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432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docx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课程项目化,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依据

1、课题提出背景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统筹各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贯彻课程三级管理制度,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方案规定: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加快规范课程管理的步伐,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更好地服务学生,根据学校实际而确定提出该课题。

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着眼于学校教师整体队伍与学生发展的特点,明确目标,分出层次,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使之项目化。

我们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校训,在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领域,将在不影响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做出新的探索,以此来探索出学校课程的活动类型和开发模式,指导学校进行学校课程的实验,推出一批有生命力的项目课程。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就开始了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就开发的思想、过程、程序和环节,以及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随后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也对课程开发的理论内涵、实例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形成了一些可操作的范式。

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按照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

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现状,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来满足学校、教师与学生需求的一种课程开发活动。

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教学示范学校、规范化学校的验收越来越注重学校鲜明的特色,这就使得学校在开发研究学校课程之前,首先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研究课程理论和学校课程相关的理论,深入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理清发展思路,着眼于学校的长期发展,明确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统筹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从而构建校本课程的总体框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全课程”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全部的学生生活,涉及全部学科,全员参与,全面性、自主性、趣味性是“全课程”的特有魅力。

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做成一个全课程。

乐陵实验小学依据新课程标准,将学期教学的主体内容科学分解到每一周,制定出详细地可操作的周目标:

识字、写字、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积累、现代文阅读、各种习惯、能力方法的培养,都通过周目标体现出来。

这样,既能使此后师生的教与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又能形成一定知识链接,从而在师生中构建一种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

由此,国家的课程进行内化和整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所学。

清华附小1+x课程:

1指的是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该课程内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超越了教材。

X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同时又体现校本课程及个性化拓展性课程。

2015年4月,市教育局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建《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协议书》,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方面。

3、我校的研究现状

(1)我校是山东省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学校方面,一直支持教科研工作,在课堂教学实施、课程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年和2009年两次举办全县的读书现场会,2013年承办县教科研成果进课堂现场会,我校是临沂市20所教科研示范基地之一,多次为市教科研调研提供现场,2014年学校进行了读书活动十年推进,《快乐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进行了十年,成果丰硕,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尝试。

2007年10月,学校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

2008年起,开设古诗诵读校本课程,并研究编写了三册校本课程资源《经典诵读》。

每个学期都进行检查,计入评估,成为“蓓蕾读书工程”实施的有力推进,县里每次举办现场会都由我校承担。

编写了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小学生日常行为学习手册》,作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

2008年起,组织编写了《习惯教育》课程资源,成为学校“读书明德,习惯修身”德育品牌的重要保障。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8月,我校申报省规划办课题《小学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2013年9月顺利结题,并且在临沂市第九届教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2)教师方面,我校有任课教师139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88人,有省特级教师1人,有省级教学能手3人,沂蒙名师1人,莒南名师10人,市县科研型骨干教师6人,历届教学能手96人,拥有一支素质非常高的教师队伍,每位教师进行了十年的课题研究,具备研究的能力,课题研究有实效、有成果,目前,学校有15项县级课题,28项市级课题,11项省级课题顺利结题,有35项课题在各级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奖。

学校的教育教学综合评估和教学教研专项评估连续多年位居全县各小学第一名。

2010年以来,校长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百名科研创新校长”、临沂市“十佳”教育科研校长等荣誉称号。

多年的教科研工作促使我校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促使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实现了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轻负担和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2007年10月,学校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

2009年4月24日,临沂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组就我校如何实现教科研一体化专题内容进行了报道。

2010年12月3日,莒南电视台教体园地栏目组对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3)2014年10月,我校加盟了《当代教育家》实验学校,用课程改变学校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理念。

(4)从2014年起,我们对国家课程进行了内化与整合,开发学校课程,培训微课程,进行班级课程的探讨,经过多次校内论证、邀请专家论证,我们把这些课程项目化,把课程作为一个个项目来做,努力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每年的各项评估中,我校的课程开发已经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目标。

(关注间接经验与认识能力发展)斯宾塞认为为人类的种种活动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自然科学知识应占最重要的位置,主张依据人类生活的主要活动组织课程;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行营的学科。

(2)人文主义课程论

学校的课程应该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和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课程应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

学校课程的选择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科逻辑出发。

(关注直接经验与认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卢梭认为课程教学思想核心在于创造性发展儿童内部的“自然力”,即即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阶段,又要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

应该重视“直接经验”,他认为“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并把儿童的发展放在首位。

杜威则认为传统课程最大的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

他主张教学过程应成为解决问题、思维训练的过程。

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活动中展开课程。

5、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让课程的设置更系统、更科学、更具有项目化;让教师更新拓宽新知识,学校课程的开发,让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角色的转换,跨学科研究,能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课题的研究,能提升教师自主建构课程能力。

而且,课程项目化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校形成一盘棋,都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

一个个项目让学生站在学校办学的正中央。

把课程作为项目,对学科课程进行内化和整合,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对身边的万物保持好奇心,项目让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接受“全人”的教育,完成知识的积累,各学科的融合渗透,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对微课程的研究,实现互联网下的教育;对班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班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基本界定(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研究对象)

1、核心概念

项目通常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项目开发是为了实现一个或一组特定目标

(2)项目受到计划、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3)项目的复杂性和一次性

(4)项目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课程项目化,是把课程整合为一个个项目,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专题都作为一个项目,项目可大可小,内容有:

A知识的归类整理B单元教材的整合C专题的研究学习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是指把课程项目化,实施促进学生发展、有一定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教育活动,基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师的实际,对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关注起核心素养,从而构建起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2、研究范围及对象

本课题我们把课程建设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把课程优化为一个个的项目,把课程项目化,实现项目系统化,顶层设计课程实施,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科课程进行内化和整合,开发特色课程,构建微课程,进行班级课程的探讨,研究如何开发满足师生发展需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作用的课程,在项目实施与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教师掌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3、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关系

项目课程是校本课程,在三级课程体系中是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

对学科课程而言,是对国家课程的梳理和整合,特色课程是满足学生兴趣需求导向开发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把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学生个性潜能、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学生情感体验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微课程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发的,能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有效落实。

班级课程更是有利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实现精致化管理。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校本课题研究,对国家课程进行内化和整合,开发出系统科学的项目化课程,构建起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1.通过研究,探究出如何通过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构建起全方位育人体系。

2.通过研究,探究设置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课程的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通过研究,在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从而丰富学校办学特色。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我们把课程建设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把课程优化为一个个的项目,把课程项目化,实现项目系统化,顶层设计课程实施,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科课程进行内化和整合,开发特色课程,构建微课程,进行班级课程的探讨,研究如何开发满足师生发展需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作用的课程,在项目实施与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教师掌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

(一)研究课程目标的定位

1.建立全新的课程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探索课程项目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2.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认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3.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

4.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的课程和资源,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课程,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研究项目课程的开发

1.学科课程项目的开发研究

学科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而教师是学科课程的主体,基于此,我们把项目定为知识的归类整理、单元教材的整合、专题的研究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项目,项目可大可小,在学科课程中精心研究课程项目化的内容:

(1)语文学科项目:

对每一个单元的主题课文、单元训练重点、识字、写字、词语、句段、积累、阅读和表达进行深入的研究。

项目有:

拼音

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就知识的分类来说,是事实性的知识,需要学生记住。

把拼音作为一个项目,可以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积累:

包括识字、词语、句段

识字:

字的结构、同音字、识字方法

词语:

近义词、反义词、三字词语、四字词语

句段:

优美句段赏析、标点符号运用、句式转换、病句、修辞……

具体各年级的项目重点:

一年级:

拼音、识字、词语

二年级:

识字、词语、句段

三至六年级:

词语、句段、阅读、群文阅读、表达

阅读:

包括精读、略读、群文阅读,主要是精读课文的品读,朗读,同一单元的训练点的整合,同类文章的拓展阅读等。

表达:

包括口语交际和作文,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指导训练。

结合学校以及每个年级的文学社,对学生进行表达的指导,并且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2)数学学科项目:

在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广角的专题研究、某一个知识点的迁移巩固,进行题组模块整理,重视题组模块的研究,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找出在题型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或数学思想等方面有着内在联系的一组题。

根据学科特点,一是分领域进行研究,具体的项目有:

计算、概念、空间图形、解决问题、统计、数学广角等。

二是分专题进行研究,项目有:

货币、时间、绘本、实验等。

(3)英语学科项目:

语音、单词、句型、表达等项目,根据项目设计任务型活动。

(4)科学学科项目:

实验、观察、解暗箱、讨论、逻辑推理……

(5)品社学科项目:

每一个活动(包括历史文化、地理题材、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健康愉悦的生活……)

2.特色课程项目的开发研究

特色课程的项目有:

(1)快乐探究

继续实施快乐探究,注重实践活动资料积累。

根据不同的专题,教师布置学生调查、搜集资料、办手抄报、写倡议书、活动感言,形成调查报告,并积累活动图片,每个主题的实施实现序列化,资料完备、充实,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扎实有效。

(2)经典诵读和习惯教育

我校的校训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自然”,经典诵读和习惯教育是对这一校训的践行。

继续诵读国学经典活动,与“蓓蕾读书工程”和语文主题学习相结合。

继续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样子、在课间文明、守规矩、在社会上表现出知书达礼的二小学生风范。

(3)其它特色项目

开发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项目有:

艺术课程项目:

包括绘画线描画、国画剪纸、诗画、书法、管乐民乐、声乐舞蹈等。

科技课程项目:

七巧科技、发明创新等。

阳光体育课程项目:

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跳绳毽子、围棋、田径等。

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社团,每学期学校都进行“塑和谐校园,展社团风采”比赛,成绩计入教师个人评估。

专题活动项目:

包括节日、时政、读写、升旗、仪式、生肖、四季风云雨雪、山水、家国、日月星辰、花木虫鸟、交通工具等,开发游学课程。

如生肖项目,以十二生肖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自然的生肖和文化的生肖,建构资源,

3.微课程项目的开发研究

项目有:

学科重点展示:

各个学科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处理。

活动课程成果展示:

专题活动的成果记录,定期进行展示

学校发展微记录:

学校的发展以“一周微记录”的形式,上传学校微信公众平台。

活动过程微记录:

教师专业成长微记录: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记录与思考

班级管理微记录:

班级精致化管理的过程记录

4.班级课程项目的开发研究

结合班级精致化管理,各班级开发适合本班实际的班级课程,内容以习惯养成、德育教育、活动等为主,有时也根据专题进行研究学习。

班级课程的各种项目,是根据本班实际实施的,更有利于关注学生的个体。

班级文化项目:

规划项目:

即时项目:

即时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主题项目:

结合纪念日、重要节日,开展的主题班队会的活动等

个性项目:

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者教育的内容,灵活设置。

结合班级精致化管理,各班级开发适合本班实际的班级课程,内容以习惯养成、德育教育、活动等为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研究学习。

(三)研究课程的实施

1.研究课程实施的路径

(1)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科课程的内化和整合部分,把课堂当作主阵地。

微课程的实施也是借助课堂教学来完成。

(2)依托社团,特色课程主要依靠社团来实施。

(3)组织活动,班级课程、专题的研究学习项目可以通过活动来实施。

2.研究具体实施的过程

(1)学校根据课程开发计划和开发原则,确定校本课程的门类:

学科类项目、特色类项目、微课程项目和班级课程项目。

(2)公布项目课程开课实施方案及授课教师名单,推出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学科项目课程融合在学科课堂中实施,特色课程的实施安排在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的社团活动,微课程项目课程主要安排在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班级课程以依托专题活动进行。

(4)授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5)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

(6)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调研和监控。

(四)研究课程的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课程的检查评价。

2.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首先要看授课教师的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等等。

然后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3.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

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

主要是四看:

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

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

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5.对学生的评价。

项目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对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

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ABCD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相关评价表格。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五、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很广,操作性较强。

因此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

先对当前校本课程项目化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

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活动,了解当前校本课程项目化的开发与实施,依托课程项目化,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并依托课题实验研究和各级各类教育平台的展示,来推动课程项目化的应用与发展。

本课题拟采用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动员、发动学校全体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用课题指导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总结研究的成果。

另外,采用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方式,使全体成员都能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文献法。

广泛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支撑和成功经验。

3.经验总结法。

注意从理性的角度总结经验、分析过程。

把实践中产生的成果上升为理论的高度,总结出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发现并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课题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创设良好的基础,也为兄弟学校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六、课题实施步骤

(一)课题实施的过程及步骤

1.学校根据课程开发计划和开发原则,确定校本课程的门类:

学科类项目、特色类项目、微课程项目和班级课程项目。

学校将对这些门类的材料及教师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课时间及开课教师。

2.教导处、教科室将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项目课程开课实施方案及授课教师名单,推出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在这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确项目课程开设的意义,家长、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指导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考家长和教师的建议,填报选课志愿表。

教导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

3.学科项目课程融合在学科课堂中实施,特色课程的实施安排在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的社团活动,微课程项目课程主要安排在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班级课程以依托专题活动进行。

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4.授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安排好座次表,选出一名课代表,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学生考勤、作业完成等工作。

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上课采取走班制,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要随时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和沟通,及时反思改进教学行为,做好记录,写好反思体会,提高教学效益。

5.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