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597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docx

第六章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

第六章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

学习目标

∙了解新经济自由主义形成的背景和理论特点;

∙了解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论点;

∙正确认识哈耶克的中立货币说;

∙掌握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辨析哈耶克在通货膨胀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

 

主要内容

1.一、新经济自由主义简说

2.二、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

1.

(一)理论上坚持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2.

(二)分析方法上注重规范经济学,轻视实证经济学

3.(三)政策主张上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3.三、中立货币说

1.

(一)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1.1、中立货币的概念

2.2、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2.

(二)货币中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

2.2、货币失衡与经济失衡

1.(三)货币失衡与经济危机

2.(四)货币中立的条件与意义

2.四、货币非国家化

1.

(一)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弊端

2.

(二)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可行性和益处

3.(三)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

3.五、通货膨胀理论

1.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2.

(二)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

3.(三)通货膨胀的根治措施

一、新经济自由主义简说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众多流派,但从总体上说,这些流派可以划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是国家干预主义,强调现代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一个是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相对,主张实行新的自由放任政策,强化市场机制,注重微观分析,提倡自由竞争。

  新经济自由主义,主要是指哈耶克学派、弗莱堡学派、瑞典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经济流派。

尽管他们在一些具体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上有所差异,但他们主张以适应的自由放任代替过度的政府干预;以企业的自主经营代替政府的垄断控制;以刺激供给代替刺激需求;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代替控制利率;以浮动汇率代替固定汇率;以消除通货膨胀为经济政策中心代替以解决失业为政策中心,等等。

“总之,主张实行新的自由放任政策,强化市场机制,注重微观分析,提倡自由竞争,它……”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所谓的“新”是为了区别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

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形成于17世纪,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等为代表人物,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把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成为西方经济学界标准的和正统的理论,也是政府恪守的信条。

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西方经济学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

经济自由主义由盛转衰,长期处于弱小地位,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开始风靡西方经济学蜀,并成为经济理论的主导,登上了官方经济学的宝座。

但即使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期,仍然有一些经济自由主义者坚持并发展着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新经济自由主义。

他们坚守着自己的经济自由主义阵营,直至于20世纪70年代它们才登上西方经济学界和决定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这也标志着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

  现代新经济自由主义是一支学派众多,成分比较庞杂的队伍,他们虽然在反对凯恩斯主义及其政策、倡导市场机制和经济自由方面存在着基本相同之点,但在理论、政策、目标等具体问题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特别是在货币金融学说方面更为明显。

二、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

  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特别是在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的年代,哈耶克始终坚持和宣扬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这也使得他本人成为了现代西方名负盛名的经济自由主义者。

  哈耶克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坚信市场经济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因而自身具备了完善性。

他认为,私有企业和自由竟争能释放最大的生产潜力,最优地配置资源,所以私有制和竞争是最佳的经济制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内在和谐,阻碍私有制和竞争的优势发挥,因此是有害无益的。

可见,在注重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大方向上,哈耶克与其他经济自由主义流派是一致的。

然而,在许多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方面,哈耶克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又具有如下特征:

(一)理论上坚持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哈耶克的新经济自由主义从法学、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来说明“自由”与“平等”的含义。

他认为,在进步的社会,自由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人权,是比物质利益更为珍贵的东西。

自由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平等并不是绝对平均,而是指机会平等。

要争取人人机会平等的目标,必须以自由作保障。

  他还认为,在经济中,自由是与私有制、市场机制、竞争、经济效率相联系,私有制的最大好处在于保证个人自由,避免独裁和集权,因而是最理想的经济体制。

在他看来,市场机制能够把各种有关信息及时真实地传递给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人们的自由抉择和平等竞争中,一切经济资源都将被合理地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率。

哈耶克尤其反对计划经济,他认为计划经济存在各种弊病;计划经济必然引起权力的集中和滥用,产生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葬送了机会平等,埋没了个人自由,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只有坚持彻底的自由经济,才能消除集权、专制、特权和不平等,建立真正的理想社会。

  哈耶克把经济自由主义说成是至善至美,而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贬低为通向奴役的道路,显然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极端结论,表明他主张的经济自由主义比其他经济自由主义走得更远更极端。

  

(二)分析方法上注重规范经济学,轻视实证经济学

  由于哈耶克是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经济的,因此,他认为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应当争取什么,不应当争取什么,对于经济行为的善恶与是非提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

他认为,这些规范经济学所探索的问题远远重要于实证经济学所论证的结果。

经济学家的首要责任在于认真地探讨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既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也要对自己所提决策的社会后果负责。

  他还认为,在经济学中,数学方法和预测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往往被人们忽略。

他认为能用数学方法去决定和预测经济变量数值的幻想,“已导致了对定量的即数字的常数的空洞探究。

”在哈耶克看来,是不可能完全依赖数学方法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把注意力都集中于可度量数值的表面现象,就会忽略了对经济问题真正原因的探究,在此基础上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对于预测问题,哈耶克的看法是,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和预测就能以规律为依据。

对经济学的预测如同对比赛结局作出预测,由于人们不可能事先查明决定比赛的全部因素,因此,比赛的结局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

哈耶克认为“通常说来,我们能预测一切将会出现的模型的一些抽象特征,即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对这些要素本身,我们分别地知道的很少。

”这说明,人们的预测能力只局限于所预测事件的一般属性,而不能各个特定事件作出准确的预测,正因为如此,哈耶克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偏重于规范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注重理论上的定性分析,探讨经济问题的一般属性,而很少采用数学方法去作定量分析,或对某个问题作出预测推算。

(三)政策主张上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哈耶克从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哈耶克既不同意货币学派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提出的单一规则,他认为通货膨胀、经济不稳定的根源不在于货币量过多,而在于由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哈耶克也不同意弗莱堡学派主张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他认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是相矛盾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自由,而国家干预的实质是强制,二者是不相容的;哈耶克也不赞成供给学派关于由政府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的主张,他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效果。

  总之,哈耶克认为,凡一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包括任何形式的组织,任何形式的管理,任何“周密”的计划,任何政策的调节都是对社会的奴役,都不会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只有坚决抛弃,才能给予私有的市场经济以充分的自由。

  可见,哈耶克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在政策主张上与其在理论上一样都是最为极端的。

三、中立货币说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以萨伊为代表的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

这种货币面纱观在很长时间居于主导地位。

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力主应该充分发挥货币对于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而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少数经济学家则认为应该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保持货币的中立性,让市场机制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正常工作。

  中立货币说是哈耶克早年从事货币问题的研究成果。

他在维可塞尔积累理论的影响下

,将中立货币的概念发展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据以说明货币中立是经济均衡的条件,货币失去中立性就会扰乱经济,引发危机。

(一)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1、中立货币概念的由来

  中立货币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维可塞尔在1898年出版的《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的。

维可塞尔认为,在实物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保证正常生产所需,进行资本借贷是采用实物形态。

只有当借贷利率与利润率达到一致时,实物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也恰好相等,资本供求达到均衡,若无其它干扰,商品和劳务市场也将达到均衡。

维可塞尔把这个均衡状态下的借贷利率叫做自然利率。

  他进一步认为,在货币经济下,借贷的是货币资本,支付的是货币利息,但货币利率支付的依据和资本供求关系的变化仍然与实物经济无异。

因此,在均衡状态下,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他把货币经济中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利率叫做市场利率,把假定资本借贷不使用货币而使用实物情况下应有的利率叫自然利率。

认为如果二者完全一致,就将排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的货币就具有中立性。

因此,货币的中立性是指货币通过自身的均衡,保持对于经济过程的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使经济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预下,仍由实物因素决定其均衡。

然而,保持货币的中立性是有条件的,即必须使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

但在事实上二者却常常相背离,当它们不一致时,货币就将失去中立性,货币因素将通过生产和物价来引起经济波动。

因此,要使货币保持中立性,必须使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

这样,货币对于相对价格体系和产量就不会发生实际影响。

可见,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经济保持均衡是货币中立的重要标志。

金融体系或银行体系的任务就在于使货币供应量随生产的扩大而增加,不断地调整市场利率,使之接近并等于自然利率,从而保持货币中立性,维护物价稳定和经济均衡。

因此,维可塞尔中立货币概念的实质,是用调节市场利率的办法来保证货币的中立性,阻隔货币对于经济的重大影响,消除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重大差别。

  2、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哈耶克在维可塞尔中立货币概念的启发下,进一步研究了货币与物价,货币与经济均衡的关系,在1931年版的《物价与生产》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中立货币说。

哈耶克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是:

(1)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货币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变动;

(2)货币保持中立时对经济的影响最小,从而对经济的发展最为有利;(3)保持货币中立的首要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4)货币是否保持中立的标志是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

  可以看出,前面二条主要是继承了维可塞尔的思想,认为货币在经济中的最理想状态就是保持中立。

后面二条是哈耶克在维可塞尔思想的启发下所进行的新发展。

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不是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一致而应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变动货币数量,必然会使商品相对价格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动,进而影响生产的数量和方向以及经济均衡,因此,要使货币保持中立性,必须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

只有依靠储蓄扩大生产,经济才能达到均衡状态。

反之,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扩大生产和投资,货币就将失去中立性,进而成为破坏经济均衡、导致经济危机的祸根。

所以,坚持刚性的货币制度,稳定货币数量,是保持货币中立、维护经济均衡的首要条件。

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也就成为检验货币是否中立的主要标志。

(二)货币中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

  哈耶克认为,货币保持中立对经济的影响最小,从而对经济的发展最为有利。

因此,货币中立是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哈耶克首先分析了货币中立情况下的经济均衡。

他认为,在静态的均衡经济中,货币数量是一定的,这样,生产结构稳定和经济均衡的条件是以下三个比例相等:

即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和购买资本品的货币量的比例,等于消费品需求量和资本品需求量的比例,也等于周期内所生产的消费品量与资本品量的比例。

只要这三个比例保持相等,消费品与资本品的需求、生产和购买就不增不减,生产结构稳定,经济达到均衡,也说明在静态的均衡经济中,由于货币数量一定,保持了货币的中立性而对经济过程不发生影响。

 但哈耶克认为,现实的经济是动态经济,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生产结构经常发生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货币数量不变,同样能保持货币的中立性,经济仍然能达到均衡。

只要货币数量不变,只用人们的自愿储蓄来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虽然货币流向和生产结构会发生变动,但并不破坏三个相等的比例关系,经济可以自动重建新的均衡并有助于经济发展。

这种情况如同不存在货币的自然经济内以实物储蓄增加生产的结果相同,表明货币保持了中立性,而不影响经济自动均衡的机制。

  2、货币失衡与经济失衡

  哈耶克认为,在动态经济中,如果变动货币供应量,就将使货币失去中立性而引起经济失衡。

这是因为,如果人们的消费和储蓄都不变,只是人为地扩大货币供应量,由银行向企业家提供信用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将使得购买资本品的货币量、资本品的需求量和产量增加,出现生产期间延长,生产阶段增多的短期繁荣。

但由于已无闲置的生产资源,只能将原来用于生产消费品的一部分生产资源转向生产资本品,使消费品减少,价格上涨。

但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者并没有改变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和其对消费品的需求,于是,三个比例互不相等,经济均衡的条件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变,由于所能购买的消费品量下降,使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处于一种“强迫性节约”的状况,尚能勉强维持经济均衡。

但当新增加的货币经生产者转手而成为人们的货币收入以后,“毫无疑问,假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又有所提高,他们将会立即致力于扩大消费,扩大到通常的比例。

”增加消费,使得对消费品需求加大,价格上升,导致部分生产资源又转回消费品生产。

致使生产期间缩短,生产阶段减少,迂回化程度降低,生产结构被迫回到原来状况。

这一变化过程,表现为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因此,货币数量增加,使货币失去中立性,不仅引起生产结构失调,经济失衡,还将导致经济危机。

(三)货币失衡与经济危机

  哈耶克认为,如果在货币失去中立性时企图避免经济危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断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靠加速度的通货膨胀,持续地扩大银行信用来提供资本,增加投资,维持“强迫性节约”状况下的经济均衡。

但这个办法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信用的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终止。

因此,货币信用的膨胀不可能是无止境的,一旦终止货币信用的膨胀,断绝了企业家的资本来源,必然引起资本供给不足。

与此同时,物价上涨使人们增加消费支出,减少储蓄,更加重了资本的供给不足,且这种资本供给是与原先由膨胀的货币信用刺激起来的资本需求过度相对而言的。

  哈耶克进一步分析认为,尽管经济危机导因于货币信用的膨胀,但危机并不是纯货币现象,危机爆发时之所以表现为投资过度,资本品生产过剩,是因为人们消费过多,储蓄不足,以至生产资源用于制造资本品的部分,超过了人们自愿提供的储蓄量。

因此,若不是建立在人们自愿储蓄基础上的投资,而是依赖货币信用的膨胀进行的过度投资,不然会出现供给不足,引发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根源就在于此。

 哈耶克对经济危机的这种解释被后人称作“资本供给不足论”或“投资过度危机论”。

哈耶克认为是货币信用的膨胀造成投资过度,实际储蓄下降,最终因资本供给不足而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只要放弃任何人为的干预,就不会发生货币信用的膨胀,保持了货币的中立性,就能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达到经济均衡。

  (四)货币中立的条件与意义

  哈耶克认为,如果货币数量不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是以人们的自愿储蓄来扩张生产,纵然生产结构或货币流向发生变化,也不会破坏经济稳定均衡的趋势,或说货币就因失去中立性而成为导致经济混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哈耶克认为,一定要保持货币在经济过程中的中立性,而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保持货币数量固定不变。

为此,必须坚持刚性的货币制度,即货币发行有硬约束的货币制度,取消弹性货币制度。

  因为弹性货币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经常使货币发行量失去控制。

若实行刚性的货币制度,保持货币数量不变,那么,无论产量如何增加,都不会给经济带来害处,总能保持经济的均衡。

 哈耶克认为,要真正做到货币中立,还需有二个条件:

  一是自由价格制,所有商品价格都能随供求状况而自动调整;

  二是人们用货币签订的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预测比较准确的基础上。

  哈耶克认为,中立货币说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理论分析的工具,帮助人们在对货币经济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时,把货币因素对于经济过程所起的作用隔离开来,即货币中立时和货币非中立时的不同情况。

  二是提供一个政策判断的标准,货币政策应该把货币中立作为目标,使货币在经济中不致于离开中立性太远,判断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标准,就是看它使货币接近中立的程度如何。

越接近货币中立性,说明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越佳。

 四、货币非国家化

  哈耶克从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

而政府对于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对经济的均衡造成了破坏,他通过研究指出并论证竞争性货币制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哈耶克宣称:

货币非国家化是货币发行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由私营银行发行竞争性的货币(即自由货币)来取代国家发行垄断性的货币是理想的货币发行制度。

因此,他的这一主张称之为“货币非国家化”或“自由货币说”。

  哈耶克的这一学说与他早年提出的中立货币说是遥相呼应的。

中立货币说的核心思想是稳定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的中立性。

但这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分析,只提供了货币政策实际效果的一个判断标准,而很难付诸于实施,缺乏现实应用意义。

面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和加剧,哈耶克从经济自由主义出发,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

认为货币失去中立性,以致破坏经济的根源,在于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必须打破垄断,由私有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来代替国家货币,建立货币发行的内约束机制,才能有效地限制货币供应量,维持币值和市场经济的稳定,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

(一)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弊端

  哈耶克认为,政府之所以牢牢地独揽货币发行权,并不是由于私人或私营企业没有能力提供足值的、良好的货币,而是因为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能使执政者从中获得利益。

它不仅可以给政府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长期作为政府的重要财源,而且由于经济中的各种交易都只能也必须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币,使之成为政府大权在握的象征。

这样,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成为政府力量的重要支柱,对执政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政府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这项特权,决不会轻易放弃它。

  从历史上看,政府很早就掌握了货币发行的特权,统治者都把铸币权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当作自己权力的重要表现。

因此,尽管私人经营者(特别是银行家和商人)希望能有足值的、稳定的货币,他们自己也完全有力量发行良好的私人货币,但当他们企图用私人发行的货币来取代政府发行的货币时,就受到统治者毫不留情的压制和取缔。

 哈耶克认为,在铸币流通时代,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并没有引起十分明显的祸患,但到纸币流通阶段,其恶果就开始现露出来。

随着纸币流通的扩大,纸币逐渐脱离了与铸币的关系,纸币发行不受贵金属储备的限制,纯粹取决于政府的意志。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政府发行的纸币迟早都会贬值的,因为垄断了货币发行的政府,首先考虑是自身财政的需要,所以,政府先天就缺乏把纸币发行量限制在流通所需的界限之内的自觉性,或者说,政府发行货币不具备内约束机制。

这就是经济动荡的隐患所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种外在力量能有效地牵制政府的货币发行权,尚能从外部制约货币发行。

但由于现代各国的司法、政治、军队等大权都是政府的傀儡,都服从于政府的意志,因而形同虚设。

正因为缺乏强有力的内、外约束机制,只要对自身有利,政府就敢于滥用货币发行权。

这种特权的滥用使货币供应量过大,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导致经济混乱和危机爆发。

  哈耶克研究了许多史实后认为,通货紧缩是暂时的,区域性的;而通货膨胀却是持久的、广泛性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通货膨胀的历史,而且是由政府操纵的,为政府利益服务的通货膨胀历史。

通货膨胀致使币值不稳,破坏了经济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不仅如此,政府对于货币发行的垄断,还保证了赤字财政政策的推行。

于是,庞大的政府开支,巨额的财政赤字与奔腾的通货膨胀合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社会经济。

萧条、失业、经济停滞、物价上涨就是这同一祸根上的几个苦瓜。

  

(二)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可行性和益处

  哈耶克认为,国家货币说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发行货币并非只有政府才能作到,私人应该而且完全有能力发行稳定的、良好的货币。

哈耶克的这个观点是从对货币的定义和用途的分析

入手来阐述的。

首先从货币的定义来看,哈耶克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定义误解为:

在一个国家内只能有一种普遍接受的货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历史上金和银同时作为货币曾长期并存。

一国范围内往往同时流通几种外国铸币,在各国的边境城镇,邻国的纸币都被普遍接受是常有的事。

因此,在一国范围内,并非只能接受使用一种纸币,特别是当一种货币可以按一定的比率迅速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时,或者在取消外汇管制的国家,各种货币可以有不同程度、不同区域的流通性。

因此,在一国流通的货币中,很难划清哪一种是货币,哪一种不是货币的分界线。

不论由谁发行,只要有“通用性”而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手段,都应该是货币,所以,用通货(currency)一词比货币(money)一词更能说明问题。

  其次,从货币的用途看,哈耶克认为,货币的主要用途是作交换媒介,具体用途有:

  1、用于购买,即由于各种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表明的,购买者根据价格支付一定量的货币可以完成交易,即使使用不同的货币,只要有一定的折合比率商人就会接受它并进行交割;

  2、作为储备,用于未来的支付;

3、用作延期支付的标准,即人们以货币为计算单位签订各种契约,虽然在缔约期内通货价值的变动会使缔约各方或受益或受损,但由于借、贷常集于一方,所以市场力量不可能出现偏倒某一方的倾向,只要利息能适应预期的价格变动,这种临时的得益或损失最终都会趋于平息。

  4、用作可靠的核算单位。

  通过上述的分析,哈耶克认为:

一种货币无论是由谁提供的,只要具有通用性,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手段,就能够作为通货用于现实和未来的支付并成为可靠的核算单位。

因此,对于通货来说,重要的不是由谁来发行,而是怎样来满足通货的内在要求,即保证货币稳定。

  哈耶克进一步认为,私人银行发行货币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还是有益的。

这是由于由于私人银行发行的货币受其经济实力的制约,必须全部承担其发行责任,若他们不顾后果滥发货币,直接受危害的是其自身,使其信誉下降,直至破产或倒闭。

因此,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存在着强有力的内制约机制,使得他们提供的货币具有内在稳定性和良好的质量。

这正符合经济对于货币的客观要求。

 (三)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

  哈耶克认为,要彻底摆脱“膨胀”困境,长期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