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870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docx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

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

(主动注意:

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被动注意:

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

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

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

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

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这些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

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

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

(苯丙胺即安非他明、安非他尼:

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再摄取。

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

1942年,Lindsley发现服用苯巴比妥类安眠镇静剂治疗可以使多动儿童症状加重。

但这些在当时都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苯比巴妥又称苯巴比妥:

为治疗睡眠紊乱的药,可减轻突触后神经递质反应,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减低谷氨酸能及胆碱能兴奋性。

为治疗全面强直痉挛发作首选药。

1947年,Strauss与Lehtinen认为此症与脑损伤有关,将其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1949年,Gesell和Amatruda(Amatrucha)明确提出“轻微脑损伤”这一诊断名称, Clemewts又改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

1959年,Pasamanick等把行为和学习问题与脑功能损害联系起来考虑,并首次提出此症与患儿出生时的脑损伤有关。

轻微脑损伤的概念由此引起广泛的兴趣和探索,但后来发现许多脑损伤患儿并不一定都有多动行为,而许多多动患儿又无脑损伤病史。

对轻微脑损伤诊断命名一直存在争议。

直到1962年,国际小儿神经病学专家在英国牛津开会讨论,提出在本症病因尚未确定之前,暂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称MBD)并从多方面进行研究。

然而,不少医生为了通俗易懂,为了避免给人们一个“疾病”的印象,往往就笼统地将患有此症的儿童称为“多动儿童”。

此后学龄儿童中服药者越来越多,随之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看法。

1977年举行的第29届世界卫生组织(WHO)大会所采用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9次修订版(ICD-9),将本病定名为“童年期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SyndromeinChildhood,简写为HSC)。

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首次采用了“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Disorder,简称ADD)的名称,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名称。

并订出了诊断的主要依据,各国儿科学也相继将ADD列为疾病内容。

1987年修订的DSM-Ⅲ版更进一步把本病分为注意缺陷障碍(ADD)-1型、“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2型。

直到现在为止,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MBD,HSC,ADD/ADHD是目前有关儿童保健学,神经精神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项综合性重大研究课题。

我国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此症。

一般概念、命名和诊断原则基本上参照ICD系统,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方案(第三版)(CCMD-3)》中称此症为“儿童多动症”。

国内关于此症的研究领域也使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术语。

目前在我国被广泛接受的名称为“多动症”。

近年来,美国的大脑行为学专家丹尼尔·阿蒙借助先进的SPECT显影技术对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生理机能的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多动症儿童都存在着大脑皮质前额叶部分生理机能活动异常问题。

也就是说,多动症儿童在需要专注的情况下大脑前额叶皮质就停止工作了,或活动水平下降了,多动症儿童越是想集中精神,反而越是无法集中,这就是他们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的真正原因。

目前在国际上尽管对多动症的成因还在争论当中,它的发病机制也还处于探索之中,但阿蒙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找到了儿童多动症发病的可视性证据。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ICD-10认为注意力缺陷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力损害(障碍)和多动,这两种表现对于诊断都属必需,而且必须在一个以上场合(诸如居家、教室、诊所)中表现突出。

即多动症儿童在很多场合和环境下都体现了注意力损害和多动的临床特征。

注意力损害(障碍)表现为一件事没有做完注意力就提前离开。

但有两个诊断前提必须注意:

一是注意保持的缺陷超出了患儿的年龄;二是注意保持的缺陷超出了患儿智商的应有水平。

多动意味着过度的不稳(不安稳),尤其是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

但必须排除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弥漫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引发的多动症状。

注意力缺陷(伴有多动或不伴多动)的核心症状是注意力缺陷,同时和多动障碍、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社交紊乱、冲动控制失调障碍、动机缺陷障碍具有交叉混合(叠加)症状。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对多动症的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

1、注意力在学习状态或其他有一定压力或要求的情况下不能有效集中。

2、注意力极易受无意义刺激的影响而发生转移。

3、在需要安静的活动中难以安静下来,总是动来动去。

4、学习或做事主动性较差。

5、学习或做事易拖拉。

6、做事不易考虑后果,行为冲动,常有破坏行为。

7、有不良行为或习惯。

8、情绪不稳定。

只要具备上述症状的任何三个以上症状即可诊断为此障碍类型。

但第一条是必具的诊断要求。

DSM-I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对注意缺陷障碍(ADD)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断要点:

ADHD是以过度的注意力缺陷(注意缺陷)、冲动和多动为特征的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

ADD诊断标准:

1、忽略细节:

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停留在极为表面的程度,很难全面仔细地深入其中。

2、粗心犯错:

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心,所以学习或做其它事时总是粗心大意,差错百出。

考试时不检查核对、把本来正确的结果抄错等重复发生。

3、持续做事(学习)困难:

一件事没做完注意力就提前转移,好像是被另一件事所吸引而对正做的事失去了兴趣,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结果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

4、似乎充耳不闻:

对别人说的话似听非听,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难以服从指令完成任务,甚至给人耳朵有问题的感觉。

5、不能有始有终和不能完成工作:

患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儿童很难较长时间维持注意去从事某项活动,做事往往有始无终,不能完成老师和父母分配的任务。

这些孩子可能会参加许多活动,但是最终完成的却很少或几乎没有。

他们可能充满热情地开始某些计划,然而却无法坚持完成。

6、识别任务和游戏困难:

不知道完成任务和做游戏时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例如要相互配合或在游戏中要与他人分享游戏器材、轮流进行等,喜欢随心所欲、大声喊叫,不与他人合作等。

7、避免或非常不喜欢需持续注意的任务:

这些孩子对学习和其它有一定压力或要求(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难以长时保持注意,常表现出厌恶和逃避的情绪与行为,但他们对兴趣很高或刺激非常强烈的活动(比如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等)也能集中精神,甚至沉醉于其中。

8、丢失任务或游戏必需的物品:

丢三落四,经常把学习和游戏所需的物品弄丢或遗忘在别处。

9、容易注意力涣散和易忘事:

大多数孩子在特定情况下都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然而,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却会经常走神。

他们很难做到专心做作业、听从教导、服从指挥、专心听讲和记住家长的建议等,而经常处于空想状态。

健忘是这类孩子的另一个特征。

他们经常把东西放错地方,或把完成了的作业忘在家里。

他们不会记得父母和老师对他们说的话,即使被大声斥责以后。

ADHD诊断标准

1、问题问完之前答案即脱口而出: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常常抢先回答别人尚未说完的问题。

比如老师说“3+2…”还没说完,他马上抢答“等于5”,实际上老师的问题是“3+2-5等于几?

”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一般不经过大脑思考就急于表态或承诺,但却从不兑现。

2、按顺序等候或排队困难:

此类孩子耐心差,当他们有要求是,必须立即得到满足,不能等待,不愿参加需要按照顺序轮流进行的活动。

3、打断或干扰别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了解社交活动的基本规则,缺乏正常的谨慎和克制,常常打断别人说话或干扰别人活动。

4、坐立不安,不能静坐:

烦躁不安,动来动去。

特别在需要自我约束和秩序井然的场合总有许多小动作,难以静坐。

5、不适时的奔跑和攀爬:

总是处在运动中,不分场合地点,没有目的地奔跑与攀爬。

6、不能安静地专注于娱乐活动:

喜怒无常和暴躁易怒的特点会妨碍这类孩子投入正常的娱乐活动

7、一意孤行:

行为鲁莽,不顾及后果,容易闯祸。

8、说话过多:

喜欢不停地说话。

我国临床医生对注意力缺陷的诊断总结为以下五大要点:

1、注意力障碍---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或不能持久;由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力削弱,听课不专心,作业难完成,而被动注意却亢奋(被无意义事吸引)。

2、活动过度---多属无意义的活动。

3、冲动任性---急躁、易激动、好发火、任性、冲动,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甚至产生犯法行为。

4、心理改变---阳性:

情绪不稳定,兴奋不安、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入睡不安;阴性:

反应迟钝、动作懒散、作业拖拉、情感被动脆弱、不合群、孤僻、逆反对立、不耐受挫折。

5、学习困难---智商不低,学习不好;主动性差,坚持精神不够,刻苦不够,动机差;上课无法有效集中注意力。

(据统计有92%的患者伴有明显的学习困难)。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典型表现:

多动症是一种脑部发育障碍,有以下五种类型:

多动—-冲动型、无法集中注意力型、混合/综合类型、减轻类型、无法明确类型。

在日常中其典型表现是:

1、越是想把事情做好,事情反而变得越糟

研究表明,多动症患者越是想集中精神,精神反而无法集中。

他们前额叶皮质的活动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如果这时父母或老师对他们的情况视而不见。

对他们一味怪罪,那么他们的心理压力会更大,行为会更加不可思议,往往会令人以为他们是做出来的。

任何人在受到赞美时,往往都会有比较出色的表现,所以赞赏和鼓励对多动症患者非常重要。

在养育、教导或监督这类患者时,常对他们加以赞美和鼓励,远比给他们施加压力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有趣、激励以及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多动症患者往往会有最佳的表现。

2、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是这种病症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多动症患者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或很难长时间专心工作。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四处游荡,注意力往往离开手边的工作,心里想的或手头做的却是其他的事情。

但是,普通的医生往往不能对多动症作出准确诊断,因为患者并不是在每件事情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都是短暂的。

在遇到新奇、刺激、有趣或可怕的事物时,他们的注意力一样能持续集中很长时间。

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刺激前额叶皮质,使其变得活跃起来,从而使患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在人数极少的情况下表现得还不错,然而,到了有30多个同学的教室里,他们的活动就会毫无头绪。

某患儿,做作业时常常走神,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通常要花四个小时才能做完;可是,如果你给他一本汽车杂志,他可以很快从头读到尾,并且能倒背如流。

多动症患者比较反感规律性、例行性的日常事务,家庭作业、学校课程、家庭杂务、文书工作等。

平凡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他们需要刺激性和趣味性的东西来激发前额叶皮质的功能。

3、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前额叶皮质活动缺乏,就无法适当阻抑大脑的感官部分,因而大脑会受到过多的刺激。

在许多场合,多动症患者都会出现思想不集中的情况。

在上课、开会或听别人讲话时,他们往往会因为心中想着其他事情而走神,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情上。

他们常常会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忘记了谈话的主题,而且时常插进一些毫不相干的话。

由于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他们往往需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

4、冲动 

无法控制冲动常会使多动症患者陷入困境,他们可能会对朋友、老师或客人说出一些不太中听的话来,冲动往往会导致一些不明智的决定。

许多多动症患者急于马上找出问题的答案,所以他们并不对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

同样,在工作上他们也往往不遵守规定的程序。

遇到问题时,他们并不是通过逐级反应的机制来解决,而是直接诉诸于最高管理层,所以很容易招来同事和直接主管的怨恨。

此外,冲动还能导致撒谎、偷窃、婚外恋和过度消费等。

5、无事生非

多数多动症患者,通常会无意识的挑起冲突,借此来刺激它们的前额叶皮质。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其实他们并不想那样做,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矢口否认。

然而过后,他们照样还会挑起冲突。

因为他们的前额叶皮质缺乏活动,所以他们渴望更多的活动来刺激前额叶皮质。

常见的自我刺激方式包括好动、无法安静、自言自语等。

如果能将父母或配偶逗的气急败坏,神经质的朝他们大吼大叫,他们就会有种满足感,而且经过这样的刺激,或许能够使他们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增加这并非一种有意识的现象,然而许多多动症患者却对这种刺激方式情有独钟。

多动症患者所表现的另一种常见的自我刺激行为是担忧或者对问题过于关心。

担忧或心烦意乱引起的情绪波动,能产生令大脑活跃的化学物质。

利用愤怒、情绪波动或消极情绪来寻求自我刺激会破坏免疫系统。

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会使肾上腺素的标准升高,因而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疾病的危险。

许多多动症患者经常在家里、办公室或学校不停地骚扰其他人。

他们似乎是无意识地寻找那些容易攻击的对象,并以言语进行挑衅。

许多多动症患者常会为了一些小事就莫名其妙与别人争吵,让别人难堪,使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疏远,最后使自己完全陷于孤立。

在学校。

他们可能是班上众人嘲笑的小丑,在办公室,他们可能是 俏皮大王。

德语中有一个神经医学的名词:

Witzelsucht,意思就是“以恶作剧为乐的人,最初就是用来形容前额叶有问题的人。

6、组织能力差

多动症的另一个典型症状是组织能力差,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房间、书桌、书包、档案柜或衣橱杂乱无章,同意他们不懂的如合理安排时间。

如果你看到他们的办公环境,你就会直摇头,感叹他们竟然会在那种地方工作。

他们的办公桌上小山似的堆着好多东西。

各种文件堆得乱七八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整理出来。

许多多动症患者上班经常性迟到,总是将事情一拖再拖。

7、计划多实现少

多动症患者经常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制订许多计划,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他们的兴趣经常转移,注意力又无法长时间集中,以致其中的许多计划泡汤。

8、喜怒无常和消极思想

许多多动症患者会表现得喜怒无常、烦躁不安、意志消沉。

由于他们的前额叶皮质活动缺乏,所以边缘系统因得不到充分的调节而变得过分活跃,导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另一方面,多动症患者可能会将忧虑或过分专注消极思想作为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

如果在周围的人身体找不到这种刺激,他们就会在自己身上寻找。

他们经常抱着“杞人忧天”的态度,使自己和别人的关系逐渐疏远。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病因学研究

一、遗传因素:

1、家系研究:

对家庭系统研究明确显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三代直系亲属)患本病的风险高于对照组的亲属。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遗传可能性在60%-90%之间。

2、基因研究:

在已发现的不同的与该病有关的基因中,与甲状腺β受体基因、5号染色体上的多巴胺递质基因(DAT1;SLC6A3位点)、谷氨酸盐受体异常有关。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本质是行为抑制机能损害(集中注意力需要抑制与注意力无关的其他行为)

二、环境因素(重点研究家庭):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确存在家庭因素。

美国专家研究发现,68%的患者父母当中一个存在人格缺陷;77%的患者父母中有人曾存在注意力缺陷与冲动控制失调症状;52%的患者父母婚姻关系存在较严重问题或业已离婚。

三、神经病学因素:

近年来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集中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发病与神经递质的关系上,通过对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的受体显像显示: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大脑中的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乙酰胆碱能、5-羟色胺能出现异常(这些神经递质与高级认识机能有关)。

现在运用脑电超漫涨落分析技术(ET)对此研究有辅助作用。

美国着名精神病学家Maurizio?

?

Fava?

?

&?

?

Lawrence?

?

A.Labbate最新研究发现:

出生时大脑缺血可能是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这里所指的大脑缺血,属核医学术语,即缺血性改变,是评定大脑皮质受损后特定区域脑功能异常的指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是精神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考察地域、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某种疾病人群的发病率的一种调查、分析型研究,此项调查与分析对深入研究该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美国最有影响的三位精神医学专家JerroldF.Rosenbaum?

?

GeorgeW.Arand&StevenE.Hyman最新评估统计发现:

从发病数量来看: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接近5%~6%,其中18~20岁以上的患病率约为4%。

从性别比例来看:

青少年(以儿童为主)不同性别发病率男女比例为6:

1。

女性儿童发病率大致占整个女性儿童的1%~3%;成人发病率男女比例为1:

1。

从患病类型来看:

患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女性儿童比男性儿童高,大致为1.5:

1(此类女性儿童不易被发现,一般她们坐在那里显得很乖,看上去很安静),而兼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发病率男性比女性高。

值得注意的是,患病率差异可能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父母、老师描述中的主观性。

2、年龄、家庭、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等影响。

国际流行病学研究采用Corner量表对五个国家的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发病调查统计如下:

五国儿童ADHD及ADD发病率调查结果(Corner评分指标)

地区?

?

?

?

?

?

?

?

?

?

总例数?

?

?

?

?

?

?

?

?

?

ADHD及ADD人数?

?

?

?

?

?

?

?

?

?

?

?

?

?

发病率

美国?

?

?

?

?

?

?

?

?

?

?

?

?

?

1908?

?

?

?

?

?

?

?

?

?

?

?

?

?

?

?

?

?

?

?

220?

?

?

?

?

?

?

?

?

?

?

?

?

?

?

?

?

?

?

?

?

11.5%

加拿大?

?

?

?

?

?

?

?

?

?

?

?

14083?

?

?

?

?

?

?

?

?

?

?

?

?

?

?

?

?

?

?

2041?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德国?

?

?

?

?

?

?

?

?

?

?

?

?

?

5357?

?

?

?

?

?

?

?

?

?

?

?

?

?

?

?

?

?

?

?

4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意大利?

?

?

?

?

?

?

?

?

?

?

?

?

?

344?

?

?

?

?

?

?

?

?

?

?

?

?

?

?

?

?

?

?

?

?

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新西兰?

?

?

?

?

?

?

?

?

?

?

?

?

?

415?

?

?

?

?

?

?

?

?

?

?

?

?

?

?

?

?

?

?

?

?

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我国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1999年通过在中小学(初中及以下)的调查,认为合理的发病率应在7%左右,发病总人数应在500~550万人。

下面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调查结果:

地?

?

发病率

北京

8.6%

牡丹江

3%

延边

3.5%

西安

1.27%~8%

广州

1.3%~1.9%

南京

1.6%~3.3%

福州

2.5%

上海

3%

焦作

8.8%

贵州

12%

共?

?

共病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中普遍存在而不是例外,有近2/3的该病患者共患其他心理及精神问题。

最常见的共患症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社会认同的主流的文化和道德标准相背离)、行为障碍(撒谎、盗窃、纵火等)、焦虑症、重度抑郁症、物质滥用(酒精成瘾、吸毒等)。

有相当比例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发音、算数或阅读(20-30%)方面存在问题。

Tourette症也较为常见。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非治疗发展研究

由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涉及到脑功能的损害和脑生理机能活动模式的改变,尤其涉及到多种神经递质活动的异常,如不及时有效防治,症状会发生不利的变化。

国外研究发现可能的变化包括:

精神分裂症——7%

精神分裂型人格——14%

重度精神抑郁症——12%

成瘾物质滥用——4%

社会不良行为——39%

刑事犯罪——6%

计算机游戏成瘾——61%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其他精神与行为障碍的极高发人群,也是社会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高发人群。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家庭成员的配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相对漫长过程,目前主要采取心理辅导、行为训练、视听刺激、合理营养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心理辅导:

首先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和认识多动症,接纳和理解孩子,为孩子创造好的治疗环境;其次是对孩子自尊自信的辅导,患有ADHD的孩子基本上是在父母的责备、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冷落下长大的,这些孩子心灵倍受创伤,自尊和自信严重受挫,因此要调动各种资源多给予鼓励和支持,点燃孩子内心的希望之火,积极配合治疗,做更好的自己。

行为训练:

利用脑功能训练操,手指操,以及视觉与听觉的集中、追踪及分辨等多种手段并结合诵读训练和净心训练等改善和提高孩子的脑功能,提高其注意力。

同时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训练。

饮食和营养:

ADHD涉及到脑功能异常和多种神经递质活动的异常,其治疗除了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以外,还应结合饮食的调整和营养的补充。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大脑中的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乙酰胆碱能、5-羟色胺能出现异常(这些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