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521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x

0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案

课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课型

诗歌欣赏

教学

 

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年月日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诗意:

       首联. 望月怀远 自然浑成

          颔联. 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 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编号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专题总论

声律风骨兼备

《望月怀远》与《送魏万之京》

风骨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声律

唐诗格律简要

(1)唐诗的种类

唐诗有两种,一类是古体诗,指唐代诗人继承唐代以前(主要是汉魏六朝)的诗体而写的诗;一类是今体诗,唐代诗人按照当时新兴的诗体而写的诗(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

而这两类诗——包括唐以前、以后的古体诗——相对现代白话诗即新体诗统称为旧体诗)。

唐代的古体诗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五言古诗,又称为五古。

五言诗句数不限,但每句五个字(一字称“一言”)。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尽管每首有几十句,但句句五个字。

而孟郊的《游子吟》,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是五个字。

另一类是七言古诗,又称七古。

七言古诗诗句数也不限,但每句七个字。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长一百二十句,但每句都是七个字。

古诗体中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三字句至九字句互为参杂。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四十五句,除了三字句、八字句以外,其他字数的诗句都有。

因为杂言诗更多的是七字句,一般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

唐代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律诗,也称五律。

五律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

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是七言律诗,也称七律。

七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律诗中还有一种五言长律,或称五言排律。

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但句数超过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

例如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填海》就是士二句。

近体诗另一类是绝句。

绝句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五言绝句,又称五绝。

五绝每句五个字,每首四句。

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一种是七言绝句,又称七绝。

七绝每句七个字,每首四句。

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绝句比排律起源早,而且唐以前的绝句在用韵、平仄方面不太讲究,没有定规,因此后人把没有定规的绝句称为“古绝”,把有定规的绝句称为“律绝”,但古绝中也有不少用的是“律绝”中可以变通的句子,因此二者界线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统称为绝句。

(2)近体诗的平仄

平仄是古人对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进一步归类。

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

平声和柔圆润、尾音较长,起伏小。

仄就是四声中上、去、入三种声调的总称。

仄是侧、不平的意思。

仄声起伏大,尾音短,甚至没有。

律诗按照一定的规则安排平仄,使平声仄声互为调节,产生高低变化,充分表现了汉语声调的和谐性。

下面试以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和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介绍一下律诗安排平仄的三条主要规则(○为平声,×为仄声,·为韵脚,□为入声)。

山居秋暝

王维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从上面两首诗中可以看到,第一,句中相错。

即一句中的偶数字(称音步或节拍、节奏点)平仄要交错。

前平则后仄;前仄则后平。

第二,句间相对。

即单句和双句中的偶数字平仄要对立。

单句平,则双句仄;单句仄,则双句平。

第三,联间相粘。

即上面两句的双句与下面两句的单句中的偶数字平仄要相同。

上句平,则下句也平;上句仄,则下句也仄。

(3)唐诗的押韵

押韵就是诗词中在句子的末了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富有音乐感。

押韵的那个字就叫韵脚。

近体诗在押韵上也有一定的规则:

第一,押韵句必须是偶句。

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只押偶句,首句不押;而李商隐《夜雨寄北》则首句也入了韵。

第二,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不押韵句子末尾的字必须是仄声。

所以看某一诗句是否是韵句,不仅要看末尾的字是否韵相同或相近,还要看是不是平声字。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第一句“空山秋雨后”,尽管末尾的“后”字与下面诗句的韵脚“秋”、“流”、“舟”、“留”韵腹、韵尾相同,但因为它是仄声字,所以就不是韵脚了。

第三,押韵的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换韵,除了首句押韵的字以外,邻近的韵不可通押。

(4)唐诗的对仗

五律或七律一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每联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

按近体诗规定,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那么如何才算是对仗呢?

第一,指词性相对。

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副词与副词相对,等等。

第二,指词组结构类型相对。

如偏正结构与偏正结构相对,动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相对,主谓结构与主谓结构相对,等等。

第三,指内容意义相对。

第四,指平仄相对。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一、导入

2、作者介绍:

3、指导诵读。

四、诗歌解读:

怀远与送人

诗歌的境界与语言品味

“月”的意象: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有《曲江集》20卷传世。

李颀(六九零?

-七一五?

),赵郡人。

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

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

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

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

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望月怀远》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3.首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

“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

“海上生明月”:

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

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

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

“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

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

“怨”什么?

为何“怨”?

    明确:

“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

“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

这时有何感受呢?

“怜”有何意味?

“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

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

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

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

“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

“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送魏万之京》

1、首联开篇叙述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诗人这样构思的用意?

“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2、找出颔联中表达情感词,它与景物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个“愁”字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3、颈联景色是实写还是虚写?

如何理解“催”与“多”?

推想:

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4、尾联在表达上是使用了什么方式?

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

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5、如果把诗改成五言诗,会有什么变化?

游子唱离歌,微霜初渡河。

鸿雁愁里听,云山客中过。

关城催寒近,御苑向晚多。

长安行乐处,岁月易蹉跎。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山水田园诗

学习重点:

一、导入

2、走近王维

三、诵读:

4、初步感知:

5、深入鉴赏

六、扩展阅读

学习重点:

一、生平简介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问题探讨:

4、古人评价:

五、比较王孟诗歌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

山水田园之间

——《山居秋暝》《与诸子登岘山》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具体风格:

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居秋暝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思考:

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注意节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

山中的居所。

“秋暝”:

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

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

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

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

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

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

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1.讨论:

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

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

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

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

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

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

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

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

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

——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

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

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

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

(提示:

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

(19分钟)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边塞诗派

欣赏作品

一、高适介绍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

四、鉴赏诗歌

五、探究

学习重点: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2.赏析诗歌:

三.艺术特色

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

——《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家乡思乡念亲

友人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用语: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

长云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