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295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日期:

2008-03-31     (文章点击率26496次)

   2007年,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着力抓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和环境整治,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2007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3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8亿元,下降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790.68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348.04亿元,增长22.0%。

三大产业比例为0.4:

56.8:

42.8。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4.0%,金融业增长17.5%,房地产业增长27.6%,其他服务业增长25.2%。

人均生产总值达46014元,增长14.7%。

全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其中地方预算内一般财政收入186.45亿元,增长44.6%。

在地方预算内一般财政收入中,增值税47.43亿元,增长36.6%;营业税38.10亿元,增长30.9%;企业所得税17.36亿元,增长19.1%;个人所得税7.58亿元,增长25.2%;城市维护建设税7.25亿元,增长24.6%;房产税6.32亿元,增长22.5%;契税35.50亿元,增长339.4%。

全年完成工商税收470.93亿元,比上年增长31.0%。

其中国税305.75亿元,增长38.4%;地税165.18亿元,增长19.3%。

全年地方一般财政支出18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4%。

其中,一般公共事务支出21.37亿元,增长32.2%;公共安全支出30.68亿元,增长31.4%;教育支出37.06亿元,增长26.5%;科学技术支出8.98亿元,增长747.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14亿元,下降2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73亿元,增长6.0%;医疗卫生支出1.58亿元,增长8.4%;环境保护支出1.74亿元,下降27.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5.05,下降16.7%;农林水事务支出11.60亿元,增长50.3%;交通运输支出4.95亿元,增长242.9%;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43亿元,下降65.7%。

   所有制结构

   初步核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26.2%;民营经济增加值1006.03亿元,增长19.3%,占31.9%;外资经济增加值1319.83亿元,增长18.4%,占41.9%。

   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442.96亿元,比上年增长8.2%;集体工业总产值90.9亿元,增长14.5%;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763.94亿元,增长15.1%;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2810.71亿元,增长16.9%。

私营及个体工业总产值495.05亿元,增长19.6%。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4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34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更新改造投资67.46亿元,下降6.4%;房地产开发投资209.42亿元,增长27.5%。

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投资362.47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335.1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478.61亿元。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71.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8%,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5%;集体经济投资213.71亿元,增长18.1%,占25.4%;民营经济投资282.66亿元,增长17.3%,占33.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36.01亿元,增长2.7%,占28.1%。

 

   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0%;居住类价格上涨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6.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5%;衣着类价格上涨0.2%。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商品房屋销售平均价格上涨22.0%。

  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1.76亿元,比上年下降4.4%。

其中种植业产值10.71亿元,增长0.8%,占49.2%;林业产值0.28亿元,增长21.7%,占1.0%;牧业产值4.47亿元,下降20.0%,占20.5%;渔业产值5.82亿元,增长1.2%,占26.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36万亩,粮食产量2.12万吨;水产品产量6.28万吨,下降1.7%;蔬菜产量44.16万吨,下降4.8%;生猪出栏数26.35万头,下降37.4%;家禽出栏数650.25万只,下降23.1%。

  2007年全市发展了6家农业龙头企业和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19家和23个。

年末全市有1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5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种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2007年新增6个省名牌农产品,使全市的省名牌农产品增至23个。

全市有3个项目获省农技推广奖,6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获市专利金奖。

  工业

全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717.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4.5%,比上年增长15.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0%。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649.85亿元,增长18.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22.99亿元,增长16.1%。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3339.25亿元,增长16.6%,所占比重为57.3%;轻工业产值2483.73亿元,增长15.5%,占42.7%。

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32.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0%。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8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资产负债率为61.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39.5,比上年提高12.9个点。

   东莞工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龙头的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行业已成为龙头产业。

全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总产值38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651.03亿元,增长14.9%。

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610.81亿元,增长16.1%;实现利润总额62.42亿元,增长20.2%。

  建筑业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0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施工面积1239.67万平方米,下降15.0%;竣工面积627.21万平方米,下降2.1%。

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4.12万元,比上年提高25.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6.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乡村道路)3924公里,公路密度159.2公里/百平方公里。

其中等级公路3650公里,密度148.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158公里,密度6.41公里/百平方公里。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17.84万辆,因禁摩影响,比上年下降0.9%。

其中汽车保有量60.89万辆,增长24.4%。

公路运输5115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29.72亿吨公里;水路运输561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5.95亿吨公里。

全年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发送3.71亿人,增长5.7%,旅客周转量126.2亿人公里;水路运输46万人,旅客周转量3205万人公里。

全年港口旅客吞吐量54.24万人,港口货物吞吐量2016.84万吨。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53.44亿元,增长3.4%;移动业务收入101.05亿元,增长14.7%;邮政业务收入7.41亿元,增长7.2%。

全年发送信函6076.7万件,比上年下降27.6%;特快专递406.73万件,增长26.0%;全年邮政汇款汇出金额208.39亿元,增长22.1%。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3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实现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4.76亿元,增长24.0%。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98.11亿元,增长19.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7.72亿元,增长18.3%。

   居民在娱乐、家用电器、衣着饰物、交通等方面消费支出增长加快,消费品市场呈现新特点。

在限额以上贸易业中,日用品类、食品饮料烟酒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金银珠宝类、石油及制品类的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4.9%、29.7%、87.5%、37.3%、29.3%和21.8%。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22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金融业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5家。

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60家,其中银行类机构16家,保险类机构30家,证券类机构14家(包含11家证券公司和3家期货公司)。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751.83亿元,比年初增长11.5%。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162.45亿元,增长16.2%;财政性存款余额56.89亿元,增长90.4%。

贷款余额2154.77亿元,比年初增长24.5%。

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08.47亿元,增长12.5%;商业贷款余额181.84亿元,增长17.8%;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56.84亿元,增长40.4%。

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增长40.4%,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增长25.0%。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031.99亿元,现金支出8976.09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55.9亿元。

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上年下降0.75个百分点。

各类银行总资产达4194.57亿元,增长15.3%。

   年末全市证券公司共有开户数57.73万户,比上年增加25.41万户。

全年股票总成交额104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倍。

年末保证金余额14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倍。

   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0家,比上年增加4家;保险中介机构22家,增加8家。

全年保费收入67.61亿元,比上年增长42.7%。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81亿元,增长41.8%;人身险保费收入39.8亿元,增长43.3%。

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9.45亿元,增长51.5%。

其中财产险12.55亿元,增长25.0%;人身险6.9亿元,增长146.0%。

   房地产业

  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2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9.4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商品房施工面积1521.61万平方米,增长5.9%;竣工面积137.31万平方米,下降17.5%;销售面积572.99万平方米,增长50.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41.07万平方米,增长53.3%。

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94.99亿元,增长83.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273.67亿元,增长87.4%。

   民营经济

   年末全市民营单位登记注册户数44.78万户,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私营企业增长较快,达到4.9万户,增长27.9%。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787.87亿元,增长20.3%;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66亿元,增长17.3%;消费品零售额585.16亿元,增长21.0%;缴税总额182.61亿元,增长41.2%。

   区域经济

   年末全市32个镇街本级总资产744.32亿元,净资产496.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17.0%;全年税收总额348.87亿元,增长31.3%。

年末全市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1088.21亿元,增长9.2%;净资产828.34亿元,增长10.2%;全年可支配纯收入185.73亿元,增长14.0%。

当年可支配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镇街有3个,GDP超100亿元的镇街有10个。

可支配收入(扣除土地物业转让纯收入)超千万的村有369个,比上年增加22个,超5千万的村有62个,增加4个。

   全年11个欠发达镇工商税收总额5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可支配财政收入33.2亿元,增长23.9%。

84个欠发达村总资产41.5亿元、净资产24.9亿元,分别增长6.6%和16.5%;资产负债率为39.8%,下降5.1个百分点;经营总收入3.1亿元,纯收入1.18亿元,分别增长4.1%和38.5%。

在84个欠发达村中,60个村有净资产且年纯收入高于50万元,达到了脱贫标准。

   松山湖协议引资36项130亿元,一批科研院所和企业总部成功落户。

虎门港首个大型深水泊位工程竣工投产,协议引资136亿元。

东部工业园正式授牌成为省级工业园区。

基本完成东部快速路两侧35平方公里土地的统筹,设立东莞生态园进行统一规划建设。

与省内市(县)合作建设8个产业转移园区,签订正式投资协议的企业(项目)44宗,投资额34.93亿元,入园在建及建成项目39宗,投资额22.16亿元。

二、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68.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9%。

其中进口总额466.41亿美元,增长26.6%;出口总额602.32亿美元,增长27.1%。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出口160.10亿美元,增长35.5%;集体企业出口4.91亿美元,增长99.0%;三资企业出口352.92亿美元,增长22.0%;民营企业出口84.24亿美元,增长31.5%。

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35.79亿美元,增长34.6%;加工贸易出口563.33亿美元,增长26.0%;其他出口3.19亿美元,增长821.1%。

按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对亚洲出口279.03亿美元,增长32.9%;对欧洲出口116.07亿美元,增长33.8%;对北美洲出口179.06亿美元,增长12.8%;对拉丁美洲出口15.13亿美元,增长50.8%;对大洋洲出口10.14亿美元,增长71.2%。

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增强。

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36.87亿美元,增长32.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2.5%。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7.82亿美元,增长21.8%,占32.8%。

  吸收外资

   按新口径统计,全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8宗,合同外资金额31.26亿美元(含增资和减资),比上年增长25.8%;实际利用外资21.17亿美元,增长17.1%。

增资项目955宗,合同增资金额18.56亿美元,增长38.7%;全市新签超千万美元的项目45宗,比上年增加9宗;合同外资金额5.85亿美元。

全市增资额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有76宗,增加27宗;合同增资金额19.79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的31.7%。

全市新签投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到273.6万美元,增长10.3%。

新签服务业项目84宗,增加24宗;合同外资2.76亿美元,增长118.5%,主要涉及批发业、仓储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服务以及管理服务等行业;全市利用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三大产业吸收外资比例由上年的0.19:

94.07:

5.74调整为0.15:

88.43:

11.42。

  旅游

 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97家。

其中五星级酒店18家,四星级酒店25家,三星级酒店31家,二星级酒店21家,一星级酒店2家。

全市有旅行社3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家,国内旅行社30家。

全年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旅游入境人数248.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6%。

其中入境外国人101.8万人次,增长25.9%;港、澳、台同胞146.25万人次,增长30.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27亿美元,增长28.7%。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477.02万人次,增长26.2%。

国内旅游总收入118.88亿元,增长23.8%。

  

三、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我市编制了《东莞市28镇住房建设规划》,《东莞市域生态绿线规划》,《东莞市绿线管理办法》,《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方案。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2.61亿元。

城市建设投资81.92亿元。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88.48亿元。

一批新的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市委党校新校、报业大厦已交付使用,市植物园基本完工;广电中心、市人民医院新院工程正抓紧施工;北五环、石鼓连接线、广园东连接线、环莞快速路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城市绿化

  年末全市建成区土地面积681.85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51.89平方公里。

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0%。

森林覆盖率为35.5%,林地绿化率达98.8%。

整治生态环境,广深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整治,取得一定成效;首期市属7条主干道路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莞长、莞龙、莞樟、东深4条公路整治工程已实施,港口大道、莞深高速、西部干道整治工程正在抓紧推进。

32个镇街大力推进整山育林、保田治水、公园广场、道路绿化等生态工程,累计增加绿化面积约3640万平方米,种植乔木约666.12万株,清污、清淤约287.70万立方米,

  公用事业

  年末全市有公交线路85条,公交运营车辆1343辆,运营出租小汽车6381辆。

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2.29亿人次。

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650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7.42亿立方米,自来水用水总量15.58亿立方米。

年末供水管道总长度6000公里。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15.40亿千瓦时,增长9.2%,其中工业用电395.61亿千瓦时,增长7.3%;照明用电85.99亿千瓦时,增长13.2%。

年末全市液化石油气家庭用户87.88万户,天然气家庭用户6.93万户。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量41.35万吨,天然气供气量1.78亿立方米。

  信息技术应用

   市工商、国地税、卫生、质监等部门参与建成了“全市企业基础数据交换共享”项目,实现了各部门之间数据交换共享工作突破。

完成了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二期建设工作,实现了我市行政审批业务信息实时上报二期工程、市级行政部门办事窗口视频图像、音频的实时传输监控,有效提高我市行政审批监察和服务水平。

   2007年信息化综合指数为71.7(按常住人口计算)。

年末全市程控电话用户512.54万户,比上年增加51.23万户。

其中普通固定电话178.20万户,增加13.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08.23万户,增加191.89万户,其中充值卡用户1299.59万户,增加197.52万户。

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69.67亿分钟,比上年增长1.3%。

其中对国际及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2.48亿分钟。

年末互联网用户72.78万户,比上年增加14.75万户;宽带接入用户64.74万户,增加17.28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73万户,增加3万户,其中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25万户,增加2万户。

四、体制改革

   出台了《东莞市加快培育企业上市工作方案》和《东莞市培育企业上市操作规程》,对19家认定上市后备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管理,全面推进食品质量管理责任制等七项制度,督促食品经营户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和台帐制度、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食品。

   推进国有工业用地入市招拍挂。

制订了《东莞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工业用地使用权暂行办法》。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引导,通过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和房地产企业管理资质管理、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明确镇(街)规划建设办公室对房地产业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等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经营行为。

开展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试点工程。

   成立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做好环保和交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编制申请工作。

做好长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东莞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东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机构编制方案》和《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方案》。

继续审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新颁布了《东莞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出台《东莞市城乡特殊困难人员基本医疗救助办法》,起草了《东莞市自然灾害救济暂行办法》。

   结合贯彻《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完善相关管理衔接,出台《东莞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管理。

   开始实施市镇统筹办学,推进三级办学管理体制向二级办学管理体制转变,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组织实施全市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和调整改革方案,实施新的医疗收费项目和标准后,一、二甲医院的服务收费水平总体下降11%,三甲医院收费水平下降8.3%。

   稳步推进燃气价格改革,采取措施平抑液化石油气价格,取消管道煤气初装费政策,规范燃气销售价格。

   落实省物价局《关于加强物业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收费行为。

2007年共取消了11项行政事业收费,涉及金额59.9万元;取消了代办房地产权证劳务费,涉及金额1591.75万元。

对符合条件转型的“摩的”司机给予减免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等六项费用的优惠。

对在专项整治期间主动申请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食品经营主体免收登记注册费及管理费。

推动户籍改革新政策,引进人才及随迁家属入户时均免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五、社会事业 

  科技

   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1家,累计达到369家。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高新技术产品工业总产值1820亿元,增长18.6%;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450亿元,增长25.0%。

   全年专利申请量13842件、授权量675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0.1%和38.6%。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76件,授权量44件;实用新型申请量3458件,授权量2507件;外观设计申请量9508件,授权量4201件。

  教育

   全市有幼儿园559所,其中公立集体办园188所,民办园380所;省、市一级幼儿园82所,比上年增加10所。

3~6周岁在园(班)幼儿共13.09万人,入园(班)率达94.96%,比上年提高0.16个点。

全市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取消学前班,实行六周岁入小学。

   全市有小学369所,比上年减少33所;在校生52.07万人,比上年增加2.3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户籍毕业生升学率达100%。

全市有完全中学28所,初级中学4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1所,初中在校生17.34万人,比上年增加1.65万人,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8.58%,辍学率为0.23%,毕业率为99.77%。

   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有65所,在校生10.16万人。

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0所,在校生6.12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25所(含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40429人。

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有3.19万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3.0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8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7万人。

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2%,比上年提高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