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59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

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

“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

“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

“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

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

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

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

(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

(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

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

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

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

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故正确的句读为: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

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

“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

”见他骑马,就说:

“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

”见他乘船,就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

“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

“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①级:

层。

②布:

铺排。

③贻(yí):

赠给。

④讫(qì):

完毕。

⑤弥束:

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

弥:

紧密。

⑥六幕:

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⑦胠箧:

打开的箱子。

胠箧,音qūqiè。

胠:

从旁边打开,打开。

⑧履:

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       圮: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________

③遂反潮流逆上矣   遂:

________

④患其塔动         患: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请用原文回答)

(4)《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

(2)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患”是动词,理解为“担心”“忧虑”。

(2)①句中,“啮”本义是“咬”,这里理解为“侵蚀、冲刷”;“为”意思是“形成”;②句中,“故”意思是“所以”,“如此”意思是“这样”。

(3)《河中石兽》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记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所以本文从开头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都是在叙事,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作者的议论,这句议论也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个议论句就能找到答案。

(4)《河中石兽》中,有对老河兵和讲学家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

“闻之笑曰……”“又笑曰……”;《梵天寺木塔》中,也有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

“皓笑曰……”。

《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谦虚稳重,一个骄傲自负;《梵天寺木塔》中,“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答案为:

⑴①倒塌;②事物的道理、规律;③于是;④担心

⑵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物有哪些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乘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乘烛之明。

秉烛之明,就与昧②行③乎?

”平公曰:

“善哉!

【注】①秉烛:

点亮蜡烛。

②昧:

暗。

③行:

一样,相同。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辞________    ②暮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3)从文中的画线句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哪个时期?

由此你得了什么启示?

(4)这两个文段都是劝别人学习的,从劝人的角度,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推托;迟

(2)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青少年时期。

启示:

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4)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辞”“暮”都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点燃火把。

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划线句的意思是:

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

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

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好学,总不嫌晚。

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

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

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

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

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孙权开始全吕蒙学习的时候,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不愿学习。

孙权就说,你的事务有我的多吗?

我还抽空学习呢!

于是吕蒙才开始学习最终大有长进。

【乙】当晋平公问师旷自己想学习但又担心年纪大了,已经晚了。

晋平公就说:

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

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

点上蜡烛,总比不点蜡烛黑着强吧,意思是说,学总比不学强吧。

晋平公非常赞。

同由此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为:

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⑴推托;迟

⑵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⑶青少年时期。

启示:

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⑷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能力。

答题时要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来说即可。

而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则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能从一个侧面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②修辞手法;③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等。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

”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乐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4.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_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结合文中语句简要分析陈尧咨的性格特点。

【答案】

(1)擅长;只是;慢慢地

(2)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3)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解析】【分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善”是“擅长”;“但”是古今异义词,“只是”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康肃笑而遣之”等内容可以看出,陈尧咨是一个射箭技艺精湛且骄傲自满之人,当看到卖油翁的酌油的技艺后,又表现出知错能改的品质。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擅长;只是;慢慢地;

⑵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⑶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

(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

”老翁说:

“(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

(卖油翁)于是说:

“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5.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1)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根据文意:

真好啊!

(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第一个子:

你。

第二个子:

儿子。

邪:

句末语气词,吗。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文中的句子“祁黄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推荐人才的做法。

再者根据“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又遂用之”。

晋平公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故答案为:

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⑵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⑶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

"南阳缺个县令,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