳。

应用本方要注意:

剂量上,对于剧烈绞痛、晚期肝癌所致疼痛、急性乳腺炎等疾病,本方剂量要加大,芍药可达60〜100g;药物比例上,原方芍药

与甘草之比为4:

4,临床可根据病情作相应调整,不必拘于此;本方芍药有赤芍与白芍之分,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冠心病时多选用赤芍;化裁上,加味药不可太多,一般以3味为度。

剂型上,对于需要长期服用的疾病,如糖尿病,可制成片剂服用,其疗效持久稳定、副作用小。

另外,根据仲景用药规律,凡出现胸满、悸动时一般不用芍药,此证为本方禁忌。

本方运用多有加味。

治腹痛,《医学心悟》说“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治小儿磨牙、夜啼多加蝉衣;重症肌无力,加党参、黄芪、乌梅;治颜面抽搐多加僵蚕、全蝎、蜈蚣;治便秘、肛裂加麻仁、肉苁蓉;肾绞痛加玄胡;支气管哮喘加椒目、沉香;阳痿加蜈蚣、仙灵脾;呃逆加刀豆壳;颈椎综合征加鸡血藤、威灵仙;缩阳症加小茴香;腓肠肌痉挛疼痛加木瓜、牛膝。

本方合方运用的机会也很多,如治泌尿系结石多与猪苓汤合方;治癫痫样痉挛发作多合抑肝散(白术、茯苓、当归、

川芎、钩藤、柴胡、甘草);合大黄附子汤又治闪腰伴便秘,下半身冷而仲景方的四逆散即本方加柴胡、枳实;加附子即为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重要的救逆方。

如江尔逊老中医根据《伤寒论》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用本方治愈发热服复方阿司匹林(APC)后汗出,背心处啬啬而冷,常欲沐阳光,多日不解者。

无独有偶,隋志化也治一40岁男性患者,因天热贪凉,夜宿树下,晨起

即感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认为感冒,遂购APC三片服之半小时

后大汗淋漓,良久方止。

白此,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倦卧欲盖被,动则汗出,半月未愈。

舌红苔白,脉迟无力。

隋氏投白芍12g、

炙甘草10g、附子15g。

服2剂四肢转温,汗出停止,病愈体安(河南中医,1988;5:

34)。

任有堂治一人,素体阳虚复感外寒,自购“安乃近"12片

顿服。

药后大汗淋漓、恶寒、逆冷、四肢挛急。

虽厚衣重被仍呼冷不绝。

证见神疲,闭目欲睡,问之懒答,舌淡,脉沉微。

予炒白芍20s、炙甘草

20s、制附子60go两日一夜,服尽4剂,汗止、身暖、挛舒,病遂告愈(河南中医,1985;2:

22)。

可见,西药发汗并不亚于麻黄桂枝,此方在今天仍有较多的使用机会。

刘定西则以本方治寒痹,其经验为芍药(赤芍或白

芍或二者同用)15〜30g、甘草15〜30g、附子9〜60g(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水煎服,日一剂。

并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常可一剂减,三五剂愈,重者亦不过十数剂;刘氏还指出单用原方效果最佳(《国医论坛》,1991;5:

17)。

[原文点睛]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胂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9条)

2.问曰:

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

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

答曰:

寸口脉

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于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0条)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论精选]成尤己:

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

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钱大米:

拘急者,筋不得舒也。

筋者,足厥阴肝之合也。

筋不舒而挛急,故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是以厥阴少阳主治治之也。

汤本求真:

其腹证现腹直肌挛急,故认此腹证而处本方时,不仅主治下肢而已,即上肢之挛急,及其他因一般脏器组织之紧缩急剧而发诸证。

此东洞翁所以谓本方以治拘挛急迫者为定义也(《皇汉医学》)。

胡希恕:

本方不只治脚挛急,即脚弱无力、行步困难者,用之亦验,古方中为去杖汤即由于此(《经方传真》)。

桑木崇秀:

本方组成极为简单,仅芍药和甘草两味药。

芍药具有缓解肌肉拘挛的作用,与甘草的缓和作用相得益彰,共同发挥镇痛、镇静之效果。

两药皆有补性和润性,因此,可以讲本方对虚证、燥证者较适宜,但临床上町不管热证、寒证、实证和虚证,广泛用于镇痛和镇静的目的(《汉方诊疗便携》)。

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现代应用]1.以心悸、心下悸为主诉的疾病。

如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伴见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等心律失常者。

2.低血压所致头晕者

3.发汗过多所致心悸、耳聋、头晕及失眠者。

4.心源性哮喘。

(经验参考)本方对于因感冒而过于发汗导致的:

耳聋、失眠有应刚的机会。

《伤寒论》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闪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在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此条仲景未言治法,但参考64条可知也可用此方。

周福生沂29岁男子,突起耳聋近一月,病起于感冒过汗之后,伴心悸乏力,稍有畏寒感,占淡红,苔薄白,脉细软尤力。

他医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无效,周氏处以桂枝12g、炙

甘草8g、石菖蒲4g,服2剂自觉明显增强,心悸好转,寒感消失,再服2

剂耳聋全除(新中医,1989;1l:

43);过度发汗后的失眠,本方也有应用的机会。

山西名医门纯德先生治一46岁男子,因着雨外感,自服大剂葱姜红糖汤,得大汗,风寒得解而不寐旋起,持续失眠达3个月。

诊见面色青,双日布满血丝,彻夜不卧,烦躁,在病房四周行走不休,白天喜独自蜷卧,少言、少食,脉弦细,舌淡苔少。

服磁朱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等少效。

门氏据此病史,施桂枝甘草汤一料试服:

桂枝12g、炙甘草9g,

睡前服一煎。

次晨查房时,见患者正在酣睡,同室人谓其一夜安眠(《名方广用》,1990,22)。

若用于失眠,当于睡前30分钟服。

根据条文“其人叉手自冒心”来用方的经验也比较多。

如《马元仪医案》治沈康生夫人,病经一月,两脉虚浮,自汗恶风,初用黄芪建中汤,越一日,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涩特甚而改用本方得效。

李白召治一女;因与其母吵嘴而患癫疾。

开始郁郁寡欢,不欲多言,以后寐多不醒,呼之不应,或昏昏欲睡,或语无伦次,时轻时重。

多次求医诊治,屡用理气泻下之品,病无起色。

见患者发育正常,面容呆板,两手交叉护胸,问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如物.阻塞,脉浮大,舌淡苔白。

李氏处以桂枝45g、甘草20g。

服一剂精神好转,二剂而嗜睡除,言语增,病情稳定,心悸耳塞消失,自云如梦一场。

继服二剂彻底治愈(国医论坛,1986,3:

51)。

可见,“其人叉手自冒心”是重要的用方佐证,但病人安静时则不易出现。

因此,在病情允可的条件下,可让病人上楼或做其他体力活动以诱发这一特征。

本方虽小,却是仲景治悸的基本方。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等均可视为本方之变方,所主也都不离一“悸”证。

本方所主之悸多为一过性,突发性,阵发性,故一般多一次顿服,中病即止。

心悸明显时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为2:

1,必要时还可加肉桂,尤其治疗低血压及心悸时。

用方之前尽可能做心电图检查,以排除致命性心律失常。

另外,本方之用不限于误汗之后,凡平素经常心悸,稍动则喘促汗出,属桂枝体质者多见此方证。

“发汗过多”旨在说明体质虚弱而已。

[原文点睛]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

之。

(64条)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注论精选]徐灵胎:

发汗不误,误在过多。

汗为心之液,多则心气虚。

二味扶阳补中,此乃阳虚轻者。

甚而振振欲擗地,则用真武汤矣。

一症而轻重不同,用方迥异,其义精矣(《伤寒类方》)。

尾台榕堂:

两手相错曰叉,冒,覆也。

心下悸而上冲急迫,以手亲覆压心胸,觉稍安,故又欲得人按之也。

然比诸桂枝加桂汤,冲逆犹轻者也(《类聚方广义》)。

胡希恕:

夺汗则亡血,发汗过多,则血液亡亦甚,心气不足故悸,汗多出于上体部,上下体液骤然失调,因致心剧的气上冲,其人不得不叉手自冒于心,欲按心抑制其心下的冲且悸,因以桂枝甘草汤主之(《经方传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