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docx
《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
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规划
(送审稿)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一一年四月
目录
一、前言1
1、规划原则2
2、规划期限2
3、规划依据2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4
(一)发展现状4
(二)面临形势6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目标9
四、主要建设任务11
(一)构建绿色生产体系11
(二)引领绿色生活方式16
(三)打造宜居生态环境20
(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29
(五)培育绿色文化氛围31
五、保障措施33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33
(二)完善组织考核制度34
(三)加强法规标准约束34
(四)鼓励绿色技术创新35
一、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大势所趋。
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了“绿色新政”,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侧重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从而实现发展本身的可持续性,体现了强烈的绿色意识和转型取向,既表明了我国参与世界绿色发展行动的决心,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入新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时期,是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的关键时期。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生态现代化,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我市既紧迫又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破解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倒逼机制”,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融合发展的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绿色城市,要求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新潮流,意味着污染能耗有效控制、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绿色南京,是我市富有竞争力的城市战略品牌,“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彰显南京“山水城林”生态优势,推进生产清洁化、生活低碳化,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决定性的步伐,实现生态良好宜居、市民健康文明,让家园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
1、规划原则。
本规划编制的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生态为先。
把人民群众的幸福健康作为绿色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清山,更要百姓健康文明,切实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是综合统筹,突出重点。
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紧扣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站在追求绿色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最佳的层面,进一步疏理、统筹绿色发展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发挥多种手段的组合效益,查找薄弱环节,突出优先领域、重点任务和示范工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有效完成。
三是率先实践,彰显特色。
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各个方面,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创造出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建设绿色南京的战略构想,为南京乃至全国、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远景规划到2020年。
3、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3)《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
(1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
(12)《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
(1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14)《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
(1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16)《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
(17)《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
(18)《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
(19)《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年);
(20)《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2009年);
(21)《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
(22)《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23)《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
(24)其他相关规划等。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和薄弱环节需要解决。
1、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但重化工特征仍然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做大服务业,做强制造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在50%以上,2010年达到50.7%,分别超过全国7.7个百分点和全省11.2个百分点。
但是从工业转型发展上看,重化工的结构性特征依然明显,2010年全市石化产业规模占四大支柱产业的比重约50%;重工业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0%和80%左右。
与此相适应,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占到70.5%,6家重点耗能企业占到42%。
2、完成了节能减排的规划目标,但能耗水平仍然较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关闭了小化工企业203家,搬迁重点污染企业24家,关闭小火电机组近78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水泥产能160万吨和326万吨。
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使用量增加。
到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幅度超过21%,超额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在2005年的基础上消减9.2%和17.2%,顺利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但单位GDP能耗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47%,在省辖市中居于第二位。
图12005-2010年南京节能指标变化(2010年为预计数)
3、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但创建任务仍然较重。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地建设。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7平方米,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全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17%以上。
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江宁区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首批国家级生态区,全市绿色社区占到社区总数的30%以上。
我市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
但是区域性、复合型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生态系统必要的安全防护空间减小,局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和部分环境要素质量不高,各类创建工作不平衡现象客观存在。
4、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但规模效益有待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路子。
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下降到96立方米/万元,亿元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下降到40.22公顷,分别较“十五”末下降47.8%和37.3%;新型墙材产量年均增长15%,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年综合利用达到92%左右,比“十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煤灰综合利用率100%,各类粉煤灰制品年创产值60亿元,初步形成以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为主料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
但部分资源产品价格扭曲,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内在动力也不足,对存量调整和挖潜改造不够,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综合效益发挥不够。
5、绿色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十一五”期间,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市出台了一批涉及排气污染防治、节能监察、清洁生产、建筑节能等的政策文件,以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提高管理顺平和综合决策的能力,并从正反两方面开展多方位宣传教育,极大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意识。
与此同时,直接制约绿色发展的科学考评体系、法规保障体系、联动管理体制、政策激励机制、目标倒逼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强力攻坚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突破期,是全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的快速跃升期,是举办一届精彩圆满的青奥会、带动南京实现新跨越的决战决胜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冲刺期。
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绿色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在后哥本哈根时代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与以往从通过生态建设、环保保护对冲发展不利影响结果相比,绿色发展侧重于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发展本身的可持续性,体现了强烈的绿色意识和转型取向,既为南京绿色发展指引了方向,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对照江苏省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我市目前在单位GDP能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上的差距尤为突出。
“十二五”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物质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将进一步扩大。
相对于南京这样一个经济、人口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偏重的城市,要完成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以生态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倒逼当前工作,并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3、成功举办一届有影响力的青奥会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亚青会、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将在南京相继举办,对城市品味、环境品质、空间适应性、综合服务能力等多层面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用绿色理念指导运动会的工程建设、市场开发、采购、物流、住宿、餐饮及大型活动等,探索大型运动会的绿色举办模式;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人居环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绿色发展的机制。
绿色青奥可以极大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4、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诉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广大人民群众把生态文明作为生活质量改善的追求目标,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新闻媒体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新期盼,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切身享受的生态财富。
表1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主要异同点
指标名称
共同点
基本概念
核心
实施主体
循环经济
寻求可持续发展,体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持续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
低消耗发展(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3R)
区域或产业体系间
低碳经济
以碳减排为目的,以低碳产业为核心,以低碳技术为特色,以低碳能源、交通、建筑、生活为基础,以低碳化能力提升和低碳经济重点示范区项目为支撑的经济形态。
低能耗发展(节能、能效、新能源)
企业和政府间
绿色发展
以和谐包容、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速度、质量、公平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的经济形态。
包容性发展(低消耗+低能耗+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人与自然间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为驱动,以资源环境绩效为关键环节,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努力引领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系统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现代化,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南京特点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达到国家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标准。
到2014年,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的先导示范城市,为办好“绿色青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5年,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取得显著成效,并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环境宜居的生态城市。
加快建设山水城林相融、人文景观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让南京成为理想的宜居城市。
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大气环境整治,全面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垃圾治理工作,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进一步提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利用取得新突破;实现国家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维护生态安全,进一步提升绿化环境,增加南京市的环境美誉度,为2014年青奥会的召开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2、绿色引领的创新城市。
绿色生产体系初步构建,资源环境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集约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实现持续下降,土地综合整治和立体化土地利用并举,单位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
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广泛推广,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质量效益;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低碳技术得以逐步推广,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及适应能力持续提升;创新资源环境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的体制机制。
3、低碳环保的文明城市。
绿色文化氛围浓厚,绿色消费理念持续弘扬,绿色市场更加完善,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市民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低碳出行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绿色建筑得到广泛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所占比例持续提高;低碳试点工作逐步启动。
表2南京市“十二五”绿色城市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绿色生产
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7
>56
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
-
>20
3.单位GDP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96
80
绿色生活
4.公共交通分担率
%
31
40
能源利用
5.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0.98
<0.78
6.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20左右
15
生态环境
7.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综合指数
分
-
95
8.废物处理率
其中: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2
98,无危废排放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8
9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4.9
≥95
9城市绿化
其中: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3.7
14.3
森林覆盖率
%
26
28
1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分
84左右
≥95
11.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
%
3.0
3.5
绿色文化
12.中小学绿色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
%
-
100
*说明:
单位GDP能耗按2010年价格测算。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在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基础上,加快科技创新,以产业高端化、园区生态化和企业生产清洁化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升级,减轻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损害,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把加快低碳产业发展、降低高碳产业比重、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来考虑,积极培育壮大能耗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优”。
(1)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主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三次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改造,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加快枢纽城市、智慧南京建设,立足南京功能定位和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半径大、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区域金融、物流、商务、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优势特色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生态工程咨询、碳交易等低碳服务产业,巩固提升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以上。
稳步推进工业支柱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高新技术对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低碳转型,走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有效降低单位能耗,减少工业污染。
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
实施农业“1115”工程,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本地区农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经济林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优质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
加强农业合作与开放,着力打造以果树、花卉、蔬菜、渔业等为特色产业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扶持建设江苏白马现代农业产业园、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
广泛推广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逐步提升农业的科技、生态、经济、文化附加值等多重功能。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紧密对接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风电光伏装备、电子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人收入7000亿元以上
(3)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产业升级优化,改造和提升一批影响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业企业,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坚持扶大压小、扶优汰劣,开展化工、火电、冶金等行业“两高一资”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落后产能,关闭淘汰小高炉、小焦炉、小水泥。
逐步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重点由关停并转迁向落后工艺设备淘汰更换方向的转变,推动企业绿色升级。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按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全面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承载压力。
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
鼓励企业自行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负责机制,将清洁生产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规范;对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建成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加快建筑业清洁生产。
积极开展建筑业清洁生产案例研究,革新生产工艺,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实施工程废弃物的现场回收再利用;探索建立建筑绿色施工责任制和监督机制,确保现场的污染减量化、无害化。
推动服务业清洁生产。
选择有代表性且示范意义强的单位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试验研究,制定适合服务业特点的通用清洁生产审核流程、重点审核内容及审核、评估、验收标准。
探索农业清洁生产。
以有机农业为引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1)推动产业园区生态化和集群化发展。
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
合理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网络体系,节省产业运输的能源消耗。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动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根据园区和区县主导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逐步形成与其高度相关的生态工业纵向和横向产业链条,引入新的关联产业,使区域内各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链条向深层次、高附加值延伸。
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引入生态园区建设的规划理念,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及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之间的产业共生体系。
(2)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强化土地资源需求管理,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强度、土地效益产出等方面,建立土地利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耕地保护、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全面创建节水型社会,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做好高耗水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各项节水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力争到2015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
建设南京市静脉产业园。
整合、提升和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报废汽车、电子垃圾等可再生资源产业。
加强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及余压余热的回收利用。
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加大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不断提高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鼓励综合利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加强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继续推广使用秸秆肥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燃料等。
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二)引领绿色生活方式
以绿色青奥为契机,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绿色市场,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引导民众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使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群众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的同时,实现自然、环保、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打造立体化、多层次、便捷换乘的“公交优先”城市。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安全、有序、顺畅运行水平。
到2015年,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到4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40%;300米-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主城达到70%。
(1)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加快轨道交通系统建设。
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地位,发挥轨道交通引导与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作用,提高现有地铁运营能力,建成3号线、10号线、机场线、4号线一期、11号线一期、12号线等6条线路;开工建设至溧水、高淳等市郊线路。
到2015年,轨道交通开通运营里程达到250公里。
加快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建设。
制定实施城区快速通勤网络规划,确立公共交通在通勤出行中的主导地位,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