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724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docx

课题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

亲友书讲记

 

《亲友书》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乐行国王传讲的教言。

《亲友书》篇幅不多,但已经包含了佛教最基本的坚信因果、诚信三宝以及为人处世等诸多窍诀。

由于是作者对乐行王的教言,故尤其适合在家居士学习。

汉文大藏经中有义净三藏等译师译本。

  《亲友书》的作者龙猛菩萨,号称“第二大佛陀”,是释迦佛在诸多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的登地菩萨。

在印度,他被喻为“二圣六庄严”之一;在藏地,众所周知他开创了甚深见派;在汉地,他被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

因而,此论金刚语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有缘值遇并学习者,会为今生来世种下殊胜无比的解脱善根。

 

《亲友书讲记》第三节课

摘要:

本课主要由龙树菩萨向乐行国王讲述六度孝道八关斋戒修行中的十三种烦恼等内容的重要意义,行持,戒断的功德利益。

关键词:

六度孝道八关斋戒烦恼

思考题:

1,什么叫六度?

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2,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

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

会获得哪些功德?

你是一个孝子吗?

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3,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

他具备什么特点?

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4,受持净戒的违品,有哪些十三种烦恼?

请一一说明。

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

打算如何断除?

 

一,六度:

P32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此颂归纳六度的法相:

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要求凡是学道者行持六度万行。

六度的果报:

六度涵摄一切大乘菩萨道。

依靠六度可以获得佛果。

《善戒经》说:

“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

”其中智慧度最为重要,三世诸佛皆依此而获菩提果,《心经》云: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中还以比喻来形容六度,在菩提道中成长、成熟,最后圆满利益众生的事业,所有环节都要靠这六度来成就。

我们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需要明白六度的重要性。

平时持戒也好、布施也好,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布施一块钱给可怜的乞丐,前面也要有发心,中间有个好心好意的心态,不要侮辱他或蔑视他,最后以大乘回向来摄持,这样一来,依靠六度之因,将来可成就二身(色身和法身)之果。

六度的圆满:

作为凡夫人,真正圆满六度不太可能。

就像《十地经》和《入中论》中所说,布施度圆满是一地菩萨,以此类推,直至智慧度圆满的六地菩萨,才算是圆满六度。

虽然我们很难领悟那种境界,尽管如此,在因地时也可以尽力效仿,随行修学。

行持六度时,皆要以菩提心摄持,最后回向给一切众生,否则,就成了世间善根或者小乘善根。

1,、布施度:

所谓布施,是指将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

它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自己的身体、受用、财产甚至家人,都应该布施给众生,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

有些人认为布施很简单,但实际上,你对财富有我所执,对家人也特别执著,不要说布施,别人看一眼也不高兴,像佛陀因地时那样割舍一切,我们凡夫人是望尘莫及的。

2、持戒度:

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其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持一切善法,制止一切恶行,尤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还要加上“利益一切众生”。

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3、安忍度:

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畏缩。

它分为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

1),安受苦忍:

为了成就正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

比如在修行过程中,不管自己身体不好,还是听法天气不好,面对种种违缘时,内心坚强不屈,一点也不退缩。

2),耐怨害忍:

怨敌当面或暗中伤害你,你不会对他们满怀嗔怒,随忿恨的心态所转。

包括有些道友在发心过程中,他人经常无理取闹、无端挑衅,你也能完全接受。

3),谛察法忍:

听闻甚深的空性实相或者广大的大乘行为时,自己不生丝毫邪见。

这几种安忍,若没有殊胜的善根和缘分,自己很容易退失。

按照有关经典和论典的说法,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这三者,可以摄于有缘福德资粮中。

4、精进度:

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

它可分为盔甲精进、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

无论积累有缘福德资粮还是无缘智慧资粮,都离不开精进,否则一切功德无法增上。

月称论师也说: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佛说八大人觉经》第四觉知:

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且不说成就菩提,仅仅是世间的事情,没有精进也办不成。

有些人浑浑噩噩、懒惰昏沉,一天到晚消磨时光,连自己的吃住都难解决,什么实义都没有。

因此,大家不要懒惰,早上起早一点,晚上睡晚一点,平时不要特别散乱,一定要做对自他解脱有意义的事情。

5、禅定度:

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

它分为世间静虑、出世间静虑两种。

1),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禅定是轮回之因;

四禅定是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

四无色定是佛教专有名词。

禅定之一种。

指四种无色界之定。

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乃思惟空无边处等四无色界所得之定。

故又称四空处定、四空定。

一.欲界天,因共有六层,故称“六欲天”。

1.第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腰.

2.第二忉利天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

居须弥上顶巅.

3.第三夜摩天,意译“善分、时分、妙善”,在忉利天之上十六万由旬的虚空中.

4.第四兜率天亦译“睹史多、兜率陀”等,意译“妙足、知足”,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处。

(此天宫殿分内、外两院,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所居净土,现由弥勒菩萨住持)

5.第五化乐天,亦译“乐变化天、化自乐天、妙变化天”,在兜率天之上十六亿四万由旬处。

6.第六他化自在天,略称“他化天”,在化乐天之上十二亿八千由旬处。

魔王(波旬)为六欲天之主。

所居。

二.色界天,色界十八天的共同业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

1.初禅三天,为成就初禅者所生。

第一梵众天。

第二梵辅天。

第三大梵天。

2.二禅三天,为成就二禅者所生。

第一少光天。

第二无量光天。

第三光音天。

3.三禅三天,为成就三禅者所生。

第一少净天。

第二无量净天。

第三遍净天。

4.四禅九天,分凡、圣二级,皆为成就四禅者所生。

其中凡夫天有四:

一无云天;二福生天,第三层并列二天,一广果天,二名无想天。

广果天以上五重,其名目为:

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又名魔醯首罗天,意译“大自在天”,其天王摩醯首罗),乃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诸神中最尊者。

三.无色界天,此界四天。

第一空处,住“空无边处定”。

第二识处,住“识无边处定”。

第三无所有处,住“无所有处定”。

第四非想非非想处,住“非想非非想定”。

-------------------------------------------------------------------------------------------

2),出世间静虑,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禅定,这些禅定是解脱之因。

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如果心不静下来,一切善法不可能成就。

大家有时间的话,也应该将心安住下来,无始以来一直随分别妄念而流转轮回,饱受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停止,何时才能脱离生死大海呢?

六、智慧度:

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的本体。

它分为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或者胜义与世俗两大智慧。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发现,只行持这六度已经足够了,多则不必,缺则不可。

作为修行人,这六度必须要圆满,如此方能离开三有大海,到达解脱彼岸。

因此,我们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若能如此,终有一天会抵达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

每一个众生将来都会圆满色身和法身,但二身之因,现在就要准备,就像学生必须经过读书才能进入大学校门一样。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要认为:

“六度只不过是一种说法,与我无关!

”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我们也应该尽心尽力去做,这样一来,心力才会逐渐提升,烦恼障碍才会慢慢消除,最后现前如来身相,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这里只象征性地讲了一些布施,至于具体内容,可从其他论典中了知。

P36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

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

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运中,会得到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为主的白法天尊之护佑和加持。

同时,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也非常喜欢这种人,对他进行加持之后,他的家族中会有堪为世间应供的阿阇黎。

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

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倘若实在照顾不上,也要经常安慰他们、问候他们。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

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

善事父母为孝。

让父母衣食无忧是孝父母之身。

让父母精神快乐是孝父母之心。

让父母愿望实现是孝父母之志。

让父母智慧增长是孝父母之慧。

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我们要学习大孝地藏王菩萨,度父母成佛。

《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学习大乘佛教应当有这样的知见。

 

不过,现在社会变得比较可怕,古人对父母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这个社会,孩子只学习文化知识,从来不懂孝养父母,这也跟教育脱不了干系。

其实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

可是现在的人若孝顺父母,大家都觉得特别稀有,纷纷歌功颂德,这是极其颠倒的。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

“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莲池大师也在教言中说:

“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导父母念佛,最终往生净土。

然而现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觉得一切都完了,让他永远不要回来,不然,附近的人会指指点点,自己也抬不起头来。

但我们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没有出家人,就觉得这家跟屠夫家一样,特别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父母会千方百计让孩子出家,并且把这作为炫耀的资本,到处去宣传。

你们如果有出家的缘分,当然非常好,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不管怎么样,父母健在时,自己也应该供养承侍。

《大集经》中说:

“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世间上若无佛出世,善于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

纵然父母已离开人间,我们在开法会、朝圣地时,提一提他们的名字,或者交钱请僧众加持,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

若依靠僧众的威力念经超度,他们也有摆脱的机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

“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

”《六祖坛经》也说:

“恩则孝养父母。

”因此,我们应当报答父母的恩德。

如果实在不能报恩,也不要天天让他们生气,子女对父母孝顺,就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很多上师也喜欢他。

由台湾知名音乐家李子恒创作的《跪羊图》,词曲感人至深。

教化世人知恩感恩行孝道。

人间孝道及时莫迟疑  一朝羽丰反哺莫遗弃  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  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  多少浮云游子梦  奔波前程远乡里  父母倚窗扉  苦盼子女的消息  多少风霜的累积  双亲容颜已渐老  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

------------------------------------------------------

二:

八关斋戒:

P41

乐行王是在家居士,所守的居士戒有长期与短期两种,八关斋戒是短期的,即一日之戒。

作为守八关斋戒的人,首先应该把戒条搞清楚,否则到底守什么戒也不懂。

当然,小乘八关斋戒,出家人没有必要受,但是大乘八关斋戒,在家人、出家人均可受持。

1,八关斋戒的内容: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一、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二、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

三、断除一切不净行;

四、不说妄语;

五、不喝酒;

六、不非时食,要过午不食;

七、不喜爱高广大床;

八、不唱歌,不跳舞,不佩带装饰、打扮化妆(这三者合为一戒)。

(一般来讲,斋戒应由出家人传授,倘若条件不具足,也特殊开许由具别解脱戒的居士传授,)

别解脱戒:

简单的说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五戒。

都是以五戒为基础。

五戒是: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受持别解脱戒也就是从初皈依为佛弟子必要学修的基本学处

《遗教经》说: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佛临涅槃教弟子以戒为师。

佛灭度后别解脱戒即是大师,既是法宝,亦是佛宝。

别解脱戒住世,佛法即住世。

三藏中处处广说别解脱戒为佛法根本,极为重要。

作为在家人,能长期守持三皈五戒是最好的,若不能这样坚持,在吉祥的日子里、特殊的节日中受八关斋戒,功德也非常大。

----------------------------------------------------------------------

汉地的居士经常守八关斋戒,这种现象很普遍。

首先,最好在一个上师那里接受戒律,后于一年不同的日子里,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

这对不能长期守戒的在家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

毕竟有家庭的人持戒有一定困难,有时候需要喝酒,很多行为也不方便,甚至不能睡高广大床,(很多人买了大房子之后,可能要犯戒律吧,第一个就买特别大的床,但现在人连受八关斋戒的条件也难以具足。

)唱歌跳舞不允许,包括看电视也属于犯戒,但守一天应该可以。

-----------------------------------------------

2,八关斋戒的功德:

《药师经》云:

“若有病人,欲脱离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瑠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涅槃经》云:

“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普达王经》云:

“先王在世时,有持善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护净经》云:

“一日持戒斋,得六十万世余粮。

法王如意宝曾在光明定中亲见宗喀巴大师时,宗大师为法王传了《三主要道论》,并对法王如意宝亲切教诲:

真正的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以后,能守持一次清净的八关斋戒,就可以往生到兜率天的弥勒净土。

故出家僧人给在家初机业障深重之人传授八关斋戒,能使他们消除业障,增长善业,是非常有益的,还可以使他们逐渐往生净土。

人生很短暂,自己一定要护持清净戒律,积累道业资粮,这样才有解脱的希望。

-----------------------------------------------------

三,破坏净戒的十三种烦恼:

P43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此处十三种烦恼,持戒的违缘,这在修行中很容易出现,我们一定要断除。

一、悭吝:

“爱财如命”。

拥有的财物不愿意布施给众生,不愿意上供下施,连自己享用也舍不得,一直紧抓不放,这种烦恼是菩提道的大障,我们拥有财富时,要尽量用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否则,死后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留给亲友或者怨敌享用。

因此,应该断除吝啬之心。

二、谄,骄傲自满,将自己的过失覆藏起来,不肯直面自己的过错,更不肯忏悔自己的过失。

《法华经》云: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自己的过失理应在诸佛菩萨或圣者道友面前发露忏悔,但他不愿意表露出来,心不实在。

三、诳:

本来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样,说自己见到本尊、梦中得到授记,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妄语)

四、贪:

有关讲义中说,指对受用财物十分耽著。

《瑜伽师地论》云:

“诸烦恼中,贪为最胜。

”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贪心不容易断除,若能做到这一点,行持有意义的事情轻而易举。

五、懈怠:

是精进的违品。

《瑜伽师地论》中说:

“云何懈怠?

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

”有些人把睡觉当作一种快乐,不看书也不背书,整天吃饱就睡,把宝贵时光都荒废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对欲界众生来讲,每天稍微休息一下是有必要,但有些人可能烦恼现前,睡一天都没有问题,如此懒惰是不行的,对众生和佛法有利益的事情,该做的一定要做。

我们有时候看别人特别精进,自己就不敢懈怠了。

但有些人表面上很能干,实际上特别懈怠,

六、贪欲:

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七、嗔恨:

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华严经》说: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嗔恨可以摧毁无量善根。

八、增上慢:

自己本来没有功德,但自以为具有,以至于目中无人、傲气冲天。

除了这八种烦恼,还要加上五种骄傲:

种姓骄、相貌骄、广闻骄、韶华骄、权势骄。

其实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则是心里想的。

一、种姓骄:

是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

二、相貌骄:

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

三、广闻骄:

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

四、韶华骄:

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

五、权势骄:

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

我们不要有这些骄傲,其实地位也好、相貌也好、种姓也好,只不过是一个假象。

在轮回的漫长岁月里,如今特别低劣的人,前世也曾当过一国之君;现在相貌端严的人,往昔也沦为丑陋之人,倘若今世傲慢,来世会变得特别卑贱。

所以,无论你有财富、种姓、智慧哪方面的功德,都不要生起傲慢心。

我们应效仿前辈大德的谦虚,不要骄傲自满。

衰老无常是自然规律,任何人皆无法阻挡。

所以,大家要经常忆念无常,拥有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时,应该依靠它来利益众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上述这十三种烦恼,我们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就算不能完全断除,也要了知它的过患,毕竟烦恼是有为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之后,它就会销声匿迹。

对此,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

最终修行定可善始善终!

-----------------------------------------------------

思考题:

5,什么叫六度?

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6,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

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

会获得哪些功德?

你是一个孝子吗?

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7,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

他具备什么特点?

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8,受持净戒的违品,有哪些十三种烦恼?

请一一说明。

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

打算如何断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