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463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二》

教学方法: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

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出彩之处: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形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改进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方法:

《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一年(下)第一单元的内容,其中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所学的平

面图形的边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来描述。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通过摆、拚、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从图形拼摆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

出彩之处:

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组。

首先让学生用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依次进行拼摆,让学生发现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仅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不足之处:

对于用三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和至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没有强化拼摆。

改进措施:

注重不同图形之间拼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拼摆的图形所具有的特征。

《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教学反思

七巧板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智力游戏,由七块板组成,完整图案为一正方形:

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型三角形、一块中型三角形和两块大型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这七块可拼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数。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接触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在认识七巧板的组成时,我就避开了这一点,只要孩子能说出三角形就可以了。

在整个玩数学的活动中,我分别从指定拼图、自由拼图、合作拼图三个层次展开的。

在指定拼图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拼基本图形,先用两块拼一新的三角形,再用三块拼出一新的三角形,后又用整套拼出一新的三角形,最后又分别拼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些都是我们本学期学过的平面图形,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巩固了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紧接着是自由拼图,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只需拼出一个简单的图案,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就行。

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得还真的很棒,不但能拼出自己想拼的图案,还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得很清楚,还引来了同学和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特别是在最后的合作拼图展示环节,孩子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小手拼出一幅幅漂亮的图画,然后编出一个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那简直不是在上公开课,仿佛是讲故事大赛。

出彩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玩数学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这项活动的开展,既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有拓宽了孩子的数学知识面,并且对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至少能对孩子这些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

形状概念、视觉分辨、认知技巧、视觉记忆、手眼协调、鼓励开放、扩散思考、创造机会。

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再好的东西它也有瑕疵。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学生,由于孩子年龄小,又好玩好动,所以在其他同学展示的时候不会倾听;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语言组织上需要要下功夫,有的时候心里一紧张,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跟心里素质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以后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应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改进措施:

应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十几减9”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再列式计算。

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

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

一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二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

就等于几。

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减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

“破十法”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十几减8、7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从复习8、7加几的口算入手,进行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复习15-9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

”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相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自己题目表示的意思,有个孩子说:

“原来有14颗毛豆,剥出来了8粒,还有多少粒没有剥?

”多么形象地回答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将一个静态的图画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示,解题方法也随着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清晰起来了。

让学生去说,耐心地听学生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十几减5、4、3、2》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而言,学生已经能够顺利迁移,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自主迁移、正确解答,就连平时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也能顺利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速度稍慢。

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在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渐渐熟悉、掌握了这种类型的题目的思考方式;二是,重视学生对已学减法算法的口头表述;三是,学生20以内的进位加练习得比较扎实。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

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

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