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45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docx

综合管廊施工方案

5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5.1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土石方开挖→垫层施工→底板防水→底板施工→侧墙、顶板施工→防雷接地工程→防水工程→管廊内装饰工程→土石方回填

5.2施工测量

5.2.1控制点复测

(1)平面控制网测设

接收到设计单位移交的平面控制网点及成果后,进行施工控制网复测和加密的准备工作。

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及施工控制网的布设联合进行。

(2)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1平面控制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坐标系统相一致。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设控制点,前视后视距离保证一致;

3施工控制网根据工程规模及建筑物施工放样的要求确定;

4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选点;

5对控制点进行保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5.2.2水准导线测量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为保证主路线及其他建筑物施工的竖向精度要求,在施工区域内建立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的首要条件,水准控制点与平面控制点点位一致。

(2)依据现场设计单位给定的水准点布设施工高程控制网。

根据设计单位给定的水准点,在现场适当部位引测加密水准点,形成一条附合水准路线。

在整个施工区域建立高程控制网,作为道路及建筑物高程控制的依据。

测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高程竖向控制点。

5.3施工降排水

5.3.1井点降水

根据设计图纸及地勘报告,本工程桩号N0-015~N4+60段、N5+20~N6+10段、N6+60~S0+60段和控制中心段N6+10~N6+60段需进行井点降水,降水井设置在路基两侧开挖边线以外3m位置,降水井深度14~20m,间距13.5m。

降水井具体布置形式及结构详见《汉州路北段深沟槽施工专项方案》。

5.3.2集水明排

(1)截(排)水明沟:

在基坑坡顶距开挖边线2.0m处设置截水沟,在坡脚设置排水沟,截(排)水沟为0.3m*0.3m矩形断面土沟。

积水通过排水沟汇集于集水坑内,以防止基础被浸泡,保证干地施工条件。

为保证排水通畅,截(排)水沟要及时清淤,防止堵塞。

(2)集水坑:

在坡脚位置每隔30m设置一个集水坑,采用水泵抽排至附近排水系统内。

集水坑尺寸为0.5(底宽)×1.0(深度),两侧坡比1:

0.5,采用2cm厚M7.5水泥砂浆抹面。

集水坑底部有泥沙淤积时,及时掏除。

5.4沟槽开挖

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并装25T自卸汽车运至弃土场;

石方开挖采用CAT330B挖机配合液压破碎锤开挖,并用25T自卸汽车转运至弃土场;

土石方开挖的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定出综合管廊中线→根据综合管廊中线依据合理的放坡系数定出综合管廊沟槽开挖边线→投入机械进行土石方开挖→人工修边检平基坑→验槽合格→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5.4.1开挖准备工作

基坑土石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根据设计图,测设管廊中心线,设立中心桩。

管廊中心线须经监理复核。

按图纸设计的基坑宽定出边线,开挖前用白粉划线来控制,在基坑位置的两侧设置控制桩,并记录两桩与基坑中心的距离,以备校核;

根据开挖放线记录及相关规范、措施,完成技术交底。

5.4.2土石方开挖

①挖方段

综合管廊的基坑采用放坡开挖,明排水施工。

基坑用反铲挖掘机开挖,开挖时,应在设计槽底高程以上保留一定余量,避免超挖,槽底以上30cm必须用人工修整底面,槽底的松散土、淤泥、大石块等要及时清除,并保持沟槽干燥,修整好底面,立即进行边坡支护、基础施工。

开挖料部分堆于基坑坡顶线3m以外,多余部分弃置到弃土场。

基坑应纵向分行、分层按照坡度线向下铲挖,但每层的中心线地段应比两边稍高一些,以防积水。

施工中需备足土袋,木桩等,以防止流砂。

机械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深度的1/2。

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开挖沟槽时由于挖掘机臂长有限,当开挖沟槽深度大于4m时,应分两层台阶开挖,土石方需要分两次转运,1台挖机位于台阶下,将台阶上挖机工作范围外的弃方倒运至于台阶上,台阶上再配1台挖机挖装弃土至25T自卸汽车上运出。

在开挖过程中若遇其它管线或是古文物,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处理。

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以防坍塌。

为保证施工安全,应在开挖坡壁两侧间隔15m埋设变形监控点,基坑开挖及隧道施工时,测量人员应对监控点进行变形观测,并记录,如发现变形量过大,应立即停止施工,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后再恢复施工。

基坑开挖时,为考虑施工安全,边坡表面均喷射10cm厚C25混凝土,大于5m时,按照地勘报告采用喷锚支护,工程量以现场实际收方为准,见《综合管廊深基坑施工方案》。

为防止雨水冲刷边坡,坡面临时采用彩条布覆盖。

基坑开挖及地基处理、回填断面图见附图《基坑开挖及回填断面图1-4》,综合管廊控制中心及N6+10~N6+60段位于杂填土与粘土层,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对杂填土全部挖除,开挖至粉质粘土层后,超挖1m精除粉质粘土表层土。

基坑开挖应分级开挖,每级开挖高度不大于4m,每级台前设置1m宽的平台,开挖坡比为1:

1.5。

②填方段

填方段填方时清除填方范围内的草皮,树根,淤泥,积水,并翻松,平整压实地基,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实测填前标高后,方能上土填筑,选择适宜的取料场,适宜的填筑材料,提前作好标准击实试验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填至综合管廊管顶标高并压实后再进行沟槽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③基底换填处理

管廊基底换填处理详见《基坑开挖及回填断面图1-4》。

综合管廊控制中心及N6+10~N6+60段位于杂填土与粘土层,开挖后需对基底进行换填处理,换填全部采取级配砂卵石,换填层底宽按照b1+b+2z*0.6+2a计算,其中b1为换填层底面宽度,a为基础边缘扩展宽度1m,b为基础底宽,z为基底下换填层厚度。

在换填层底部设置土工格栅,每隔60cm铺设一层,共设置3层。

规格为抗拉强度80KN/m,断裂延伸率5%

5.4.3基坑监测

①基坑监测

本工程基坑深度平均7m,确定其为安全等级为二级。

监测工作从维护结构施工开始直至结构施工至基坑回填结束,每两天进行一次监测,监测点及监测仪器均应按相关要求设置,保证其整个监测过程中能正常使用。

各变形监测点及各监测相应的初始值均应在基坑开挖前取得。

对监测所得数据,必须立即整理分析,以图表的方式将结果汇总。

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②监测项目及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当监测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可采用微变形测量雷达进行自动化全天候时时监测。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

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③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

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竖向位移报警值确定。

④应急预警值及程序

当监测结果超出预警指示:

基坑上口位移大于7cm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会同相关单位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以避免工程事故,减少损失。

现场投入的主要监测器材表5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全站仪

南方

1

已进场

2

GPS

南方

1

已进场

3

水准仪

南方

1

已进场

5.4.4注意事项

在挖槽过程中或雨后复工,必须检查槽壁的稳定情况,发现有倾塌可能或松动的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排除隐患后才能继续施工;同时要随时清除槽边上的危土、危石,消除隐患,加强防坍塌意识。

操作人员不得在基坑内休息。

严禁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

在靠近建筑物、地下管道、电杆附近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沟槽边上人工动土或向槽内倒土时,必须注意坑槽下操作人员的安全,坑槽内操作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

安全用电,严禁乱搭接电线。

各种电器设备必须有接地装置;夜间施工,增加照明设施及设置防护围栏、警示红灯等。

在施工场地实行封闭,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管理并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提醒过往车辆、行人绕行;严禁行人进入施工作业区域。

基坑开挖后,在未回填土方前,总好安全围护检查,以确保施工安全。

在基坑下作业时,必须随时注意槽壁的变动情况,如发现有大面积形成裂缝现象,必须暂停施工,报告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后方可作业。

夜间施工时,必须有充足的照明,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必需全过程监控,不准在没有现场管理人员监控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准违章指挥,必须对作业人员的违章行为进行制止。

5.4.5基坑验槽

基坑开挖面成型后,联合业主、监理、地勘对基础进行验槽,根据设计图纸检查基槽的开挖平面位置、尺寸、槽底深度、坡比等,对基底做基础承载力触探试验,若承载力不达标按设计要求进行砂砾石换填处理。

5.5钢筋制安

5.5.1钢筋加工

1)钢筋、连接套筒等原材料进场后检查质量保证书、复试报告、出厂合格证及检测报告,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2)原材料检验合格后,按品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类堆放在原材料堆放区的条形基础上,避免锈蚀和污染,堆放不得混杂,并挂牌标示。

3)本工程所需钢筋在新建钢筋加工厂内加工制作,钢筋加工前按设计图纸正确列出详细的钢筋耗表,并严格按照钢筋耗表上标明的钢筋规格、尺寸及数量进行加工,加工后的钢筋按照不同规格型号分别堆放,并挂牌明示。

5.5.2钢筋运输

水平运输:

15t平板汽车运输到工作面;垂直运输:

采用25t吊车吊运至沟槽工作面,人工配合卸料。

5.5.3钢筋安装

采用现场人工安装,在基础面上用墨线按钢筋的位置及间距划线,严格按施工图纸及规范要求进行安装。

钢筋的连接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采用焊接、绑扎连接和机械套筒连接。

剪刀加强筋与主筋采用点焊,焊点不少于3个。

采用搭接焊时,两根钢筋搭接端部预先折向一侧,使两接合钢筋轴线重合,双面焊焊缝长度不小于5d,单面焊焊缝长度不小于10d。

钢筋绑扎时,穿扎丝方向相互错开,搭接长度不小于35d且不小于63cm,必要时采用点焊焊牢。

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采用机械套筒连接,机械套筒连接施工工艺流程为:

原材料检验→钢筋断料→丝头加工→丝头检验→套丝保护→现场连接→接头检验,施工过程中注意丝头加工质量及现场连接质量的控制,并按规范要求做好相关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主筋与分布筋采用扎丝绑扎连接时,管廊主体结构与集水坑逐点绑扎,通风口、投料口、出线井可间隔绑扎。

结构顶板、中板、底板双层筋之间设Φ14(HPB300)马凳筋,以保证板刚筋位置准确,。

根据本工程板配筋图,板马凳筋间距0.5m*0.5m,呈梅花形布置,马凳筋运用示意详见下图。

马凳筋示意图

马凳筋尺寸取值要求:

上平直段a=板筋间距+8cm,高度b=板厚﹣2*保护层-∑(上部板筋与板最下排钢筋直径之和),下平钢筋c=板筋间距+8cm。

管廊施工时,预埋好人孔、风孔等洞口预埋钢筋。

1)交叉口墙体钢筋安装

工艺流程:

弹墙体位置线、门洞口线→修整预留搭接筋→绑横、竖向钢筋梯子→绑竖筋→绑横筋→绑墙体拉筋→垫块安装→验收→下一道工序。

施工要点

A钢筋配筋均为双排双向,竖筋在外,横筋在内,墙体水平筋应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锚入墙端暗柱内。

B搭接长度控制:

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C外墙插筋要留够搭接长度,要考虑到连接底板的导墙的高度。

D墙体钢筋绑扎时,设置φ8拉筋,0.6m*0.6m,呈梅花型布置。

E墙体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迎水面为5cm,背水面为3cm;为保证保护层厚度的质量,施工中使用专门的塑料垫块,直接卡在墙体水平筋上。

F钢筋接头位置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同一截面区域范围内受拉区搭接接头不超过25%,受压区不超过50%。

2)交叉口框架柱钢筋安装

工艺流程:

柱竖向钢筋接长→套箍→绑扎→安装垫块、预埋件、墙拉筋→验收→下一道工序。

施工要点

A框架柱竖向钢筋采用电弧焊连接,其接头位置按两个断面错开设置,接头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5d,且不得小于50cm。

B柱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绑牢,箍筋平直部分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可间隔扎牢。

C柱筋绑扎时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安装好预埋件和墙拉筋。

D用专门的塑料垫块,直接卡在水平箍筋上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

3)交叉口梁、板钢筋安装

工艺流程

安放梁主筋→套箍→绑扎→安装垫块→板筋布设→绑扎→验收→下一道工序。

施工要点

A框架梁板钢筋的设置位置为:

次梁钢筋放在主梁钢筋上,板底部钢筋顺短跨钢筋放在下层,顺长跨钢筋放在上层。

B框架梁下部钢筋接头设在支座处或支座两侧1/3跨度范围内,上部钢筋接头设在跨中1/3范围内。

C当梁与柱外皮齐平时,梁外侧纵向钢筋稍作弯折,置于柱筋内侧,并在弯折处增加两个梁箍。

D梁箍筋与主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沿主筋方向错开设置。

E板内下筋在支座处搭接,且伸入支座的远边,板内上筋不能在支座处搭接。

板面钢筋在角部相交时,短跨钢筋在上排,长跨钢筋在下排。

F梁柱相交部位的箍筋必须按设计要求的间距绑扎牢固。

G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cm;板背水面3cm,迎水面5cm。

5.5.4钢筋保护层控制

钢筋保护层厚度:

迎水面5cm,背水面3cm。

为保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强度不小于结构设计强度的专用塑料垫块,垫块相互错开,分散布置,平均3个垫块/m2。

施工完毕后禁止在钢筋上踩踏,防止钢筋受力过重导致位移或垫块损坏,在砼浇筑过程中,安排专职人员经常检查垫块,如发现变动及时矫正。

5.6脚手架搭设

5.6.1脚手架搭设形式及要求

侧墙采用双排脚手架,现浇框架柱、梁、板支模架采用满堂架。

脚手架管采用φ48×3.5mm钢管,并配备足够数量的一字扣,旋转扣和十字扣,脚手板采用300mm×30mm的木板。

脚手架搭拆基本要求

1)脚手架的搭设必须坚固、稳定、安全、适用,严格按要求的立杆、横杆距离搭设,立杆底部设置3cm厚垫木,距垫木不大于30cm位置处设置扫地杆。

脚手架设剪刀撑和斜撑,并设防电、避雷装置,且其测试电阻不得大于30Ω。

2)搭设时,操作层的脚手板要满铺、铺稳,不得有翘头板,并在操作层的外侧边搭设安全护栏和安全挡板,安全立网与外架绑扎必须牢固,且连续设置,不得遗漏。

3)脚手架搭设完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进行检查、维护、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改,严禁超载使用。

5)各种材料、机具不能集中堆放在脚手架上。

6)拆除时必须由上而下逐层作业,先搭的后拆、后搭的先拆,拆下的管件、跳板等物体要逐层下传,并清理归类堆放。

7)连墙件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或数层拆除后再拆除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8)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立杆的高度时,应先在适当位置搭设临时抛撑加固后,再拆除连墙件。

9)当脚手架采取分段分立面拆除时,对不拆除的脚手架,两端增设连墙件和横向斜撑。

5.6.2双排脚手架施工

1)双排脚手架设计

双排脚手架搭设按:

立杆间距0.8m,横杆步距1.30m,连墙件2步3跨设一拉接,作业层铺设脚手板,设0.2m高挡板。

作业层上活荷载不超过2KN/m2。

脚手架外侧立面两端各设一道剪刀撑,中间各道剪刀撑净距不大于15m,安全通道口处设门洞,供施工人员进出。

2)双排脚手架搭设

施工工艺流程

基底检查、放线定位→铺设垫板或垫块→立第一节立杆→安装扫地大横杆、小横杆→安装第二步大横杆、小横杆→安装第三步、第四步大横杆、小横杆,接长立杆,与安装大、小横杆交替进行逐步上升→在操作层铺设脚手板,沿外排立杆设置栏杆→拆除。

搭设要点

A脚手架的地基与基础:

必须符合地基与基础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脚手架底面标高高于自然地坪5cm,在基础外设排水沟。

B脚手架基础验收合格后,按设计放出定位线,将3cm厚的垫木准确放在定位线上,并将底坐准确放在定位线上。

C脚手架的搭设必须配合施工进度,一次搭设高度不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2步,每搭完一步脚手架,就进行步距、纵距、横距及立杆垂直高度校正。

D脚手架设纵、横向扫地杆,扫地杆距垫木不大于30cm,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

E立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相邻立杆的对接接头不设置在同一步内,开始搭设立杆时每隔6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拆除。

F立杆必须用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连墙件布设间距为2步3跨设一点,连墙件采用钢管,呈水平设置,形成刚性连接,并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

G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内侧,长度不小于3跨,纵向水平杆接长采用对接或搭接形式。

相邻纵向水平杆接头交错布置,不设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在同步或同跨内的接头间距不小于50cm,且与主接点距离不大于纵距1/3。

H若采用搭接形式,则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用三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距搭接钢管端不少于10cm。

纵向水平杆四周交圈,用直角扣件与内外角部立杆固定。

I横向水平杆设置在主节点处,用直角扣件扣接,靠墙一端外伸长度40cm,且距墙面装饰面距离不大于10cm。

J作业层上非主接点处的横向水平杆,根据支撑脚手板的需要等间距设置,最大间距不大于纵距1/2。

K剪刀撑设在脚手架外侧立面两端,中间剪刀撑净距离不大于15m。

L剪刀撑接长采用搭接形式,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用三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距搭接钢管端部不小于10cm。

剪刀撑随脚手架同步搭设。

M作业层上栏杆和挡板设在外立杆内侧,栏杆高度为1.2m,挡板高度0.2m。

N作业层上满铺脚手板,脚手板铺设可对接平铺或搭接铺设。

平铺时,接头处设两根横向水平杆,脚手板外伸长度在13~15cm。

搭接铺设时,接头必须在横向水平杆上,搭接长度大于20cm,伸出横向水平杆的长度不小于10cm。

O脚手架门洞采用上升斜杆,平行弦杆桁架结构形式,斜杆与地面呈45°~60°交角。

检查与验收

A在搭设脚手架前,对钢管和扣件进行检查。

对新钢管和新扣件检查其质量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

对旧钢管检查锈蚀程度和弯曲变形,超过规范要求严禁使用;对旧扣件检查有无裂缝、滑丝等问题,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更换。

B对木脚手板检验其宽度、厚度、材质以及腐朽问题,材质为杉木或松木,两端用4mm的镀锌钢丝箍两道。

C脚手架在搭设中,随时检查立杆垂直度,横向水平杆高差、扣件、剪力撑、脚手板外伸长度等。

其中安装后的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用扭力板手检查,按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

D脚手架在使用中检查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构造是否符合要求,基础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悬空,扣件螺栓是否松动,荷载是否超载。

E脚手架检查与验收分时分段进行,在基础完工搭设脚手架前、作业层施加荷载前、达到设计高度后、遇六级大风与大雨后及停用超过一个月等情况下进行检查验收。

5.6.3满堂脚手架施工

1)满堂脚手架设计

墙体、柱、梁板模板支架采用满堂脚手架,立杆横向间距0.9m,跨距0.6m。

横杆纵横方向通长设置,步距为1.2m,纵向间距0.6m。

并按6~10m间距设置剪刀撑。

剪刀撑:

剪刀撑由地面至操作顶面连续设置,剪刀撑尽量安装在框架节点上,与地面倾角为45°~60°,剪刀撑采用与支架立杆规格相同的钢管,用旋转扣件与立杆扣接;当剪刀撑不能与立杆扣接时,与该立杆相邻的水平杆扣接;扣接点距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cm。

每根剪刀撑钢管的长度不宜小于6m,扣接的立杆和水平杆数量不得小于4根。

剪刀撑应采用搭接接长,搭接长度应大于1m,搭接处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扣紧,扣件边缘至杆端的距离应大于0.1m。

顶座:

立杆顶部配置KTC-45顶托,顶托上为2根纵向φ48×3.5mm钢管,顶托横向间距为0.9m。

可调顶托撑丝杆与调节螺母弓啮合长度不得少于6扣,顶托螺杆插入立杆的长度不小于15cm,伸出立杆的长度不大于30cm也不小于10cm。

顶托钢板厚度不得小于3mm。

2)满堂脚手架搭设

施工工艺流程

支架立杆位置放样→立杆、纵横向杆搭设并互相扣紧→装第二层及以上支架→加设剪力撑→安装调节杆→安装顶托并按设计标高进行调整→安装纵向钢管、横向方木→铺设底模→支架预压→检查验收。

操作要点

A基础处理验收合格后,根据设计图纸按支架设计高度及基础标高对所需要的杆件数量及型号进行配置。

支架搭设施工前应计算出各控制点的标高以指导施工,支架顶标高根据顶板下边缘形状放出控制点后,拉线控制。

B按设计间距在基础上弹线定位,将垫木准确地放置在位置线上。

垫木的中心线与地面垂直,垫木与底板之间的空隙填塞密实。

放置垫木后,按先立杆后横杆的顺序搭设。

C支架的搭设须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施工,支架应横平竖直,纵、横向对齐,顶托支垫平稳,横杆与立杆用扣件锁紧,确保支架整体稳定,立杆顶端和底端距水平横杆距离不超过30cm。

D支架搭设从一端向另一端或从跨中间向两端延伸,按照立杆、水平杆(水平加固件)、剪刀撑的顺序自下向上逐层搭设,每层高度不宜大于3m。

E支架立杆在1.8m高度内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5mm;支架全高的垂直度偏差应小于支架高度的1/600,且不得大于35mm。

F水平杆安装时应控制直线度和水平度;各层水平框架的纵、横向直线应小于立杆间距的1/200,相邻水平杆的高差应小于±5mm。

G剪刀撑、交叉支撑等加固件应与立杆和水平杆等同步安装,扣件、锁臂等应安装齐全并及时拧紧,扣件螺栓的拧紧扭力矩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

H各层支架安装过程中,应及时校正杆间距、垂直度、纵横向直线度和水平杆水平度等,避免误差累积导致支架质量不合格。

I支架在搭设、使用过程中,必须设置脚手板,支架搭设完毕,对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节点联接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检查,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模板。

3)预压

预压目的

为了保证该工程满堂支架的施工安全,在支架完成后,应进行支架预压,以检验支架各部分的承载能力及受力变形情况,对支架的承载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加载可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测量支架的弹性变形,为立模标高的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预压方法

支架预压荷载为混凝土结构恒载和各项施工荷载之和的120%。

支架预压分为3级加载,依次为预压值的40%、80%、120%。

预压采用袋装砂土预压,加载的顺序尽量接近于浇筑混凝土的顺序,布载与混凝土重量相当;横向加载时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布载。

在待堆载模板的每个测设断面上布设三个沉降观测点,分别位于沿结构宽度方向的1/8B、1/4B、1/2B处的底模上;测设断面沿结构长度方向上按每2.0m间距布设。

在堆载预压前测设断面底模标高和支架底部标高。

每级加载完成后,先停止下一级加载,每间隔8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一次观测。

当支架顶部监测点8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2mm时,进行下一级加载,加载至120%时连续观测两天。

加载完成后直至最后连续2天的累计沉降值小于3mm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