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491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docx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太原富力城一期办公3商业7综合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2国家和山西省规范、标准、规定(表1-1)

表1-1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

1

《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现行

2

《高层建筑砼结构工程技术规程》

现行

3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

现行

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现行

5

《山西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现行

二、工程概况

2.1总体设计概况

本工程为“太原富力城一期办公3、商业7综合体”,场地位于太原市中心区北部,晋安东街7号,办公3#为地下2层,地上19层,框筒结构,商业1为地上6层地下2层,商业2为地上6层地下3层,商业3地上5层地下2层。

基础形式为柱墩—筏板基础,±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846.700米。

2.2结构设计概况

1)本工程结构体系为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一级,耐火等级一级。

2)房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防水等级二级。

3)材料

a.混凝土: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45,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强度等级C50,其设计抗渗等级均为S8;基础垫层C15;办公区:

墙柱强度等级-4至1层C50,2至3层C45,4至7层C40,8至顶层C35,梁板的强度等级-4至-2层C35,-1至顶层C30;商业区:

墙柱强度等级:

-4~-2层:

C50,-1层:

C45,1层:

C40,2层:

C35,3层以上:

C30,梁板的强度等级:

-4~-2层:

C35,-1~顶层:

C30;构造柱、圈梁、压顶梁、过梁、栏板等,除结构施工图中特别注明者外均采用C20,外露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采用C30。

b.本工程钢筋主要型号为HPB300、HRB300、HRB400,设计钢筋直径为6.5mm-32mm,见表1-1钢筋工程设计情况一览表,进场钢筋的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钢筋连接根据设计要求,直径大于等于16mm钢筋均采用直螺纹连接接头。

小于16mm钢筋采用搭接或焊接接头。

表1-1钢筋工程设计概况一览表

序号

部位

钢筋型号

直径

备注

1

地下室底板

HRB400

22~32mm

筏板受力筋、下柱墩柱筋

2

竖向结构

HRB400

12~28mm

框柱筋、核心筒剪力墙筋、暗柱筋、箍筋

3

梁板结构

HRB400

8~28mm

框架梁、梁、板、

4

填充墙

HPB300HRB400

6.5~10mm

拉结筋、箍筋、构造柱纵筋

c.焊条:

HPB300钢筋采用E43xx型,HRB335、HRB400钢筋采用E50xx型,钢筋与型钢焊接随钢筋定焊条。

4)基础工程

a.基础形式:

筏板基础;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之间应设置沉降后浇带,位置详见基础平面图。

该后浇带应自基础开始每层皆设,直至屋顶

b.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环境

类别

注:

1.受力钢筋处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除符合表中规定外,不应小于钢筋公称直径。

2.机械连接接头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最小厚度的要求,连接件之间的横向净距不宜小于25mm。

3.设计使用年限为1的结构:

一类环境中,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表中规定增加40%;二类环境和三类环境中,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采取专门有效措施。

4.环境类别表详见35页。

≤C20

C20~C45

≥C50

≤C20

C20~C45

≥C50

≤C20

C20~C45

≥C50

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a

20

20

30

30

30

30

b

25

20

35

30

35

30

30

25

40

35

40

35

本工程计划分两次进行主体结构验收,地下部分进行一次验收;地上部分进行一次验收。

因此本单位工程在主体结构验收之前内部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也计划分两次进行,由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验,监理部门旁站见证取样,具体检测部位及数量根据相关对构件检测数量要求2%且不少于五件规定进行现场抽测。

三、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质量要求

3.1一般规定

3.1.1本章所规定检测方法不适用于含有铁磁性物质的混凝检测。

3.1.2应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检测面。

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

3.1.3对于具有饰面层的结构及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

3.1.4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应采用游标卡尺,量测精度应为0.1mm。

3.1.5钢筋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可按本规程附录A中表A.0.1和表A.0.2记录。

3.2仪器性能要求

3.2.1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以下简称钢筋探测仪)和雷达仪检测前应采用校准试件进行校准,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0—50mm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允许误差为±lmm,钢筋间距检测的允许误差为±3mm。

3.2.2钢筋探测仪的校准应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进行,雷达仪的校准应按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进行。

正常情况下,钢筋探测仪和雷达仪校准有效期可为一年。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钢筋探测仪和雷达仪进行校准:

a.新仪器启用前;

b.检测数据异常,无法进行调整;

c.经过维修或更换主要零配件。

3.3钢筋探测仪检测技术

3.3.1钢筋探测仪可用于检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3.2检测前,应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和调零,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

在检测过程中,应核查钢筋探测仪的零点状态。

3.3.3进行检测前,宜结合设计资料了解钢筋布置状况。

检测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钢筋间距应满足钢筋探测仪的检测要求。

探头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钢筋探测仪保护层厚度示值最小,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应重合,在相应位置作好标记。

按上述步骤将相邻的其它钢筋位置逐一标出。

3.3.4钢筋位置确定后,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a.首先应设定钢筋探测仪量程范围及钢筋公称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读取第1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应重复检测1次,读取第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b.当同一处读取的2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相差大于lmm时,该组检测数据应无效,并查明原因,在该处应重新进行检测。

仍不满足要求时,应更换钢筋探测仪或采用钻孔、剔凿的方法验证。

注:

大多数钢筋探测仪要求钢筋公称直径已知方能准确检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此时钢筋探测仪必须按照钢筋公称直径对应进行设置。

3.3.5当实际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钢筋探测仪最小示值时,应采用在探头下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

垫块对钢筋探测仪检测结果不应产生干扰,表面应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不应大于0.1mm。

所加垫块厚度在计算时应予扣除。

3.3.6钢筋间距检测应按本规程第3.3.3条的规定进行。

应将检测范围内的设计间距相同的连续相邻钢筋逐一标出。

并应逐个量测钢筋的间距。

3.3.7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30%的已测钢筋,且不应少于6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6处时应全部选取),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

a)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b)钢筋公称直径未知或有异议;

c)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

d)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3.4雷达仪检测技术

3.4.1雷达法宜用于结构及构件中钢筋间距的大面积扫描检测;当土保护层厚度检测。

3.4.2根据被测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排列方向,雷达仪探头或天线应沿垂直于选定的被测钢筋轴线方向扫描,应根据钢筋的反射波位置来确定钢筋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3.4.3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30%的已测钢筋,且不应少于6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6处时应全部选取),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

a.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b.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或无资料可供参考;

c.混凝土含水率较高;

d.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3.5检测数据处理

3.5.1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应按下式计算:

(3.5.1)

式中cm——第i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精确至lmm;

、——第1、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精确至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为同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精确至0.1㎜

——探头垫块厚度,精确至0.lmm;不加垫块时。

3.5.2检测钢筋间距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绘图方式给出结果。

当同一构件检测钢筋不少于7根钢筋(6个间隔)时,也可给出被测钢筋的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并按下式计算钢筋平均间距:

(3.5.2)

式中——钢筋平均间距,精确至lmm;

——第i个钢筋间距,精确至lmm。

四、技术措施

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应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见证下,由施工项目工程技术部及试验员组织实施。

4.1试验部位及抽验数量

4.1.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4.1.1.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有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

4.1.1.2对非悬挑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对悬挑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10个构件进行检验,根据GB50204—附录E的有关规定,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按梁、板类构件(指每一块板,每一条梁为一个构件)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个构件进行检验,但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板构件的比例均应≥50%。

4.2检验方法及其判定

4.2.1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

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

4.2.2现场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一般采用非破损方法检验,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应经过计量检验,检测操作应符合相应规程的规定。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检测误差不应大于lmm。

4.2.3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

4.2.4对梁类、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进行验收。

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1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

4.2.4.2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

4.2.4.3每次抽验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本方案4.2.3条规定表中允许偏差的1.5倍

五、附检测记录表A.0.2

A.0.2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记录表可采用表A.0.2的格式。

表A.0.2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构件名称

检测依据

检测仪器

垫块厚度(㎜)

序号

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值

(㎜)

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