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620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docx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

兵法智慧与现代管理

-----孙武与《孙子兵法》

袁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各位老前辈好,我以前来讲过一次孟子,总觉得时间不太够,三小时说一个“子”太勿忙。

我们今天讲孙子,即孙武,中国古代大军事家,他和孔子、老子是同时代人,主要活动于春秋末年。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和老子的《道德经》字数都不多,不到六千字,加上万把多字的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智慧三书”。

如果讲中国古代“智慧”的话,源头当推这三部书,今天介绍的就是孙子和《孙子兵法》。

我写了一本《孙吴司马兵法---管理学的解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我本人在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书,讲公共管理学,今天讲课我们就不去咬文嚼字,推敲兵法原文,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以《孙子兵法》为中心,谈一谈古代兵法智慧和现代管理,这在当今也是热门话题,讲课力求通俗,不象上次那样讲究学术性,而是放开来古今中外纵横谈。

一战略和战术是兵家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兵法和管理有什么关系?

兵法是讲战略与战术的,管理也要讲战略与战术,现在就有专门讲企业战略管理的。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邓小平“拨乱反正”搞改革开放,什么叫拨乱反正?

就是说原来是奔着某个方向走一条路,现在要改换方向走另一条,“改歪归正”,这叫做战略转移。

国家的发展方向、国家的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国家战略目标是什么呢?

一个非常虚幻的目标,那就是进入共产主义。

大跃进、人民公社是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建国以来前三十年国家战略目标,说穿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乌托邦目标,要“穷过渡”,沒有裤子穿也要迈进共产主义。

文革时有一句流行话,“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为什么只管“推小车”,不搞高新尖科学技术呢?

邓小平拨乱反正搞改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不再诉诸革命理想,国家战略目标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很实际,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看得见摸得着。

以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取代了共产主义这个虚幻的目标,所以才叫拨乱反正。

而战略目标问题,正是兵法所研究的。

兵法也研究战术,邓小平的改革战术是什么呢?

就是“猫论”和“摸论”,“摸着石头过河”,军事上叫试探性进攻,以点带面,先试点后铺开,如特区建设、股票等都是这样。

改革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以前是高调意识形态,文革及其前的“社教”,突出政治,是一种高调的意识形态,“假、大、空”。

兵法则讲不得假,也讲不得空,克敌制胜最讲实际,讲硬道理。

改革用实实在在的市场经济取代空洞的意识形态,也是一个很大的战略转折。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发展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近二十年来中国都是两位数的经济发展,这个发展速度是世界第一。

从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这三十年是少有的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以前是穷折腾,不是战乱就是内乱,而这三十年是中国近代最稳健、发展势头最好的三十年,综合国力大增。

这都得益于国家战略目标的转移,也就是大目标转移了,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穷折腾浪费时间精力。

如果根据我们现在的发展势头,二十年以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的经济体,那时第二也轮不到美国,第二将是印度,因为印度发展也很快,现在中国和印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而四十年后中国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稳居世界笫一。

共产主义虽然实现不了,世界第一却看得见,连美国人也承认,这说明国家战略目标的明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管理者要懂点兵法。

毛泽东说:

“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战略和战术是兵家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战略是战术的前提,掌握军队和国家命运的管理者应该明白,犯战略性错误将是最大的错误,如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术上“闪击战”一时相当成功,短时间灭亡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但“兵不贵久”,其有限资源耗不过英、美、苏等大国的持久抗击,“久暴师而国用不足”,钝兵挫锐,最后归于失败,这说明希特勒没有读《孙子兵法》。

战争是人类社会各种矛盾斗争最尖锐的形式,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配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战争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孙子兵法》开篇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为此,古今中外人们为战争和军队管理,投入了巨大资源和精力,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兵学。

中国古代兵家注重实际经验,从哲学的高度论兵,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兵者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等权诈之术,引韬藏略,微妙玄机,充满了政治权谋,也揭示了许多管理观念和原则,并在操作层面总结和归纳了许多管理技巧。

《孙子兵法》既重视战略,也重视战术,特别是在实际操作行为层面上,把战争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管理素质,作为基本要素,引出一系列战法,揭示了许多指挥管理规则,给现代人以莫大的启示◦

 

二管理学不分东西,兵法原则与管理原则相通

下面我们再来讲一讲管理学,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现代管理学也从西方大规模引进,以前我们不太谈,毛泽东时代政治思想工作第一,并不太讲管理学,不搞“物质刺激”。

列宁也对现代管理学有偏见,把“泰罗制”科学管理流水作业提高效益,说成是便于资本家剥削吸血。

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引进西方管理学,对中国经济发展,对改变经营方式和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出现了管理学热。

本人就是管理学院的,我们在座的不知道参加不参加管理学的讲习班,这多得很,只不过要收钱,我们这里不收钱。

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MBA班等,管理研讨班非常之热。

新千年之际又出现国学管理研讨班,学费好几万,学员是厂长和经理,学孔孟之道和《孙子兵法》,要从国学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自己的经营智慧。

现在更有人提出“中国式管理”,又称“东方管理”,既不讲马列,也看不上西方,要借“祖宗之法”另搞一套。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要从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或者易经,佛教禅宗等,而最主要的是兵家谋略、《孙子兵法》中来吸收营养,从传统的治国经邦之道、用兵之术及其治事治物方式中来发掘管理智慧,建立东方管理学。

把国学和管理学嫁接,倡导中国式管理,有人甚至说:

过去有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他改为“学会儒法道,打遍全天下”。

牛得很啊!

东方管理学的提法,我认为是一个误区,管理学象物理学一样无所谓东西,也没有国别民族之分,更无阶级之分。

文革前把现代管理学追求效益说成是出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需要,而加以排斥,使我国的管理水平长期落后。

现在又讲中国式管理,以区别于西方,也无必要。

就象没有马克思主义管理学那样,也没有中国管理学,管理学不讲意识形态,管理原则共通共享,任何人都可以运用,不用才是傻瓜!

兵法也一样,其中包含的许多管理原则,讲的是硬道理,也是人人可用。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毛泽东很聪明,深通兵法,他用兵法打仗,用兵法搞管理,但不懂经济规律,用人海战术搞建设,知己不知彼,结果一胜一败。

兵法如何与管理对接,我们要作些研究。

所谓兵,是指兵器,引申为战争,就是军事。

诸子百家中的兵家是军事学。

指挥千军万马,出奇制胜,这既是军事也是管理,是智慧。

打仗要打胜,对阵双方互相之间胜者只有一个,怎么办?

那就比智慧,比指挥艺术。

因此我们说兵家就是军事指挥学,就是军事管理学。

法国管理学大师法约尔说:

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这些都与军事有关。

当代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说:

管理就是制定决策。

用兵法的话说叫谋而后动,庙算先胜。

未战而庙算,你不能不规划好就盲目去打,那当然打败仗了。

孙子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法就是运筹算计,上兵伐谋,管理者要多动脑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管理是一个协调过程,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涉及的问题很多,是大学问,要处置各种复杂的问题。

管理本身是一项社会实践,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用荀子的话说是人能“群”,有社会性,鲁宾逊一个人可以不协调不管理,但人多了就不行。

人类是有组织的,有组织就有领导,就有管理。

在所有的组织中,军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最正规、也最有特色的组织,最有战斗力。

所以军纪、军令、军法,兵种、编制、指挥、军需等,样样都需要管理,管理不善就要打败仗,就要死人流血。

所以军事管理从来就未可忽视,世界上最古老也最优秀的管理可以说就是在军队,军队管理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管理的实验室。

先秦兵家在军队的管理上倾注工夫,其中的经验被人加以总结,形成法则,就是兵法。

《孙子兵法》就总结了春秋及其前的军事管理经验。

兵法十三篇对后世各色人等都有指导意义,“自古知兵非好战”,兵法并非只是打仗时才有用,读兵书也并非就一定要打仗,兵法也可以用之于提高管理永平。

管理学就是应该归纳古今中外所有的管理智慧,包括中国古代的兵法。

所以,发掘古代传统智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也应是我们学者的责任。

战争其来久矣!

在人类尚未脱离动物界的猿猴阶段,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并与狮虎猛兽争夺食物,要互相协作组织起来,而当原始人类发明了工具扩大了生产,人与人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抢地盘,集团利益的矛盾冲突又使战争不断升级,延绵不绝。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几与人类文明历史形影不离,带给人类无法估量的损失,却又推进了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因而军事的重要性谁也不敢忽视,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最先进科技,首先就是用在军事上,包括我们的互联网,在克林顿把它公开以前,是美国军方所独用。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两项直接和军事有关系,指南针和火药。

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往往是用于军备或者和战争有密切关系。

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管理经验的总结。

军队的组织越来越庞大,其指挥就越来越要求谋略智慧,管理也越来越复杂重要,人们把最高的智慧用于战场,编组战阵,应变励士,克敌制胜,可谓费尽心机。

一部军事斗争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管理史。

所以在先秦诸子中,兵家、兵书保存的管理知识最多。

先秦诸子留下的兵书也大大超过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孙膑兵法》、《尉缭子》等,还有些失传了。

这些兵法中《孙子兵法》被称之为“兵经”,成为“百世谈兵之祖”。

兵法不分古今,不分东西也不分阶级,魔鬼学了也能提高谋略智慧,拿破仑、小毛奇、希特勒手下的曼·斯坦因等,也都读《孙子兵法》,因而也都很能打仗。

三兵法运用于现代社会各领域

将兵法原则用之于经商管理,古己有之,但将其吸纳入现代管理学,最早却在国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翻译过来的许多西方管理学教科书,都提到《孙子兵法》最早提出了许多管理原则,说明现代管理学早就吸纳了《孙子兵法》的智慧。

这也说明管理学没有东西之分。

把《孙子兵法》当做是商战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教科书,最早是日本人。

有个叫大桥武夫的侵略过中国,战败回到日本后搞企业,在五十年代首先提出“兵法经营论”,出版了小册子。

到六十年代日本许多企业、大公司都把《孙子兵法》当做经营管理的教材,学者村山孚说日本企业生存发展有两大支柱,第一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第二就是《孙子兵法》的战略与策略。

松下幸之助公开宣称《孙子兵法》是其成功的法宝,把孙武作为“天下第一神明”供奉。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也说,索尼的发展就是运用了孙子“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出奇制胜,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

正与奇这句话老子也讲过,《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有“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其意是治理国家一般应用正常手段,用兵打仗则要施用诡计,就是说兵家是讲奇计谋略的。

老子《道德经》讲阴柔之术,以柔克刚,讲如何用弱胜强,矛盾转换,实际上是把兵学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把老子《道德经》视为一部兵书。

日本工商企业经略销售,就十分讲究兵法谋略,有些企业管理层的员工,更把《三国演义》当做形象化了的《孙子兵法》来读,于是六十年代日本出现了兵法管理学派,而当时的中国还在搞文化大革命呢。

后来欧、美各国也跟进,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就把《孙子兵法》当做经营教科书。

孙子曰: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古今兵战留给人们的教训最多,而将兵法谋略用之于管理各领域,中外学者研究、引申、发挥,已有很多成果,主要运用于工商企业管理,总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1,战略、计划、谋略思想。

2,经营管理,统筹决策思想。

3,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思想。

4,人性假设和心理行为研究。

心理学研究最早也可以说是起之于兵法,有心理战、恐吓术、骚扰术,“敌驻我扰”。

还有离间计、反间计,孙子就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战术有破釜沉舟、登高去梯,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是研究和掌握人的心理,用心理学打胜仗。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难怪《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七擒南蛮孟获,又七次放回,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攻心战啊。

兵法是一种制胜哲学,《孙子兵法》用我们非常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讲不吃亏,不蚀本,立于不败之地。

立于不败既可以用于战争,也可以用于商战,是克敌致胜的思想武器。

中国古代兵法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六千字不到,背下来也没有太大的困难,里面的很多话都成成语了。

兵家谋略不光是对现代军事,也可对市场竞争、社会管理、国家治理、企业经营,甚至包括个人处事,都可借鉴,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人的综合教科书。

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古代兵法智慧中吸取营养,来改善自己处境。

兵法是大智慧,掌握了兵法韬略的人,既能够发挥高超的智慧,拔人之城而非攻,赢得市场,也可以在困境中急中生智,转危为安,或者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反败为胜。

在顺境中居安思危,韬光养晦,引韬藏略,有备无患,立于不败。

这些话可都是格言警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前面我们讲邓小平拔乱返正是转移了国家战略,我们在座都是百姓,大都退休了,国家战略考虑不到,那么个人有没有战略呢?

当然有,孩子不怎么懂事,父母就要去教他要有人生规划,要个人奋斗,要成名成家。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当不到那是另一回事,但你要有那个雄心。

回去要教导孩子长大应该当部长、当总理,别老是“小兵张嘎”。

所以说个人成长处事也是有战略的。

对个人战略描绘得最清楚的是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就是个人成名成家的三步骤。

第一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不知道干什么,望尽天涯路,就是指规划人生,用兵法的语言来说,就是庙算料敌。

上楼望路,是做人生规划,“胜于易胜”,看看各行各业我选择哪一样,我好好读书,也可以好好练武,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战略定位。

料敌庙算,这个“庙”字用的非常好,庙是指庙堂,大战之前君臣将相在祖宗庙堂里讨论,集思广益,要对得起祖宗,不要打败仗辱没祖先,所以战前要进行算计,叫庙算。

以前我们说神机妙算,这个“妙”可是一个错别字,不是妙算。

庙是在庙堂中大家一起来合计。

庙算料敌作为人生战略的第一个境界,就是指合计规划人生,“多算胜,少算不胜”,要多与父母亲朋合计。

第二个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讲的是埋头苦干。

你找对了路,有了战略定位,规划了人生,第二步就要埋头读书了。

十年寒窗,古人有挑灯夜读、鸣鸡起舞、卧薪尝胆的故事。

兵家语是养精蓄锐,引韬藏略。

要学好本领,打好基础,“养生而处实”。

读书不思饭食,人也就憔悴消瘦了。

第三个境界: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金榜题名,功成名就,鹤立鸡群,成功了。

用兵家的语言说,是后发制人,千里杀将。

满腹经纶熬出了头,出将入相,成为将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有本事了。

国家有战略,个人也有战略规划,公司企业的战略管理现在讲得更多。

我们讲《孙子兵法》,有必要对其进行现代解说,现代诠释,所以我写了《孙吴司马兵法---管理学解说》。

当然古人也注释也解说,注解就是研究。

三国时曹操注《孙子》,言简意赅,注解得最好,到宋朝时已有十一家注,集结成书,现中华书局有整理标点本出版,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四《吴越春秋》是形象化的《孙子兵法》

下面我们就讲《孙子兵法》,怎么讲呢?

还是讲故事,不要太枯燥。

原文一句一句我们回去读,我们通过吴越争霸的故事,来了解《孙子兵法》的智慧。

《吴越春秋》一书象《三国演义》一样,也是形象化的《孙子兵法》,而且孙武就是其中重要人物,还有伍子胥、范蠡等智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霸王。

作者赵晔是东汉人,《吴越春秋》写得惊心动魄,故事并非虚构,有历史根据,是从《左传》、《国语》、《越绝书》、《史记》中勾稽资料编纂。

后人根据它编成戏剧,有《胆剑篇》、《卧薪尝胆》等,都很有意思。

我们说古人很早就将兵法用之于社会管理,《吴越春秋》所记孙武“吴宫教战”就是一例。

孙武在江南吴地是“羁旅之臣”,由北方齐国来到吴国,是流亡者。

最初是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的,献上所著兵法十三篇,吴王读后称奇,但怕是纸上谈兵,想小试一把,在吴宫叫孙武练兵,无兵就把宫女叫来排队操演。

孙武他一本正经,请吴王两位宠妃以任队长,披甲执锐,小姐们那见过这架式,掩口而笑。

孙武却很镇定,他先礼后兵,宣示军法,一遍不行,就来二遍,三令五申,但仍是嘻嘻哈哈笑声一片。

孙武先是自责,后是行罚,“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怒发冲冠的孙武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吴王传话求情也不行,回答说:

“将法在军,君虽有令,臣不受”。

这句话后来也为成语: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用鲜血将一群宫女编成为一支能赴汤蹈火的军队。

“杀姬立威”虽然残忍,但这遵循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则,即服从原则,也就是贯彻命令原则。

这个原则毛主席说得非常清楚,就是《三大纪律》中的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

有唐诗咏此事: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

这首诗讲的“法令尊行”,就是贯彻命令,提到了刑、法。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所述“五事七计”,其“事”之五就是“法”。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指的是领军者对编制及人和物的管理。

“七计”中的第三条:

“法令孰行”,第七条:

“赏罚孰明”,讲的都是法令。

其“兵势第五”又说:

“斗众如斗寡,刑名是也”。

刑名指军法,孙武认为军队只有法令遵行,赏罚严明,才能打胜仗,才能以少胜多!

所以行刑不避君王宠,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以战前训练管理的好坏来看军队战斗的成败。

兵家与法家一样有专制主义倾向,以严猛治军治国,甚至搞愚兵愚民,讲绝对服从。

之所以服从,是维护组织纪律,维护秩序,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秩序。

秩序既可由法令武力来推行,也可由道德礼仪来维系。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墨子讲“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非正义指不遵循王道,不讲礼仪,“僭越”,也就是不维系天下秩序。

楚王就公开“问鼎”,想取周天子位而代之。

春秋时期礼已经不行了,不能维系天下秩序,用孔子的话叫礼崩乐坏,权威下移,周天子没有权威。

没有王道秩序就求其次,王道不行求霸道,那时候霸道不是贬义词,霸道是靠什么呢?

武力和诈力!

于是兵者诡道派上用场,商人出身的齐国宰相管仲提出“尊王攘夷”,齐桓公以军事武力为后盾,以霸主身份维护周天子,维持等级秩序。

秩序其实就是政治管理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霸也是一种秩序。

王道与霸道的不同在于,王道靠道德礼仪来维持,维持不了用力量来维系叫霸道。

春秋五霸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后两位一说是秦穆公与宋襄公,一说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而辅佐吴王夫差霸业的人就是伍子胥和孙武。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当时相对于中原齐鲁还是蛮荒之地,政治上的游戏规则不健全。

上古三代的王位继承,有两种制度,“大人世及以为礼”,这句话中的礼,是王位继承秩序;大人,指诸侯王位;世,是世袭,嫡长子继承;及,是兄终弟及。

吴国的祖先是来自中原,据说周文王的祖父叫古公,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吴仲、季历,古公认为老三最贤,想把这个王位传给他。

老大、老二知道父亲的意思,就跑到长江流域荒蛮之地去了。

季历的儿子叫姬昌,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发是周武王,第七个儿子就是周公姬旦,文、武、周公,是西周初三个圣王,都是季历的后代。

但我们说季历两个哥哥也不是饭桶,更讲礼让仁义。

他们在荒蛮之地教化当地人,新建一国,太伯死了传位弟弟吴仲,吴仲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这个国就叫吴国。

吴国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这使吴国的王位继承隐藏着危机。

传了几代,大哥的儿子往往不能继位,兄终弟及,最小的弟弟才传位儿子,老大的儿子就会不服。

春秋末年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季札最贤,但轮到他继位时却跑了,北上在鲁国行礼仪时,孔子也来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来自蛮荒的季札的礼学不下于中原华族。

季札一跑王位就传给了老三的儿子僚,但老大的儿子公子光不服,就找到两个亡命之徒,楚人伍子胥,齐人孙武,收买了一个刺客叫做专诸,在宴会上发动政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鱼腹藏剑”的故事,专诸把匕首藏于鱼肚,近距离把吴王僚杀掉。

这个计据说就是孙武设的,勇士专诸的名字在《孙子兵法》中也提到。

公子光夺得王位,即吴王阖闾,他废除兄终弟及,改为世袭网替,建立了王政秩序。

《吴越春秋》讲的是春秋末吴越两国的争霸故事。

吴宫教战后吴王阖闾任孙武为将,伍子胥是宰相,将相共谋西伐楚。

但楚强吴弱,孙武为求战必胜,攻必取,运用“疲楚误楚”的策略,将吴军分为三队轮流骚扰,“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使楚军疲于奔命,首尾难顾,军力大损。

公元前506年吴军大举伐楚,在孙武谋划下,打着兴师救蔡的旗号,以迂为直,避实就虚,不西进先北上,采用大迂回战术,千里奔袭,穿越大别山,“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

又示形动敌,调虎离山,在运动中调动包抄敌人,迫使东进的楚军回防。

吴军扬长避短,以逸待劳,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决战中,出奇制胜,一举大破强大的楚军。

孙武随即率三万吴军乘胜追击,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十一天中行军七百里,五战五胜,击破楚军二十万,最后直捣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竟将强楚灭亡了。

伍子胥入郢都报仇,将曾屠杀其父兄,然已死入葬的楚平王挖出“鞭尸”泄愤。

此战被后人誉为东周列国第一大战,《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战略战术原则,如伐谋、伐交、示形、造势、动敌等,在实战中得以现身说法,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此战也是商周以来路途最长的战略奇袭,较之西方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从西班牙入高卢(法国)穿越阿尔卑斯山,率一支拥有大象的军队突入罗马的战例早了三百年,且战果更伟大,是春秋经典战例。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正当吴君臣在楚郢都泄愤作乐之际,越王勾践这小子在吴后方捣乱,阖闾回师,结果战死,子夫差立,亡楚之臣申包胥也趁吴大军退回之际,借秦国兵复国了,这使孙武的辛劳战果化为乌有。

夫差在伍子胥、孙武辅佐下,好不容易打败越军,越王勾践自食其果,这时已处于危亡之秋。

但夫差这个人感情用事,吃硬不吃软,不能识破勾践的悲悯伪装,不象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放了有杀父之仇的越王勾践一马。

战败后无路可走的越王勾践,听从辅臣文种、范蠡的劝告,卑躬屈膝入吴当俘虏,充当吴王马夫。

他忍辱负重,志在复国。

于是卑词厚礼,施用诡道,用金钱美女,施“美人计”、“反间计”,暗算吴王夫差。

他选送美女西施去服侍夫差,充当间谍。

又用重金贿赂吴另一宰相伯嚭。

伍子胥虽力加规劝,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夫差刚愎自用,不但不杀包藏祸心的勾践,反而听信伯嚭谗言,逼伍之胥自杀。

伍子胥一死,他的知己朋友孙武也就跑掉了,自后浪迹江湖隐居,不知所终。

越王勾践也不是等闲人,两个辅臣大夫文种和范蠡也是当时智者。

范蠡陪勾践夫妇在吴都姑苏(今苏州)受辱,艰苦倍尝,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凌辱,勾践竟致“尝粪便”,终于嬴得了夫差的同情与信赖,放松了警惕,最后得出虎口,回到了越国。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以身作则,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轻徭薄赋,重建军伍,韬光养晦,而暗藏杀机。

表面上对吴王恭顺,暗中却给吴国使坏,又纵涌夫差北上中原争霸。

夫差糊涂,放虎归山后还以为高枕无忧,浩费民力修运河邗沟连接江淮,倾大军北上伐齐。

但当夫差在“黄池之会”被中原诸侯推为霸主之时,勾践却再次充当“在后黄雀”,从背后攻入吴都姑苏,最后将吴灭亡!

夫差也求当勾践马夫,被拒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